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世界上哪国军队中的女兵最多为什么
- 如果让你穿越到康熙身边,让他出什么政策,改变以后百年屈辱史
-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 秦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 古代哪一种兵制最为科学
- 古代当兵有强制性要求吗,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入伍
- 有哪些全民皆兵的国家
- 如果美国一个州宣布独立,美国国会会同意吗
-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
世界上哪国军队中的女兵最多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女兵比率最高的当然是以色列了。
以色列是唯一 规定女人必须服兵役的国家。
其余,比如韩国这些全民兵役国家,女人也不需要进入军队的。
以色列要求适龄女人都进入军队服役2年,实属无奈之举。
以色列人口只有800多万,其中犹太人只有500多万。
而附近的阿拉伯国家总人口超过1.5亿。
就人口和兵力来说,双方可能相差30倍。
同时,以色列的国家很小,从东到西开车只需要45分钟。
从战略上来说,以色列很容易被敌人突袭导致亡国。
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只能全民皆兵,并且连妇女也编入部队。
大家也许不了解犹太妇女,他们很多人比男人还厉害。
传统犹太妇女因受到宗教束缚,同穆斯林一样不太喜欢随便抛头露面,但仍然是家里贤内助,在外面也能独当一面。
犹太人复国以后,新犹太复国主义彻底改变了女人的面貌。
今天犹太女人不但丝毫不亚于男人,甚至还能保护男人。
根据国家法律,所有犹太年轻女孩都必须进入军队服役2年,完成全部军事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犹太女孩的训练绝对是象征性的,也不是让他们作为后勤人员,大部分直接作为野战军人训练的。
这些训练和男兵大同小异,残酷又严格,必须通过。
萨沙在以色列街上看到的以色列执勤小分队,几个男兵中必然有一个女兵。
这些女兵和男兵一样全副武装,拿着自动步枪,穿着防弹衣。女兵带着各种装备,目测有几十公斤,看起来非常臃肿,很肥胖。
但打仗时候,就是这样的,说明女兵时刻准备作战。
而且,诸位可以去以色列街头看看这些执勤女兵,个个都像男人一样,脸晒得很黑(长期训练),脸上皮肤也很差(不允许化妆),但脸上都有一种杀气,而且有一股男性的刚硬。
这种女兵,绝对能够打仗的。
当然,也有天生丽质的女兵。
有一天,萨沙和一群中国大姐夜游耶路撒冷老城,回来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两个身材绝佳的犹太女孩。
大姐们都很惊叹,说她们身材怎么这么好,追上去看。
结果看了一眼,大姐们转身就走了。
为啥?
萨沙走过去才看到,这两个犹太姐们,每人在胸前挎着一支短冲锋枪。
如果让你穿越到康熙身边,让他出什么政策,改变以后百年屈辱史
这道问答题,是一个不懂历史,但是又操心又瞎想的人,提出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是全民皆兵制。也就是满16岁以后就是士兵了。武器装备什么的自己家自备。打仗的时候上前线打仗。不打仗的时候务农耕作。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群都是族群,和可通婚的人群居住在一起。亲威关系的人共同居住在一块地方。因此除了我们的人以外,就是敌人了。所以可以全民皆兵。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就是秦始皇家族成员管理整个国家了。因此在皇宫里和官府里的人可以是一个我们的人群。其他人群就不是我们的人群了。
秦始皇家族的成员总是少数的。多数人不是秦始皇家族的人。造起反来秦始皇家族是扛不住的。
怎么办呢?
