本文目录
- 明代鸳鸯阵,是否说明了宋代大身枪技术的倒退和失传
- 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处
- 有谁能解释一下明朝戚继光独创的鸳鸯阵
- 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后来的三三制吗
- 戚继光的“鸳鸯阵”到底有多厉害
- 戚继光创制的“鸳鸯阵”有多么神奇为什么叫鸳鸯阵呢
- 《大明王朝1566》为何没有鸳鸯阵
- 戚继光训练出来的戚家军真的这么厉害吗会鸳鸯阵
明代鸳鸯阵,是否说明了宋代大身枪技术的倒退和失传
谢谢邀请!
宋代的很多将领,多以枪法闻名,如杨家枪法、岳家枪法,但到了明代后期,戚继光在与倭寇对阵时,却把大枪术弃之不用,而异是另创了一门专门对付武功……确切的说是一种阵法——鸳鸯阵。
莫非是大枪术失传了?
鸳鸯阵是以火器、弓箭作掩护,对敌人进行短距离搏斗的一种战斗队形。它以十二人为一战斗单位,最前一人是队长,领导小队作战。其余的人依次是:二人并列,一持长牌,一持藤牌;二人持狼笼;四人持长枪;二人持短兵;末一人是炊事兵。在战斗开始时,敌人进至一百步以内,放火器;敌人进至六十步以内,弓箭手放箭;再进,鸳鸯阵接着冲杀。以鸳鸯阵法进攻时,先是二牌手执牌并列前进,等到敌人长枪快及身时,牌手即投标枪击敌,接着取腰刀砍杀。狼宪手各跟一牌手身后,以保护牌手和掩护本队前进。长枪手每二支分别照顾一牌、一宪,如长枪进刺不中,短兵手即杀上救应。鸳鸯阵法不仅长短兵器互相为用,以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效能;而且把十二个人紧紧地结成一个战斗整体,各尽其能,互相配合,因此就有可能战胜个人武艺较精的倭寇。
电影《神鞭》的结尾处有一句台词: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再好,该变的时候也得变,一变,照样是绝活!戚继光不愧是大武术家(虽然怕老婆,但可以忽略不计),面对个人搏杀能力极高的倭寇,他没有墨守陈规,而是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使他的部队作战勇敢,屡战屡胜,因此,这支部队被人们称作戚家军。
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处
我想说的是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事实上发生在天启元年三月的浑河之战与鸳鸯阵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知道提问者从哪个次元的历史书看见浙兵使用鸳鸯阵了,也不经意间侮辱了一下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军事智商。倒是一些网络爽文写过在最后时刻浙兵摆出鸳鸯阵拼死抵抗后金军云云。很显然提问的同志中网络爽文的毒有点深。
那么下面就来依据史料来看看浑河之战中浙军用的是什么战术。先来看看《明史纪事本末》是怎么描写的,当后金军歼灭浑河北岸的川军秦邦屏部和击退前来增援的辽兵后,立刻围攻攻击戚金和张名世的浙军,书中记载浙军战法如下。附图。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二》:建州兵追围之数重,浙兵用火器拒战,击死甚众。
再来看看清朝史书对这一段是怎么写的。附图。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见浑河南五里外,复有步兵一万,布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薥秸为障,以泥涂之。
当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严重的夸大了浙军的兵力,其书说有一万,实际只有3000步兵,我用线划出关键词,分别为:火器、布置战车枪炮。所以,浑河南岸的浙军对付后金军的战术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明显是沿用了蓟镇总兵戚继光创制的战车车营阵法,和戚家军在南方使用的鸳鸯阵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像戚继光这样的一流将领最擅长的就是因敌之变化而变化,鸳鸯阵这样的阵形是戚继光专门为了对付行踪飘忽不定不定的倭寇所设的轻步兵战术,强调的就是装备轻量,阵型灵活,岂有敌军形势不同而可以通用的道理,总而言之,鸳鸯阵不适合在北方与蒙古、女真争雄。
《汉书·卷四十九》: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比戚继光早1000多年的汉代人都懂得的道理,戚继光难道会不懂吗?戚继光创设鸳鸯阵就是因为明军总是采用北方的军阵打倭寇,屡屡吃瘪,才创设的鸳鸯阵。
《山中闻见录·卷七》:继光初至浙,阅行阵,笑曰:“江南沮泽,行不得方轨,而方阵同西北,宜其败。”乃设鸳鸯阵。
而且从鸳鸯阵阵图片看行军序列为两列,就是为了方便在南方水泽窄道之间灵活机动。
至于对待北方蒙古之敌,戚继光就直言如果用鸳鸯阵那就是取死之道,千万不能使用,不然就是个坑。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纪效或问》: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旷,地形既殊,虏马动以数万,众寡亦异,驰如风雨,进不能止,岂可以此用之者耶?
