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人去世说“享年”多少岁,也有说是“终年”多少岁,区别在哪里
民间丧事用词:享年,终年。
享年与终年,在丧事使用上是不分男女的。
在古代,丧事用词多用终年而少用享年。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区别使用上。终年一词是广范用语,但有特定年限,即必是有寿年以上者,按古代即是用于六十一甲子以上的终老者。不上寿者皆为凶死,多为祸延或不幸,一般称卒于XⅩ年多少岁。
终年即是年终,终止,绝,完结,到头,终老之意。终年以外的终词可用于人生,但终年不能用于生人,只能用于事物(如终年干啥啥)或死人。终年指终老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而终止生命,它不用于全年之意只用于终于当年的虚浮岁数。而终年某老某某岁寿终是一种虚词用语的托用语。
享年:除了三十岁以前无成家,无立业的青少年之死不可用外,三十岁以上立业的任何人,只要有过功名荣誉,品德声望和福或寿者的死者均可用于享年。
享年含享受享福荣华富贵,功名荣耀和品德高尚之人。若德不配位,是不能用享年二字的。但是现代社会,享年也成了普通大众话的用词,而终年亦多为不用了。
同样都是去世,“享年”和“终年”词义,究竟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丧葬文化特别有讲究,每个字都有特殊含义,千万不敢弄错,不然笑话可就大了,说到这我先讲一个故事…
我们这边丧葬文化还是特别传统的,人去世后要请阴阳师出告、写祭文、看坟、定日子、吊唁、出殡、下葬等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发生在前年,我邻村一六十岁的老人因胃癌走了,走的时候他母亲还在世。
大儿子家平时看日子、祭中宫等大事小情所用都是与他们家交好张姓阴阳师;而二儿子家常用的却是另一个牛姓阴阳师。
两家为了用哪个阴阳师而争论不休…
可老大毕竟还是老大,最终老二没拧过老大,用了张姓阴阳师为父亲主持葬礼。结果头一天出告和写灵位,就闹出了大笑话…
出告,又称讣告,是人去世后在门口帖的告示,现在可能不那么讲究了,但在传统丧葬文化中,还是很考旧的…
只见阴阳师提起笔,上写讣告两个大字;
然后左边写: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中间顶格写:新逝显考X君讳XX老大人,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阳命生于X年X月X日,享年XX岁;
右下角写:孤哀子XXX泣血泣血稽首。
出告时老二不在,因为我们这边去世人后第二天要由村里人带着孝子去集上置办丧葬用品,更因为这个阴阳是老大家常用的人,所以由老大在家照顾出告,下午等告帖出去不久,老二回来了……
老二由于也牛姓阴阳师交好,闲下来也懂一些这个东西,回来后老二一看这讣告,气不打一处来,指着老大就一顿骂:
“我说用牛师,你非不听,好你是大哥我顺着你,一切你说了算。可你请的这是个什么玩意?咱妈还活着呢,他怎么在告上写“孤哀子”?咱奶奶还在世呢,他怎么能写‘显考’?我就知道他不行,他主持的事情,哪一家不是那家人遭殃的?……”
为这事,兄弟两当着村里人的面大吵了一回,好在他妈最后哭着阻止了。
闲话不多说,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丧葬文化中各种称呼的用法…
逝者年龄称谓
题主问了享年和终年的区别,其实按我们的常规理解来说,享年和终年的意义相差并不远。
享年是敬词,终年是客观的说法,任何人都可以用终年或享年,这区别于大家对这人的感情。
比如:人民日报报道吴孟达先生去世时用的是终年,对金庸先生去世用的是享年。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享年来形容吴孟达先生享年69岁…
但是,在丧葬仪式的书面文字中,享年和终年是有区别的,一般写法是60以上写享年,60以下写存年。如果还要细分的话,那每个年龄段去世人都有不同的称呼。
比如:20岁前称夭折、20到30称存年、30到40称存得年,40到50称酉年,50到60称卒年,60到70称享年,70岁到80称寿年,80到100称高年,100岁以上称颐年;
不到20岁为夭折;21到30岁为短寿;31到40岁为强寿;41到50岁为艾寿;51到60岁为周寿;61到70岁为稀寿;71到80岁为耋寿;81到90岁为耄寿;91到100岁为期颐。
注:每个地区的称谓不一,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不会相差太多。
先、显、考、妣
考是指去世的父亲,妣是指去世的母亲,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说的就是这个理。
先与显都是形容去世的人,只是怎么用,在于死者的身份…
如:死者父母、岳父母有一人在世,且没有孙子,只能称先而不能称显;死者父母、岳父母皆亡且有孙子才能称显,这里的先有先走一步的意思在里面。
孝子称呼
儿子称呼:父死称孤、母死称哀,父母皆亡称孤哀子;过继给他人而亲生父母逝称降服子;过继给他人,养父母逝称承嗣孤子、承嗣哀子、承嗣孤哀子。
侄子称呼:叔伯去世,亲侄称期服侄;父母已去的亲侄称杖期侄;堂侄称功服侄。
孙子称呼:祖父母过世,父母皆在,称期服孙;父母已逝,祖父母丧时长门长孙称承重孙,不是长门长孙称杖期孙。
注:祖父母逝承重孙该写在叔伯之前
侄孙称呼:亲侄孙称期服孙;父母去世的亲侄孙称杖期孙;堂侄孙称功服孙。
逝后满整之期
人去世后满百天为百期,称卒哭之期;人去世后满一年为小祥之期;人去世后满两年为大祥之期;死后满三年,除服之期;人去世后将生日称之为冥寿之期。
九世先祖称呼
一代:父亲;
二代:祖父;
三代:曾祖;
四代:高祖;
五代:天祖;
六代:烈祖;
七代:太祖;
八代:远祖;
九代:鼻祖;
最后:
对于中国传统丧葬礼仪还有什么不懂想知道的,尽管问我哦。比如什么是造葬,丧主避忌些什么,什么是三丧煞等等……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庄子学说究竟有何意义,是消极还是积极
作为庄子故里人士,对庄子事迹及作品有所了解,对庄子学说究竟有何意义有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具体观点如下:
