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为什么诸葛亮偏爱用赵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5 22:52:56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诸葛亮偏爱用赵云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著名的五虎上将之一。赵云武艺高强,为人谦虚谨慎。做事认真负责。

赵云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诸葛亮爱用赵云。1比如说长坂坡七进七处,救出刘禅。杀死曹军战将100多名。让敌人胆寒。2跟随刘备到吴国取亲也不辱使命。3电视三国演义中刘禅被孙夫人带回东吴也是赵云截回来了。4赵云在后来与曹军交战中救出黄忠曹操感叹当面英雄长坂坡英雄还健在。5诸葛亮七擒孟获赵云都在身边。6赵云北伐中一直在诸葛亮身边。

总结来说1赵云确实是有实力诸葛亮信任爱用赵云非常正常。2赵云相比张飞关羽可能更好调动。3赵云活了75岁跟诸葛亮相处时间长。4赵云可以说是功臣名就全身而退。他是自己病死的。5赵云为人处世谦虚。更让人放心,做事认真负责。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坑,如果实施,蜀汉几年之内就会灭亡。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进入汉中,准备实施第一次北伐。在北伐前的军事会议上,魏延提出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奇谋”,而是在精心准备后,于第二年春实施了声东击西、进取陇右的军事行动。第一次北伐初期非常顺利,曹真大军被赵云邓芝所率疑兵成功地骗入崎岖难行的箕谷,紧接着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服,并收服姜维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但随后由于马谡在统兵防守街亭时,违亮节度,不下据城,举动失宜,导致街亭之战失败,最终蜀汉北伐军进无所据 ,只好拔一批天水民众返回汉中,从战役上看第一次北伐属于功败垂成。由此引发一些不懂军事的后人对魏延“子午谷奇谋”有不同的看法,并据此认为诸葛亮短于奇谋。

我们先看看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 蜀书 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根据史书记载,可知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实际就是建议蜀汉兵分两路,一路一万人,其中五千精锐士兵、五千运粮兵,由魏延亲自统领走子午谷,突袭关中,拿下长安,然后迅速向东占领潼关;另一路是七万人的主力部队,由诸葛亮亲自率领,经斜谷进入关中,然后迅速赶往潼关,与魏延汇合,阻挡曹魏的大举进攻。

这里有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满足:

一、为了避免泄密而被曹魏提前防范 ,魏延所部一万人经子午谷必须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城下。

实际上,这一条就很难成功。子午谷位于崎岖难行的茫茫秦岭山中,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部,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谷悬崖绝壁,涧深水多,栈道狭窄且破损严重,运粮部队极难通行。魏延所部极难在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必然消息泄露,将遭到曹魏军队的据险阻击而覆灭。

我们看看下面几起军队穿越子午谷的实例:

公元230年八月,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其中大司马曹真亲率十多万军队走子午谷,正好遇上连绵阴雨,结果用时一个多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路程。由于路途艰难,物资消耗巨大,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并且其他战线均遭受重大挫败,而汉中的蜀汉守军正严阵以待。曹魏朝廷见势不妙,赶忙诏令曹真撤军,这使得曹真逃过一劫。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命令手下将领司马勋从子午道秘密出兵攻击前秦,意图出其不意拿下长安。司马勋所部五千精兵及若干运粮兵紧急行军半个月后,刚刚走出子午谷,正在人困马乏之际,突然被前秦丞相苻雄率领的七千军队包了饺子,全军覆没,桓温北伐也因此无功而返。

到了盛世唐朝,才动用国家力量对子午谷进行了大规模平整修缮,其中给杨贵妃快马送荔枝就是经由子午谷。但尽管如此,子午谷依然崎岖难行。

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率领五万精兵从汉中走子午谷,意图向北直取长安,但是辛辛苦苦走了半个月后,当大军快要出秦岭、行至黑水峪(今陕西周至县境内)时,却遭遇明军将领孙传庭率部伏击,高迎祥全军覆灭,而高迎祥本人则被明军俘虏,押至北京,被凌迟处死。

显然,冷兵器时代几次军队穿越子午谷的军事行动中,均没有10天之内能够穿越子午谷并抵达长安城的成功事例,最快的仅仅抵达子午谷北口、还没到长安城下,就至少用了15天。那么,如果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必然会超过10天,必然会因消息泄露而遭遇伏击。

