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岌岌可危by夏小正 卓越

岌岌可危by夏小正(大明王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你心目中的明朝英雄是谁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3 12:22:16 浏览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大明王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你心目中的明朝英雄是谁呢

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

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

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

你是因为什么而爱上运动的

我一直就是那种胳膊很细的身材尤其是手腕哈哈,所以蒙骗了自己很多年我不胖我很瘦,直到有一次朋友给我照了一张照片……

一下就惊悚了。知道减肥迫在眉睫,刚开始也是无头苍蝇,什么节食,什么偏方都试过,发现不行,慢慢的开始跑步,在家里做无氧运动hiit和哑铃。其实我的运动量并不大,刚开始一天也就半个小时。期间饮食是一点也没有控制。三个月后就初见成效,于是更加勤奋起来,慢慢自己摸索训练方法,已提高代谢率为主,快速减脂为辅的训练方法。大概到了半年,我就不注重体重秤了,锻炼已经不是任务而是一项爱好,而且我周围的很多人都觉得半年是一个坎,前期坚持下来之后就是一个习惯。三天不炼就觉得全身不舒服,筋都伸不直的感觉……身材的改变都是直观感受,那种精神气的变化尤为重要…

你喜欢午睡吗

喜欢,每天必须午睡30分钟以上,这样形成规律有利于心脏的健康,尤其对大脑神经系统的恢复特别好,良好的午睡能给一下午的精气神,否则头晕,昏昏欲睡,工作效率低。

“张小泉”的傲慢与偏见从何而来

当然是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了,一把菜刀而已,老祖宗造菜刀的时候西方人还在玩石头呢。要不是拍蒜头这事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个品牌,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个人把洋人切菜的方式膜拜的像个傻子一样。

东汉著名的女政治家邓绥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绥(81-121),南阳郡新野县人,汉和帝皇后。邓绥出身于世代读书的官宦世家。祖父邓禹,名列东汉开国功臣榜首。母亲阴氏,乃刘秀皇后阴丽华从弟女。据记载邓绥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那么这位从一名闺阁之秀到东汉时期执政十六年的女政治家邓绥是怎样的一个人?

1.“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据《后汉书》记载,“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就是说邓绥看到兄长们读书时都会虚心请教。为此邓绥也曾遭到母亲的训斥,“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邓绥也不敢惹怒母亲,所以“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勤奋好学。她的父亲邓训看出了她志向远大,不想困于后院终生忙碌居家之事,所以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询问她的意见。可以说邓绥自幼便与其他女子不同,邓绥熟读经书,与父亲讨论大小事宜,童年时期的学习经历可以说为后来邓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恭肃小心,动有法度”

和帝永元七年(95),邓绥被选入宫为贵人,时年十六。邓绥入宫后对宫人和颜悦色,还时长施以恩惠,对阴皇后更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处。当邓绥所穿衣服与阴皇后同一颜色时,立即更换。面见皇帝帝时,也不敢与阴后同坐并立。阴后身材短小,邓绥“行则偻身,立不挺腰”,怕自己抢了阴皇后的风头,也不敢在阴皇后身前讲话。哪怕自己被封为皇后也是如此,有一次邓绥生病了,皇帝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但邓绥却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诽谤。上下两相受损,我实在不情愿啊。”所以汉和帝也赞叹邓绥说:“修德之劳,乃如是乎”。

3.“邓太后摄政,朝野颇安宁”

元兴元年(105),汉和帝驾崩,殇帝刘隆只有百日大。于是尊邓绥为太后,临朝听政。自此邓绥的政治能力逐渐显露,开启了十六年的执政生涯。元初四年(117),京师及十郡国霖雨致灾,邓太后以安帝的名义下诏说:“夫霖雨者,人怨之所致,其武吏以威暴下,文吏妄行苛刻。乡吏因公生奸,为百姓所患苦者,有司显明其罚。”邓绥将天灾与民怨联系起来,以此表明朝廷政治吏治的决心。邓太后执政期间,东汉的自然经济在数次天灾中逐渐恢复,邓绥带领宗族节省开支,轻徭薄赋。她任用贤臣班用、虞诩,平定匈奴、羌人的边境祸患。也难怪明末大臣李廷机说:“邓太后摄政,朝野颇安宁。”

虽然邓绥执政时期功绩赫赫,但她“称制终身”直到死时才归政于安帝的行为还是遭到了不少非议。但是正如范晔在《邓皇后纪》里说的,邓后不肯归政是因为由于没有一个有能力的皇子皇孙可以代替自己执掌国柄而并非为了自身和家族,所以即使邓绥焦心瘁体依旧称制终身。

什么情况才到了不得不离职的地步

遇到以下10种情况还不离职的人,大写的“服”,不接受反驳!

第①种,身体“告急”,隔三差五生病!

