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正言顺

明成祖朱棣如何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夺取天下?雍正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7 08:08:11 浏览10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明成祖朱棣如何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夺取天下

打仗都要有个口号,如果师出无名则名不正言不顺,士气就提不起来,朱棣起兵反抗当时的皇帝朱允炆,自然要提出个正当的理由,标榜自己是正义之师,这样打起仗来才能提高士气,名正言顺的夺取天下,坐上皇位也要有个说法,那么朱棣是如何让自己名正言顺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伤心之余也在想着储君的问题,最后决定让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来接棒,史书上说朱允炆天性仁厚,孝顺正直,跟他的老爸朱标很象,或许是朱元璋太过喜爱朱标,或许是朱元璋想让继任者能够改变他的暴政行使仁政,朱元璋因此选择了朱允炆,为了让朱允炆减少威胁,朱元璋又搞了个大狱,将功臣又清洗了一遍。

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最大的威胁却是他众多的叔叔们,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疑心病很重的他对功臣们几次清洗,胡蓝案被牵连而死的人高达数万人,然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对自己的孩子却实行分封制,将众多儿子分到各地用来抗击蒙古和镇压叛乱,在1370年后,朱元璋就陆续分封了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朱元璋的设想是靠宗族力量来使大明江山千秋万代,让儿子们分别驻守全国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拱卫王室。

这种分封制的弊端早已为人们熟知,当时有个叫叶伯巨的人向朱元璋上疏,却被下狱折磨而死,洪武九年(1376年),因天象出现异常情况,朱元璋遂下诏,要天下人士上书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处,提出批评和建议,叶伯巨是国子监学生肄业,读诏书后就起草了《奉诏陈言疏》,说当今天下可患者有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叶伯巨提出以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经验为鉴,采取“强干弱枝”的原则,来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权势,还批评朱元璋错误的对待有知识者和文人,没想到朱元璋看到叶伯巨的上疏后,说叶伯巨这是在挑拨离间,气的大叫:“速速把他抓来,我要亲手用箭射死他。”叶伯巨被抓后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朱元璋分封制的弊端,在他死后尸骨未寒,他建立的明王朝再次陷入战火,他的孙子朱允炆和他的儿子朱棣大打出手,百姓深受祸害,朱元璋寄以厚望的孙子朱允炆被赶下台,下落不明。

朱允炆看着仁慈孝顺,却太过书生气,在削藩这件事上优柔寡断、又操之过急,说他优柔寡断是有人提议想削藩就从势力最大的燕王开始,然而朱允炆却选择从较小较弱的藩王开始,这个给实力最强的朱棣有了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另一方面朱允炆为了达到尽快削藩的目的,第一个目标选择了周王朱橚,很快就派兵包围了周王王府,把朱橚贬为庶民,迁往云南,其后又利用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不法行为,废除了他们藩王爵位,一年内就将五位藩王废除。

有人向朱允炆建议削藩不宜过于匆忙,以免引起巨变,应该效仿西汉实行过的“推恩令”,逐渐瓦解藩王,使其难以抗衡中央,然而朱允炆对这一建议置之不理,一意孤行。

燕王朱棣看到弟弟们死的死废的废,自己再不反抗就要步入他们的后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迎头痛击,于是决定起兵造反,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怕权臣篡权,所以在《皇明祖训》里说道:

“朝中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也就是说藩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所以朱棣就以此为理由,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皇帝受到他们诱惑才对诸皇子进行迫害,1399年8月,朱棣举兵诛讨,称自己的举动是“靖难”,意为平定祸乱,并将军队命名为“靖难军”,所以这场争夺皇位的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战争,朱棣成功攻进了南京城,在《皇明祖训》中也规定了藩王在“拨乱反正”驱逐奸佞后仍应返回封地,不过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后下落不明,朱棣传出建文帝被“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已经自焚而死,这国不可一日无君啊,现在皇帝死了,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儿子中排位最高,于是在大臣们的“劝进”下,朱棣就“名正言顺”的坐上皇位,夺取了天下,其实朱棣已经打赢了,谁还敢阻止他登上皇位?那些不服的人结局都很惨,拳头大就是名正言顺,不过不得不说朱棣这个皇帝当的还是很称职,让大明走上了一个盛世!