军队由皇族控制,由皇家人挑选,不打仗的时候有财政税收供养,军备器械由国家统一制造和保管。打仗的时候军人发给武器和军备去打仗。不打仗的时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人在兵营里面住着。不必去劳动生产,有吃有喝的,够每一个军人养家糊口的。
不是皇族的人不准有武器。
所以铁和盐由国家控制。
因此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是拿着木杆子石头和棍子造反的。文字写成揭竿而起。没有金属武器的。
这一不准,民间老百姓用过多的铁,到元朝时候达到了顶峰。每12家有一把铁菜刀。并且由一个蒙古人监管着使用。
清朝的时候虽然放开一点,但是火药枪火药炮在明朝时候就已经有了。清朝的时候也有洋人做的洋枪洋炮输入进清朝了。可是皇家不准普及推广。所以洋枪洋炮,火药枪,火药炮。就成了高贵的人的把玩物。并不向每个士兵普及,也不列入军队的配备当中。仅是皇家和几个大臣拿着玩的东西。
因为他们怕士兵和老百姓有了这家伙,造反的时候他们更顶不住了。
皇家皇族加上几个忠心的大臣,合起来的总人数能有多少呢?当时全国是4亿多人。军队如果普及使用火药枪,必然会走失到老百姓手里。老百姓手里有枪造起反来,就厉害的太厉害了。
所以枪和炮还是几个皇家的人,当着玩物好一些。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个心思。包括后来的蒋介石在内。
让每个人都拿起枪炮,打土豪分田地的人,才不怕,老百姓拿有枪炮的。
所以即便是返回到康熙年间,你提议他全民拿枪炮,他也不会干的。
用长矛大刀与洋枪洋炮打仗,只有失败。受屈辱是躲避不了的。
包括蒋介石在内,攘外,必须先安内的政策决定,也显示着这一特点。民众都有枪了,蒋家王朝倒的就更快了。
中国人汉朝时候已经普遍使用铁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铸造铁器,也做的挺好了。但是秦始皇时候开始不准民间用铁。
使中国人的木质机器,永远是木质机器。
欧洲人看见中国的木质机器以后,回到国内用铁制造出机器,就开始领先于全世界了。
别不服气,欧洲人的纺织机虽然是铁铸造的,原理还是中国的木质的纺织机的式样。所谓的车床实际上是中国的琢磨机。只不过用于琢玉罢了。
欧洲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蒸汽机的发明。
而蒸汽机就是中国的活板拉杆风箱,被欧洲人用铁制造出来以后,把出气口变成进气口,就成了蒸汽机。用于提水就成了水泵。
中国落后就是不让老百姓用铁造成的。现在腾飞就是因为中国的钢铁特别多,无论是谁都可以随便用了。
中国老百姓已经开始自己会制造铁机器了。创造型的中国就要出现了。
因此中国落后是政府腐败呀,乱七八糟的说法,都是说了一些皮毛。真正的原因就是不准许老百姓随便的用铁造成的。
不让老百姓用铁,就是铁可以打造出武器,造反就更加厉害了。
欧洲人没有搞出什么原创的东西。
而是把大航海运动抢来了各国的宝物,集中到欧洲以后。那些不愿意去抢别人东西,又想发财的人,就研究这些宝物的制造工艺,最终把各种宝物工艺发扬光大拓展,完成了工业革命。
电是由非洲人发明出来的。有了电才有了电源,电力。及电子等等。
玻璃是由阿拉伯人发明出来的。有了玻璃才可以有放大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的,才可以把阳光分成七色的。最后整出光谱来了。
蒸汽机是中国方型拉杆活板风箱的原型,用铁制造形成的。车床是由中国的玉石砣机改成的。火箭就是中国火炮的花炮窜天猴。
欧洲人把中国人抬轿子抬人。用铁制造出马车,成为弹簧式的轿车。再装上发动机就成了现在的汽车式的轿车。
包括现在石油天然气的钻井平台还是中国四川井盐钻台的样式。
欧洲人第1次看见中国人使用天然气和煤以及石油。仍然说是地狱之火被引用上来了。
看一下欧洲科技发展史,就可以跟世界各国的宝物工艺一一对应上。
中国人,创造了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也创造了铁器时代。但是都没有进入用铁制造机器的时代。当欧洲人用铁制造机器以后,就先进于全世界了。
而这一切就是欧洲刮起的,中国热造成的。
所谓的大航海运动,就是寻找中国在哪儿的,一场运动。当找到中国以后,欧洲没隔多久就进入了工业时代。
而所谓的工业时代,就是用铁制造机器的时代。
说来说去说的还是铁。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超过瓷器,玉器,青铜器,丝绸。这4种人造物的工艺出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仿制出中国的提花纺织术,所以提花纺织树的机器还是木质的。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历史上,恐怕再没有哪个游牧民族的军队比蒙古骑兵更加彪悍的了。
中国的史书当中,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这些耳熟能详的北方巨无霸,即便在他们巅峰强盛之时,也不过跟农耕王朝均衡天下。
然而蒙古骑兵却打破了弄不死农耕王朝的宿命,他们向南越过长城、突破长江、向西踏破贺兰山阙,最终一统华夏。
按照传统历史观来看,蒙古大汗此时已经属于相当成功的成功人士了,然而,人家却非要表现得更加优秀一点,结果一努力,直接突破了整个史书记载的“成功”范畴。
蒙古骑兵继续西进,如潮水般席卷而去,中亚、中东、东欧各国,纷纷倒在蒙古铁蹄之下,一时间,蒙古骑兵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bug,没有人能够破解,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驰骋纵横。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当年被蒙古灭掉的那么多国家,其实也有不少是尚武民族,为啥单单蒙古就这么优秀,能够见神杀神呢?
他到底开了什么外挂?
