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孔子是如何对待人际关系的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怎样才算学会了儒家的精髓
- 为什么说”三纲五常”系儒家主体思想,没有它如“中庸”等理念都无支撑,儒家便不复存在
- 曾国藩是如何修养身心的
-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为什么我还是穷
- 孔明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
-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官
- 孩子考上研究生,要不要摆酒
- 怎样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 孔子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孔子是如何对待人际关系的
谢谢邀请回答: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交往,与朋友相处与朋友之间的感情,道义是最重要的。在与他相交往的朋友之中,富贵贫穷他都不在意,他所看重的是这个朋友是不是真诚。
例如在《论语乡党》中曾写道,朋友送的礼,只要不是祭祀用的猪肉,孔子不会向他作揖拜谢。但是如果朋友拿祭拜祖先的猪肉来送给他,他就会毕恭毕敬,十分的慎重,用作揖来感谢朋友。因为孔子认为,这种朋友把自己当做家人来看待,这样的情谊就是十分宝贵并且是深厚的。通过这种事例孔子告诉人们,精神的价值超越物质价值。
由此可见,孔子注重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重义,真诚,德行,也就是说人与朋友之间,发自真心的交往是最宝贵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怎样才算学会了儒家的精髓
儒家的精髓是仁,治国以仁凡?️君王?道仁者爱仁,仁义礼智信,他主张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王视大臣如草介,大臣就会视君王为禽兽,大臣视百姓于不顾,百姓则视大臣似粪土。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中庸之道为它的中心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时多为男盗女娼禁毒人性的封建礼教,对自己宽仁,对百姓凶恶,劳心者治,劳力者治于人。孔孟之道其时是维护封建迷信的保护伞。如汉未一代大儒大司马孔光助纣为虐,眼见王莽假仁假义改朝换代何其仁德。南宋亡孔氏子孙伪善假仁见蒙古大军屠城烧杀抢掠,仅视而不见,为暴劣者歌功颂德,何其荒漠卑鄙无耻。
为什么说”三纲五常”系儒家主体思想,没有它如“中庸”等理念都无支撑,儒家便不复存在
三纲五常和中庸都有它的合理性,毛泽东思想当中,也没有加以否定,只是批判继承。
曾国藩是如何修养身心的
曾国藩牛。青年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佩曾文正”。那么曾国藩牛在何处呢?用鲁叔孙豹在《左传》里给不朽的解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曾国藩恰恰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方面都做到了。
仅从立言上来说,《曾文正公全集》证明了儒学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可以与时俱进。怎样才能把儒学变活,只有举一反三地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毛泽东说曾国藩学术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并不依赖结构和注重华丽的词藻,在于它对现实中各种问题的重视,比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视。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是如何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呢?按照老话来说,仍然是儒家的修身养性的那一套:诚心、正意、修身、治国,平天下。
一、诚心正意是修身养性的起点,没有这一点其它任何事都做不好,为此曾国藩给它的诚心正意做了具体的指导:“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既然大政方针已定,那该如何落实呢?好比如果你要煮饭,就要具备水、米、电,锅四种材料,才能煮成。于是曾国藩搞了个日课十二条,作为“煮饭”的材料,具体如下: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像我早晨醒来后还要再睡一会儿!)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我一天可以看几本不同的书,但每本都没读完。)
5.读史:“丙申年购巜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记出。
7.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8.谨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
9.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以上十二条就是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十二条,也就是曾国藩煮“饭”时必须具备的材料,缺一不可。
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一个人都渴望着煮一顿香喷喷的好饭,可是,水、米、电、锅这些必备的材料你都准备好了吗?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为什么我还是穷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尤其是通过读书考学,多数人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不一定人人都能改变命运,读书人也不一定都是富人,读书使人学到生存本领,只是改变命运第一步,知识必须与生产、社会、科研相结合,如果脱离实践,所读之书就成了纸上谈兵,形不成生产力,没有社会需要,就没有财富增长,生活贫穷自是必然。