那么具体该怎么打法,戚继光认为就是应该用车骑组成的重兵集团。而使用的重点武器就应该是战车、鸟铳等各种火器,配上藤牌、长刀、钯枪、铁胸、铁背等兵器护具等武器作战,而将这各种兵器作战组合起来配合使用就是车营战术的要义。下图就是车营各兵种的打击序列,很有层次感,就是靠这套车营战术,难怪蒙古人那是屡屡战败。
当然,在戚继光看来,车营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两样武器:
一是战车。若士卒将战车组成车阵,这就等于将士兵逼入绝地,车阵内的士兵必须与敌军拼命战斗,才能死中求生。所谓“束部伍”之用。当然坚固的战车可以有效减少对士兵的杀伤自然是题中之义。
二是火器。车营内士兵要有强大火力输出,才能有效的对敌军产生震慑杀伤。所以,戚继光给车营光是佛郎机就配了250个,鸟铳512支。
这儿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要是火器用尽了怎么办?戚继光给出了一个令人非常绝望的答案:“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那言下之意不就是,三个字“玩完了”呗。
就比如说浑河之战,浙军就是火器用尽,才被八旗军推倒战车,被迫陷入近身肉搏当中,最后被八旗军全部歼灭,“后火器尽,复接战良久乃败,大将裨将一时尽没矣”。明军用血的事实,证明了戚继光的判断相当正确。当然后金以车对车的战术也确实是大出明军预料,八旗军的战术组织度确实比明军的老对手蒙古人要高明多了。
另外提一点,这支浙军和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似乎关系不大,真正的戚家军早在万历二十三年后的蓟镇兵变中就已经衰弱了。而浑河战役中的浙军3000人应该是张名世重组的,“近查善此技者,无如原任参将今系狱张名世之为工。名世亦自请练成三千人,遇有强虏愿当一先锋”。
引用文献:《明神宗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全边略记》、《山中闻见录》、《纪效新书》、《戚少保奏议》、《练兵实纪》、《汉书》
有谁能解释一下明朝戚继光独创的鸳鸯阵
应该还原历史,而不是创作历史。
鸳鸯阵兵书为明六大才子唐顺之所有。
戚继光挂过帅么,一直就谭纶手下一将。谭纶到那里就跟到那里。
明朝无私兵,家将不过百,戚家军怎么存在?
虎蹲炮为嘉靖二十五年张铎进献十眼铜铣炮所改。请查当年纪事。
倭寇消灭是因为谭纶修建的码头,水塞的火枪火炮,能靠岸的地方都是木桩,所以倭寇上不了岸。也就是说海禁。
已经进来的倭寇都是十个或几十个比例围阡,倭寇是流动作案,没有城防意识。
蓟辽长城1568年谭纶申请修建同年戚继光申请练兵五年,戚继光修长城时间?
1567戚继光调蓟辽,1582调广州平级调动,蓟辽总督换七任,查无戚继光嘉奖记录。
鸳鸯阵兵书为明六大才子唐顺之所有。
明宣传对象是谭纶,戚继光在清未才出名,是鞑子修改了历史还是喷子修改历史,金光嶺长城硬是挂上戚继光名字,浙江抗倭石城本广州将军修建也成为戚继光建?
戚继光一直上司是兵部尚书谭纶,在之前戚继光半无战斗力,苓港之战胡宗宪指挥,戚继光,俞大猷一万明军对一千倭寇,结果历时几个月,自损三千,还有倭寇逃跑,战后胡宗宪陷害俞大猷。之后朝换帅谭纶,三千浙江兵是谭纶要求约束军纪后招编,役满后留下练好的兵将外地兵退伍,募兵改房兵皆谭纶所为,当时地方官海瑞是谭纶推荐。
1567戚继光调蓟辽,蓟辽总督换七任,查不到他立什么嘉奖。张居正1572任首辅,之前一直弹劾,除开戚继光送巨礼给张,真的查不到是帮戚继光又消灭倭寇已经死亡的鬼魂还是在已经修好的长城上加砖?
临海三战三捷功德碑,谭纶,因为自练一千精兵,码头上岸倭寇被围迁。明明白白谭纶建码头登陆围扦,也标上戚继光功劳?
