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文言实词虚词应该怎么背记得更加快且牢固
记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方法
多译多读多背多对比,实词虚词容易记。
实词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小类。虚词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拟声词、助词六小类。但代词可代名、动、形、数、量、副、叹、拟八小类,在文言文中,代词用法特殊,一般归类于虚词。
多译,即多翻译,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翻译文言文,加深理解,慢慢就记住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偏重意义,虚词偏重用法)。尤其是一字一句的翻译文言文,效果特别好。我讲解文言文,是一字一句地讲解的,也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地翻译。为什么强调“一字”,因为文言词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即一个字一个词。而现代汉语多数是双音节词,即两个字的词语。翻译有两种方式,口译和笔译。笔译费时,一般用口译。翻译多了,文言实词和虚词就自然掌握了。
“多读心中有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背文言文,也是记住文言实词和虚词一种方法。反复记忆,有时是一种最好的记忆方法。
“对比记忆”更是记忆的一种好方法。文言实词和虚词有①古字通假、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
古字通假,即通用假借,还包含异体字。通假字如曾通“层”、阙通“缺”、衡通“横”、有通“又”、要通“邀”、止通“只”、邪通“耶”、不通“否”、知通“智”、说通“悦”、强通“僵”、女通“汝”、帖通“贴”、坐通“座”、矜通“鳏”、华通“花”、转通“啭”、反通“返”、食通“饲”、材通“才”、支通“肢”、被通“披”、具通“俱”、羞通“馐”、直通“值”、览通“揽”、唱通“倡”、错通“措”、信通“伸”、已通“以”、拂通“弼”、辟通“避”、得通“德”、与通“欤”、徧通“遍”、惠通“慧”、亡通“无”等。通过对比通假异体的规律,就记住了一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
古今异义,即同一词语古今意义不同。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市,古义“买或卖”,今义“城市”“集市”;等,古义“同等”,今义“等待”;怜,古义“爱戴”,今义“可怜”;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卑鄙,古义“地位地下,才能短浅”,今义“品德不高尚”;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十六或十七”;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丈夫的配偶”;无论,古义“(更)不要说”;今义“条件关系连词”等。通过对比古今异义,也能记住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词多义,可以对比记住文言词语的多重含义。如,故,有①所以、②故意、③原因、④原来等意义;知,有①了解、②明白、③通“智”等意义;善,有①好、②擅长等意义;危,有①高、②危急等意义;若,有①如果、②你、③像等意义;寻,有①寻找、②不久等意义;洞,有①山洞、②打洞、③像洞、④透彻等意义;名,有①名字、②命名、③说出等意义。
此类活用,通过对比记忆词类活用的变化,也比较容易记住文言实词和虚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洞,可作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鼓,可作动词“击鼓”(一鼓作气);刃,可作动词“用刀杀”(左右欲刃相如);王,可作动词“称王”(大楚兴,陈胜王);泥,可作动词“生活在污泥里”(泥而不滓)。名词作状语:如,犬,可作状语“像犬”(其一犬坐于前);岁,可作状语“每年”(岁赋其二);面,可作状语“当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老,可作动词“孝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可活用做动词“抚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苦,可作使动词“使受苦”(苦其心志);劳,可作使动词(使劳累)(劳其筋骨);饿,可作使动词“使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饿其体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异,可作意动词“感到惊异”(渔人甚异之);羞,可作意动词“感到羞愧”(且庸人尚羞之,旷将相乎)。
下面列举一些中学阶段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初中文言实词
比 鄙 兵 病 乘 持 从 达 当 道 得尔 伐 犯 方 负 赋 更 苟 故 顺 观归 过 好 号 还 会 惠 及 极 计 济假 间 简 见 竭 尽 进 居 举 具 俱聚 遽 决 绝 类 临 虑 论 漫 明 名命 难 平 戚 强 窃 请 穷 求 取 去全 任 入 若 善 少 舍 涉 生 胜 师施 实 食 使 释 市 恃 数 属 说 素汤 徒 亡 为 委 务 鲜 向 效 谢 信行 形 兴 修 徐 许 寻 业 遗 贻 夷异 易 诣 益 阴 引 盈 余 狱 御 缘远 云 章 知 止 志 致 质 专 走 足卒 作 坐 尝
卑鄙 布衣 菲薄 其实 亲戚 驱驰无论 牺牲 鸿儒 白丁 妻子 绝境
初中文言虚词
之、乎、者、也、矣、焉、哉、其、而、以、于、乃、则、再、又、复、数、何、与、然、此、是、或、若、为、皆、咸、俱、孰、安、勿、必、莫、信、吾、余、予、汝、尔、君、欤、夫、岂、且、及、呜呼、嗟乎
高中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高中文言虚词
与初中基本相同,此处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高考语文言文必背实词120个,必背虚词18个(之乎者也,而已焉则,何乃其所,因为且若,与于)。
那就离开吧
1、爱
·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吝啬,吝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通“(ài)”,隐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欣赏)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其竟爱(隐藏)而不见。
2、安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全。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罗贯中《失街亭》)
·安适,安逸。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罗贯中《失街亭》)
·疑问代词。哪里,哪儿。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养。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读音一 bèi
·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覆盖。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读音二 pī
·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
·披散,散开。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犹不为苦也。
4、倍
·通“背”,背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苏洵《六国论》)
·越发,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倍(更加)思亲。
5、本
·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盖亦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本来。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版本,底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若止印三二本。 (沈括《活板》)
·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书,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边疆,边远的地方。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表自称的谦辞。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表自称的谦辞)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