雍正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顺

感谢邀请!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否明正言顺?这个问题至今为止都有不同的意见,并且不同的意见之间也有争论,这种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的皇帝。就是在文艺作品当中雍正的形象也是两个不同的极端。

那么为什么雍正皇帝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顺”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呢?说起来这个问题并不是雍正皇帝本身造成的,造成争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康熙朝惨烈的“九子夺嫡”的后遗症——夺嫡失败的一方甚至多方的“情绪发泄”。第二个是因为康熙皇帝本人在传位继承人确定上的犹豫和失误——默认传位继承人而以传位遗诏传承皇位,这就给朝野,主要是九子夺嫡失败的一方提供了制造舆论的空间。

假如康熙活着的时候明诏就确立太子的话,哪怕是在临死之前公开确立太子的话,那么无论是谁继承皇位,无论这个继承人是否合格,无论这种继承是否合理,都不会有“是否名正言顺”的猜想和质疑。

但是很遗憾,被儿子们惨烈的夺嫡之争搞怕了的康熙,最终选择了一个注定要给继位者带来麻烦的传位方式,这种方式保证了康熙自己的稳定,但继任者就不是那么理直气壮——雍正就是被这个“名正言顺”逼的亲自写了一个《大义觉迷录》的小册子,本意是想说清楚自己得位之正统,但是这种事,越描越黑,雍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了。这个“传位不正”的锅,一直背到现在。

其实,以我们现代社会的观点,做了皇帝,并且有这个能力做皇帝,也在皇帝位置上尽心尽力政绩不俗,就应该是一个好皇帝,和正或者不正又有多大关系呢?

汉高祖刘邦,创立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他的得位正否?唐太宗建立了唐朝,开创了盛唐时代,他的得位正否?宋太祖赵匡胤抢来的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富裕的国家,他的得位正否?

朱元璋呢?

所以,应该说,既然雍正已经得到了皇位,并且在皇帝位上励精图治,勤勉上进,国富民安,这应该就算是“名副其实,名正言顺”了吧?

回到问题的本身,对雍正继位正统性质疑的依据,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某些猜测,尤其是“阴谋论”的猜测,雍正真的是无法淡定,因为猜测是不需要依据的。

关于雍正在康熙临死前伙同隆科多篡改遗诏的说法,显然是没有确凿的依据,并且在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汉字可以篡改,满蒙文字的篡改应该是不可行的。

矫诏,也就是伪造一个遗诏,理论上是可行的,这就是猜测,猜测矫诏,是不需要证据,也不可能有证据——皇帝的诏书很少有皇帝自己亲自书写的。

但是怀疑矫诏的根源,是对雍正继位的不满,这种不满在继位之初表现为不服气,比如八爷党就不服气,比如十四阿哥就不服气。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有同等机会登上皇位的,同时也自认为如果自己做了这个皇帝也会干的很好,甚至比雍正干的更好。

但是后来的不满就已经不是不服气,而是对雍正执政理念的反对了。雍正推行的各种新政,都多多少少的触及了很多的既得利益者,这些被侵犯了既得利益的人或集团就会形成一个合力,对雍正的新政横加阻挠甚至诋毁,诋毁的主要依据,就是雍正的新政违反了“祖制”,违反祖制的继承者就是不合格的继承者,这就是雍正继位“不合祖制”,这个不正统更加的厉害。

在两种声音的不断攻击下,雍正的反击也是变得过于强势,过于刻薄,这就给了反对派也就是质疑雍正继位是否正统的集团一个反对的口实。

其实,雍正做了十三年皇帝,也就算是忍辱负重了十三年,但是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雍正还是完成了大清国力的积累,整肃了日益败坏的吏治,让康熙盛世得以延续至整个乾隆时期,成为康乾盛世承上启下重要的一环,也真的是难能可贵了。

为什么一定要纠结于本来也就无法完全说明白的“是否正统”呢?这对雍正不公平啊!

如果委内瑞拉议长瓜伊多参加9月下旬的联合国大会,你认为他是名正言顺吗

当然是名正言顺了!

我们暂且抛开三种主观因素——瓜伊多与马杜罗的政争、瓜伊多与美国的关系、瓜伊多可能的结局,客观的说,瓜伊多目前是个什么“名”呢?委内瑞拉国民议会轮值主席,也就是说是通过合法渠道选出来的议长,虽然他的轮值期还有100多天,但他目前还在任上。根据委内瑞拉的宪法规定,他这议长个什么状态呢?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立法机构的一把手,虽然已被委内瑞拉的制宪大会所架空。