二、因长安守将夏侯楙年轻,并且是因曹家女婿才得以受到重用,魏延据此认为夏侯楙怯而无谋。一旦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这一点缺乏根据。当时曹魏律法森严,不战而弃城逃者,均是死罪,况且当时的夏侯家族没有胆小怯战者,而且还有御史、京兆太守、功曹、主薄等人,加之城坚壕深,士卒众多,守卫长安这样的大城至少需要四万以上精兵。一旦有一将领留下以逸待劳、据城坚守,魏延就必然拿不下长安,曹魏大军必然从多个方向紧急驰援,包围暴露于坚城之下、无险可依的蜀汉军队,并切断其粮草供应,则魏延所部及随后而来的诸葛亮大军必然陷于危险境地,并遭到聚歼;即使长安魏军听闻魏延率兵到来而全部逃跑,也不一定都走水路,至少大部分会走陆路经潼关向东逃跑。魏延区区五千疲兵,既要占领长安,还要向东越过魏兵占领潼关,基本是不可能的。显然,“子午谷奇谋”一厢情愿的臆想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

三、诸葛亮率领的七万主力部队,必须在二十日内经斜谷、长安及时抵达潼关。

这一条也基本难以完成。斜谷全长235公里,路窄溪深,崎岖险阻,栈道众多,行走困难。从斜谷北口到潼关大概270公里。蜀汉军队基本都是步兵,还要携带粮草,很难在二十日内抵达潼关。

“子午谷奇谋”需要上述三个条件都要顺利满足,缺一不可,否则不仅魏延一万人马覆灭,诸葛亮的七万主力部队也会陷于曹魏各路重兵集团的包围之中而被消灭。

但是,如果魏延“子午谷奇谋”得以实施,并假定蜀汉北伐军进展顺利,即魏延一万人马十日之内顺利抵达长安城下,并且曹魏守军按照魏延的愿望经水路全部逃跑,接着魏延迅速东进占领潼关,然后假定诸葛亮七万大军二十日之内成功地抵达潼关与魏延会师。情况又如何呢?

那个时候,曹魏必然不能坐视关中被诸葛亮占领,不能坐视蜀汉军队兵临潼关威胁河洛地区,必然会进行大规模战争动员,与蜀汉进行战略决战。

此时,曹魏中原地区至少可动用四十五万步骑,其中安排五万防御东吴,二万防御辽东公孙渊,并留出十万机动部队,则曹魏可动用二十万军队攻打潼关,另用八万军队走水路经渭水渡口进攻关中。此外,庸、凉地区还有雍州刺史郭淮、凉州刺史徐邈率领的大概四万多精锐的关陇军团。在进行军事动员的同时,名将郭淮可以率领这支军队中的大部,向东进击,并伺机掐断蜀汉军队秦岭中的运粮通道,据险设置关卡,切断蜀汉军队的退路。

这样,失去粮草供应的蜀汉北伐大军,将遭到三路夹击,退无可退,必然全军覆没。蜀汉将很快亡国。

潼关,并不是不能攻克。此前的公元211年,韩遂、马超十多万西凉铁骑,在面对曹操二十万大军时,尚且没能守住,在潼关之战、渭南之战中被曹操大军相继突破、击败,使得曹军顺利夺取了关中。何况此时国小力弱的蜀汉,在补给遥远、军队远少于曹魏的情况下,如果与强大曹魏进行战略决战,将遭遇曹魏三路夹击,必然会归于彻底失败。

【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平取陇右的策略,在十拿九稳的情况下,只因街亭之战马谡不下据城,擅自驻军南山,就导致第一次北伐在战役上功败垂成,何况不可控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变化更复杂、引发战略决战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诸葛亮认为只有马谡更合适。

其实,题主真实的意图,也是许多人的疑问,无非是几个意思:

第一,姜维、赵云比马谡本事大,如果诸葛亮派遣他们去可能就不会丢失街亭。

第二,刘备临终明确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何诸葛亮还委以重任呢?