孔明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
谢邀
孔明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显然属于儒家典型代表人物。
以下数语概括,可见孔明先生一生之行谊: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未忘忧天下,纵横驱驰为国民。
一生操劳为汉室,三足鼎立起风云。
从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和后世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先生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士阶层,是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们首先看儒法两家的特征异同,再看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很容易就明白了。
一、儒家、法家特征与异同
1、儒家和法家的相同之处
(1)背景相同:同样产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2)目的一致: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3)作用相近: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2、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
(1)思想不同
儒家崇德尚礼,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
法家重视“法、术、势”,倡导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
(2)主张不同
A、儒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
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B、法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法以刑。
推崇法治,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规范秩序,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切以法为准。
当然,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实践当中,儒法两家或表或里,有主有辅,虽有侧重,却都是共生关系。
纯粹法家的秦朝短命猝死,此后历代王朝都是儒法两家思想相辅相成的。
如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法律依然必不可少,法家也是重要的辅助;
赵宋开始,政治实践进入外儒内法模式,儒与法就如太极图的阴阳两仪,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小结】
具体到孔明先生,治国理政少不了法家元素,尤其新兴的蜀汉政权,建立新秩序是离不了法治秩序的,但因此而判定是法家政治,却有悖于史实。
诸葛亮个人则更是遵循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一路走来的成功人士。
二、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
(一)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修齐治平,心怀天下
宁静修身、尽忠为国,儒思想是诸葛先生思想源头。
1、宁静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人格建设思想的精髓,其心要无不源于儒家核心思想:三纲、八目、六次第。
儒家三纲即是:明明德(开发显明善美的德行)、新民(带动他人明德)、止于至善(把自我德行修为和带动他人明德做到圆满)。
儒家八目即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六次第即: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诸葛先生的《诫子书》全文86字,可以概括为“静”、“学”、“志”、“俭”、“时”五个要点,与三纲、八目、六次第高度吻合。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诫子书》的精华。
可以说“淡泊以明志就是八目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六次第的:“知止”、“有定”,
宁静以致远”就是八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六次第的:“能静、能安、能虑、能得”。
一旦人格思想与心灵路线确定了,一个人的主导思想也就确立了。
2、尽忠为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是儒家对儒士的要求,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恰是诸葛亮的一生的写照。
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在独善其身,也在为兼济天下而积极准备。
他青少年时期就在隆中耕读,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贤相名将自比。
从这些可以知道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人,一方面提升自己,一方面自我营销。隐居只是在等明主、待时机罢了。
此后,从初出茅庐到星落五丈原,诸葛亮都在矢志不渝地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不懈努力,一生鞠躬尽瘁,直到死而后已。在诸侯割据,人才流动性极强的时代,诸葛亮和刘关张三兄弟一样,都在为正统的刘姓汉家王朝续命,所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是典型的儒家的忠义思想。
虽然随着刘关张三兄弟的离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性渐行渐远,诸葛亮依然把复兴汉室作为人生使命,为之奋斗终生!