谭纶一直是戚继光上司,位置决定成就,修码头,水塞,免战区税,平内乱,修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和三千屯兵台包砖,这些是戚继光无法做到的事。
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后来的三三制吗
(本次主要讲鸳鸯阵,三三制稍微提一下)
不一样,首先人数上就不一样。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这种阵型最大的优势就是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而这种阵型的出现也和明代卫所兵的战斗力地下不无关联。阵型的发明人戚继光正是由于其坑爹的战斗力险些丧命……
明朝时,由于海禁。出现了大量走私分子。他们与日本内战中失势的浪人勾结,成为倭寇。当地人的情报加上倭寇的善战再加上卫所兵坑爹的战斗力,造成了东南沿海频频遭遇倭寇洗劫。在一次险些丧命后,戚继光开始从浙江义乌的煤矿工人和农民征兵,组建戚家军。同时训练克制倭寇的战法,这便是鸳鸯阵的由来。
为什么戚继光不用现代三三制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鸳鸯阵可以形成以多打少,可以包抄散兵游勇。另外一个原因则就是它和三三制的最大区别,那就是组织度。我们知道,古代军队组织度低的惊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人数较多的阵型可以防止逃跑。而三三制的出现则是由于我党的工作做得好。比如把党机关建在连部,设立政委。所以我党的组织度几乎爆表,指挥官死了也可以再战斗下去。曾有一位国名党高层(猜猜是谁)评价过解放军“它们的基层组织异常完善,一名政委就可以控制120人左右。”。要是在古代哪个伤亡率过百分之五就会溃逃的年代,戚继光早死了。
还有一点就是早在红军时期我党就励志于传授士兵们知识。基本上给他们一张地图并标号士兵们就可以自发地前进。这是戚家军比不了的,戚继光总不可能好心到给士兵们读书吧。古今中外就只有我党的军队如此与众不同.....
综上所述,鸳鸯阵之所以是鸳鸯阵,就是因为其囿于时代。它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做到三三制的轻捷。这就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戚继光的“鸳鸯阵”到底有多厉害
戚继光的兵来自浙江。而且是那几个小地方。所以,官兵间的道德亲缘绑定做的特别好,直接造成了战场上的作战配合紧密无间。所以才能够练出鸳鸯阵这种高难度的小组战术。其实鸳鸯阵的战法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武术动作,就是前面的人用狼筅死命挡住或者摁住对手,后面的刀手跟上去再死命的砍死对手。就这么简单粗暴疗效明显。但是~~前提是战术配合必须高度默契。所以也确实很厉害。
戚继光创制的“鸳鸯阵”有多么神奇为什么叫鸳鸯阵呢
戚继光大家都知道,他是明嘉靖年间的抗倭英雄,在与倭寇的战争中多次创造了零伤亡,而战胜倭寇的金典战役,胜利的法宝就是他所创立的鸳鸯阵,那他所创造的阵法为什么叫鸳鸯阵?又为什么能够克敌制胜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倭寇所使用的是什么武器,以至于他们屡次战神明军
在讲戚家军厉害之前,我们先来看倭寇都什么人?使用的什么兵器?遇到戚家军之前封战必胜,遇见戚家军后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首先,明嘉靖年间沿海的倭寇,很大一部分都是日本战国中被击败的武士,后来这些人在海上谋生,与明朝的海盗汪直、徐海等人联合起来侵扰沿海边境。
这些武士在日本战国时期,所使用的武器都是采用唐朝唐刀的制作工艺,而锻造适合日本武士作战习惯的倭刀(太刀、打刀),不管刀的硬度还是韧性都比明朝官兵使用的刀要锋利,其实唐刀的制作工艺在那个时候已经失传,以至于明朝军队所使用刀,在和倭寇的对抗中经不起砍,明朝军的刀一砍就断。
第二个、倭寇是从日本战国时期败退下来的,都是久经沙场的人,而明军队和平时间太长没有战时,这是军纪涣散战斗不行,而倭寇使用倭刀半径大加上个人出色武艺能力,使得倭寇在对战明军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发挥个人能力和机动性比较强,从而使倭寇一个百人的队伍就可以打败明军几千人的队伍甚至更多。