第三,究竟诸葛亮为啥就信任马谡,而不听刘备之言呢?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根本而言,诸葛亮相信马谡,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相信刘备的忠告。

这也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自己能力很强,也很能干。但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了一截。

第二,诸葛亮并不认为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

第三,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佩服,很信任,自然就很器重。

诸葛亮认为刘备看事未必就正确,因为都认为夷陵之战不该发动,但刘备却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失败,这就说明刘备并不完全正确,特别是在事关国运的决策时,却毫无理性,犯下致命的错误。这不能令诸葛亮信服,也就不可能把刘备的话当真。

通过与马谡的深入交流,诸葛亮认为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是误会或者是错误的。诸葛亮南征,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攻心为上,诸葛亮认为是高瞻远瞩。马谡此计也的确是很高明,足见马谡并非纸上谈兵。

马谡失街亭,责任并不完全在马谡,就当时的情形,换了谁都守不住,姜维、赵云是一样。这是诸葛亮部署的错误,不是马谡无能,也不是刘备看人就很准。

既然街亭是北伐必守之地,为何以后北伐,诸葛亮咋就不派人去坚守了呢?

斩马谡是因为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具体而言,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守,这是个大问题。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前提是要打胜仗。既不遵从节度,又打了败仗,不斩首就没法交代了。

马谡败了,并不说明换了别人就守得住街亭;并不说明诸葛亮派遣马谡是错误的;并不说明刘备的预言就是正确的。

因为诸葛亮安排守街亭本身就是个死结,是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够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谁去谁倒霉,结果是马谡倒霉,而且演义描写的是马谡抢着去而且认为是小小的街亭,守住它简单的很。

这不过是小说为了艺术效果有意为之。

但史料没有具体记载,马谡是如何接受这一任务的。恐怕是都以为守不住,没人愿意去。马谡是诸葛亮的高徒,别人不去,诸葛亮就对马谡说:“就委屈你马谡去吧,我再派王平、高翔、魏延去协助,这总可以吧。”

结果,马谡还是败了。诸葛亮没办法,就挥泪把他杀了,说:“你替我背着这个锅吧,我会照顾好你的老婆孩子的,放心去吧。”

根本而言,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即便是神,也有打盹的时候。诸葛亮咋就不能犯错误呢?

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好同志,以后北伐不也很有成绩吗?诸葛亮不也成为了“千古一相”?

因此,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诸葛亮也不清楚谁能守得住,他当时就认为只要马谡最合适。

这就是诸葛亮不派遣姜维、赵云去守街亭的根本原因。马谡已经替诸葛亮背着这个锅很久了,现在有必要让他放下,稍微歇一歇了。

由于与本题无关,这里就不讨论姜维是在这次北伐时,不得已才投降的诸葛亮。此时,诸葛亮还不清楚姜维就是难得的奇才,更不清楚姜维是否真心归顺。街亭这么重要的事,自然不会派遣姜维去做了。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一、为了调和当时蜀汉内部的矛盾。蜀汉此时相当弱小,关羽的荆州早已失守,小小的宜州属于弹丸之地。荆州内部派系林立。所谓元老派,荆州派,东洲派和本土派都是有矛盾的,赵云属于元老派,赤壁之战前就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如果升职过快,自然会引起其他派系的反感。

二、赵云这个人很低调,不善于抢功劳。赵云不是关羽张飞,遇事总要讨个说法。赵云是个顾全大局的人,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立下那么大的功劳,连个名号将军都不是。赵云计较的不是这些,而是早日实现灭曹兴汉的大计。

三、赵云始终没有独领一面的表现。赤壁之战后,赵云曾做短暂的桂阳太守,因为能力有限,不久就被刘备借故调走了。从此,赵云在刘备手下,做的是翊军将军。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将“翊”字解释为“飞貌”,即起飞的样子;“翊”又通“翼”,《三国志》里同时有“翊赞季兴”和“翼赞王室”的记载;“翊”又引申为“辅佐”的意思,如翊佐、翊亮等。

四、诸葛亮对赵云有戒心。赵云是刘备的死党,从小就跟着刘备打天下,而且又比诸葛亮年纪大,民间有“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的说法,这样的猛将诸葛亮是忌惮的,诸葛亮连刘备的托孤老臣李严尚且不能重用,何况对白马长枪的赵云?