首先,不得不强调一下,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蒙古骑兵很强,之所以人家能够百战不殆,大概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蒙古军队无需后勤
没后勤,这一点有多方便?看看当年汉武帝当年远征匈奴,有多辛苦就知道了:
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
五万骑兵是作战主力,而后面数十万人除了步军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民夫、后勤人员。
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前军不能脱离后勤部队太远,毕竟要吃饭,因此敌人跑远的话,追不追,是个很纠结的难题。不追,可惜,追了,跑远的话,很大可能会饿肚子。
其次,这么大的规模,结果是必须要大胜仗的,一旦前军不利,那后面这些辎重部队就被坑惨了,而后勤若被端了,作战部队没了吃喝,自然也不能持久。
因此,后勤对部队的机动性能制约性很强,而蒙古骑兵这里却出了个BUG。
我不要后勤。
那你吃啥?人家打仗带着羊群,饿了吃羊肉,渴了喝羊奶。而且赶羊用不了那么多人,也用不了那么多民夫拉运粮食,人家的粮食自己会走,省了不少劲儿。
到地方了,攻城,以战养战,吃对方的粮食,赶对方的羊,然后继续循环下一个城池。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损循环,没有吃没有喝,敌人给我们准备着。
除了没后勤之外,人家还有无后患的优势。
二、屠城和签军
中亚、中东国家历史当中,对蒙古骑兵最深刻的记忆,恐怕莫过于屠城了,大军过后寸草不生,甭说人员了,有时候,连个鸡犬活物都存不下。
第一次西征,蒙古对阵花剌子模王国首都——玉龙杰赤之时,蒙古大军攻破该城池之后,将高过车轮者一律斩杀,王城之内,近两百万人口,几乎全部被屠杀殆尽,只有部分工匠最终得以存活。
第二次西征中孛儿只斤拔都屠尽罗斯贵族,对阵匈牙利之时,蒙古骑兵战后,匈牙利人口自200万人口锐减到80万以下。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可汗的攻陷巴格达,生擒哈里发,屠人80万,光人头就堆起了12座巨型的金字塔。
有人或许会说,人家蒙古大军其实也很讲究,战前说好,投降还是不投降,不投降就别怪我屠城,愿赌服输。
然而,即便是投降了,城内的丁壮、士兵们往往还是逃不过炮灰的命运,大量的俘虏被编入签军当中,充当攻城的第一梯队——炮灰。
不过,这也从客观上使得蒙古军队在西征过程当中,很少有后院起火的担忧,因为身后基本都凉凉了。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战术和武器,人家蒙古骑兵,也很先进,千万不要觉得这群从草原上出来的小哥儿,是些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土。
三、先进战术、兵器
从史书记载上来看,人家当时的战阵、武器,也都能够够跻身到当时的先进水平。
蒙古骑兵的战术,采用轻骑兵与重骑兵联合作战方式:先用轻装骑兵突袭敌方、再用重装骑兵直接碾压,最终形成横扫无敌之势。
在装备上,蒙古人战胜了金军,自然有了铁浮屠,战胜了西夏,自然学会了“铁鹞子”,跟南宋PK、切磋了那么多年,火炮、火药什么都见识过了。
蒙古军征服对方之后,自然拿着这些曾让自己吃了不小苦头的黑科技、大杀器,去虐别人,找回一下心理平衡。
因此,当时东欧、中东等国遇到的蒙古骑兵,可不是一群只知道在马背上弯弓射箭的野蛮人,真正的场景有可能会是这样:
一群手持长剑的骑士骑着战马横冲,突然对面一顿炮射,顿时人仰马翻。
玩过《地球帝国》、《帝国时代》等游戏的伙计们一定深有感触,当对方先升完科技,文明代沟出现之时,这种降维打击只能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
无力呀。
当然,以上这些也只是一些浅层次的原因,毕竟这些原因,不少人也都曾说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那么蒙古骑兵崛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有一句名言: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这句话对游牧民族来讲,其实也是再合适不过。
中国历史上北面出现了许多巨无霸游牧政权,然而这些游牧民族却往往如同烟云一般,绚丽崛起,却骤然飘散,崩塌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度缺陷,游牧民族往往是部落联盟,有利益之时聚集在一起,遇到危机之时,则一哄而散。
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讲,就是有组织无纪律。
而这个问题,最终被成吉思汗给解决了,大家看成吉思汗之时,往往会觉得这位军事能力超强,然而,这位真正让人惊艳的,其实是行政手段。
成吉思汗绝对是一位横空出世的天才级人物,正是他解决了千余年游牧民族制度的症结,为后来蒙古强势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户制度
1206年,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将全蒙古国百姓编组为九十五个千户,分别封给开国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长,让他们世袭领有各千户。