从庄子学说的解读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有关中国原生态文化历史流变过程中的珍贵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弄清庄子学说与中国文化发生发展史的关系,弄清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从起源期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虽然这件工作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它所拥有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1. 庄子学说的许多哲学思想,往往是通过神话表达出来的。
《庄子》中那些运用神话材料的内容,往往令人感到妙不可言,其中不乏点睛之笔。神话无疑可以说是《庄子》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部分,可谓庄子学说中的活的灵魂。
中国人也许是人类各民族中受到神话影响最小的一个民族,关于这一点,人们只要稍微对比一下中西文明起源期的神话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否具有持久影响力这一点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缺乏“神思”的一个民族。之所以会造成这样一种状况,是与中国人的“神思”过早地被王权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所抑制有着极大的关系。缺乏神话思维的民族虽然很容易 “长大”,但却如同“老小孩”一样,是永远“长不大”的,这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早熟症”——过度的“早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病症”。
从这一点上看,庄子学说不愧为中华文明中活的灵魂!比如,庄子通过河神河伯与海神北海若的对话,阐述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理论主张。对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庄子根据风吹万物所造成的不同声响,很自然地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针对人类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认识,庄子从井底之蛙、东海之鳖、河神河伯、海神北海若等几个不同主体对世界的不同认识中,很自然地引申出:“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而南海的帝王儵、北海的帝王忽共同为中央之帝混沌开窍而导致混沌七日而死的故事更是让人不得不产生深刻的思考。庄子通过自己与骷髅的对话,将人究竟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说到了极致。而那些诸如大鹏展翅、庄周梦蝶的故事都一代一代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 庄子的思想中的朴素辩证法
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3. 庄子的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4. 庄子学说中的养生观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
庄子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对生与死却有着直面的认识。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随意而坐,还敲着盆子唱歌,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庄子坦然地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想到她起初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还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之间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幻化出了形体,形体生成了生命。如今又变成了死亡,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我鼓盆而歌,是欢送我的妻子重新回到自然,所以我不哭。这种面对生与死洒脱的态度,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庄子学说不仅是具有哲学思想,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剔除糟泊(消极元素),吸取精华(辩证思想,天人合一,养生观中有机营养),庄子学说的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说得浅显,不当之处期待你的斧正。
人到了多少岁就不争不抢了
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为让自己生活过上富裕的日子,争啊,抢啊,把自己累的要了命,有的人在世上,为了自己在这世界能挣上很多钱,也是为了活在别人眼里,争得一时的名誉,抢了一个耀眼的名人,最后把自己累死了,这样例子太多太多,所以有些人到了50岁,基本也就认命了,在50岁之前,有的劳累了一辈子,或者忙或了一辈子,争了一辈子,抢了一辈子,到50岁的时候,就从心里头发出内心深处声音,说这人就是命呀,争呀抢呀一辈子,也不比任何人富那去,还是那么的不富有,还把自己累了一身病,所以一般的人到了50岁以上,就不那么的争了.抢了.忙呼了.也没有多少精力,在去为生活奔波劳碌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到了50岁以后就知天命了,看开了.想开了.放开了,学会了顺其自然吧,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争不抢了,不忙呼了,天天就这么的过,人的命天注定,谁都想十全十分,可是命里给你按排好了,也只好默默认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