堂堂的一国之议长,按理说与总统是平级别的——正国级,那他为什么就不能代表委内瑞拉去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呢?仅凭这一点,瓜伊多是“名正言顺”的。即便要罢免瓜伊多,也要国民议会召开全体大会投票决定。事实上,9月17日委内瑞拉国民大会已召开了全体大会,这次投票的结果是:拥护瓜伊多继续为议长。这说明瓜伊多在他的那一亩三分地里还是有威望的。

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如果瓜伊多利用他1月份自封的“临时总统”的身份去国外公开活动,那当然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了。虽然以美国为首的54个西方国家已承认了瓜伊多的临时总统身份,但这毕竟是自封的,有悖于委内瑞拉的宪法,法有禁止不可为。

那瓜伊多能不能去参加9月下旬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呢?当然能。而且可以昂首挺胸的去。瓜伊多是委内瑞拉合法的议长,相当于国家元首(级别),哪一条规定议长不能参加联合国大会了?至于瓜多和马杜罗怎么斗争,结局如何,那是委内瑞拉的内政,他人也不好说三道四;至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利用瓜伊多参加联合国大会而做什么文章,那则是另一码事,我们想都能想象出来美国会憋着什么坏,真是不足为奇。美国想颠覆马杜罗现政权的阴谋早已昭然若揭,这还是什么秘密吗?瓜伊多早已是美国人的傀儡和代言人,这谁人我不知呢?

那联合国大会能不能拒绝瓜伊多呢?当然不能。因为瓜伊多仍是合法的委内瑞拉议长,如果拒绝的话,就有违联合国宪章。美国也会借口大做文章。现在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果马杜罗总统(或委派的代表)和瓜伊多议长同时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上怎么办?那也好办啊,在世人眼里,他们都是委内瑞拉的合法的领导人,如果总统和议长都参加联合国大会,那也是联合国的幸事。至于其间发生些意想不到的事儿,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哪个捣蛋、谁破坏联合国大会就按章法把他轰出去赶走不就行了。

现在,在有些网友的眼里有一种误解:即认为瓜伊多是非法的,而马杜罗才是合法的。其实马杜罗与瓜伊多的政争纯属为了争权夺利的内斗,也就是说瓜伊多想取代马杜罗而登上总统宝座,马杜罗当然不想让位,于是双方斗得你死我活。神仙打仗,凡人遭殃,委内瑞拉民众被牵连受累。事实上,他们二人谁赢谁输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战胜对方的,重要的是谁能有效解决委内瑞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先让民众吃饱肚子。

高考之后,名存实亡的夫妻可以不用再顾忌儿女的感受名正言顺地离婚吗

我的观点是:名存实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好事做到底,干脆等孩子过了大一时再考虑离婚吧!另外,儿女的感受与高考前后没有关系,作为儿女,几乎没有谁能欢天喜地接受父母离婚的,既然要离婚,就没法考虑孩子的感受。

给孩子的“成人礼”太大,家里孩子初长成还不足以承受

家长可能认为,孩子高考后,一则孩子已经成人,父母离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影响,二则即使孩子不能接受,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前途了,所以基本都熬到孩子高考完就迫不及待地劳燕分飞。

殊不知,孩子刚刚高考完,心智远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速成,十八岁一过,马上成人,变成金刚身,他也得需要时间和经历打造才能逐步成熟。

父母的“成人大礼包”在高考刚一完就噼里啪啦砸下来,孩子绝对会被砸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而且,就算高考完学业不受影响,孩子刚刚要准备适应学校往社会的转变,也是一个比较关键是转折点。

所以,这个离婚时间点选择的其实不科学。父母的急不可耐我们都能理解,既然为他好,不妨再忍忍,给他一个过度期?

孩子的畏罪感,会影响他对婚姻的认识,影响他对之后自己婚姻的选择

孩子刚高考完父母就迅速离婚,处在里成熟还差一步,却又敏感的年龄段,父母的离婚会加重他的畏罪感让他直观感觉,父母为了他直到现在才离婚,甚至不知道两个人结婚目的在哪?对婚姻产生不确定性和恐惧感。

所以,如果可以,把离婚的时间选择稍后点。

第一,在这段时间先把父母要离婚的这个决定慢慢渗透给他,不要搞突然袭击,让他有个接受的过程。不要让他感觉为了他,你们终于熬到精神大解放,得以解脱了,你们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给他一个时间,让他从学校步入社会有个过度,这时他的心智也稍微成熟。接受这个事实也有了一定的承受度。

