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疆土很小的魏国,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
- 你认为战国七雄后期哪国实力最弱为什么
- 为何战国的时候魏国的版图支离破碎
- 战国七雄哪个国土面积大最小谁其它国如何
- 如果让你处在战国七雄赵国的位置,你将如何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 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
-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 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最弱
疆土很小的魏国,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
魏国的疆域确实不大。单以领土大小论,他的面积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国家。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是当时的天下强国。
魏国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暂而辉煌”的战国早期过去后,魏国的领土大幅缩水。
尤其是地处边地的秦、赵、燕等国开疆拓土后,地处中央的魏、韩领土显得更小了。
战国中期,纵横家游列国时,对列国作了描述。其中,魏国的领土大小位列末尾。
《战国策》对当时列国面积做了大致的描述。
当时的关东六国中:楚国“地方五千里”、齐、赵、燕都是“地方二千里”。
相比之下,韩、魏两国就有点“难兄难弟”的感觉了。
韩国”地方千里“,而魏国”地方不至千里“。(因为历史原因,韩魏两国领土犬牙交错,但今天流传于网络的许多地图直接到犬牙交错的部分直接划给了魏国)
其实,如果单以领土大小而论,战国七雄可是“名不副实”的。
东南的越国,北起山东东南,沿海而南,占据了今天江苏大部、浙江被捕及安徽、江西一部,面积比秦、齐都大,仅次于楚国。
可是,毫无疑问,战国时期的越国不是天下第二强国!
因此,疆域大小,并非衡量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
军力雄厚
春秋时期,一般以战车数量来衡量国力强弱。
战国时,人们仍然习惯用“万乘之国”、“千乘之国”在评价诸侯国力。
战国中期,“五国相王”,把中山国也拉了进来。
齐国怒了:大家都是“万乘之国”,怎么能和中山这种“千乘之国”并列?老子丢不起人,不参加!
可见:在大家眼中,军力强弱,是衡量诸侯国力的“唯一标准”。
当然,战国毕竟与春秋不同,军力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改变。
“带甲”、“乘”、“骑”、“粟支”数已经成为衡量诸侯国力大小的标准。
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统计,我们对详细数字不得而知。
苏秦出使魏国时形容魏国的军力为: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余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单以军队数量而论,魏国仅次于秦、楚、齐。
而且,魏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是比较强的。
早年的魏武卒自不必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武卒的战斗力非常了得。
即使到了秦赵长平之战后,信陵君依然能带领十万魏军前往救赵,并一度担任抗秦中坚的角色。
中原腹心
魏国的领土不大,但所出是中原腹心之地。
三家分晋,魏国得到的领土不是最大的,但却是晋国的精华部分。
魏惠王曾说:晋国,莫强焉···及至寡人之身···(晋国以前那么牛逼,怎么传到我这一代时弱成这个样子)
可见:作为晋国精华部分的继承者,魏王把魏国当成了晋国的继承者。
而在魏国早期,一度占据了河西和关中东部,那是秦国最精华的区域。
秦、晋,春秋时都是可以参与争霸的大国。魏国一度占据了秦、晋两国的精华之地,怎能不强?
