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三国时期的魏延是怎么死的怎么评价这个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3 04:10:01 浏览10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国时期的魏延是怎么死的怎么评价这个人

我是泛湖幽客,我来回答:

首先,魏延在历史上是因为“谋反”这样的大罪而被杀死的,细细深挖它的根源,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政治斗争。

三国时代的蜀汉政权一直存在着两股大的政治力量,其中一股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系(包含关羽等早期中原部将),还有一股是以李严等为首的益州系(大部分都是原来刘璋集团的主要骨干成员)。在蜀汉政权建立后,两股政治势力之间就相关政治权力的分配方面曾出现过多次大大小小的碰撞。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采取的策略是较为平衡的策略,在内部主要骨干中既重用荆州系的诸葛亮等人,又不拘一格使用益州系的法正李严等人才,所以那个时候蜀汉政权相当的稳定。之后,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的政治天平被打破了,刘备在历史上托孤的几位重臣主要为诸葛亮与李严,后来诸葛亮将李严打压了下去,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蜀汉政权都是荆州系人才掌权的(当然诸葛亮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物,所以他在内部也提拔重用益州系人才,但毕竟比不上荆州系那么普遍,街亭用没有经验的马谡为正而以军事经验丰富的王平为副就是例子)。

魏延在政治上属于荆州系人才,按照原来的设想应该与当时掌权的荆州系老大诸葛亮关系很好,可是魏延可能在政治权谋上稍微差一点,所以他不但没有跟诸葛亮搞好关系,还搞得挺僵,这样就造成了魏延在蜀汉内部既不是益州系的人,又得不到荆州系的拥护,属于边缘化人物。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权力有了真空,这时候按照诸葛亮死前的安排,将朝中大权分给了杨仪、蒋琬、费祎等几个人物(这些人基本属于荆州系),而在荆州系内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属于资历较为老的元老级人物,加上他才华也比较突出,所以恃才傲物就有做荆州系老大的野心。这使得荆州系既得利者产生不满,所以就产生了冲突。魏延在得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失败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说“谋反”,一方面杨仪等荆州系人物解决魏延需要一个罪名,另一方面隔岸观火的益州系士族希望借此打击整个荆州系在蜀汉内部的威望,所以也极力怂恿将案子做大。最后造成的局面就是魏延被杀,而益州系得到政治主动,荆州系在不得已之下,只有将领导者杨仪贬下来以安定人心,给整个蜀汉政权造成了较大的波动。

所以魏延的死更多的还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争夺荆州系老大,结果被益州系利用造成两败俱伤,使得益州系获益。

至于在个人能力上,魏延属于典型的军事人才,有点类似于韩信这种。在史书描述上,刘备在占领汉中这一关键要地后,就让魏延坐了汉中太守,直接处于防御曹魏的最前沿阵地,这在当时蜀汉军事人才济济且资历老者比比皆是的情况下还是较为特别的,可以想象魏延确实有两把刷子,刘备看人一般较准。另外,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曾多次提出在独自带队从它路而进与诸葛亮会师,可见其对于自身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有一定自信的。

但是魏延最大的缺点就是政治上比较差,人缘比较差,所以属于空有才华,而没有实际发挥的人物,这点上来说比较悲剧。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岳飞墓前原本跪着5个人,现在只有4个人在跪了,另外一个为什么不跪了,他是谁

在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有四个铁铸的真人般大小的跪像。一边是奸相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另一边是奸臣万俟卨和张俊。

(网络配图)

正是这四个人狼狈为奸,相互勾结,为了迎合高宗的旨意,制造了杀害岳飞的千古冤案。他们就此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日日遭游人唾骂。即便在他们的跪像旁边,“请勿吐痰”的提示十分醒目,但依然无法阻止游人向他们表达内心的轻蔑,他们的头上,尤其是秦桧的头顶仍然痰迹斑斑。

清乾隆时期的进士秦大士游览了岳飞墓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千古名联。由此可见,这几个陷害岳飞的奸佞,在人们心目中的丑恶形象。

其实,最开始跪在岳飞墓前的只有秦桧夫妇,后来逐渐增加,直到人数变成了5人。那么,这些人是在什么时候跪在了岳飞墓前的呢?第5人又是谁呢?为什么现在又变成了4个人了呢?