这就是所谓的“千户授封制度”,这里面的千户不再是以前的部落首领,也不是勋贵之人,他们当中,不少是靠着战功起来的平民子弟,这种分封,一下子就把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部族制度,彻底瓦解,这种变更,冲击力之强,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千户的一切都是大汗所赐予,大汗可以随时调遣、替换千户人选,而千户虽然可以世袭,但必须要得到大汗的认可才行,一切的权力,最终都在大汗的手里。
怯薛军
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唐朝时期的藩镇尾大不掉的现象,成吉思汗又组织了怯薛军,要求所有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军队,这些人便成为了震慑千户们造反的质子。
而这些进入怯薛军里面的官二代们,在朝廷当中更加容易得到提拔的机会,因此自身的利益跟朝廷迅速绑定到了一起,使得他们当中不少人,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不惜与父辈反目。
神化大汗
相比农耕王朝当中,天子神授的概念,成吉思汗也将黄金家族进行了神化,使得昔日部族反叛变得不得人心。
成吉思汗利用通天巫,将孛儿只斤家族神圣化,在建立黄金家族的神圣性之后,又借机将通天巫处死,最终,使得蒙古部族当中,再也无人可以与黄金家族争夺神圣性。
反对黄金家族,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逆举,使得蒙古部族的凝聚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综合以上因素,蒙古在13世纪崛起,也就不再难以理解了,人家内外兼修,成为“武林至尊”,确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
秦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要有领袖的。但是,能当领袖的人,太多。没能当成领袖,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有机会。那么,这个机会是什么?
就领袖个人来说,机会就是运气。
五世相韩的张良VS沛丰亭长刘邦,哪方面都是碾压级的。但是,刘邦是主公、张良是谋臣。天理何在?天理就是运气。
天时:刘邦赶了个晚集,但晚集却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和六国旧贵族集体暴动。张良游侠二十年,相当于搞了二十年的地下反秦工作。但统统没用,赶不上大势巨变,只能一直当黑社会。
地利: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是秦帝国的力量薄弱地带,彻底的天高皇帝远。因为秦帝国的驰道修不过来。但是,张良呢?堵着旧韩故地死命干,只能怎么干怎么死。那可是大秦帝国的东大门。大秦驸马、丞相之子、三川郡守李由,就在洛阳。
人和:天高皇帝远的下一句是民少相公多。但大秦搞郡县集权,官僚相公们派不过来。相公们过不来,六国老贵族和门客却全都过来了,形成了一个任侠集团。这就是起义的人才啊。什么英布、彭越、韩信,全从这个鬼地方出。
天时、地利、人和,张良完败、刘邦完胜。这都是运气。因为全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东西。张良即便能耐再大,在旧韩故地也拉不出队伍。刘邦即便再不靠谱,在沛丰之地也能拉出队伍,甚至还能占到城池、打败秦朝政府军。
然后再说农民起义,跟领袖个人的成功,是一个道理。区别仅是:前者更在意小趋势;后者更需要大趋势。小趋势是时势激荡,大趋势则是历史形态。
秦朝以前,不具备农民起义的历史形态。
农民起义也需要形势剧变。简单说就是天下大乱。但这种乱必须是一种原子化的乱。官逼民反,官是集权制下的官;民是编户齐民的民。天下就这么两股力量。官员,或是腐败了、或是残废了,总之已经无法控制社会了。百姓,或是编不成了、或是齐不成了,反正就是没人能管得住了。
首先,当自耕农肯定没戏。百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人炕头的日子,想也别想。但可以当佃户、给地主种地,可以当奴婢、向大户委身啊?
其次,想当个佃户却租不到地、想当个奴婢却找不到主儿。于是,老百姓成了流民。佃户不会造反,流民才会造反。因为造反这事太大,关键是风险大、难度高,收益也不咋地。即便成功了,可以封侯拜相也就核心领袖圈的一伙人,其他人全是炮灰。
最后,那就只能造反。因为没有活路了。
或是官逼民反、或是天灾连年、或是外部入侵而导致的农民起义,这个逻辑链条上,不能出现一个第三者。只要有个第三者出现,农民就能租到地、就能当奴婢,总之都会找到活路。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八州、三十六方同时爆发黄巾起义。这比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可邪乎多了。但是,黄巾起义之后呢?皇帝差点儿饿死,东汉废了99%的命;州牧郡守逐鹿天下,千里无鸡鸣比千里饿殍残酷多了。但是,农民起义呢?没了。
大唐末年,又是庞勋起义(陈胜级别的渠帅小队长)、又是王仙芝起义(武装走私集团级别的私盐贩子)、又是黄巢起义(跟王仙芝一个级别)。但是,五代十国呢?还有庞勋、王仙芝、黄巢这些人什么事吗?沙陀军事集团、中原藩镇节度使,还有饮马黄河的契丹人,把天下搞到彻底崩溃。“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天下已经乱成这幅德行了,而农民起义呢?也没了。
那么,这个第三者是谁?