为什么叫鸳鸯阵
因此阵法一共需要11人组成,一名队长、两名长盾牌手,两名藤牌手,两名狼筅手,两名长枪手,两名镗钯手。这11个人都是相辅相成犹如鸳鸯一般变化,故称鸳鸯阵。
鸳鸯阵的使用方法以及他的神奇之处
鸳鸯阵里的每个人都要听从指挥,做到令行禁止,首先,在作战中,有两名长盾牌手走最前方,抵御敌人的射来的箭,两名藤牌手同样用手中的藤牌挡箭,
再用腰间的的短刀随时准备与敌人短兵相接,最重要的是这两名狼筅手,(狼筅是用南方的长竹子,削成三米长左右,留下竹子的枝枝杈杈,在竹子顶端装有利刃)利用手中狼筅的竹尖利刃,去刺穿敌人的盾牌手,或者让敌人的长刀直接砍竹子的枝丫山,
使其不能发挥原有的力道,后面两名长枪手顺势向敌人刺去,后面的镗钯手立即也刺上去,这样前面的长盾手和藤牌手从侧翼迅速包抄,这样敌人就在鸳鸯阵的队员配合下被包围歼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成纵队两小阵,或者横向三小阵、狼筅手与长盾牌手组成小阵,称为三才阵,根据情形变化还可以在变阵,这种变换的阵法叫便”鸳鸯阵“
以上为鸳鸯的使用方法和神奇之处
《大明王朝1566》为何没有鸳鸯阵
从时间上可以得到结论。《大明王朝1566》是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始讲起,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年之间的事情。
戚继光从嘉靖三十六年就开始发迹,嘉靖三十七年赴任浙江,在此期间,开始训练浙军,以义乌、金华一带的为主要兵源地,经过几年训练,戚家军的名声已经叫响。
到了《大明王朝1566》开始的嘉靖四十年时候,正是戚继光大展神威的高光时期。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家军先后在龙山、台州、仙居等地接连大破倭寇,史称“台州大捷”,随后又增援江西,击溃窜入江西的倭寇。
从嘉靖四十一年到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俞大猷等在东南沿海战无不胜,倭寇几乎被荡平,长期困扰嘉靖的倭患问题终于被清除。
这段时间,正是电视剧中张居正、严嵩、徐阶、高拱等大斗其法的时候,还有个怼王海刚峰抢镜,除了不时被提起的军饷军饷,他们之间的恩怨情节,使人几乎忘记了前线还在打仗,平倭到了关键时刻。
台州大捷的场景,在电视剧中其实也有表现,是在第26集时候,连胡宗宪都亲自上阵督军,那场战役正是平倭的关键转折点。
所以,戚继光抗倭的最关键时间段,就是《大明王朝1566》所表现的时间段,鸳鸯阵作为专门为倭寇量身定做的阵型,自然是当仁不让地发挥关键作用。不过,战争戏是最花钱的,尤其是古装的战争戏,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更加不好表现,所以不要说鸳鸯阵,就连剧中的锦衣卫,也始终就那么几个,战马似乎没有也出现超过10匹。
而鸳鸯阵是一种特别讲究团队合作的阵型,一举一动都由严格规定,其中的兵器也是特制,光是长达6米的狼銑,道具组挠破头想必也无法准备,滥竽充数又会拉低剧集质量,与其表现得不三不四,还不如略过来得省心。
说到底,《大明王朝1566》所要刻意表现的,不是战场,而是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和政治变幻的波谲云诡,在这点上,它表现得很不错,所以,即使没有鸳鸯阵,这当然还是部好剧,不是吗?
戚继光训练出来的戚家军真的这么厉害吗会鸳鸯阵
所有人都在关心鸳鸯阵的阵型问题,没错,但是不是全部,其实戚继光最厉害的是他的部队的金钱投入和装备建制,放在现在和38军差不多吧,38军该有的都有,戚家军也是,在那个时期火器超过6成,而且还是新造的,新仿制的,好使的,这就nb了,两军对垒,倭寇在200米上冲锋,至少要挨一轮虎蹲炮,几轮鸟枪,鲁蜜铳,火箭,三眼铳,乃至最后的手铳,弓箭,冲过来打了照面后十个至少死4个,剩下带伤,鸳鸯阵再上,已经是稳操胜券,更可怕的是火器在后面还可以继续延伸打击,虽然不远吧,那个时代够用了。倭寇不冲锋,那就只能被火器招呼,干等死,冲锋了,躲过了枪林弹雨,又干不过鸳鸯阵,所以只能去死了。
超越同时代战争编制,降维打击,这才是戚家军必胜的原因。前期战损比忽略不计,后期有超过20人以上伤亡的基本都是山地,追逐,攻岛,火器不能大面积展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