众所周知,岳飞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期,目睹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国破家亡,外族入侵,生灵涂炭,懦弱昏庸的徽钦二帝被虏,山河沦陷。年少的岳飞,抱着“精忠报国”之志,立下“重拾旧山河”之愿,毅然从军,随抗金名将宗泽镇守开封。后率军在建康、襄阳、郾城等地大败金军,收复了大片失地。

岳飞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一往无前的决绝勇气,成了南宋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也成为了金人无法逾越的高山和梦魇。金人不免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人名将金兀术,也数次差点被岳飞活捉。

正当岳飞高歌猛进,欲直捣黄龙之际,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火急火燎地把他召回了临安。从此岳飞被解除兵权,并遭到秦桧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

(岳飞)

39岁的岳飞壮志未酬就含冤屈死,铸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悲痛的千古冤案。

岳飞遇害后,“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临安的百姓,无不声泪俱下,扼腕叹息。“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1162年,岳飞冤狱终于被宋孝宗平反,岳飞改葬在西湖栖霞岭。

一直以来,岳飞墓前并无佞臣跪像。直到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常熟人周木来到杭州任浙江布政使时,出于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景仰,重修了岳飞墓。同时,他对百姓憎恨秦桧之情,感同身受,用生铁铸造了秦桧夫妇跪像,以供人口诛笔伐。

秦桧是陷害岳飞的主谋,让他跪在岳飞墓前理所应当。那么,为什么秦桧的老婆王氏也会享受这样的“待遇”呢?

虽然史书中对王氏的记载很少,但也不难从一些书籍中找到她和秦桧密谋陷害岳飞的证据。《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载:“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

据说秦桧死后,被打入18层地狱,他托道士转告王氏:“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这就是成语“东窗事发”的由来。

至于万俟卨,一生依附于秦桧,肆意捏造证据,诬陷岳飞延误战机,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是帮助秦桧收集岳飞“谋反证据”之人,也就是秦桧的爪牙和帮凶。

(秦桧剧照)

因此,在明武宗正德八年,秦桧夫妇跪像因长期日晒雨淋而破烂不堪后,浙江都指挥李隆用铜重新铸了秦桧、王氏的跪像,并增加了万俟卨。三具跪像皆双手反剪,跪于岳飞坟前。

张俊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曾经风光无限,也曾和岳飞一道,在抗金前线奋勇杀敌。

但两人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岳飞忠心报国,主战恢复河山。而张俊却一味地“保全富贵,取媚人主”。徽钦二帝被虏后,张俊便迫不及待地“恳辞劝进”,劝说赵构登基为帝。

同时,张俊还嫉贤妒能,在岳飞抗金捷报频传之时,他却屡遭挫败。心理失衡之下,对岳飞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在这种性格和心理的作用下,张俊最终依附秦桧,两人狼狈为奸,想方设法排斥打击岳飞,直到合谋陷害忠良。

所以,岳飞之冤死,张俊是罪孽难逃的。《秦桧传》里说:“飞之死, 张俊有力焉。”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秦桧夫妇、万俟卨3人的跪像被愤怒的百姓再次损毁后,浙江按察副使范涞再铸秦桧、王氏、万俟卨跪像,并增加了张俊的跪像。

(张俊剧照)

第5个人是罗汝楫,时任殿中侍御史,和万俟卨一起阿附秦桧。“与中丞何铸交章论岳飞,罢其枢筦”。他数次上奏弹劾岳飞,污蔑岳飞在淮西时“逗留不进”等所谓的罪名。

其后,罗汝楫又想方设法罢黜了岳飞的大批部属,还将替岳飞鸣冤的刘子羽等数名官员,全都弹劾。为秦桧迫害岳飞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秦桧赏识,“桧怒,风汝楫论罢之”。

后来,罗汝楫的儿子罗愿担任鄂州知事时,屡有政绩,但因为父亲的缘故,一直不敢入岳飞庙。“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

那么,罗汝楫后来又为何被去掉了呢?