除了早年反复争夺的河西之地,魏长时间占有的核心领土由3个部分组成:河东(山西西部)、河南(河南黄河以南部分)、河内(河南黄河以北)。
据司马迁记载:唐(尧)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正好都在魏境及附近区域。
可见:魏地是先秦时期“王者所更居”之地。
所以,魏国当然经济富庶、文化昌盛。
经济富庶,就可以养兵储粮;文化昌盛,就可以吸引人才。
改革早
魏国的改革是最早的。
而且,不是早了一点点。
魏国李悝变法,是在前400年左右。
比商鞅变法变法早了近50年,比赵武灵王变法早了80年,比燕昭王变法早了近百年。
而且,在各国变法中,李悝变法的全面性、效果,可能仅次于商鞅变法,比其他晚了近1个世纪的其他变法都全面、有效。
所以,“尽地力之教”的魏国,对本国潜力的挖掘仍然胜过诸侯。
因此,魏国虽小,但早期却是天下最强的诸侯;即使在被秦、齐连番挫败,霸业中落后,魏也只是由一个一等强国沦落为二等强国,仍然是不可小视的诸侯。
魏国最大的劣势是其领地:处四战之地,四面受敌;疆域小,缺乏战略纵深、回旋空间。
魏国的优势是: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军力雄厚、较长时间的“制度优势”。
魏国未能利用好自己的先发优势,向西灭秦,是其失策。此后,魏国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不过,由于魏国经济发达、军力强、地段重要,他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诸侯国。
你认为战国七雄后期哪国实力最弱为什么
不要说战国七雄后期了,甚至说整个战国时期实力最弱的就是韩国。
打开战国时期的地图,会发现韩国的位置最差:它正处在中原心腹,周围被秦、赵、魏、楚等强国包围,一点发展空间都没有,这意味着韩国几乎没有能快速对外拓展的可能。韩国趁着战国初期拿下郑国,已是很了不得的成就,若继续扩张,就必须和周边强国硬碰硬——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各国群殴。再看看韩国疆域,也呈现格外别扭的形状,它分成南北两部分,中间只有很窄的走廊相连,预示着韩国缺乏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一旦开战易被人将国土拦腰截断、各个击破。
绝大部分时间里,韩国基本是跟谁打都输。要想找胜利的感觉,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跟随其他强国打仗。比如宣惠王二十一年,韩国和秦国一起去进攻楚国,获胜;襄王十一年,又跟秦国一起打楚国,再次获胜。另一个办法就是去打衰弱至极的周王室,虽然跟其他六雄相比,韩国颇有不如,但比周王室还是强多了,昭侯六年,韩国攻打周王室,夺走陵观、邢丘两地,算是弥补此前被魏秦两国进攻造成的损失。
虽然国力所限、打仗不行,但由于地处要冲,韩国倒是参与了不少关键事件。比如成语“围魏救赵”描述的故事中,虽然解救赵国的主角是齐国,但韩国也参与了进攻魏国的行动。再比如大名鼎鼎的秦赵长平之战,起因也是原来属于韩国的上党郡不愿被秦国占领,主动向赵国投诚。此外,刺客界大名鼎鼎的聂政刺侠累事件也发生在韩国。
因为缺乏战略纵深,国力又不足,韩国立国百年间,经常面临灭国之危。正因为如此,韩国跟几乎每个强国都联盟过、也都翻过脸,放下身段向打不过的人臣服更是常事。好在很长时间里,秦国与关东各国之间都觉得需要一个缓冲区,韩国才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到了战国末期,随着国力展现出压倒性优势,秦国开始东出函谷关,进攻关东各国。挡在秦国前进路上的韩国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接连丧军失地。公元前241年(韩桓惠王三十二年),楚、赵、魏、韩、卫等国最后一次合纵伐秦,结果在函谷关被打得大败。自此,大势已不可救。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获韩王安,韩国剩下的土地被改成颍川郡,韩国自此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何战国的时候魏国的版图支离破碎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灭掉后,又于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灭掉了最强大的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时期的晋国疆域图
然后再看一下,韩、赵、魏以及智氏的地盘划分