【小结】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以此来帮助自己圆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一生作为:鞠躬尽瘁,为国为民
诸葛亮一生坚持高洁的操守,忠于人生的理想,最终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成为千古贤相,忠臣楷模。
1、茅庐修身,勤工俭学:
诸葛亮于181年出生在琅琊郡的一个官吏之家,3岁时母亲病逝,8岁丧父后,与弟弟诸葛均跟随由叔父诸葛玄到荆州。16岁那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选择了勤工俭学模式,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此后十余年间,他潜心励志,真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为大展宏图的人生做着最积极的准备。直到二十七岁那年,他的真命天子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2、隆重对策,精彩揭幕:
诸葛亮用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自我营销:除了努力自我提升,还常以贤相名将自比,铁粉水镜先生、徐庶、崔州平等人坚信他的才干,大力为他宣传。
于是潜力股皇叔刘备来了。高屋建瓴的隆中问对,让刘备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如鱼得水的感觉让他从此信心满满。有了老板的信任与厚望,就有了委以重任的托付,诸葛亮的人生揭开了精彩的序幕。
3、羽扇纶巾,赤壁斗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吞并荆州,穷追刘备,形势万分危急。
诸葛亮联合鲁肃,拟定了“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方略,诸葛亮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团结周瑜等一系列外交活动,终于迎来了以少胜多、转败为胜的赤壁之战,不仅转危为安,而且有了荆州作为根据地,隆中对的理想渐行渐近了。
4、定鼎荆益,三分天下: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刘璋请刘备入川援助,抗击汉中的张鲁,这实在是是天赐良机。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进一步实施了,一番辛苦打拼之后,最终心想事成,荆州、益州、汉中成为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刘备称帝,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政治构想成为现实。
5、恩威并用,安定南方:
222年,刘备兵败夷陵,在白帝城 诸葛亮接受了托孤。
继而,南方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攻心为本,恩德感化,七擒七纵蛮王孟获,最终平定了南方。
此后诸葛亮推行仁政,亲密团结大西南各少数民族,帮助其改良技术、改善民生,蜀汉的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为蜀汉政权安定了大后方。自此数十年间,北伐中原再无后顾之忧。
6、六出祁山,星落遗恨:
一方面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一方面也是弱势图存、以攻为守的策略。
从227年至234年,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让曹魏政权一直处在军事被动的地位,保持战略防御态势。直到秋风星落五丈原,一代人杰诸葛亮北望江山,在完成政治理想的最前线、在深深的遗憾中与牵挂中与世长辞。
7、名垂宇宙,万古流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刘姓汉室的忠诚;
感恩追随、不负所托,是诸葛亮对主公刘备的信义。
正如杜甫诗中所写: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明知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但诸葛亮秉持儒家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矢志不渝、终因军务繁忙,五十四岁以身殉职。
【小结】
鞠躬尽瘁,为国为民,诸葛亮用一生去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门高士的理想。
(三)后世影响:千秋师范,万古流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直在兼济天下。因为他千百年来激励着万万千千的有志之士,这些仁人志士用学习诸葛亮的方式,让诸葛亮福泽后世,利益万民。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书法家。诸葛亮的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才华是公认的。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前、后出师表》启发着臣子的忠心,《诫子书》指导着士子去修身。
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激励着万万千千的有志之士。
2、一代贤相,百代楷模
(1)政治成就:
廉政建设,行为世范: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制定法律,服务仁政: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开诚心、布公道,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为蜀汉政权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军事成就:
首先,治军以明。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二、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这些在其《将苑》等著作中,都有精到的阐述。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知守信,作战必败;有令不行,有百万之众,也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即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他安定南方、北伐中原,一系列成绩都是很好的例证。
八阵图、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环弩等一系列相关的军事发明依然是百姓话题。
(3)经济成就:
军屯耕战: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军屯耕战等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也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4)文化成就:诸葛亮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的成就也为历代专业领域人士所称道。
3、千古人杰,万古高风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时空,一千七百多年来,无数的文学作品、绘画、戏曲,让他的贤相、智者的形象妇孺皆知,让他的故事脍炙人口。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时代,大诗人杜甫带着深深的敬意,到成都武侯祠拜谒诸葛丞相。
他曾经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安史之乱让诗圣梦碎一地。
飘零蜀地,他和心中的偶像诸葛亮,产生了神奇的共鸣,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位忠心耿耿、心怀天下的儒家高士,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所以这首诗,千载至今一样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小结】
千秋师范,万古流芳,诸葛亮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依然在践行儒家的“新民、止于至善”圣贤理想。
【结语】
无论是从诸葛亮“修齐治平,心怀天下”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他“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人生轨迹着眼,乃至于从他“千秋垂范,万古流芳”的后世影响而论,诸葛先生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士阶层,是一位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作为题主的有益参考。
遨游于无涯之心海,分享着智慧之光芒。欢迎关注【双溪小筑】,有缘同路,身处光明而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官
人们热衷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古代中国人热衷于当官,一定是当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利益。人的利益无非是名利,当官可以名利双收。
名是名声,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当官可以为社会服务,赢得鲜花和掌声。当官社会地位高,受到社会尊敬,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利是利益,是物质上的追求。
官员掌控者社会财富的分配,可以为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好更多的生活资料,可以衣食无忧。
官员名利双收,古代中国人趋之如骛,热衷于当官是情理之中的事。
孩子考上研究生,要不要摆酒
今年我儿子也是985研究生录取了!我至今都没分享!怕亲戚朋友以为我高调!
