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伤寒论》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
- 有人说六经、五行是矛盾的,你同意吗中医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 张仲景提出六经,为什么五行只有肝心脾肺肾五经,没有心包经
-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那为什么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不是在中间吗
- 张仲景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怎样排序
- 中医六经是指什么
- 六经指的是什么
- 易中天中华史写的如何历史思想价值如何
- 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什么区别
- 你怎么理解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伤寒论》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
若从纯粹阴阳家的学问而言,六经本来是从这四象六节而来,是阴阳的再划分,也反映了阴阳消长之规律和阴阳多寡。 一阴一分为二,变成太阴少阴。一阳一分为二,变成太阳少阳。太阴为阴之大者,少阴为阴之小者。太阳为阳之大者,少阳为阳之小者。然又加入厥阴阳明,厥阴为阴尽,两阴交尽,阳明为阳著,两阳合明,这本身是古天文学的东西。到此并没有涉及任何中医的要素。
及至战国先秦,内经明确提出三阴三阳应于人身当如何划分,见“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又明确提出三阴三阳应于人身之后,其经中经气之具体特性,参见 “太阳之上,寒水之气治之,中见少阴君火……“。
至汉代《伤寒卒病论》成书,仲景先师提出以三阴三阳为纲,统摄外感卒病及其变证,其本质,依然是内经三阴三阳系统的延伸。到了这一步,中医界已经完完全全把阴阳学的东西用在了临床诊断上。 所以总而言之,伤寒六经和内经之六经,都法自阴阳家,是阴阳层次的东西,统经络脏腑而并非经络脏腑本身。
有人说六经、五行是矛盾的,你同意吗中医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本来不愿理会这些乌七八糟的提问,但为了莫辜负平台的好心邀请,就讲一句吧:说六经、五行是矛盾的人,绝对不是中医!那就是外行或者中医黑们。既然他们从心想黑谁,还有跟这种人辩的必要么?他们信口开河讲一句,你花两千年时间、花毕生精力、五车知识去讨论,也等于被他们耍了。
张仲景提出六经,为什么五行只有肝心脾肺肾五经,没有心包经
首先说“六经辨证“不是张仲景提出的。三阴三阳六病一百多证。六病为纲。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阳,那为什么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不是在中间吗
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黄帝内经》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顺序。《伤寒杂病论》的顺序亦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但是临床上疾病会这么传变吗?
当然不会,仲景在书中从未讲过太阳病一定会传入阳明,或是传入少阳,而是讲阳明病可以由太阳传来,少阳病也可以由太阳传变,因此临床是丰富多彩的,不拘一格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可言。
太阳为疾病最初之形,变化莫测,可以一直存在,也可以向内传变,可以转为阳明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可以转变为少阳(伤寒,脉弦细,头痛有热者,属少阳),当然也可以变为三阴证(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并无一定的传变次序。
《伤寒论》中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什么意思呢?疾病到了阳明腹实证,胃实肠燥,大便结于肠中难出,则很难传变,更不要说向着少阳传变。
这个传变规律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从来不读《伤寒论》,人云亦云。其实《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反应的是真实的临床,而且教我们如何因对变化,这是《伤寒论》最有价值的地方,没有一句赘言,句句都是精华。因此常读《伤寒论》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原来临床如此丰富多彩,原来仲景先师如此伟大。
张仲景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怎样排序
通常是以六经传变之次第排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相续相通。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凡互为表里者,阴阳之经并行,阳行于表,阴行于里。
这样的排序,是以《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的理论为基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1、太阳经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排序在前。寒邪侵袭在表,即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阳的本位上,发为太阳病。
2、阳明经
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阳气的升发超过了在外的阴的正常约束,阳热之气无法正常收降导致,即为阳明病。
3、少阳经
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的 “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阴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阳时相中阴超过了它的本位,使阳气郁滞,发为本病。
4、太阴经
太阴,有阴气旺盛的意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太阴为开“之说。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病由所生。太阴时相中阴侵犯了阳的本位,形成了内阴外阳的气逆格局。
5、少阴经
少阴,有阴气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之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之称,有枢转阴气的作用。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神明;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以三焦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济,彼此制约,维持其两脏的阴阳平衡。少阴时相中内阳虚衰,阴犯阳位,导致人体阳气降极复升、至静复动过程发生障碍。
6、厥阴经
厥,含有极尽之意,是两阴交尽的互词。厥阴为阴之尽,阴尽则阳生,所以,厥阴含有阴尽阳生、阴中孕阳之意。其位置在少阴之后,所以又有“厥阴为阖“之称,有蕴蓄阴气的作用。厥阴与少阴相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君火,成子母相应,在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厥阴时相中阴邪深犯阳位,但阳气来复已可成势,形成邪正交争急迫、厥热来回胜复的格局。
厥阴之上,少阳继之,一里一表,分则为二,实则为一,阴阳出入其中。区别是,厥阴之阳是由内出外,少阳之阳是由里出表。
中医六经是指什么
六经原出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是以六经为辨别疾病的基础。分为阳三经,阴三经;先以伤寒外感为例,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由于身体正气盛与病邪抗争,便是三阳证;表现为热多寒少,三阴证为正气虚,不能与病邪抗争,表现为寒多热少,但也会出现热化的情况。总的来说就是阳证为正盛,阴证为正虚
六经指的是什么
六经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拓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易中天中华史写的如何历史思想价值如何
千年文案中华史,
不是竖子戏说辱,
不伦不类无学知,
古人有言说在前,
学问不是讲评书,
泣笑皆啼气死人,
奇形怪胎学界耻,
妄称老师夸囗谈,
无耻邦闲害青年,
师道大损谁之过,
叩心自问社会也,
什么舞台什么戏,
小丑前导后更恶。
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什么区别
这个观点是南宋学者陆九渊提出来的,“我注六经”,意思是说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至不了解古人的意思,只是在语言文字上推敲。“六经注我”,意思是说自己不仅明白客观的道理,并且借前人的理解阐发自己的思想。
你怎么理解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我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对这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非常重要。为什么?
1,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国家的发展史,也是这个国家成长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历史就是对这个过程的记载和总结。毁掉这个国家的历史,就是毁掉这个国家的根源,磨灭这国人民对本国历史的记忆,使这国人民没有国家归属感,从而更容易被他国灭亡。
2,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凝聚这个国家人民精神力量的纽带。毁掉这国历史就是毁掉这个纽带,使这个国家人民如同一盘散砂,丧失抵抗他国侵略的能力。
3,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国家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资本。毁掉这国历史如同毁掉这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样,使这国人民自己感觉低人一等,甘愿受别国的侵略和统治。
4,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是这个国家文明的发展史。如果毁掉这个国家的历史就是毁掉这个国家的文明史。没有文明史的国家是野蛮落后的国家。
总之,一个国家的历史对这个国家非常重要,国家要花大力气保护本国历史,绝不允许任何人篡改本国历史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