我有个朋友,姓林,属牛,他在公司勤勤恳恳10年,全公司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加班狂人,经常凌晨2-3点还盯着电脑加班,他领导也很清楚,因此每次给他安排超负荷的工作,关键这样压榨他都能“准时”完成。

不过付出的代价是:左、右眼视网膜先后脱落。医生说,熬夜加班是诱因,以后尽量不要长时间熬夜盯手机和电脑,可做完手术回到公司,他依然如此拼命。

后来我跟他说:“以后,领导安排的工作,你每次故意留一项不完成,另外晚上12点后不论什么工作都放下不管,先坚持一个月。”

朋友一脸疑惑,不理解!

不久他感谢我支招,还说现在领导安排的工作越来越合理,以前我是敢怒不敢言。

我笑着说:“工作是做不完的,留一项工作不做,是告诉领导工作安排不合理,晚上12点后不处理工作,就是对他说的原则底线。”

身体是自己的,一旦垮了,公司还有选项换性价比更高的“牛”,但是自己已经没得选,这可是家里的顶梁柱。

身边有很多同事,少年白发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洗头发一抓掉一大把,甚至有同事出现秃顶??,可才30左右的年龄。

还有的同事,眼镜度数越来越高,把眼镜取了,走到跟前都认不出是谁。

还有人每天肩膀、腰特别酸疼,有时候起身上厕所,头就会发晕。

……

最明显的是隔三差五生病,身体严重“告急”,关键这样依然不敢离职。

第②种,‬上班犹如“上坟”,下班就像“炼狱”,持续高压,“弹簧”失灵!

‬我外出广州打工的那年,就有过这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那段时间,莫名其妙对工作失去激情,每天上班的心情犹如“上坟”,但还是努力克制,可领导长期在快下班的时候开会,并安排完临时工作让第二天就汇报,关键难得的休息日,领导也不忘安排事情,而且是特别急的那种。

尽管工资可以,但长期处在高压状态,完全没有私人时间,人有点受不了,最后坚持了一年,我选择结束“炼狱”般的工作,回到老家发展,尽管工资低点,但是工作和生活都可以兼顾。

作为打工人,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老板的?,老板要我们的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但是压力太大或者太小,都会让人荒废,最先受影响的是身体,然后波及到心理,有些人会因此患上抑郁症。

这就好比一个“弹簧”,极限拉伸,短期可以,时间一长,弹簧就失去弹性,也就离报废不远了。

而一个人在没有伸缩弹性的时候,创造力就会下降,开始对枯燥的工作心生厌恶感,每天上班犹如“行尸走肉”一样。

上班犹如“上坟”,下班就像“炼狱”,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工作2-3年是高发期。我当初忍受不了选择离职逃避,也有人选择混日子“摸鱼”。

‬第③种,“一招鲜”走遍天,过时了,技能迭代跟不上节奏!

以前刚入职场的时候,领导对我讲:“混职场只要有专长,不需要样样精通,“一招鲜”就可以走遍天下”。

当年我居然信了!

事实证明,只要你不是搞科研工作的,在一个行业主攻一个方向,或者只会某一方面的技能,那么大概率会被淘汰,因为年龄是硬伤,越老越香的工作在职场失灵。

现在不是简单事情重复做的年代了。

谢霆锋,一个歌手,当演员,最后跨界成了厨师。

大衣哥,一个农民,模仿歌手,最后跨界成为网红,关键还成为老板。

如今的社会,信息透明化,做什么只要赚钱立马蜂拥而至,想靠“一招鲜”已经很难持久,取而代之的是变通。

同样在职场也是一样,如果不持续迭代自己的技能,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那么年龄红线一到,就是被清洗的对象。只有在中年危机到来之前,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有备无患。

很多人安于现状,习惯做井底之蛙,每天做着重复机械的简单工作,不学习不变通,殊不知离被清退不远了。

第④种,被领导用一只无形的手打压,员工居然还有阿Q精神!

领导说:“小汤,好好干,不会亏待你的!”

当我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加班的时候,“摸鱼”的同事却在刷剧、打游戏。

本以为升职加薪志在必得,结果却为他人作嫁衣裳,就问气不气?

更可气的是,曾经的下属一跃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事后一打听背景,人家是老板远房亲戚的姑舅老表,什么能者居之都是扯淡。

职场并不是,越努力就越幸运,而职场厚黑学会教你做人,相信很多人都被领导无形打压过。

面对不公平,有抱负的人可能会另谋高就,可有人却能说服自己:我能力还不行,没升职那是还有哪方面工作没做好。

只能说把阿Q精神演绎得入木三分。

第⑤种,公司换架构比换老婆还勤快!