在东汉末年,就是豪族支持的各个县级、郡级、州级以及连数州级的诸侯。在五代十国,是士兵利益集团支持的大大小小的藩镇节度使和军事集团。
朝廷命官不管用了,天下百姓也都流民化了,但中间力量却一直存在,而且特别硬。同理,西晋衣冠南渡之后的北方天下,也是如此。不仅还有没跑掉的豪族,还有冲进来的胡人部落兵。这时候就不会有农民起义什么事。
那么,秦以前呢?这个第三者是谁?
春秋及春秋以前,没有第三者、不需要第三者。或者,也可以说全是第三者。天下的确也可以各种乱,但不是原子化的乱。
春秋及以前就没有编户齐民的民,所以没有地主家的佃农、大户家的奴婢,更不会有大量非要造反的流民。
夏商周三代,社会是族群形态,或者说是氏族、家族形态;秩序是宗法制以及分封制。族群是大宗下面带着一群小宗,一堆共同祖先、共同历史、共同记忆家族的联盟。为了理解简单,就把这种族群看成家族或氏族也行。但要记住家族内部是分大宗和小宗的,要更复杂些。
编户齐民下,大家都是社会人,除了国家和法律,就没人管你了;族群宗法下,大家都是单位人,不用国家和法律,“单位”就能管你。
首先是上层君子。
周武王往东方一指,对姜子牙说:尚父啊,我封你在东边当个齐侯、以藩屏周啊!然后,姜子牙就带着本族的老少爷们以及周天子赐的一套青铜器,从陕西杀奔山东。到了这里,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把当地野人全给收拾服了。最后,建座城池,姜姓(吕氏)家族全住在城里,城里的是君子、城外的是野人,然后君子统治野人。
周初的诸侯,大多就这么来的。而且还是逐级分封的,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下面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庶人。这就是分封制。
其次是下层野人。
野人是谁?姜子牙到山东搞了武装殖民,殖的这个民就是野人。野人打不过拿着青铜器的君子,也没有人家更有文化,于是接受统治。但野人并非一个一个的人,也是一个一个的家族或氏族。为什么必须以这种存在形态?因为生产效率低。开荒种地、外出狩猎,必须集体行动。所以,一个家族、氏族,才能完成“生存”这个大工程。原初形态的社会,最重的罪就是放逐,放出去跟野生动物为伍了,这比处死还难受。
家族或氏族形态的特点是什么?
非要往道德上引申,那就是互帮互助。放眼整个氏族,不是你大伯父就是你二大爷,所以谁也不会让你饿死。因为氏族的财产都是公有的。大伯父和二大爷即便有私心,也不能不让你吃饭。你死事小,家族或氏族却损失了一个劳动力。当时的情况是:地有得是,但人不够。
氏族里面,不仅财产公有,甚至媳妇也能共享。老爹死了,小老婆归了儿子,这是蒸;哥哥或叔叔死了,嫂子或婶子归了弟弟或侄子,这是报。没死的,大家也能共享,这是通室之好。这些词,现在看来太不道德。但没有所指,就不会有这些能指。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不实,人都要饿死了、家族都要灭绝了,道德就只能让位给生存。
从君子到野人或小人,全是这种社会状态。然后,农民起义还有必要吗?要么大家集体饿死,赶上天灾了,谁也没办法。要么大家集体出去抢劫,这就是盗了。但这种盗,跟农民起义是两个路子。
进入战国,氏族或家族垮了。为什么?一是人有私心,小家庭最合适;二是技术进步了,小家庭能生存。还有就是国君与平民合谋架空贵族了,国家鼓励平民的小家庭。
有了铁犁,老公在前面拉犁、老婆在后面扶着,荒地就开垦出来了,粮食也就有了。如果再进步点儿,那就是老公在外种地、老婆在家织布,生活水平还提高了。
所以,这时候平民小家庭就要直接与国家或公权力发生关系。这个公权力的代表,要么是诸侯国、要么是贵族大夫。所以,统治关系从家族或氏族的对象,变成了个人和小家庭的对象。这就是一种新的权力形态的变化。但这种权力形态却不同于后世的中央集权,可以认为是前中央集权时代。
这时候,会不会官逼民反而农民起义呢?