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后,瓜分了智氏的地盘,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便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在晋国时期,六卿之间相互混战争夺地盘,所以就导致了本来势力范围靠近西边的魏国,进入三晋时代后,获得了隔着韩国的东面的飞地。
在魏文侯魏斯时代,当时的三晋并不算团结,赵国想联合魏国灭韩、韩国想联合魏国灭赵,但都被魏文侯拒绝了,魏文侯提出了三晋联合发展的战略,但因为利益如何划分,三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在魏文侯的建议下,三家停止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韩和魏国飞地以东的郑国,于是在魏文侯时代的魏国发展方向是西面的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419年),魏国西度过黄河,开始入侵秦国,经过长达11年的战争,魏国获的了秦西河地区,夺取了北面戎狄大片土地,在此设置了上郡(陕西洛河以东)随后又占据了陕(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了洛水以西。
下面这张图大致上是战国前期,魏国扩张的地形图: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魏武侯号召韩、赵结盟、三晋第一次结成联盟,开始向南方于楚国交战,攻取了楚国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楚悼王求和而不得,后来楚国贿赂秦国,秦国偷袭韩国,之后齐国又乘机攻击襄陵。
这一时期的魏国疆域图大致如下:
到了公元375年,三家分掉了原先的晋室,魏惠王继位后迁都大梁(开封),但是安邑与大梁之间的土地联系很薄弱,只能向北绕道榆次、阳邑南下进入河内、大梁版块。这条交通线不仅绕道,麻烦、而且非常容易被切断,于是为了迁都,魏惠王开始跟赵国和韩国换地。
经过一系列的换地,到了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然后魏国的疆域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魏惠王时代魏国逐渐开始衰落,先是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之后又被秦国几次攻击,河西之地尽丧,又被迫割让上郡15城,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丢掉不说,还使得秦国在黄河东岸建立了东进的阵地。
之后,魏国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一路丢城失地,到了快被秦国灭亡之前的土地终于全部连在了一起,可惜,只有那么一小点了.....
战国七雄哪个国土面积大最小谁其它国如何
楚国最大,韩国最小,楚国大而不强,开发能力不足,并且经济落后,人烟稀少,没有充足的兵源,所以也没有展起来,韩国短小精悍,但地理位置不好,一直受到周围强国的欺压,但在战国时代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状态,战国真正强大的国家主要是魏国,齐国,秦国和赵国,楚国只是表面上的强大。
如果让你处在战国七雄赵国的位置,你将如何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赵国,其实处于四战之地,与楚国以外的五国皆有领土连接,所以想要建立霸业,最基础就是防范腹背受敌!
通过历史的总结而言,赵国在战国时代,多数时候实力并不是强盛,在秦国与齐国下夹缝生存,因此孱弱的燕国与富庶却弱小的韩国是最好的目标!
若得韩国,配合赵国的机动骑兵部队,则赵国军事实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并且战略位置更加前出,进可攻退可守!
若得燕国,整合北部边疆,华北平原富饶的出产,将缓解赵国农耕的孱弱,并在战略态势上,对齐国将形成合围之势!
得燕国与韩国过程中,可以与齐国和魏国进行合作,毕竟向北发展不符合两国利益,以支持其南下为交换条件,可使其消耗!
然后集中力量攻克齐国与魏国,毕竟两国疆域小,但是人口稠密,民众富庶,得到两国不仅获得充足的兵员,还将对楚国进行战略压制!
胁迫楚国共同打击秦国,符合楚国的利益,也不需要使赵国陷入长久战争的消耗,秦国虽强,但赵国可通过草原奔袭,再配合其余诸路军队,夺取关中平原,则秦国败亡!
最后再与楚国决一雌雄,楚国核心区域依旧在长江中游,先断其命脉,可以长时间袭扰,令楚国难以发展,适当时机大军出击,则天下定鼎!