曾经待过一家公司,一年要换2次架构,出一趟差回来,人事突然通知你以后向新领导汇报工作,而且不会告诉你架构为什么要调整。

等业务顺了,工作要发力的时候,公司新架构又出来了,你又被划到以前的领导下面。

就问你烦不烦?但是公司高层乐此不疲!

有人调侃,这换架构比换老婆还勤快!

有个朋友说:换架构还算好的,员工只用做常规基础的事情。而我所在的集团,每任VP(副总裁)都活不过一年。

几乎都是高开低走,老板高薪挖过来的副总裁,前期充分授权,哪怕大刀阔斧都支持,结果短短几个月就失去信任。

而高层来一个就带来新思路,哪怕前任顶层设计是对的,也要想尽办法推翻,不然怕老板觉得他没有“真才实学”。

问题是,高管折腾一年,拿了钱拍屁股走人,员工被搞得团团转,最后人心浮动,要么浑水摸鱼,要么辞职走人。

第⑥种,同岗不同酬,什么都涨唯独薪水不涨!

干最累的活,挨最狠的骂,担最重的责,拿最低的工资。

关键领导还告诉你:要把公司当家,没有公司拿什么养家,要懂得感恩,吃点亏是为了享后福。

最后亏是实打实的吃了,但福没享受到,反而惹了一肚子闷气。

而同岗不同酬就是这种背景下孕育出的怪胎!别人能力比自己强就算了,关键新人什么都不懂,还要自己带教,最后发现工资比自己高,就问气不气?

第⑦种,公司“偷梁换柱”,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我堂弟之前的公司,已经有颓废濒临倒闭的迹象,业内业外都在传公司要破产等负面新闻。

后来人事跟他谈,公司要跟所有人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可新公司和法人都变更了。尽管人事说不影响工资、福利待遇,甚至工龄都直接衔接过去,可新公司就是空壳,没有具体业务,谁敢签呢?

最后堂弟不想紧耗,找到下家就跳槽了,没多久他老东家就申请破产,员工被遣散,凡是签了新合同的压根没赔偿,就算员工走劳动仲裁,人家空壳公司就跟你慢慢耗,他们有律师,时间多的是,可员工耗不起。

如果有公司中途要跟员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那就要留个心眼了。

这种情况,要么是公司开始裁员了,要么就是提前转移风险,总之不是好事。

第⑧种,当团队成为“团伙”,优秀员工都被逼走!

有个现象级的问题:只要公司走下坡路,优秀员工会陆续走完,留下的几乎都是混日子的人。

关键在公司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有人上演最后的疯狂,巴不得榨干公司最后一点利益,不过这种事情,个人办不成,基本都是“团伙”作案,最后只有老板是傻子。

好公司,员工都是高效协作,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造成你追我赶的氛围。而濒临破产的企业,除了老板会急得一夜白头,其它人压根不当一回事,甚至希望公司越乱越好。

‬第⑨种,所处的行业“面临大洗牌”,甚至会消亡!

有人说,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不是你面对的人,而是藏在暗处一直盯着你的人。

现在这个规则已经修改了,“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你可能想象不到你的下一个对手在哪里,或许这个新对手一下就可以使你灭亡。

最典型的案例:凉茶“王新吉”和“加少宝”的争端,最后是“和其歪”躺着受伤!

做为打工人,你所选的行业至关重要,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注定是两个不同的轨迹,下面列举下可能会消失的工作(排名不分先后):

1. 实体店收银员、服务员;

2. 窗口售票员(火车票代售点已经没了)、黄牛(年检的也不例外);

3. 停车场收费员、高速收费员;

4. 银行基层职员;

5. 房产中介;

6. 图书管理员;

7.流水线工人;

8. 电话销售;

9. 前台(很多酒店开始线上办理)

10. 保安;

11. 在线人工客服;

12. 专职司机、代驾;

13. 新闻记者(人人都是自媒体);

14. 外语翻译(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15. 导游(保留良心导游);

16.山区老师;

17. 秘书;

18. 印刷工;

19. 法庭书记员、速记员;

20. 牙医(可能争议最大);

如今的年代,干掉同行的基本都是外行,行业也在高速洗牌,也许今天你所在的行业还是资本追逐的对象,不出多久这个行业就成为烫手的山芋(最近“双减”波及的行业,大家就懂了)。

处在行业红利期,做什么都事半功倍,就像电梯上行,你不用跳都能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所处的行业开始萎缩,可能说消失就消失了。

还记得曾经的BP机、小灵通、大哥大等吗?

‬第⑩种,实在想不出,欢迎补充……

相信最后一条因人而异,大家尽情地发挥,请问你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得不离职呢?

‬什么情况才是不得不离职的地步,到底要考虑什么因素?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确定离职与否的时候,重点参考以下7点建议:

第一点,如果辞职,是否有其它被动收入?

第二点,存款能否支撑房贷、生活的开支,是三个月还是一年?