除非主动问到这件事。!我也会轻描淡写一笔拉过。
人心隔肚皮,谨慎为好。
怎样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现在没什么好办法让您走捷径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咱能想到的只有苦读书。古人形容饱学之士为胸藏“五车书”,五车书究竟是多少呢?诗圣告诉咱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呀,我的奶奶,一车两千卷?那咱弄不到万卷怎么也得千八百卷吧,才能把精气神半充起来,才能装成“气自华”。
将来不好说啦,科技发达没什么不可想像做不到的,将来也可能在人脑里塞进个与大脑能沟通的芯片,芯片上的知识与人脑神经系统贯通。对了,那时人就在分分钟获得想得到的任何知识,五车书是小可啦,百八十车也不成问题。但咱们现在还不能干等,还得靠自学,祝您早些步入“气自华!”
谢邀!
孔子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野狐试答#
孔子是古往今来公认的唯一的圣人,圣人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极高的道德情怀。孔子之后再没有人敢被称为圣,等而下之的只能称某个领域的圣,像医圣、药圣、诗圣、茶圣、武圣、棋圣等等,足见孔子的智慧才情。题主问孔子智慧体现在哪里?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概括回答一下,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一 孔子智慧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大同世界,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志在春秋就是要建立大同世界,行在孝经体现了孔子实现理想的智慧,他从最基本,最容易入手的孝来改变现实,操作性很强,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的繁荣稳定意义极大。
二孔子智慧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孔子认识到物质需要是精神建设的基础,提出先富后教的观点,承认人的私欲,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世不知如何会出现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家,孔子要是有灵,一定会大声斥责这些学究吧。
三孔子智慧在文化上的体现:孔子认识到文化是国家的根本,他整理典籍,传承文化,使薪火相传,文明不灭。当时诸侯国有什么问题常派使者向孔子咨询。史书有“夔一足”,后世就传说尧的乐官夔只有一条腿,孔子说:尧以音乐移风易俗,教化天下,夔音乐才能高超,尧赞扬夔说有夔一个足矣,后世以讹传讹,竟成了夔只有一条腿。孔子解了当时天下人的疑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四孔子智慧在艺术上的体现:孔子六艺皆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满身才艺,智慧不足何以能做到如此。
五孔子智慧在生活上的体现:孟子称孔子为圣之达者,无可无不可。孔子既有很强的原则性,又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方面孔子生活中的例子很多。
孔子初入太庙做为助祭,看到祭祀中有很多环节不和礼,但自己身份低微,就“每事问”,以此来提醒器具,环节、仪式不和周礼。
孔子周游列国在蒲地被围困,后来蒲人让孔子盟誓,如果不到卫国去就放了孔子,孔子发完誓,蒲人放了孔子,孔子出了东门径直去了卫国。自贡疑惑地问孔子,不是刚发过誓了,誓言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威胁下发的誓神不会听,可以不算数。
天要下雨了,孔子要出门,他的车上没有伞盖,有学生说子夏有一个新的,孔子说:子夏为人吝于财,与人交往要扬其长,避其短。竟然不借子夏的伞盖,像这种处理生活中人际关系所表现的智慧俯拾皆是。
孔子的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大的方面,小的细节都能看到孔子的智慧,这里只能列举一二,望别的条友在评论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