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
战国七雄的通常排序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但这个排序不是按实力,我的理解是:齐楚是老牌诸侯强国,齐称霸先于楚,故齐排在前;秦燕是老牌诸侯国,秦强于燕,故秦排在前;而赵魏韩是新生诸侯国,由晋国分裂而来,所以排在最后。而赵魏韩三国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地理位置从北到南。
至于战国七雄的实力如何,不同阶段彼此的实力有所增减。但无论如何增减,韩国和燕国始终没有称霸天下的实力,尽管韩国在申不害变法期间兴盛一时,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几乎灭亡齐国。
战国列强的角逐,是齐楚秦魏赵之间的竞争。这五国的竞争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国称霸。时间跨度:魏文侯(前372年)——桂陵之战(前354年)。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励精图治,礼贤下士,重用著名法学家李悝为相,锐意改革,率先发起变法;同时,又重用吴起、乐羊等著名军事家为将,开疆辟土。就这样,魏国在短期间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南征北战,尤其是将后来不可一世的秦国打得龟缩于河西以西,不敢抬头,扩大了魏国的霸业。魏武侯死后,其子魏惠王在前期尚能维持霸主地位,后于桂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魏国霸业中衰。
第二阶段:齐国称霸,楚国挑战霸业。时间跨度:桂陵之战——楚威王末年(前329年)
齐国在桂陵之战打败魏国后,威望迅速增长,开始公然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41年,齐国再次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将魏军10万精兵杀得溃不成军,使魏国元气大伤,彻底失去霸主国地位,齐国因而取代魏国成为霸主国。后来,魏国为了与齐国和好,魏惠王甚至自降身份朝拜齐威王。
不过,齐国从齐威王晚年开始,霸业也有衰落的势头。这是因为,南方的楚国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君主——楚威王。楚威王不服齐威王称霸,多次率军攻打齐国,且取得泗水之战的胜利,进而兵围徐州,将楚国势力直推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
第三阶段:齐秦共霸。时间跨度:秦灭巴蜀之战(前316年)——齐闵王末年(前284年)
齐威王死后,其子齐宣王即位,齐宣王的能力不如其父,只能维持霸业而已。而同时,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强势崛起,早在秦孝公年间,秦国就曾打败前任霸主国魏国,夺回河西之地。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坚守变法成果,大肆招徕人才,后在名将司马错的建议下,吞并巴蜀,进一步实现“富国”、“广地”、“强兵”的战略目的。
秦惠文王去世,秦昭王即位后,此前秦国虽经历夺位之争,国力略有影响,但迅速恢复元气,雄风大展。其后,连向来傲慢的齐闵王也不得不承认秦国的实力,与秦昭王分别自称“东帝”和“西帝”。不过,此时齐闵王虽自称“东帝”,但齐国实际上已有外强中干之势,已比不上秦国。
第四阶段:秦国称霸,赵国崛起。时间跨度:齐闵王末年——长平之战(前260年)
齐闵王末年,燕昭王以乐毅为统帅,出兵齐国。此战,燕国大获全胜,齐湣王狼狈出逃莒城,为楚国将领淖齿所害。其后,齐国虽有田单复国,但齐国从此一蹶不振,霸业彻底烟消云散。而此前,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下,逐渐崛起,灭中山,破娄烦,开疆辟土,俨然有与秦国争雄之势。不过,秦国始终保持对赵国的优势,后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
第五阶段:秦国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长平之战后,最后一个可以威胁秦国的诸侯国——赵国衰落,秦国从此再无敌手,以绝对优势碾压六国。等到秦始皇即位,“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终于横扫六国,统一中国。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秦、楚、燕、韩、赵、魏、齐等七雄,除楚国独霸南方外,其余六国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国在南方外,其余秦楚燕等六国皆在北方。
秦国
秦国对于都城的选择,曾经历过“九都八迁”,其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时期,孝王封秦国祖先非子于秦邑,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而后,周王室东迁之后,秦国日趋强大,逐步东进,其都城也就开始了东徙之路,第一都就是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等皆以西犬丘为都,居西垂宫。第二都就是汧(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帝王世纪》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作为秦都的时间很短,仅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死后,秦文公离开“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为都。
第三都就是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前761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新都于“汧渭之会”。第四都就是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史记•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前701年),公徙居平阳”。平阳为秦都的时间也很短,仅为36年,因平阳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且还被夹在渭河、秦岭和凤翔原之间,因此对于秦而言,以此为都,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发展,其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都城就迁出了平阳。
第五都就是雍城(今陕西风翔县),《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于此建都,直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才迁出,其建都长达294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有19位秦君在此居住,包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等。第六都就是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前424~前415年,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暂建都。第七都就是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秦献公二年(前383年),为重夺河西之地,献公、孝工皆以此为都,前后共34年。第八都就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前350年,秦孝公为与六国争夺天下,同时防御六国的侵略,遂迁都于此,随后经战国、秦朝两个时代,共144年。