第三点,是裸辞?还是找好下家?

第四点,辞职后是创业?还是继续打工,是在本行业还是跨行?

第五点,辞职是一时冲动,还是跟家人充分商量过的?

第六点,辞职是不是最优选项?

第七点,如果以上的问题都问过自己,都是模棱两可的答案,那么离职请三思。

在没有更好的退路前,不要轻易开口提离职,哪怕痛苦不堪,哪怕被领导下了逐客令,哪怕被同事坑得惨不忍睹,也不要辞职一时爽,就忘乎所以。

‬结束语!

人!没有谁一辈子都是顺风顺水的,总会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坎坷,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人,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特别是混职场,不要什么事都火烧眉毛了再来想对策,那样已经来不及了。

所谓人挪活,树挪死,这句话没有错,但是离职前一定要慎重考虑,一旦开口就不要回头,因为领导的挽留只是走过场,谁当真谁就输了。

做为个人,什么时候不得不离职,谁都给不了具体的建议,自己的事只有自己做主,但必须深思熟虑再做决定,这样才不会后悔!

各位朋友,你最近一次离职,是因为领导?同事?还是公司呢?‬

“人心思汉”这句话如何理解,对整个后汉三国有何影响

导语:

人心思汉,也就是说当时汉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是人们还是怀念汉王朝的统治。当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可以说老刘家的汉朝,也可以是老李家的唐朝。老百姓只需要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那就足够了。

可是对一些既得利益者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说老刘家的贵族们,当然不能让老李家的人坐了江山,否则他们老刘家岂不是要下台了?

01人心思汉这里的人心,指的是刘姓贵族们的想法。

人们心里都怀念着大汉王朝,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当时人口锐减,不少人死于战乱,老百姓只要有口吃的就满足了,根本不可能去考虑是汉王朝还是曹魏王朝的问题。

是岁,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三国志》

可是东汉末年,董卓、李傕、郭汜包括曹操等人,全都将大汉天子玩弄于股掌之中,大汉王朝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之下,什么人是最担忧的呢?当然刘氏贵族们是最担心的。因为汉王朝说到底是刘家的天下,老刘家的贵族们就算再差,好歹也是皇室宗亲。

  1. 可是一旦曹家人篡位成功的话,那么老刘家的这帮贵族,可就失去了皇室宗亲的名头,不管是做官还是赚钱,其实都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2. 过去他们可以仗着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随便找份差事都比老百姓强几百倍。而且他们可以获得封地,可以靠收租挣钱。
  3. 这些特权是谁给他们的呢?当然是大汉王朝给他们的。如果大汉王朝灭亡了,那他们就失去了这些特权,他们能答应吗?当然不可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家这帮贵族自然要打出一面旗帜来,以此告诉天下诸侯,大家的心都向着汉朝,千万不要随意篡位。

除了这帮刘家贵族,还有不少世代接受汉朝封赏的贵族们,比如说在汉朝封侯的这些世袭家族。这帮人也担心没了汉朝以后,他们世袭的资格和封地都被取消,那他们的日子也会变得十分难过。

由此可见汉朝被取代,绝对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受到损伤的。所以这帮人当然会打出人心思汉的旗帜,阻止手握重兵的诸侯们叛汉自立。

02人心思汉,成了刘备高举的一杆正义大旗。

后三国时期,刘备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小有成就,先后拿下了荆州、益州、汉中以及上三郡等地区。虽然不能跟曹操的大中原相提并论,但是至少拥有了自己的地盘。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三国志》

刘备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运用人心思汉的这个说法。因为他是老刘家的宗室,所以他一再强调,自己是为了恢复大汉江山社稷而奋斗的。

他的这一初衷,跟其他诸侯就完全不同了。袁绍兄弟完全是为了割据一方争夺天下,曹操前期目的是好的,后期也逐渐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孙权就更别说了,他就想保住自己的江东之地,不愿听从任何人的调遣。

  • 也就是说当时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哪个有权势的诸侯,是真心为了恢复汉朝而努力的。这是一个机会,因为刘备如果运用好了这个机会,铁定可以吸引不少人才。
  • 这些人才都是在汉室江山存在的时候成长成才,他们有些人更是世代在汉朝做官,所以他们对汉朝的感情那是比较深厚的。
  •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打起恢复汉室的旗帜,那么那些忠心于大汉的人才们,自然会蜂拥而至,不会选择任何其他诸侯,只会选择刘备。

曹操用高官厚禄收买人才,孙权用稳定团结吸引人才,刘备只能靠人心思汉来吸纳人才了。所以说刘备的确是沾了姓氏的光,这才更加方便他建功立业。

即使后来刘备登基称帝,依旧还是沿用了汉王朝的国号,可见人心思汉几乎已经在刘备集团起到了关键作用。

03任何口号,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存在所谓的平心而论。

我们看水浒,宋江上了梁山以后,在梁山竖起了一杆大旗,上面写着替天行道。那么他这么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他真的只是为了替天行道吗?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三国志》

