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扇纶巾 赤壁

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纶的成语有哪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4 05:43:37 浏览10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

此句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前句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所以,苏轼赞颂的自然是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周瑜周公瑾。描述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时的英姿。

“羽扇纶巾”是古代对儒将服饰通行描述。周瑜相貌俊美、通晓音律、文武双全。所以苏轼用此句描述。

今人有疑此句是描写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诸葛亮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书中虽以《三国志》的史实为框架,但也多有演义虚构部分。作者罗贯中受历史上“拥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对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也多有夸赞。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决胜千里的形象。苏轼生于北宋,自然不会知道明初会有罗贯中把诸葛亮如此的描写,与他描写的周瑜还“撞衫”了。

纶的成语有哪些

羽扇纶巾、

满腹经纶、

大展经纶、

经纶天下、

纶言如汗、

蓑笠纶竿、

经纶济世、

如奉纶音、

世掌丝纶、

翠纶桂饵,反以失鱼、

纶音佛语

纶巾羽扇

【成语拼音】:guān jīn yǔ shàn

【成语解释】: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纶言如汗

【拼音】: lún yán rú hàn

【解释】: 指皇帝的话,一说出来就像汗流出后不能收回。

【出处】: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大展经纶

【拼音】: dà zhǎn jīng lún

【解释】: 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国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诸葛亮为什么不论什么季节,都拿一把鹅毛扇有什么说法么

一、先解疑

当提到诸葛亮的鹅毛扇,可能许多人最先会想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但是,“羽扇纶巾”这类装束形象,难道是周瑜个人的专属专利吗?显然不是,而应是一种社会文化,雅士儒生的潮流装束吧。也就是说,周瑜可“羽扇纶巾”,诸葛亮同样也可 “羽扇纶巾”。

据唯一记录诸葛亮形象的史料,晋朝裴启的《语林》记载:大意是说,曹魏与蜀汉在五丈原对峙之时,司马懿曾派人前去侦探诸葛亮的军队情况。不久,细作回报,诸葛常常坐一辆简陋的二轮小木车,头戴葛布挽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安营扎寨。闻言,司马懿大为感叹:“孔明真名士也!”。

同时,从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扇赋序》、晋朝陆机所作的《羽扇赋》等赞咏竹扇、羽扇的诗赋来看,竹扇和羽扇在当时的社会应该非常流行。另据《梁书·谢举传论》)记载:扇子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由此可见,无论周瑜“羽扇纶巾”,还是诸葛亮“羽扇纶巾”,都是当时社会的流行装扮。

二、再答惑

答惑一:战场上,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宝剑指挥,而用羽扇呢?

诸葛亮原本就是个单纯的文人雅士,如果腰悬宝剑,则与身份不符,反而给人留下笑柄。但是,同为“羽扇纶巾”的周瑜却是个舞剑高手,虽平时“羽扇纶巾”,但战时却是挥动宝剑“雄姿英发”。此外,同为文士的司马懿,虽有军事家之称,但也很少见他持一把宝剑在战场上挥来舞去。

而诸葛亮也一直将自己当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方谋主,所以不用宝剑也就很正常了。但是,战场指挥可不能只凭一只大手挥来挥去,一则于萧杀的战场相比,太过随便;二则有损自身文人雅士的形象。

同时,在古代,扇子也被看作官职的象征。因此,诸葛亮选择文士间流行的羽扇,就不足为奇了。

为此,在后世的清朝康熙年间,曾任襄阳观察使赵宏恩,所写的《诸葛草庐诗》中有一句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进一步证实了诸葛亮手执鹅毛扇作战的事实。

答惑二:为什么一年四季皆用,而不是某个季节段呢?

一是,古代,扇子既有“善良”、“善举”之意,还是各种场合 “持扇揖让”的一种礼节仪式。所以,一年四季使用也不奇怪、

二是,扇子也有振翼欲飞、中兴吉顺之意。此意来自 “云雷方扇,旅以勤王”之语。而诸葛亮一生的志向就是中兴汉室,所以羽扇不离手也就很正常了。

三是,古人认为扇子更有驱妖逐邪作用,所以诸葛亮一年四季都想用扇子驱除妖邪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是,扇子有驱躁明神,有利思考的作用。例如:无论春夏秋冬,电视直播中的聂卫平、马晓春、柳大华等棋中大师,在对阵之时,都喜欢手拿折扇,不定时打开扇几下。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烦躁不安之时,大都喜欢解开脖下两颗纽扣,挥动手中扇子猛扇几下。由此可见,扇子确实有驱躁明神,平稳心神,利于思考的功效。

因此,对于喜欢亲力亲为处理一国军政大事的诸葛亮来说,每日不知道有多少大事要考虑,又有多少烦心事袭扰心神。所以,这时扇几下扇子,还真有莫大裨益。

答惑三:为什么要用羽扇,而不是其它扇呢?