总之,刚高考完不是选择离婚的最佳时间点,如果考虑孩子的感受,不妨再推后一点更好。

历史上有哪些名正言顺的太子,继位后是一位明君呢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在中国古代,最高权力一般都是在一个家族内部传递,而父子相承是最高权力传递的常态。而太子,往往就是法定的接班人。根据宗法制,选择太子的原则是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往往被认为是第一顺位的法定继承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皇帝制度确立以后,嫡长子即位的太子并不是很多。

汉高祖刘邦画像

第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就是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早年在民间鬼混过一个儿子,他就是汉高祖的长子刘肥。但是,后来刘邦正式娶妻之后,刘邦的正妻吕雉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刘盈,就成了刘邦的嫡长子。刘邦在即位之后,刘盈就成了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被立为太子。虽然刘邦曾经想过要换太子的念头,但是由于阻力太大,最终刘邦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不过,汉惠帝即位后,受制于自己的母亲吕太后,并没有什么作为。

影视作品中的汉文帝

第二个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是汉景帝。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刘恒,在吕后去世后的血雨腥风之中即位。汉文帝即位之前的爵位是代王,他的王后窦氏所生的长子刘启就是他的嫡长子。汉文帝称帝后,群臣主动提出陛下该选择继承人了,汉文帝象征性地推辞一下,就立嫡长子刘启为太子。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之后,刘启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为皇帝,他就是汉景帝。汉景帝相对来说也还算是中国古代帝王之中比较清明的一个,他不仅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而且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汉朝的大好局面得到延续。史称文景之治。

影视作品中的汉武帝

在汉景帝之后即位的是汉武帝,不过汉武帝的嫡长子身份却有些勉强。汉景帝原来的皇后薄皇后没有生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景帝没有嫡子。后来,汉景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就成了皇后最热门的人选。后来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和汉武帝的姑母长公主刘嫖等人一起搬到了栗姬和刘荣,之后,王美人被立为皇后,作为王美人唯一的儿子,刘彻被立为太子。至于刘彻即位后是否称得上明君,那就更是另外一回事了。

影视作品中的汉元帝和王政君

第三个以嫡长子即位的汉元帝。汉武帝去世后,他的小儿子即位,这就是汉昭帝。汉昭帝二十一岁去世,没有儿子,最终选择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为帝,他就是汉宣帝。汉宣帝早年在民间的时候,与许平君结为夫妻,他们生下一子后,刘病已阴差阳错地当了皇帝。汉宣帝即位后,不忘旧情,立许平君为皇后,最为皇后的长子,汉元帝虽然经历了一些凶险,最终即位。汉元帝即位后的作为,与其父亲相比,就要逊色地多了。

影视作品中的汉成帝

第四个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是汉成帝。汉元帝在即位前就已经娶了王政君,后来他和王政君生了第一个儿子刘骜。等到汉元帝即位后,王政君成了皇后,刘骜也被立为太子。最终,刘骜即位,这就是汉成帝。汉成帝比父亲汉元帝,老鼠生儿子,一窝不如一窝!

光武帝刘秀

然后西汉就没有嫡长子即位的皇太子了。东汉,两百年之中,以嫡长子即位的皇太子就只有一个,汉明帝刘庄!他的嫡长子身份也多少有些勉强。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皇后是郭圣通,刘秀即位后就立郭圣通所生长子刘强为太子。到了建武十七年,刘秀废黜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立阴丽华为皇后。这样,刘强就不再具有嫡子的身份了。刘强坚决推辞,过了两年,建武十九年,刘秀终于同意刘强辞去太子之位,改立阴丽华的长子刘庄为皇太子。刘庄即位后,就是汉明帝。相对来说,汉明帝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也还是比较清明的一位,延续了刘秀光武中兴的局面,开创了明章之治。

西晋王朝的疆域

第五个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就是傻子皇帝汉惠帝司马衷了。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西晋以后,根据礼法立嫡长子司马衷为太子,但是太子不聪明的消息早就全天下皆知了。司马炎舐犊情深,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傻儿子。结果导致天下大乱。

之后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还有:晋成帝、晋穆帝、刘宋前废帝刘子业、齐武帝、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魏孝明帝、周宣帝、北齐废帝高殷、北齐后主高纬、北齐幼主高恒、唐顺宗、辽圣宗、辽道宗、宋钦宗赵恒、宋恭帝、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武宗。

后面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太子其即位后的功业,我就不再一一罗列了。总之,嫡长子的身份看似非常明确,少了很多的争议。但实际上,嫡长子能够即位的并不多。身为嫡长子的他们,一方面要提防着父亲的疑心,另一方面更要小心着兄弟们的暗箭。当太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至于非嫡长子身份的皇太子,等回头我们慢慢梳理吧!