楚国
终楚国八百余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居丹阳,建立楚国。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时期迁都于此,至前506年,历经400余年,是楚国处于最鼎盛时期的都城。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前506年,因和吴王夫差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
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第六都在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前241年,为躲避秦国的兵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
燕国
燕国的都城较之其余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燕国曾先后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国实行“三都”制,即同时存在着三个都城,分别是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即燕都。约前697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游牧民族越发强大,时常袭扰燕国,恒侯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直到战国初期燕成公时期,临易依然为燕都,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段时间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燕都迁移到了上都蓟(今北京),前664年,因威胁燕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被齐恒公打败,燕国遂开始着手营建蓟,并逐渐将都城移至蓟,至燕襄公时,蓟完全取代临易成为燕国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北方山戎再次变得强大,燕国遂又将都城迁往临易。
前314年,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南3公里的高陌乡),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国形成三都,即上都蓟,是为燕国宗庙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
因韩国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等强国包围, 终其一百七十余年,韩国都未能向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所以相比于齐楚秦等国,韩国的国都迁移的并不频繁,先后只迁移过两次都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诸侯,自此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前375年,韩哀侯灭郑,为加强旧郑土地的统治,韩国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
前403年,赵烈侯建立赵国,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敬侯即位后,为便于赵国争霸天下,实施北进的国家战略,赵都由晋阳迁往邯郸(今河北邯郸)。前355年,赵成侯二十年,赵国确立双都制,以邯郸为都城,信都(今邢台)为陪都,《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魏国
前403年,魏文侯建立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前364年,为谋得更好的扩张之路,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自此百年都未有变化,《读史方舆纪要》载:“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齐国
自前1044年,周文王封姜尚为齐侯,建齐国,直至田代姜,除齐胡公时曾短暂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齐国的都城一直都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八百余年都未有变化。
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最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从春秋时期征战厮杀出来的最后七个强国,他们将最终决定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谁将最终统一华夏,答案我们都清楚,最强大的秦国最终六合一同一统。天下归秦。但这六国里谁最弱小呢?
应该说,山东其他六国彼此的实力相差不大,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晋国被瓜分,所谓三家分晋,产生赵魏韩三国,这也是战国时代的开始。这是战国初始的情况,楚国应该是最为强势的时候,应该说在商鞅变法之前。谁也没有看好秦国。一开始楚国是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而后魏国,赵国,齐国,都有一段时时间称霸的时期,只不过他们不想统一六国,或者说时机不成熟,战国七雄里实力最弱就是韩,燕两个国家了。错在战国时期就这两个国家没有强大过(燕国灭齐的时间太短。而且是五国伐齐)。
燕国地处北方土地贫瘠,是七雄里距离秦国最远的一个国家,既无危机意识,也无进取精神,在在长平之战以后,鼓起勇气攻击赵国想占个便宜,被廉颇带领3千残军杀的大败。被迫割让五个县给赵国。如此这样的一个国家自然就是软弱不堪的,只不过离秦国太远而侥幸而已,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选择齐国,而不选燕国,也是瞧不燕国。而韩国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是直接面对虎狼之国秦国的,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秦国如果要统一天下,第一个要灭的就是韩国。而且韩国属于四战之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韩国从来就没有入侵过其他六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韩国国小民疲不善武力。为了不让秦国的入秦,居然采用间谍手段派人给秦国修郑国渠,所谓“疲秦之计”但结果确是让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结果是韩国所意料不到的。是事实也是如此,山东六国最先被灭掉的就是韩国。因此上来说,无论从国土面积,所处的地理位置,国家战斗力,韩国无疑都是最弱的一个,燕国主要是因为占据了地理优势才勉强比韩国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