当然不是这样,宋江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靠着这杆大旗吸引无数英雄好汉上梁山。因为替天行道这四个字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至少在江湖上是没人敢随便提的。

  1. 同样的道理,人心思汉这个借口,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标准。因为当时的确有一帮人是人心思汉的,他们怀念汉王朝对他们的恩情,所以他们希望恢复汉王朝。
  2. 恰逢刘备抓住了这一点,所以这帮人基本都被刘备给收割了。即使有些无法来到刘备阵营的人,他们也不会给曹操和孙全什么好脸色。
  3. 比如说曹操身边的孔融,那就是汉朝的一个贵族,他到了许昌以后,一直跟曹操作对。只要曹操出去打仗,他就在朝廷里说曹操坏话,并给断言,这次曹操肯定会失败。

还有一位曹操身边重要的谋士荀彧,他的政治态度其实不是那么明显,不过有人说他也是心向汉朝的,在关键时刻曾经阻止曹操加九锡称魏公。

所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口号,都有叫出来的理由。没有所谓发自肺腑的感慨,正常人谁会把心里话写在大旗上呢?

总结:如果说老百姓也是人心思汉,他们怀念的,或许就是安稳的日子。

东汉时期虽然政治腐败,可是好歹还处于稳定的状态。老百姓们不需要饱受战乱之苦,而且也不需要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即使当时的地主们一再剥削他们,好歹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家人的陪伴。只好过着的是稳定太平的日子,这或许是普通老百姓怀念汉朝的重要原因。

因为三国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老百姓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战乱永远是百姓们最害怕的事情,所有人都渴望和平,因为只有在和平的年代里,普通人的奋斗才能换来幸福的果实。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去世后,为何没人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

刘禅是有些昏庸无能,缺乏雄才大略,的确有些菜。但有资格出来争抢皇位的人,却更菜。有诸葛亮及其安排的重臣给他撑腰,刘禅的地位是稳固的。

01

刘氏宗族没有人能与刘禅分庭抗礼

刘备在219年自立汉中王,不久后,在221年自立为帝。

短短的几年内,刘备的势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扩大,反而因为丢失了荆州实力大损,而且蜀汉内部也没有彻底的摆平。

因此,刘备还没有来得及衣锦还乡,把以前一起在老家大桑树下撒尿合泥的小兄弟们找来共享富贵。刘备单枪匹马闯荡江湖,在成都立业以后,没有家族势力参与进来。

同时,刘备一心扑在事业上,尽管没耽误娶夫人,但却没有安心生儿子。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此时,刘备已经四十一岁了,膝下无子,尽管至少有甘、糜二夫人,但也一直不见有生儿子的动静。

刘备着急上火,就收养了刘封。

有人领了头,刘备的夫人们就有压力了,可爱的刘禅就在207年诞生了。

刘备占据成都后,又生了刘永、刘理两个儿子。

养子刘封有了兄弟们作伴玩耍,但本来作为继嗣的刘封,地位不保也就不再淡定。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立吴夫人为王后;自立为帝后,顺理成章,吴夫人就成了皇后。

吴皇后未生,刘永、刘理与刘禅一样,都是庶出。

究竟立谁为王太子,刘备征询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滑头,觉得这事很不好弄,就说这是家事,建议刘备去征询关羽、张飞的意见。

关羽态度明确,有了自己的儿子,就不能再考虑刘封的事,据说本来关羽对刘备收养刘封就有看法。

刘永、刘理太小,刘备就立了长子刘禅。刘备年事已高,太子太年幼不是好办法,立刘禅是明智之举。

再说刘禅跟着他那些叔叔大爷们一起东征西讨,都有了很深厚的战斗情谊。

特别是赵云叔叔,刘禅不足两岁就陪着赵叔叔征战,不是一般的感情。这样安排,大家也比较容易接受。刘备也希望死后有人能够给他祭祀,不能像袁绍、刘表那样,忙活一生,死了连一个祭祀的人都没有,岂不可悲。

因此,刘禅继位,都是刘备留下的老臣,基本都是支持刘禅的。

也不会有傻乎乎的大臣去支持刘永、刘理这些小王子谋逆篡权。

唯一可能对刘禅产生威胁的就是刘封,诸葛亮提前给刘封上了眼药,刘备借欺凌孟达、逼迫孟达反叛投降曹魏,以及不援救关羽为名,把刘封赐死了。

02

外戚势力不足以干政

关羽有女儿,但刘备没看上,关羽一死,其势力就形不成外戚干政的可能,也就是一般的臣僚。

张飞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刘禅,都做了皇后,是唯一有实力的外戚集团。

跟刘备一样,张飞是独身出来闯荡天下,家族的势力没有染指蜀汉的政权。

张飞两个儿子,长子张苞无论演义说得多热闹,但史实是早早就夭折了。

次子张绍是夏侯氏所生。200年,夏侯氏外出打柴时被张飞俘获,生有一子二女。二女成为了刘禅的皇后,小国舅张绍不清楚生卒年,张飞死时最多十岁左右。没有其他人支持,也无法形成外戚势力集团,对刘禅的皇位威胁不大。