曾国藩如何让讨伐洪杨之乱变得名正言顺

您好,我是爱读书喜欢历史的胖哥。曾国藩属于晚清名臣,因为后期许多有影响的人的推崇,名气很大。曾国藩一生做事小心谨慎,他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至于说曾国藩如何让镇压变得名正言顺,那很简单,首先他虽是汉人,可他代表的是清政府,清政府属于当时的国家统治者,洪秀全等要颠覆满清政府,那么他们满清政府来说就是叛逆者,曾国藩讨伐他们就是师出有名。下面让我们分别从太平天国运动和曾国藩对于这场运动的失败,所起到的作用来讨论今天的话题。

太平天国运动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其后建立“太平天国”,史称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历时十四年,它的失败在于中外势力的共同镇压,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清廷蔑称太平军为“长毛体贼”、“毛贼”、“发贼”、“发逆”、“粤賊”等等。

一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 ,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曾国藩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的作用

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史称金田起义。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咸丰二年由于清政府对镇压太平军不利,于当年十一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咸丰三年(1853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八月筹建水师。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

曾国藩早期对太平军作战不利,屡战屡败。仗一直打到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湘军攻破天京才算完结。曾国藩在这次运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也为以后缴杀捻军提供了经验。曾国藩是完全站在清政府这一边,尽了人臣之责。

曾国藩师出有名的《讨粤匪檄》主要内容

在这篇檄文里,他说洪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檄文非常长,罗列太平军的主要罪名就是毁了孔庙,其实无论太平军毁不毁孔庙,曾国藩也要打这场仗,有了这个借口,就有了一块遮羞布而已。

以上就是胖哥对于今天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和各位喜爱历史的胖哥一起探讨。喜欢胖哥请点赞加关注。胖哥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奉献更精彩的内容。

朱祁钰继位名正言顺登基8年,为何轻易就被朱祁镇给推翻了

明朝皇帝不知道是何原因,大部分都很短命。景泰帝被朱祁镇给推翻,就是因为短命,早早的把身体给折腾垮了。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70岁,在位31年。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25岁,在位5年。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64岁,在位23年。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47岁,在位1年。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37岁,在位11年。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37岁,在位23年。

景泰帝,朱祁钰,1428-1457年,29岁,在位9年。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40岁,在位24年。

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35岁,在位19年。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30岁,在位17年。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年,59岁,在位46年。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35岁,在位7年。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57岁,在位48年。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38岁,在位1月。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22岁,在位8年。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34岁,在位17年。

朱允文下落不明,崇祯非正常死亡除开。

明朝皇帝能够活够50岁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明神宗。

剩下的皇帝里朱高炽居然算是长寿的。朱高炽身形肥胖,身体羸弱是历史有名的。

看着这些皇帝的受命,我都感觉我已经步入了晚年。

一般来讲可能是丹药吃多了,纵欲过度了,身体玩垮了,但是这些事对于历代皇帝来讲再正常不过了。纪晓岚也算是纵欲吧,不也能活80多。明孝宗还只有一个皇后呢。

根本原因可能是手下的宰辅文官太烦人了,皇帝当的很压抑。压抑久了,需要发泄,表现的就会比别的朝代皇帝更变态,搞垮身体。

朱祁钰虽说名正言顺的继位,但他内心肯定是受折磨的啊。明英宗不死,他就不会有安全感。皇位既然坐上去,就没有下来的道理,更不可能还给英宗,那是作死。

上有孙太后,下有百官,朱祁钰受到种种限制,要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还得贿赂朝臣。好不容易易储成功了,自己的儿子死了,这打击真不是一般的大。于是放纵自己就很正常了。最后身体搞垮了,年纪轻轻就病入膏肓了。

要是景泰帝有朱元璋和朱棣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英宗和他儿子估计坟头都长草。

也正是因为景泰帝的身体不行了,“夺门之变”才会那么轻易的就成功了。

景泰帝身体垮了,又后继无人,石亨看到了机会,铤而走险。于谦要么没察觉,就算察觉了面对“夺门之变”也只能干看着。假如他带兵把“夺门之变”镇压了,那又能怎么样?景泰帝还是要病死,国不可一日无君。孙太后还在世,英宗就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如果景泰帝身体像朱元璋那么好,我想石亨那一伙人都不敢有发动政变的想法。