没必要。因为地多人少。你这里统治太残暴了,那我就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哪哪都有第三者,老百姓有的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我养活你三年了、你吃我黍也三年了,结果你却连理都不理我。行!现在我生气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咱们再见。
但是,战国搞兼并了。你使劲跑也跑不出我的五指山。要么从河东跑到河内、要么从河内跑到河东,都是我们魏国人。而且,都不用你跑,我也会好好对你的。因为地少人多,老百姓可精贵了,大家都在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放眼寰宇,谁还有我更尽心,你们就别跑了,好好给我种地、好好跟我打仗,咱们一起创造美丽新世界。第三者的存在,战国也不能太残暴。搞得民不聊生,早就有人出来替你出头爱护老百姓了。
所以,这时候的第三者是谁?有得是。老百姓可以随便选,魏国不好了、那便去秦国,也就没必要揭竿而起。换个地方的成本,总比造反为盗的成本,低太多。
七大战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秦战国:你们给我种地、你们给我打仗,我给你们土地和爵位,让你们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一类是其他战国:国内全是信陵君、春申君这种人,这伙人就是本国内部的第三者。
家族或氏族不是垮台了吗?但人是需要组织的,也是需要公共服务的,没有拿枪的、谁来提供安全保障;没有组织者,谁来开渠修路。于是,春申君、信陵君这伙人就可以发财了。
先找到一块荒地,然后平整土地、开渠引水、清理灌木、修桥铺路。这相当于建了一个小区。再后,就是做广告、搞销售,招揽寻找乐土的老百姓:别去看世界了,这里就是美丽新世界;别去找乐土了,这里就是迦南美地。大家都来我这儿安居乐业吧:我这里有良田、我这里有农具、我这里有耕牛,茅草屋都给你们盖好了,你们拎包入住就行。
但是,开渠引水、清理灌木、修桥铺路,这种建个小区的活,农民自己为什么不能干?非要让春申君、信陵君赚差价?这些都是大型的公共性服务工程。公共性服务工程,不仅要钱,也就是投资,而且需要组织能力。家族或氏族垮台之后,一个个的小家庭已经做不到了。但信陵君们却能做到。这些人都是贵族老财,钱有的是;还有门客部曲,组织能力特别强,自家啥样人才都有。
其他战国,是信陵君这伙人提供公共服务,那秦战国呢?秦战国用代理官僚。信陵君的门客,其实也是一种官僚。前者是给国家干活的官僚,后者是给封君干活的门客。所以,后面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秦战国只能越来越强,而其他战国只能越来越弱。在秦战国,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老百姓直接给秦王种地;在其他战国,哪哪都是中间商,老百姓都给封君种地了。
这时候,农民起义还怎么发生?
只能发生在秦国了。但秦国给你爵位了,你给国家干活、为国家打仗,就能获得爵位。关键是为了招揽四处看世界的老百姓,秦国也是各种建小区、做广告,跟信陵君、春申君这伙人抢人口。而且,秦国逐步蚕食山东六国,还能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把其他战国的钱全都抢回来了。
而其他战国中,就更没必要了。你都拎包入住了,还搞什么事情?没必要跟信陵君死磕,干不下去,可以继续看世界。旁边儿的春申君,正翘首以盼呢。这时候,你就是想委身大户当个奴婢,都不行。鸡鸣狗盗,你得会一样,然后才能去封君家里吃白食。没本事咋办?地给你开好了、农具给你备齐了,甚至小茅屋也给你搭起来了,好好种地吧。给封君种地,甚至都不用给国家交税当兵。
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哪朝那代都有,但那不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必须是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这种级别的。但这种级别的大事情要发生,却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历史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权力形态。而在这种历史形态里,就不能出现一个第三者。但凡出现了,农民起义就不可能发生。秦以前的三代,春秋之前的社会形态不允许农民起义;战国以降的权力形态不允许农民起义。因为无论内部外部,全是第三者。
古代哪一种兵制最为科学
编户制最为科学,五户出一丁,四户养一户。平时生产,自给自足。闲时习武,排兵演阵。战时从军,保家卫国。
古代当兵有强制性要求吗,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入伍
应该不是强制征兵,而是招幕制。因为在冷兵器时代,不是随便找些人就能上战场打仗的。即使是招幕去的人,也都是一些年轻力壮的,有的是有武术基础的,然后对这些人进行训练(兵器使用丶排兵布阵丶骑马射箭丶古代战法训练等等)后,才能上战场杀敌。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参军?是因为古代社会自然灾害频发,饥荒遍地,人民生活难以维系。再加上战乱频发所造成的民不聊生,根本找不到一个能够生存的安定场所。与其等着饿死,还不如参军,起码还有饭吃,即便战死也比饿死强。所以,才显得有那么多人喜欢去当兵。
有哪些全民皆兵的国家
人民能真正当家做主,视自己为国家主人的时候,一旦遭到外敌侵略,毫无疑问,这个国家就是全民皆兵;反之,如果这个国家长期利用强权政治,压迫、剥削甚至奴役人民,使人民面临最基本的人权和生存权力威胁的时候,全民皆兵也会成为可能,只不过不是抵御外患,而是埋葬他们自己的统治强权。
正所谓:国爱我,我爱国。国欺我,不再国。
如果美国一个州宣布独立,美国国会会同意吗
首先告诉大家答案:现阶段美国人的任何一个州要想独立出去,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们经常听到:美国的某个州的民意调查结果出来了,然后有很多人想从联邦独立出去,例如:德州就经常干这个事。
可是一个州要想从美国联邦独立出去,有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美国是一个准入制的国家,说白了就是:一个地方想加入美国、想变成美国的一个州那是很难的。
例如:1869年多米尼加就想坚定地加入美国,可是美国人为了150万的债务问题硬是没同意。当时多米尼加欠了外债150万美元,美国人一看这笔买卖不划算,也就拒绝了。
美属维尔京群岛想加入美国,前前后后折腾了几十年之久,到现在都没成功;美墨边境修得那长长的墙就代表了很多东西了。
说到底就是:一个地方想加入美国那也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的道理:美国人自己家的一个州想脱离美国联邦那就更难了。
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美国的一个州要想独立出去必须要翻过哪两座高山呢?
