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曹操当时死之前为什么不把司马懿杀了
不可能只因为猜测就杀人,那也杀不过来,而且人性都一样,只要条件合适就会黄袍加身,柴荣不死赵匡胤就是一代忠臣良将,曹操认为曹丕的能力是可以掌控全局驾驭的了政权的,曹丕再多活十年就没司马氏什么事了,可惜曹丕曹睿都有公子哥的习性,自律太差,都是短命鬼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水镜先生就是司马徽,“好好先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司马徽,而“水镜先生”这个称呼却是来自庞德公。
庞德公称呼司马徽为水镜先生是指司马徽善于识人,如清水和明镜一样会识人,事实上,司马徽确实算的上一代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却甘愿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做一个隐士。
一般来说,愿意做隐士的人,坚持不肯出山,都是淡泊名利的人,既然是淡泊名利,就不可能对天下大势作出过多的研究,而不像那些隐居只是待价而沽的人一样,隐士的目的,就是不愿意参与尘世的纷争。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和三国时期的竹林七贤,都是潜心做学问的隐士,基本不问世事,心无杂念,潜心修炼,虽然他们不出山,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弟子不出山。
水镜先生的弟子也有很多,比如刘廙、向朗、尹默、李仁等人,也是一时之才,同样,水镜先生的朋友也很多,比如有庞德公、诸葛亮、庞统、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都是一时之俊杰。
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不仅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还推荐了庞统,为什么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而不是向近在咫尺的刘表推荐呢?
道理很简单,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很早就看出了刘表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不仅拒绝了刘表邀请自已出山的请求,而且没有为刘表推荐过一个人才。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允许有名望的人推荐人才,但是推荐人是要承担被推荐人是否合格的风险,推荐人才并不是推荐完就没事了这么简单,而是要对所推荐人才负责任,否则要承担连带责任。
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一是因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二是因为诸葛亮有强烈的建立功名的意图;三是因为刘备是水镜先生看来,将来会是一个有作为的雄主。而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力,也许水镜先生了如指掌,但并不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原因。
能让人才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也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意愿。
我从来不认为水镜先生是一个对政治及天下大势非常感兴趣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潜心研究学问的隐士更恰当,但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将来是一定要出山辅佐雄主的,至于辅佐谁,诸葛亮显然有自已的主意。
也许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本身就是诸葛亮的主意也说不定,刘备请出诸葛亮出山,得到过水镜先生、庞德公、徐庶等人的推荐,刘备是在公元201年就已经到荆州投靠刘表,直到公元207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那么这中间六年,刘备为什么不请出诸葛亮出山,而是在最后时刻,在曹操攻打荆州的前一年,同时又是刘表去世的前一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如果诸葛亮当时名气很大,刘表为什么不用?刘备为什么要等到最后时刻才用?
在这里大胆的估计一下,刘备应该是早就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字,但是刘备一直没有请诸葛亮出山的意思,而诸葛亮对荆州的局势相当了解,刘备到荆州,诸葛亮一定是知道的,因为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网不是一般的强。
刘备迟迟没有请诸葛亮,这让诸葛亮着急了,再晚的话,曹操就会南征荆州,到时候诸葛亮就会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在紧要关头,诸葛亮请水镜先生、庞德公及徐庶等人向刘备推荐自已,而正因为这些有名望的人推荐,刘备才开始对诸葛亮重视,才开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而这并非水镜先生根据天下形势做出的判断,况且刘备又不代表汉室,只有汉献帝才代表汉室,也没有证据证明水镜先生是忠于汉室的,如果真是忠于汉室的话,就不会做隐士了,而是做汉室的忠臣,才能兴复汉室。
另外,诸葛亮出山也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为刘备开创一番事业而已,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是政治目的,不代表刘备及诸葛亮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如果真要兴复汉室,扶助汉献帝这个正统皇帝,才是兴复汉室,而刘备不能代表汉室,虽然他后来建立的政权叫“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