这是因为在雍正年间,李卫任职浙江巡抚时,认为罗汝楫连跪在岳飞墓前的资格都没有,下令拆除其跪像,只留下了其余4个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几百年来,岳飞的形象日益高大伟岸,而岳飞墓前的四奸佞,则注定长跪于此,世代向忠魂谢罪,,向世人谢罪。

(参考资料:《宋史》《西湖游览志馀》)

魏延一生征战无数,立下无数战功,死后墓前为何跪着三座石像

魏延墓前跪着3个人,除了诸葛亮,他们两个也难逃责任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手下拥有一批或骁勇善战的武将,或善于权谋的谋士,大家可能知道的比较多的也就是诸葛亮,但是有一个人物在当时也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和诸葛亮的职务不同,他是武将。他就是魏延大将军,一开始他在刘备的军中是充当军师的角色,后来因为军事能力突出,刘备把他提拔成了镇远大将军,并派他掌管汉中地区,可见对他十分看重。

魏延是蜀汉时期刘备手下的名将,跟随刘备打了许许多多的仗,不仅军事能力超强,而且也很善于权谋,所以深得刘备的器重,在刘备自封为王以后,他又跟随诸葛亮去北伐,收复了大片疆土,虽然他这个人有奇才,但是在性格上面比较孤傲,叛逆,常常爱耍小孩子脾气,不听人劝。

而且他和诸葛亮的看法常常相反,闹得矛盾重重,尽管一开始诸葛亮也十分的看重他的才华,到后来也也渐渐开始不满。魏延的将军名声在外,深得民心,渐渐的,刘备也感受到了危机,要知道身在上位者是最怕下位者功高盖主的。

但是魏延除了性格桀骜一些,根本就没有别的小心思,一心一意的想要报效国家,然而,这样一个大忠诚,最后却惨遭诬陷,最后,满门抄斩。他死后蜀国的宰相认为他虽然有错,但是也算是对国家有功,不该沦落至此于是亲自为他修建了一个墓地,现在的地址大概在陕西省的汉中市。如果现在去那边旅游的话,还会发现在他的墓前有三个跪着的石像,那么到底是谁呢?专家看后给出了答案:一个是诸葛亮

第一个就是诸葛亮,虽然孔明先生在大家心中是一个足智多谋,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形象,但是就魏延的死这件事来说,他确实难逃其咎,因为当时魏延在朝廷有一个死对头叫杨仪,他一直对魏延怀恨在心,想要借机除掉他,尤其是魏延现在还特别深受刘备的器重。他害怕当他上位以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借机向诸葛亮和刘备上表,你也找了一些证据构陷说魏延要造反。

本来刘备和诸葛亮是不相信的,但是偏偏这个时候,董允和蒋琬又为杨仪做担保,本来心中已经对魏延有些不满的两个人,就顺水推舟下令斩杀魏延。那么第二个雕像就是杨仪了,毕竟他就是那个诬陷魏延造反的人。那么还有一个雕像是谁呢?他就是刘备派出去追杀魏延的大将马岱。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石像除了诸葛亮,另外两个是杨仪,马岱。

岳飞墓前原本跪着5个人,如今只剩下4个,是谁不用跪了

【头号出品,必属精品】

在现如今杭州岳飞墓前,跪着四个铁人,分别是秦桧、王氏(秦桧妻子)、张俊和万俟卨。但其实,曾经还有一个人和这四人一样,也跪在岳飞墓前,他叫做罗汝辑。

南宋时,宋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在杭州立了岳飞墓。人们痛恨秦桧等人的行为,便在岳飞墓前建造了他们的跪像,让他们长长久久的跪在岳飞墓前忏悔。

第一个跪像就是陷害岳飞的主谋秦桧。

第二个跪像是秦桧的老婆王氏,在杀害岳飞的过程中,秦桧的老婆王氏推波助澜,据说曾经有属下给秦桧写信说万民为岳飞请愿,求不杀岳飞,王氏看到了这封书信。笑着说:缚虎易,纵虎难!这一句话就让秦桧下定了决心,就将岳飞害死在了大狱中。

第三个跪像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万俟卨,那时万俟卨是岳飞的审判官,他严刑拷问岳飞,还伪造了口供,借此杀掉了岳飞。