第一座高山:美国人的法律里面虽然没有明确制止各州独立出去的可能,但是南北战争已经表明了联邦的态度。
其实早在1787年费城立宪会议的时候,当时参会的十三个州的代表对成立联邦存在着严重的不一样的看法。
当年要不是华盛顿出来镇住了场子,估计连宪法都通过不了,很多州的代表是对成立联邦没有什么兴趣的。
于是乎,美国宪法里面没有规定州从联邦独立的事务,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宪法并不禁止州宣布独立。
本来一开始成立联邦的时候本质上就是“搭伙过日子”的模式,所以才有了联邦和州权力的划分、才有了三权分立的思路。
可是在1861年——1865年发生的南北战争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联邦是不会允许各州独立出去的。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南方各州不想跟着联邦混了、想独立出去,然后发生了战争。
南北战争发生以后的1869年又发生了一个事情——“德克萨斯诉怀特一案”。美国联邦法院最后裁定:当德克萨斯州成为美国之一员时,她进入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就包括永久联盟的义务。
说白了现在的规定是:一个州要想脱离联邦管理,联邦自己说了也不算,一定要让所有的州同意才行。按照美国人的搞法,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如今一个州如果真的想独立出去的话,恐怕只剩下一条路了——打败联邦、打败另外的州,用强大的武力让美国联邦与其他州闭嘴。
第二座高山:民意的问题
虽然经常出现某个州的民意调查结果是:超过半数的人想独立出去单过。这调查的准确性反正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真的问某个州的人:你愿意出去单过吗?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同意的。
如今的美国总体实力还是世界第一、各方面的福利待遇都还不错,在国际上混的也是风生水起的。我就问一句:真正想独立出去的美国人到底有多少呢?这是一个严重值得商榷和怀疑的事情。
关于民意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既然有那么多人争前恐后地往美国跑,难道真有哪个州的美国人想彻底与美国划清界限吗?
举个例子:美国的加州、德州,尽管经常闹独立,但却没有实质性的独立行动,也就是嘴上瞎嚷嚷而已。真的没几个人敢做出舍得一身剐,彻底断绝与联邦的关系。
话说回来,联邦也不是吃素的,当年的林肯已经做出了示范效应。当年林肯根本就没有拿法律说事情,这哥们直接站在了美利坚合众国利益的高度来阻止南方各州独立的。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独立出去的。南方各州最终还是回到了美利坚的大家庭之中。
顺便带大家研究一下:美国联邦和州之间的关系。由于美国建国的特殊性:1783年彻底赶跑了英国人以后,华盛顿以及大陆军实际上是就地解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至于为什么要在1787年开费城立宪会议呢?其实主要还是考虑到或者说遇到了两个无解的问题:
一是,万一英国人又打来了或者别国来侵略的话,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拿什么去抵抗呢?
二是,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的话,别国来访问、来建交、来发展关系的话,连个主持大局的人都没有。
在这样一种迫在眉睫的情况下,美国的开国领导们才召集13个州的代表一起坐下来开会的。当时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联邦与州的关系了,联邦无权干涉州的内部事务,各州实行的是半独立模式。
当时建立联邦的总体思路是:各州拿出一部分权力给联邦,然后联邦行使自己的那一点权力就行了。
这样来看的话: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各州的集合体而已,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如果哪一天美国彻底衰落了,大家都认为分家过比较好了,我想那时候各州独立出去才有可能大规模的发生。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
确实如此。
战国时,七雄的兵力,比之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也毫不逊色。
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合逻辑的情况呢?
