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多说无益,以清朝为例,举粟子说明情况
晚清僧格林泌。
僧格林沁的父亲德力格尔是一个贫穷的四等台吉的贵族,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给牧主放牧,故人家给他起了个绰号“雅马台吉”,意为放牧的穷台吉。
德力格尔有二个儿子——朗布林沁与僧格林沁。
但僧格家穷,其父只有把小儿子僧格林沁过继给其远望叔叔——索特纳木多布斋。
这位索特纳木多布斋是一个蒙古郡王,他的福晋和硕庄敬公主是嘉庆皇帝的三女儿,公主只生了两个女儿,索王无嗣。
道光五年(1825年),索特纳木多布斋病死,十五岁的僧格林沁承袭其王爵——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爵。
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加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六月,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咸丰帝龙颜大悦,加恩僧格林沁亲王“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其兄朗布林沁赏辅国公。
僧格林沁初始是继承”义父“的郡王爵位,立战功,长为亲王。但其爵位还是科尔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的头衔,除了将”郡“改成了”亲“外。
这也回应了问题,长子有爵位,又要继承父亲的爵位,二者合并,会向上升爵。当然,这是只存在一个儿子的情况。
下面接着看看。
僧格林沁只有一个儿子——伯彦讷谟祜。
因他老爹的战功,咸丰五年1855年,封辅国公,同治三年1864年,晋升贝勒,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死,承袭其父的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位。
但伯彦讷谟祜有复数个儿子(查资料真不矢有多少个,但超过三个是肯定的)。
当伯彦讷谟祜承袭亲王爵位时,伯彦(简称吧,太长了)的儿子之一那尔苏,也同时接下伯彦的贝勒爵位。再同时,封伯彦的另一位儿子温都苏为辅国公。
所以,总共来算,僧格林沁不算他哥,僧格这一脉共同有三个爵位——亲王,贝勒,辅国公。
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铁帽子亲王爵位。
僧格林沁——其子伯彦讷谟祜——伯彦讷谟祜其孙阿穆尔灵圭,
然后就完了,不是绝嗣,而是大清完了,阿穆尔灵圭是1930年死的。
贝勒爵位
伯彦讷谟祜——那尔苏(伯彦讷谟祜子)——阿穆尔灵圭(伯彦讷谟祜孙)——温都苏(格林沁孙)——阿勒坦鄂齐尔(温都苏养子)
辅国公爵位
温都苏(僧格林沁孙)——博迪苏(僧格林沁孙)
为什么那尔苏没继承亲王爵位,因为那尔苏比伯彦死的还早,所以亲王爵位就给了伯彦孙子阿穆尔灵圭。
阿穆尔灵圭承袭王爵之后,就把贝勒爵位给了他叔叔温都苏,温都苏有贝勒爵位之后,把辅国公爵位让给了自己兄弟博迪苏。
明白了吧,在清朝,爵位是可以转让的,当然必然是自己的亲属(养子也算)。当继承的爵位高过自己的爵位时,可以将自己的爵位让给其它人。低于自己爵位,则大可不要。
富察皇后去世时,为何乾隆却对官员大开杀戒呢
富察皇后去世,乾隆性情大变,不再是之前有“康熙风度”的仁君,变成了自带“雍正手腕”的帝王。他的执政风格随之调整,朝廷的大臣也开始重新洗牌。至于乾隆大开杀戒,富察的离开只是打开阀门而已,火山在爆发前都会经过长久的酝酿。
乾隆的感情生活开始变得不和谐
富察皇后在乾隆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她的去世,严重冲击到乾隆的感情世界。帝王感情出问题,一旦将情绪带入工作中,那些看皇帝脸色吃饭的大臣都会胆战心惊。
心理学上说,出于丧偶期的人最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状态,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无缘无故地指责别人。主要源自他们的内心很痛苦,并希望他们的这种痛苦得到其他人的谅解。深处巨大痛苦中的人,总觉得别人对他的同情不够。
乾隆就是如此,富察皇后去世对于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的世界已经暗无天日,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为什么他们不悲伤?
乾隆极度的悲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加上君权很难被约束,他不加节制地释放内心的痛苦,通过惩罚他人来宣泄自己,所以才有那么多大臣人头落地。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很早就看大臣不顺眼了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势能”的推动。富察去世后的风暴,实际上是乾隆对满朝文武多年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
乾隆继位之初以宽仁治国,让大臣们如沐春风。可时间久了,许多大臣就故态复萌,又回到康熙晚年那个懒散的样子。大清王朝的整体纪律也出现松弛的苗头,许多地方长官都不在衙门当差跑到外面吃喝玩乐。
更严重的是,乾隆的宽仁,让大臣的贪污之风又重新吹起。雍正的整顿,让大臣能安分守已,然而到了乾隆六年,朝廷出现数起大案。仅仅一个山西布政使萨哈谅,利用职务之便,就能将万两国库白银据为已有。
这些案件的发生,让乾隆开始反思自己的仁政。自己对同僚如此仁义,为何他们还会作奸犯科呢?很明显是自己的执政风格出现问题。
乾隆刚上位时,对雍正严厉的治国方式看不上眼。现在他才能体会到,雍正也是形势所迫。一个帝王过于仁慈,只会让更多的大臣深陷泥潭。乾隆对大臣的友好,并没有换来他们的忠诚。相反,他们会把皇帝的相信当空子来钻,拼命地损公肥私。
乾隆十五年,他自我反思的时候说:
“我登基之初,还有“好名”之心作怪。阅事既多,才深知政治必须出于大公至正,才能不走偏。”乾隆觉得宽仁过度,需要用法家思想来严管一下了。
集中皇权的需要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吐故纳新是历史惯例。乾隆刚继位时为了稳大局,留下许多原班人马。这些老员工资历深,门生故吏遍天下,对君权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或许在张廷玉等大臣眼里,乾隆还只是当年的宝亲王,他们的心态还未调整过来,经常在朝堂上与皇帝讨价还价。乾隆要树立威信,要政由已出,就要将老员工清理出队伍。
朝廷上的各部门就那么几张椅子,地方上就那么几个督抚,一个萝卜一个坑。乾隆要提拔新人,组建自己的团队就要先腾出位置。只有自己人上位,乾隆执政才会得心应手,政令才能贯彻到底,大清盛世才有组织保障。
茶馆,三幕的主要内容
第一幕
背景是清末戊戌变法之后。那时候,政治腐败,国弱民贫,洋货和鸦片占据市场,知识分子有的主张改良,有的想办实业;得势的太监要娶老婆,乡下的农民卖儿卖女;想维新的被砍了头,信洋教的腰杆倍儿硬;特务横行,老百姓动辄获咎,以至于掌柜的王利发在茶馆里张贴起了“莫谈国事”。
第二幕
已经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分一杯羹;爱国学生号召大家内除国贼,外御列强。八面玲珑的王掌柜在残兵流寇、地痞特务的骚扰压榨下坚持改良,苦苦支撑着“老裕泰”茶馆。
第三幕
北京城被日寇霸占了八年以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了胜利,可是又来了国民党和美国兵,政治空前黑暗,王掌柜的日子愈加艰难。他的改良梦最终也没能救得了“老裕泰”,他自己也被逼上了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