一是,荆州、益州之地,水网都比较稠密,非常适合鸭、鹅等禽类的饲养,相比竹类的“合欢扇”制作,取材更加的方便。

二是,羽扇更能提现诸葛亮的淡泊、闲雅、飘逸、节俭、儒者等品行,且身体轻盈便于携带。

三是,羽扇,有振翼欲飞,中兴吉顺之利,更加符合诸葛亮的平生之志。

因此,诸葛亮才会一年四季手持一把鹅毛扇。

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为什么手里一直拿着羽扇

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及发明家,幼年随父在荆州,属早年丧父,隐居隆中,以耕读为生,擅长文史天文,奇门遁甲等,在年青时就很有名气,未岀茅庐知天下三分事。

他虽然隐居深山,但天下慕名而来的名人志士相当多,结识了不少的奇才能人,二十岁左右时就名声大振,当时就有传说卧龙凤凤雏得一人而得天下,这传说无疑己神化了诸葛亮,其实这些都是水镜先生,石广元等好友游说岀去的。

因名声大噪,幕名给诸葛亮说亲的不少,但诸葛亮何许人也,在他心目中他的夫人应该是位任劳任怨的贤德有才之人,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即贤德又智慧的女人很少,再说他隐居之人,在那儿找这么好的女人去呢?

后来名士黄承彦去隆中一游,见了诸葛亮一面,观其貌,查其形,觉得诸葛亮面目清秀,灵气十足,惟有不足之处是眉宇不开,心胸不够开阔,面露忧疑之色,且狂荡不羁,喜怒于色,心暗说,此人恐辛劳忧疑,一辈子劳碌操心之相。

回家之后,告诉女儿说,“人都说卧龙能平天下,今观之,不实也!“女儿问其何故,黄承彦说了他的见解,女儿问“有法破解无?“黄承彦说:“能解,辛劳之人问他作甚?“

过了段时间,诸葛亮听说黄承彦之女聪慧过人,央人去提亲,黄承彦怕丢了人家面子,就对人说“家女甚丑,不足与配,请另寻贤淑吧“

来人说明原委,诸葛亮知其前番来意,即回遣来人说:“再丑也不嫌,非月英不娶也“后来人告知黄承彦,就是不允。

黄月英闻知诸葛亮之言,甚是感动,求父恩准,遂掐指细算,“命该如此,有缘者皆命也“遂允。且把他毕生所学,尽情授与月英。

及至结婚,月英赶做羽毛蒲扇一把陪嫁。新婚夜,月英提岀以下要求,

一丶一生蒲扇不离手,不管严寒与酷暑。

二、将来不管干什么,我在家不随你。

三丶在外一直说你娶的黄月英很丑。

四,我将父传本领教与你,但不可杀生太多。

诸葛亮全部答应了,就疑惑的请教为什么扇子不离手呢?黄月英说“你虽年少英才,但接触外面太少,经验不足,你有个最大缺点就是喜怒明显于色,高兴不高兴一切别人一看在脸上就表现岀来了,这不是成大事的表现,你手执蒲扇,危急摭脸就什么也看不岀来了。“诸葛亮才晃然大悟原来如此。

至此,诸葛亮扇不离手,有许多枭雄请他岀山,他只选中了仁慈的刘备去辅佐,以免杀伤过多。

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是说周瑜。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后世引用“羽扇纶巾”一般都是指诸葛亮,当然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指“美周郎”。
关于这首词,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说这是把英姿勃发的周郎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结合起来,以塑造一个更为感染人心的英雄形象。我认为他是在忽悠我们。

我一直觉得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是指周瑜,苏东坡是宋人,年代久远,而且鉴于他把赤壁的地点都弄错了,弄混两个人也很正常。

另: 在最先开始羽扇纶巾应该并不是孔明专属,但丞相影响太大,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形象也太深入人心,所以后世甚至以“诸葛巾”代指纶巾。
唐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