让我们看看其中原委。
惊人的兵力
以《战国策》的说法,七雄的兵力多得令人震惊。
其中,即便是实力最弱的韩国,也有30万左右的兵力。
而且,苏秦提到韩国这30万兵力时,是以有意“贬低”的角度提的:你满打满算不过30万人,除掉守各要点的,拿得出手的只有20万,不合纵,你怎么活得下去?
而且,韩国的这30万兵力,还是纵横家有意“贬低”的结果。
“只有”30万军队,不依附别人就活不下去?
后来三国的英雄们估计羡慕死韩国了。
吴、蜀灭亡后,交上士民簿,登记在册的兵力为:蜀10.2万甲士;吴23万。
只有曹魏的兵力超过了30万。然而,人家曹魏统一了北方的最强者,而韩国却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
而秦、楚“带甲百万”更是让后世“惭愧”。
要知道,后来4.3亿人口的大清王朝,总共也不足90万军!而且,就这样,八期绿营还常常“粮饷匮乏”···
战国时,秦楚人口估计最多在5、600万左右。
大清4.3亿人养90万大军就粮饷匮乏,秦楚5、600万人养了“带甲百万”?
战国的兵力,是古人忽悠的吗?
有忽悠成分,但也不是完全没谱
战国时期的兵力,主要来自《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的是各位纵横家、说客的言论。
对纵横家、说客来说,“忽悠”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呀!他们当然会有意夸大或贬低实际情况,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所以,具体的兵力数字,自然有忽悠成分的,并不精准。
然而,各诸侯王也不是毫无常识之辈,说客说的数也要稍微有点谱才行。
所以,这些数字是有谱的。
计算方法
苏秦给出的计算方法是:一户三兵。
尽管各国变法彻底程度,但各国都建立了以郡县征兵为主要方式的普遍兵役制度。
即: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登记在册,承担兵役的义务。
再通俗一点,叫全民皆兵。
普遍来说,当时一户出三兵(战国时,最普遍的是“五口之家”及“八口子家”)。
所以,苏秦等人都有了自己的计算方法。
比如:临淄有7万户,一户征兵三人,可得21万卒。
如此,各国的兵力数字就庞大起来了。
所以,战国的兵,与后世的兵不是一回事。
大清的兵力,是在役的八旗、绿营,都是职业兵、经制兵。
而战国的兵力数字,并不是指齐装满员的军队数额,而是知可征发的兵力数量。
你说的后世各王朝的“兵力”,是真正的“兵力”,战国人口中的“兵力”,可能更接近我们一般所说的“人口”!
其实,这么统计,完全符合那个特殊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战争,是空前惨烈的。
一方面,紧急情况下,征发的兵可能超出“一户三口”的限制。
比如,长平之战时,秦就将河内“年十五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
另一方面,守城战时,不单是成年男子就是妇女、老幼上阵都不足为怪。
田单守即墨,赵胜守邯郸,莫不将女子全部征入参战。
因此,人家没有吹牛,只是战国时期与后世,“兵”的概念不同而已。
那么,他们怎么养得起如此庞大的兵力呢?
因为···不怎么需要养。
养兵
战国时,各国都是兵民合一。
因此,平时,士兵定期出番外,其他时间都在劳动,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国家来养。
而且,平时出日常任务(比如轮番到附近的关塞承担一个月的戍卫任务),也是自己准备好食物等物资,不需要国家来提供。
各诸侯国平时要养的,主要是王族成员组成的护卫军以及募来的兵。
总体上,战国时各国的募兵数量的比较有限,比如魏国的魏武卒、齐国的技击,兵力都在5万左右。
因此,各诸侯国不必为养兵背负担,可以经营仓库,做好战备。
由于军赋较重,因此各国都储备了大量的军粮。秦、齐“粟如丘山”,其他各国“粟支十年”,储备都是很丰富的。
那么,大起仗来,粮食怎么够呢?
其实,古代战争,之所以出现粮食匮乏,主要是知“粮运不济”。有时运出来的粮,只有1/10能到达前线,其余都在运输途中消耗掉了。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战争,基本上都发生在黄河、淮河、汉水流域,甚至连长江都不太去。
即使是最后灭楚之战,主力决战也发生在淮北地区。
因此,大军出战,相持半年,基本上粮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社会特征、兵役制度、主要战场范围都不同。
因此,纵向比较之下,出现“不可思议”之处是很正常的。
遇到“不可思议”之处时,去了解其中具体缘故即可,不必急着“疑古”,以为古人的记载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