第四个跪像则是叛变的张俊。张俊曾是岳飞的手下。他与秦桧勾结,陷害岳飞,给了岳飞致命一击。

其实明朝的时候,岳飞墓前只有秦桧、王氏和万俟卨三个铜像,但是后来浙江按察副使范来来到此地后,认为张俊也应该忏悔,便又下令铸造了一个张俊的铜像。

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官员认为罗汝楫也是杀害岳飞的帮凶,他利用流言陷害岳飞,还曾得意洋洋的说“舌尖杀人不用刀”,便又铸造了一个他的跪像立在岳飞墓前。这便是我们说的第五个人像了。

但是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将这罗汝辑的跪像去掉了,因为觉得他不配跪在岳飞面前。所以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岳飞前面跪着四个铜像。

如果魏延投降曹操,他能在“五子良将”之中排第几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魏延如果投奔曹操,以他的能力比曹魏五子良将又如何呢?

咱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厮杀武艺、领兵才能、政治头脑。
一、单挑厮杀的武艺

咱们先来看一下魏延的战斗履历:

1. 樊城门下,以少打多对战文聘,从已至未,打四个多小时,兵尽逃走

完全不把文聘放在眼里。

2. 雒城之战,夜袭川军,突遇泠苞,三十不分胜负,邓贤从后方夹攻,魏延败走

与泠苞武艺接近。

3. 涪江坝上,魏延战不数合,生擒泠苞

泠苞当时正在掘坝,估计手中拿着一把铁锹,仓皇之间,不是魏延对手。

4. 葭萌关之战,魏延战不十合击败杨柏

魏延武艺还不错。
5. 葭萌关前,战不十合,击败马岱,魏延追杀,被马岱一箭射中左臂

魏延第一次受伤。魏延受到启发,他学习能力很强,从此以后,开启了诈败模式。

6. 汉中之战,魏延与庞德打得难解难分,曹军全体出击,魏延诈败而走

魏延的武力值,与庞德相抗一段时间没有什么问题,首次诈败。

7.魏延突然袭击,一箭射中曹操的门牙,庞德来救,奋力杀退魏延

魏延首次诈败收效不错,差点干掉曹操。这是曹操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庞德在超水平的情况下,能够击败魏延。

8. 南征孟获,魏延对阵猛将鄂焕,战不数合诈败而走,将鄂焕诱入伏击圈,魏延、王平和张翼三人围攻,生擒鄂焕

魏延第二次诈败,生擒敌方猛将鄂焕。

9. 南征之战,一合生擒孟获;

魏延对付孟获很轻松。
10. 南征之战,魏延对阵祝融夫人,战不十合,魏延诈败

魏延第三次诈败,又擒住了敌人。

11.冀城外,魏延与姜维交锋,战不数合,魏延诈败

魏延第四次诈败,将姜维诱入伏击圈。

12. 街亭之战,魏延去救马谡、王平,遇到张郃,战不数合,张郃诈败,魏延追击,陷入包围

张郃和魏延这两个死对头比较有意思,互相诈败。

13. 祁山之战,战不三合,斩杀曹遵

魏延真实实力还是蛮强的。
14. 陈仓道口伏击战,魏延趁敌军混乱,突袭斩杀王双

王双是后三国时代曹魏猛将,非常厉害,魏延突袭斩杀之。

15.木门道伏击战,魏延与张郃对战,战不十合,魏延诈败而走,将张郃诱入伏击圈

魏延第五次诈败,上次与张郃交锋,张郃诈败,这次是魏延诈败。效果不错,乱箭齐发,张郃殒命疆场。

16.上方谷伏击战,魏延对阵司马懿,战不三合,魏延诈败,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伏击圈

魏延第六次诈败,连遇到司马懿这样的战五渣,魏延也要诈败,司马懿还信以为真,紧追而来,可见魏延的演技相当不错。

这次诈败效果仍然很好,差点把司马懿父子三人都烤了全羊。

17.阻截蜀军,与王平交锋,战不数合,王平诈败而走

这是魏延的最后一次战斗。

魏延这个将领性价比很高,特别务实,还善于学习。诈败水平一流,演技高超,每次都能令敌人信以为真,还骗住了司马懿,屡收奇效。

若论真实武力值,魏延低于蜀汉五虎,也应该略低于五十合战平黄忠的李严。

诸葛亮屡次以魏延与魏军猛将张郃相抗,而魏延作乱时,姜维在优势兵力下仍对其忌惮来看,魏延的武艺应略高于姜维。

通过魏延与庞德的交战,可以判断,魏延的武力值与关平相当。

诸葛亮屡出祁山,始终忌惮敌方猛将张郃,如果蜀军中有人能胜过张郃,诸葛亮不会如此。所以说,魏延的武力值应略低于张郃。

以魏延这样的武艺,与曹魏五子良将做个比较:

低于徐晃,徐晃能与许禇战五十合不分胜负。魏延的武艺肯定低于徐晃。

低于张郃,如果魏延高于张郃,诸葛亮不会对张郃深为忌惮。

低于张辽。张辽的武艺不在张郃之下,在官渡之战中与张郃战成四五十合不分胜负,魏延的武艺也不及张辽。

与乐进相同,或略高之。乐进曾与臧霸战平,又与凌统战平。凌统与张辽交锋,五十合平手,但孙权恐其有失,鸣金收兵,可见凌统场面上落下风。魏延应略高于凌统和乐进。

远胜于禁。于禁这人武艺很一般,八九合就败在马超枪下。魏延必胜于禁。

所以论武艺,魏延完全能挤掉于禁,压倒乐进,而排在五子良将前四的位置。
二、再说说领兵做战的能力。

魏延是个将才,有独领一军,镇守一方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无论武艺、军事才华还是性格,魏延就是个减配版的关羽。

论领兵才能,魏延肯定不如张辽。张辽是个帅才,能以弱敌强,五百破十万,打得东吴全军震怖,小儿不敢夜啼。在威势上,魏延还达不到张辽的境界。

论领兵做战的能力,魏延略弱于张郃。张郃这个将领,有很高的战略头脑,精明而务实,让刘备和诸葛亮都感到挠头。论对敌方的震慑力,魏延不及张郃。但双方基本上能打成有攻有守的态势。

论领兵能力,魏延应略胜于徐晃。徐晃和魏延都善于治军,徐晃更擅长攻,魏延更擅长守。但徐晃性格比较直,应变能力不如魏延。

乐进独领一军的能力比较差,主要靠悍勇敢战的彪悍个性。领军才能不如魏延。

于禁不知道怎么混进“五子良将”的行列中的。仗打得不少,军纪不错,但军事才能很普通。魏延教训他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说,若论军事才华,魏延能排在张辽和张郃之后,力压徐晃、乐进,挤掉于禁,位居第三。
三、再说说政治头脑

这是魏延最大的短板,他可以算是一个政治白痴。五子良将中任何一个都能碾压魏延。

也是魏延在蜀汉军中,刘备能慧眼识珠,诸葛亮也颇多倚重,魏延能混得风生水起。如果他在曹魏军中,以魏延这样的头脑,早就被阴死了。

总的来说,魏延如果投奔曹操,要说打仗和厮杀,魏延肯定能进入五子良将的行列,但将会死得很早,而且是死得最没有价值的一个。

岳飞墓前原本跪着五人,却因变故只剩四位,少的那个人是谁

少的那个人是罗汝辑,据说是清朝的李卫把这个雕像去掉的。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

有一种解释是罗汝辑只是一个小头目,根本算不上主谋,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就没有继续保留这个雕像。其实一个罗汝楫不算什么没有也就算了。真正应该加进去却到现在也没有人去实际操作的事情是将卑鄙无耻下贱无能昏庸无道的赵构铸成雕像跪在岳飞墓前。

因为赵构这个畜类才是真正在罪魁祸首,其他几个说白了都算高级帮凶罢了,根本上不了台面。赵构才是真该下跪的。只是由于封建王朝信孔老二那一套君臣父子的纲常,死活不做这种事。现在已经没有君主没有帝王,理应将赵构铸成雕像跪在岳飞墓前。

在这里码字的诸位都不是富二代,希望大家互相帮助,看完以上内容。

这里是悟世居士,原创观点,欢迎讨论。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就是个低配版、失败了的董卓。

在蜀汉阵营苦熬多年,终于把自己害怕的人都熬死了,最后一个他害怕的人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这蜀汉就该轮到他来专权了,结果没想到诸葛亮的安排是,杨仪率军退回成都,魏延负责断后。

魏延当然不服。所以,魏延趁着杨仪还没有拔营后撤的时候,自己先率本部人马拔营南归,上表给蜀汉朝廷说,杨仪要造反。但他所过之处“烧绝阁道”,就是说,他自己过去之后,就破坏道路,不让杨仪以最快速度追上自己,他想干什么呢?