清朝文人认为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名正言顺取得皇位政权的皇帝为什么

近代史学家《明史讲义》的作者孟森有一句话非常有名:

“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并不是孟森的首创。明清多的是史学家信奉这一观点。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明朝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国,民心所向。

朱元璋立国是驱逐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恢复了汉人衣冠。驱逐外族是民族英雄一样的人物,国家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人心所向,根基稳固,所以说得国最正。

中国古时各朝各代,建立国家,掌握朝政,多的是靠阴谋、残杀、诡计来达到目标的。

比如周朝的建立,周原是商朝的诸侯国,周文王再得人心,从名义上来说也是商的臣子,犯上建国,立国的基础是有瑕疵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国的建国,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天子当傀儡,曹操的儿子曹丕强迫汉天子禅位,登上王座。建国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所以曹魏很快遭到了晋朝的反噬。

就好像一个恶性循环,西晋的建立和曹魏几乎一样,也是人臣篡位,得国不正,后患无穷。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唐国公李渊是隋臣,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本是前朝的将军。说白了,都有点以下犯上的意思。

再比如清朝的建国,清朝入山海关时打出的旗号是协助明朝打击李闯王,但入关后挂羊头卖狗肉,窍取了国柄,立国的根基建立在谎言之上,立国不稳。

明朝就不一样了,他驱逐的是外族,完全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从道义上讲,他名正言顺,来路很正。

二、朱元璋出身微末之间,从乞丐到帝王,天授之君。

朱元璋祖上辈辈都是老农民,朱元璋本人小的时候因为穷连个名字都没有,叫做朱重八。当过农民种过地,当过和尚烧过香,当过乞丐要过饭。就这样一个起于微末之间的平头老百姓,最后竟然得了天下,做了天子,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可以说是天授之君,是真正得天独厚的天子。

还拿上面做过例子的朝代来对比。

周文王姬昌原来是商朝的封臣,贵为诸侯,坐断一方,本来就是小朝廷。

三国的曹操父亲是汉时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曹操本人妥妥的官二代,不是个平头百姓;东吴的孙策和孙权是名门之后,将门之子,不是什么普通的老百姓;只有刘备好像只是个编草鞋的来自底层,但别忘了,刘备是汉帝的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汉室宗亲。他经常打着这个旗号招兵买马,和普通百姓是有区别的。

唐高祖李渊本来就是隋朝的重臣,一方大员,有兵权,而且和隋帝杨家沾亲带故,是皇亲国戚。宋太祖赵匡胤本身是带兵的将军,手握兵权。清朝更不用说了,女真在北方经营多少代人,世代贵族,比豪门还豪门。

像朱元璋这样的乞丐帝王,一步步成长起来,建立国家,只有天选之子才能做到。

所以说明朝得国最正,朱无璋是名正言顺取得皇位的。

口若悬河,口如悬河,名正言顺,名震一时,什么意思

口若悬河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解释】:若:好象;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示例】:知县见他说的~,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近义词】:夸夸其谈、侃侃而谈、能言善辩【反义词】:沉默寡言、噤若寒蝉、闭口无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解释】: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出自】: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有人说“如今社会,份子钱,就像是一场名正言顺的打劫”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有人说“如今社会,份子钱,就像是一场名正言顺的打劫”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份子钱”指的是什么?

份子钱,又叫礼金,指的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习俗和传统。所谓份子钱即是别人结婚、生孩子、老人归去世等相关的人要去送钱,包括礼金和礼品。

从以上定义看,“份子钱”不是某一方给另一方,而是双方互相往来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结婚、生孩子、老人归去世等等事情,今天你可能遇到这些事情,别人送去了“份子钱“,明天别人遇到这些事情,你也送去了“份子钱“,以此表达相互间的祝贺或问候,既然是相互间的事情,就不存在“打劫”之说。

再说,现实中的“份子钱”也只是象征性的花钱。就拿我们单位来说,遇上子女升学、结婚、老人去世等大一点的事,同事们每人只出200元,东道主还得请吃饭,少则两餐,多则三、四餐,结束还得发个礼品盒,里面有香烟、糖果、毛巾等物品,少说也值60元钱,如果从经济的角度看,一账算下来,东道主不仅没得到钱,还倒贴200元左右。

不过,作为东道主,大家都不会计较这些,特别是子女升学、嫁娶这些喜庆的事儿,图的是热闹、人气,自己贴点钱,来了那么多的亲戚、朋友前来祝贺,脸上有光,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所以,我赞成同事、朋友间的“份子钱”,更无“打劫”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