小皇帝最怕老丈人,刘备听说张飞死了,长出一口气,说道:“噫,飞死矣!”似乎有张飞死了,刘备一颗悬着的心落地的感觉。

吴太后,是吴懿之妹,是本地世族,没有儿子。其叔父吴匡是何进属官,何进被杀,也就失去了权势。吴匡的儿子吴班,也就是吴太后的族弟,是蜀汉的将领,跟随刘备参加过夷陵之战。

但由于蜀汉是外来政权,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对本地势力一直打压,吴氏宗族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势力集团,对刘禅的威胁也不大。

糜竺、糜芳是刘备的外戚旧臣,刘备在世时具有很大的势力。襄樊之战,糜芳投降了孙权。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入主益州,拜糜竺为安汉将军,地位在诸葛亮之上,为刘备手下重臣之最。

吕蒙袭取荆州,糜芳举城投降,导致关羽兵败身亡。糜竺负荆请罪,但刘备劝慰糜竺,对他优待如初。220年,糜竺惭愧病死。

糜竺的儿子糜威,官至虎贲中郎将。糜竺死后也就没有了背景,形不成势力集团,构不成威胁。

蜀汉成立时间较短,外戚势力非常薄弱,对刘禅政权构不成威胁。

03

重臣、权臣都是刘禅的势力

刘备托孤诸葛亮、李严之后,诸葛亮逐步大权在握,掌控了朝廷,延续着荆州派控制朝政的惯性。诸葛亮没有反叛刘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诸葛亮也不允许有反叛刘禅的势力存在。

诸葛亮之后,选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及儿子诸葛瞻都是坚定地保皇派。其他势力集团想抱刘禅的大腿还没有机会,就别说另立新君了。

04

蜀汉是衰弱的政权,没有多大的油水

蜀汉偏居一隅,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纵使诸葛孔明也没有很大的作为,其他人就不必说了。

既然没有很大的政治利益,也就勾不起众人特大的兴趣,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尽管蜀汉政权的荆州派系、东洲派系、蜀地派系也在争权夺利,毕竟地盘太小,整体势力太弱,存亡危机很大,也就没有曹魏、东吴那样激烈的宫廷内斗。

如果不是曹魏内部矛盾复杂,蜀汉也不可能存在那么久的时间。

邓艾大军一到,刘禅就接受大多数臣僚的建议,举城投降。看来这一天,蜀汉君臣期盼到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都等得疲惫没有斗志了。

因此,不能说刘禅的皇位就绝对没有遇到挑战,但就当时蜀汉集团整个状况来看,还没有出现雄主的情况,也没有大的野心家敢冒风险去挑战刘禅的皇位。

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的没能力,只是摘桃子

世上哪有那么多桃子给你摘?就算有,恐怕大多数人不光摘不到桃子,还被扎得一手血。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像一场接力赛,六世七君,少了哪一棒都不行,更何况最后冲刺的秦始皇?

从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到秦始皇,如果非要排出个大小王,个人认为,秦孝公最重要,惠文王与秦始皇难分上下,他们是秦帝国缔造,最重要的伟人。

表面上看,秦始皇占尽便宜,前六任君王已经替他把底子打好,六国基本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他只需要捡桃子就行。甚至当了秦王后,前十年吃干饭,有人替他打点家业。统一过程中,祖上留下的文臣武将一大堆,他这个王位白痴都能坐。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看问题不能看表面。

接管王权的惨烈斗争,彰显了秦始皇卓越的政治才华

秦始皇12岁即位,20岁亲政,29岁发动统一战争,38岁完成统一大业并称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这组数据,产生两个疑问:秦始皇为何直到20岁才亲政?又为何九年后才发动统一战争?