他一直自视甚高,自从五虎上将都死了,刘备死了,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蜀汉就没人能治得了他了。他只要率军回到成都,成都留守的将领和军队没人是她的对手,他就可以顺利接管蜀汉政权,把持蜀汉朝政,也学曹操、司马懿的样子,先当权臣,然后逐步篡位。

最不济,只要他率军回到成都,他觉得自己军事水平比蜀汉当时剩下的人都高,根本不把本人放在眼里。即使他灭不了别人,蜀汉政权也会乱起来,他就有机会乱中取势。

蜀汉朝廷当然也很清楚魏延是什么意思,所以朝廷派蒋琬率军“赴难北行”,就是说,蒋琬率留守成都的宿卫部队北上,准备迎击魏延,至少可以先阻挡魏延的归路,等杨仪率军归来,前后夹击,可以击败魏延。

魏延没有想到,杨仪在知道魏延已经拔营南走之后,迅速拔营南撤。魏延“烧绝阁道”,杨仪就“槎山通道”,昼夜兼程,才在南谷口追上了魏延。魏延还想据险自守,遣军逆击杨仪,结果阵前一喊话,魏延部下都跑了,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和他儿子潜行逃往汉中。杨仪又派马岱追击,擒斩了魏延。

那么魏延既然决定了要造反,为什么不投奔曹魏呢?原因很简单。

这时候他就算投奔曹魏,不过就是给个地方郡守之类,地位不可能像他在蜀汉这样崇高。而他自己私自率军南撤的目的,本身是要夺取蜀汉朝廷的控制权,继承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总揽内外军政大权。

但是魏延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他率本部人马南撤,在南谷口和杨仪军对阵,别人在阵前一喊话,做了点思想政治工作,他手下人马就作鸟兽散了,说明他的本部人马本来对他个人的忠诚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还是忠于蜀汉朝廷。

作为征战多年的沙场老将,而且一直以有谋略自负,自视甚高,连本部人马都控制不住,不能得其死力,居然也想在蜀汉当董卓,魏延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此外,有人说,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并不是要杀魏延。这就属于胡说了。诸葛亮明显是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所以提前做了安排。

《三国志·魏延传》: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

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魏延驻军在外,诸葛亮的意思是,先通知魏延按照统一计划退回成都,如果魏延不肯退走,那么杨仪、费祎、姜维就率主力部队自行出发,把魏延扔在前线。

既然按照诸葛亮遗命,是要全军退回蜀汉的,而且已经有了安排,魏延如果不服从命令,就意味着造反,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时候是在前线,如果蜀汉自己内乱起来,当然只会有利于对面的曹魏和司马懿,参考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率清军来捡便宜就可以想到是什么结果了。

所以,诸葛亮这个安排的意思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魏延真打算这么干,也不要在前线就和魏延直接火拼,这样就会将全军都置于危险之中。相比较而言,扔下魏延,杨仪等人率主力撤退,至少可以保全大部分主力部队。这很显然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安排——魏延粉可能又要说诸葛亮保守了。

《魏延传》又说: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这个说法显然很可疑,连裴松之都看不下去了,特意反驳了。这种来自敌国的传闻记录,当然不可能比蜀国本国的记载更可靠。

既然诸葛亮在死前已有妥善安排,而且连行军顺序都安排好了,那么诸将当然应当按照他的遗命执行,先率军安全返回成都,再从长计议。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一死,蜀汉人心动摇是必然出现的局面,这时候自然要先返回国内,保证国内安定,巩固根本。

这时候魏延却不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执行,既不肯为全军断后,又想着夺取兵权,统领全军,无论他的本意只是杀杨仪,还是真要造反,这个行动在性质上都是毫无疑问的造反。不是造反,你一个前线将领,突然领兵直奔都城,你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