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夫妻间有种默契叫“心照不宣”,这是种怎样的体验
啊这………
我参加我婆婆那边的家庭聚会,老公的好几个姨妈和舅舅都在。他的一个姨妈就跟我老公借钱,这个姨妈家的儿子,跟我老公从小一起长大,情同亲兄弟一样,不过一家子都不过日子,以前很有钱,现在混得到处借钱。
我老公连犹豫都不犹豫“借!必须借!我这回家就拿钱………”
“你敢!”我当时就朝他喊。
然后他就吼我了,我撸起袖子就开始打他,他也开始踢我。当时就乱做一团,在场的人再也没有人提借钱的事了,都来劝架了。我老公拽着我头发就下楼了,把我塞车里开走了。
出了小区大门,我老公:“走,我带你去吃冰淇淋。”
当代青年人的默契是什么
当代青年的默契:人多的地方,请别叫我
“晚上要出来坐一坐吗?”
“好呀。几个人呢?就我们两个吗?“
“不是,还有另外几个朋友。”
“那......我先不去了吧,晚上还有点事。”
以上的对话,这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出现在我跟朋友的聊天中。
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越来越恐惧社交了。
身边的几位朋友也一样,只要一出现在人多的地方,立马纷纷逃离。
周末宁愿一个人躲在房间玩着手机,也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
疲于社交,懒于交流,成了多少年轻人的常态。
前几天,好友大飞在微信上喊我一起出门,我回了句“就我们两个人吗?”
他看完后,立马明白我的意思,发了一句“当然啦,不叫那么多人”。
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喜欢人少的场合,几位熟人聊聊天,什么话题都可以讲,犹如话痨一般。
但是,一旦在陌生人多的地方呢,就瞬间变得哑口无言,表达能力完全丧失,退化成了幼年状态。
熟人面前疯如狗,陌生人面前冷如冰。
前几天,在微博上有一个调查,名字叫做“当代成年人的默契”。
有社交恐惧、手机不离手、不问工资情况......
其中,投票最多的一项就是,轻微社交恐惧症。
很多年轻人在评论区里留言,说自己越来越恐惧社交。
下完班就想窝在房间里静一静,一到人多的地方就紧张不爱说话。
好不容易跟朋友参加了一场聚会,一坐下来就埋头玩手机刷朋友圈。
还没过半个小时,就拉着好友上厕所,悄悄问一句:“咱们几点回家?”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读者在微信上跟我说,自从毕业后,自己变得越来越懒于社交了。
她说每天下班完也不想出去逛,有聚会也不想去,一想到要出门,要化妆,要跟人交流,内心就充满疲惫感。
她来我问我,说这种是不是一种病,要不要治?
我告诉她,好像现在年轻人都有这种状态,不是太严重的话,没太大关系。
人多的地方,以后就别喊我了,去了也是制造尴尬。
03
上周末,大学一位好友办生日晚会。原本是喊我一起过去热闹场面的,但没想到我去了以后,却把场面搞砸了。
其实在去之前,我就跟她说了,我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一到陌生人多的地方,我就不会讲话了。
不像在熟人面前,就是个话痨。
她说没事的,你人来了,大家坐下来聊一聊,自然就都是熟人了。
结果,到了现场后,陌生人依然是陌生人,没有变成熟人的迹象。
整场聚餐下来,我都始终一个人埋头吃着东西,偶尔应付一下身边人的问候,时不时从口袋掏出手机看一眼时间。
与我的沉默形成对比的,是当时在场的还有另外一个男生。
侃侃而谈,能说会道,非常会调节气氛。
也正因为如此,聚餐完以后,好友批评了我一顿,叫我以后不要再这样恐惧社交了,要多跟人交流交流。
为此,我回到家后,还一个人默默百度了很多摆脱社交恐惧的资料,看有没有办法变成社交小达人。
结果,看了一大堆资料,还不是跟原来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身边几位朋友挺能理解我的状态的,他们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平时工作就忙得要死,大家都不想在社交上花太多时间。
有时候想想,还是跟最熟悉的两三个朋友待在一起比较爽。
一个人一时爽,一直一个人一直爽。
04
“人多吗?多的话我就不去啦。”这句话是我这一段时间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厌烦人多的场合了。
我不知道这种恐惧陌生人社交的状态,到底是好还是坏。
好像自从手机功能越来越齐全,无限流量越来越便宜了以后,我们成年人除了上班学习以外,剩下的时间都只想跟手机安静地待一会儿了。
可能这种状态也不能说好或者坏吧,只能说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
有的人是社交狂人,一天不社交就闷得慌,而有的人,则更加喜欢人少的场合。
没有对于错之分,各有各的好处。
只能说,生活工作本就够累的了,其余的时间,无论是社交还是休息,都尽量让自己处于一种最舒服的状态吧。
不管人多还是人少,只要你自己开心舒服就好了,这才是社交最初的目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