我们光看到秦国对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威慑力,可是很少注意到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其实,秦国的强盛,首先来自于内部的变革。商鞅变法之后,掣肘王权的宗法势力被剪除,王权独裁和中央集权,使秦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可是,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什么问题呢?新兴政治势力对王权的分化。

王权不等于谁顶着王冠的那个人,而是要看他那把龙椅,是建在石基上,还是沙滩上,还是火山上。通俗来说,就是主流的政治势力,与王权之间的平衡关系。

从秦孝公干掉老秦宗法势力后,王权相对独立,但是从昭襄王时期开始,以芈八子、魏冉为首的“楚派”势力,逐步占据了政治核心地位。到庄襄王时期,为了打压“楚派”势力,嬴异人刻意培养了吕不韦这个毫无政治根基的商人。

秦始皇即位时,又形成了嫪毐和成蟜两派势力,他们与吕不韦势力、楚派势力和宗室势力之间,展开权力斗争。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就是庄襄王在位时间太短,旧势力被打倒,新势力纷纷冒头,秦始皇年幼,无力整合各派政治势力。

从这个视角,我们能否看清秦始皇亲政前后的几个大事件呢:成蟜反叛事件、嫪毐作乱时间、赵太后幽居事件和吕不韦自杀事件。

一句话就可以说清:这是秦始皇利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借助失势的宗室势力,铲除了掣肘王权的“四大天王”。从那时候起,秦始皇才真正掌握了权力,才建构起一套以他为中心的权力机构。

十几岁的小青年,扳倒了四派势力,成功摘掉傀儡帽子,这种政治才华,你敢说他是摘桃子的人?

统一六国的路途不平坦,军事、内政、外交缺一不可

其实昭襄王时期就具备了灭六国的军事实力,可是直到庄襄王,为何连一国都灭不了?理由很简单,兼并之路并非单凭军事实力,而是军事、政治和外交,多方面的综合。

秦始皇亲政后,用了九年的时间做准备,首先他启用了两个人,军事上用尉缭子,政治上用李斯,制定了兼并战争的三大原则:延续远交近攻,先近后远,先弱后强;对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收买投降派,剪除强硬派;灭国顺序先韩赵,再魏楚,次燕齐。

围绕这三大原则,秦始皇启用了一批新锐将领,又派出大量的说客和间谍,国内大量筹备军需和征兵。

秦国在战争中的动员工作,形成强有力的系统性制度保障,就始于秦始皇。这是一套缜密的工程,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形成相互支撑。

我们可以看到,桓齮攻赵,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李信伐楚,二十万大军惨败,但是都丝毫没有影响战争进程。当年昭襄王时期,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兵围邯郸,都不能灭赵。可见秦始皇对灭六国战争的艰巨性,作了多么充分的准备。

与之前的战争相比,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不是局部的,而是立体化的,细致入微的。作为战争的总指挥,倘若秦始皇不具备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能力,怎么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从王到皇的一字之差,是两个历史阶段两种政体的分水岭

秦始皇最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并不是因为他第一个穿龙袍,坐龙椅,称皇帝,而是他创建了帝制,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可能有人要问,帝制跟以前的“王制”有差别吗?不就是称呼不同嘛!

我告诉你,即便秦始皇依然沿用“王”的称号,他也是千古一帝。因为帝制跟以前的封建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从古至今,一共经历了部落邦联制、封建制、帝制和民主制四个阶段。西周以前叫邦联制(和部落联盟制),周朝是封建制,从秦朝到清朝都叫帝制,民国以后叫民主制。

这四个阶段的变化,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天翻地覆。封建制社会叫等级社会,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被划入终生不变的等级中,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前四个也叫贵族。

假如你命好,生在贵族之家,那跑你满肚子稻草,你也是高官厚禄。假如你是平民,一辈子不能从政,只能埋头出苦力,用血汗钱供养贵族。假如你很不幸身为奴隶,对不起,你祖祖辈辈都只能是奴隶,是贵族的私产,即便是满腹才华,明天就可能被当作祭祀品杀了。

帝制社会则不同,除了皇帝一个人有特权,剩下的都叫平民,或者叫“编户齐民”,每个人都有从政的机会,消除了身份固化。从那时候起,士族阶级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当然,帝制相对于封建制还有很多优点,不一而足。总之,我们要很清楚一点,秦始皇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他把商鞅变法的成果,以国家机器的形式,转化成新的政治体系。

你还认为,“帝”和“王”只是文字游戏吗?你还认为秦始皇是“摘桃子”的人吗?

早已做好准备,沿途都有重兵把守,为何张作霖还是被日本人炸死

要说张作霖堂堂满蒙王,为什么在重兵保护之下能够被炸死?首先要说说日本为何要刺杀张作霖的问题,总有一些无良小编在大量的历史资料面前信口雌黄,刻意歪曲“改旗易帜”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说什么“子不如父”,把张学良在“杨常事件”中的果断处置歪曲成错杀以至于错失东北,其目的在于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洗地,歪曲近代史上统一的现实意义,背后无不处处显露不可告人之目的。

日本人为何要杀张作霖

1927年6月27日到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这次会议在历史上的定义是策划侵略中国,独占亚洲。尤其对于满蒙政策达成一致,“坚决排除阻挠我国实行对满政策的势力,如有必要,则准备动用武力”。