五、赵云自己的问题。因为不常戴兵,赵云没有自己的嫡系武装,不像关羽张飞,那是刘备手下的左膀右臂。就是马超黄忠也都有自己的武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然如此。

六、赵云此人非常谨慎,在刘备手下一直看守大营。诸葛亮貌似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任用赵云为疑兵,也看守后路。

看三国志,赵云的地位似乎很微不足道。刘备定益州,“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三国志·刘备传》),入川时立下“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攻取江阳、犍为等郡”(《华阳国志》)大功的赵云如同人间蒸发。

七、赵云因为职务低,为人低调,默默无闻。“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的表章以“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领衔,赵云被“等”在无名无姓的120人中。

追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的魏延也后来居上,被刘备从牙门将军破格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赵云官衔原地踏步。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统雄兵扼守荆州;

张飞为右将军,率重兵镇守阆中;马超为左将军,“领凉州牧”守备西凉,皆假节钺,成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后将军黄忠因年迈留京“赐爵关内侯”,唯赵云被封品阶较低的“翊军将军”,任中龘央警卫团团长,依旧叨陪末座。

扩展资料:

1、赵云(约167-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罕见的“胆大则勇,心细则智”的完美人物 。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赵云被追谥为“顺平候”,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

2、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百度百科-赵云

诸葛亮为啥和赵云关系这么好

谢邀!应该说,赵云在蜀国没有不和他关系不好的。从赵云看,首先是赵云人品好。作人始终如一,不是是非非,不阳奉阴违,不凌强欺弱,更重要的是,赵云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这和关羽张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孔明与赵云关系能够处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赵云勇武非常。在用武的年代,赵云依靠过硬的武功赢得了孔明的肯定和信任。三是赵云能独挡一面,有很好的执行力。能圆满、不打折扣地完成孔明交绐的各项任务,让诸葛亮觉得这个人用起来省心,交办的事情放心。从诸葛亮看,赵云之所以喜欢他,一是做人有学问。二是做事能尽心。三是足智多谋。总之,二人在蜀国关系最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做人标准和志向相同是孔明与赵云关系能够相处很好最重要的原因。谢谢!

赵云死时诸葛亮到底说了什么你怎么看

不要抢,我来回答。

首先纠正一点,是赵云死的时候,诸葛亮说了什么?而不是赵云对诸葛亮说了什么?

那么,赵云死时,诸葛亮到底说了什么呢?

诸葛亮说:“吾愧对将军,愧对先主,愧对大汉。”旋即大哭一场,一夜之间,须发尽白。

那么诸葛亮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那是因为赵云死前大呼道:“北伐!北伐!”然后才望北而亡。

众所周知,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以来,一直都是刘备的军师,可以说参与指挥了所有的战役。除了实现了“天下三分”的战略构想,其他的真没有什么成就。这也是诸葛亮遗憾终身的事情。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前也分析过这个问题。

一是“隆中对”制约了他的思想,我们知道,古代的谋臣都是心高气傲的,一旦确定了自己一生的志向,就会终其一生去实现。然而正是因为取蜀而立国,进而三分天下,造成了蜀国发展的局限性。随着荆州的失守,征战天下的战线被数十倍延长,最终失去了取中原的条件。

二是诸葛亮的性格过于自信,自比管仲乐毅,视全天下的谋臣如无物,导致了他疏于了解曹操和孙权阵营的谋臣。这就导致了失去荆州和汉中,甚至失去了先主刘备。等他知道刘备要死的时候,悔之晚矣。

三是赵云的死意味着蜀国的战力值直线下降,成为了三国最弱的国家,诸葛亮这个时候才醒悟,真的早该团结东洲集团和荆州集团以及关陇集团的力量,趁蜀国最强盛的时候一举拿下宛城继而进攻洛阳,夺取天下,成为一代名臣,并且是功成名就的名臣。诸葛亮是真的后悔,不是假装的。

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世界上也没有后悔药卖,所以,诸葛亮也知道,已经没有办法挽救蜀国了。

所以,诸葛亮哭赵云啊!哭得天地变色,日月无辉。赵云,一代天骄,落寞的死去,是何其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