东方会议之后,日本开始加紧对张作霖这个“日本利益代理人”步步紧逼,提出一系列侵害东北主权的无理要求。要求张作霖履行郭松龄反奉时他许诺的“满蒙铁路权益”。张作霖因对张学良反内战反日的主张有所认同,加上第一次大革命中全国人民反帝反军阀斗争潮流的影响,对日本的这个要求不愿也不敢照办。向日本借款修建铁路就要让出相应利益和权益。

例如:“铁路建成移交后,应立即向满铁支付营造款项,如无力支付则转为借款,年息九厘”,如此苛刻的条件张作霖拒绝接受。1928年5月16日田中内阁做出决议“如张作霖退出关外而国民革命军追击,则对双方军队均采取解除武装的行动”。也就是说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但没有把奉系看在眼中,即便是国民政府军队也没觉得是个麻烦。

再如:满蒙权益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杨宇霆又是个什么玩意?

“满蒙新五路协约”是指由日本贷款修筑吉会,吉五,延海,长大,洮索满蒙五路,奉张作霖之命和日本谈判的人就是杨宇霆。1927年8月谈判期间沈阳就爆发了十万人规模的民众大游行,可见这条铁路权益拱手让给日本是不得人心的,不但会因高昂的利息问题陷入日本圈套,更为严重的是——沿着铁路还存在大量“租界”。也就是说满蒙五路和中东铁路形成了连贯的铁路网,纵横交错,一旦形成,东北将彻底成为日本的“属地”,用满铁总裁山本条太郎的话说:“这等于购得了满洲,所以不必用武力来解决了”事关东北生死,张作霖宁可抱着“老赖”的心态也要赖账,拒绝日本,而对此的直接负责人,支持者,谈判者就是杨宇霆!甚至张作霖因此被炸身亡之后,杨宇霆还在积极推进此事,这更是他死因之一!

张作霖之死

对于日本这个1921年就已经是世界公认的第三军事强国来说,连国民政府他从来都没放在眼中,一个区区的张作霖更是不在话下。军事是政治的手段之一,1928年5月25日张作霖发表了《北京政府正式宣告》,严整声明:东三省及京津地区均为中国领土,主权所在,不容漠视。30日,张作霖在北京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接收了张学良息内争,御外侮的主张,表示:“不管怎么样,我姓张的不会卖国,也不怕死”,这条宣言使得日本终于认识到张作霖彻底拒绝了日本变东北为他的殖民地这一根本国策,不甘心做傀儡。也因此制定了三个方针,分别是使用武力,从长计议,最后一条就是杀掉张作霖。

6月3日夜张作霖出帅府西门乘坐黄色汽车急驰到车站,经天津赴滦州,指挥安国军撤退。随性官员有刘哲,靳云鹏,潘复等等,还有张作霖的六姨太和三儿子。日本顾问町野武马也随车同往(天津车站下车)。6月4日凌晨5时23分,张作霖专车在奉天皇姑屯三洞桥遭遇炸弹袭击,全桥塌落,吴俊升当场被炸死,张作霖身受重伤。于当日上午9时10分身亡。

张作霖遇刺过程

这件事情的策划者是日本高级参谋河本大作,佐佐木到一和东宫铁男等人。在佐佐木到一写的《某一军人的自传》中记述说:“炸死张作霖一事,本是根据我的献计,河本大作策划,由驻北京的下永宪次大尉密报列车编组详情,由驻奉天独立守备第二大队中队长东宫铁男引爆”。

以上可以见,无论行刺的地点选择,列车编组情报,时间,都在日本关东军控制之内,张作霖身边根本就不存在重兵把守的护卫,不客气的说张作霖此行几乎是“裸奔”状态。

但是日本关东军如此行动的目的是压迫东北军政当局屈服于日本当局,他们通过收买,贿赂杨宇霆,继续承诺和推动并兑现“满蒙五路协约”的履行,甚至不惜支持杨宇霆取张学良而代之,提供50万军费策动杨宇霆发动政变,推翻张氏政权,对于年轻的张学良则“国恨家仇,拒绝合作”,顶住巨大压力先后以平定张宗昌褚玉璞逼宫,处决杨常,稳定政局,打压日本在东北利益作为回应,稳定军政局面之后,先后以“平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东北易帜”宣布归顺国民政府,令日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如意算盘宣告破产。

编者注:谨以此文告诫各类小编,任何否认张学良改旗易帜这个历史功绩的举动是徒劳无功的,东北人民经历了十四年的武装斗争坚持到了抗战胜利,无数先烈用事实和血肉证明了中国人民有着不可战胜的民族意志,历史选择了张学良而不是张作霖甚至杨宇霆,任何歪曲历史的做法都终将遭到唾弃,用放大镜照照你们卑污的内心,奉劝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