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除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三大著名的空城计
- 空城计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 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 诸葛亮“空城计”到底存在不存在
- 如果三国诸葛亮空城计失败会有什么后果
- 空城计主要内容50字
-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 空城计的原文
- 历史上有哪些空城计
- 为什么诸葛亮敢使用“空城计”
除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三大著名的空城计
一说起空城计,我们都会想起三国时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用一个空城计大败司马懿十几万的军队
用自己的智力解决了当时的军事家司马懿
其实,在历史上除了诸葛亮的这次空城计之外,还有很多用过空城计的名将
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地方的军队,那下面我们来看看是哪三大著名空城计!
说到空城计都跟诸葛亮的空城计类似,都是自己实力弱小,诱骗敌方。
第一:张守圭
在唐朝,唐玄宗当朝时,一直都收到今天甘肃境内的一群吐蕃人的骚扰和进攻,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毕竟当时的守将王君焕战死了
这时张守圭出场了,被派到当时的瓜州当刺史
这新官上任三把火,刚来的肯定要做一些事,所以张守圭一到这个地方,就赶紧组织当地的人修筑城墙,这样可以更好的抵挡敌方的进攻
这敌人肯定不会等你修好城墙然后来打你,肯定是在你修的过程当中就来骚扰你,果不其然,当时的吐蕃人就在张守圭修筑城墙的过程当中就又来进攻
这个时候城墙没修好,怎么办?
很容易被敌人攻破,这个时候大家都很着急,但张守圭却是想起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可以说是急中生智,说到:敌人众多,我方弱小,不能硬拼,只能是智取
实施:
所以张守圭就命人打开城门,也不作打仗准备状态,而是在城楼上吃吃喝喝,不仅摆酒席,还招人来奏乐
自己和士兵们不守城门,也不作战,而是一起饮酒作乐
这吐蕃人一看,这种架势,没见过的,就跟当时的司马懿一样,觉得城中有埋伏,所以就撤兵走了
一空城计抵挡了吐蕃人的进攻,后来城墙修好了,吐蕃人就基本占不到便宜了。
第二:贺龙
说到贺龙大将军,很多人都熟悉的,近代史上著名的大将军
在1929年的7月,湖南第1警备军3团团长向子云率部进攻桑植,这是有想法的,想向红军主力发起进攻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敌方的将领是向子云,为人傲慢,蛮横,贺龙大将军就针对这个下手
敌方不是要进攻嘛,就给他一个空城计,当时的红4军提前撤离桑植县城,主力走撤走,留着空城在那
主力都埋伏在城北一带,这时,傲慢蛮横的向子云就以为贺龙不敢正面战斗,藏起来了,直接就占领了当时桑植城
要知道这桑植城是一面临水,三面环山的,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的一个地方
这时贺龙见向子云占领了,立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部队从城外的山头各种摇旗呐喊,还在山头上插上了很多的旗帜,让向子云以为大批军队在
然后让主力军从城北一带攻入桑植城,可以说杀的敌人措手不及。
最终向子云和残兵逃跑的路上,逃到了赤溪河边,因为是晚上,天黑,且下雨,这就落水淹死了。
第三:彭德怀
一说到彭大将军,我们就想会想到抗美援朝的战争,作为指挥的彭将军,这一战争,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军的军威
说到这空城计,就说到1949年的6月了,这在当时我们的军队已经是占领了西安
敌方胡宗南纠集马步芳之子马继援向西安疯狂反扑,一直是不肯善罢甘休,要西安这个地方给包围了
从四面进攻,也是当时在西安的军队人数不多,这一时打下来,2军相持不下。
这时:彭大将军竟然是很紧急的回见了新华社的随军记者
聊起了历史上的空城计,说到空城计的神奇之处,彭大将军,这就决定:给当时的马继援也来个空城计
这位随军记者一时半会不明白,后经彭大将军的再次说,顿悟了
随即就写出文章:欢迎马继援进西安的文章,不光欢迎进,而且是好就好肉的款待
当时也有电视台,也有报刊,消息传的很快,这一时间使得这个马继援不敢随便进城,觉得彭大将军有诈
其实哪有什么炸,就是一个空城计,只是对方不知道,迷惑了敌人,后等援军到了以后就彻底的解决西安的危机。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的除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以外的,著名的三大空城计!
不知道你怎么看呢?近代史上的将军,可谓的超神一般的存在!
(完)
期待你关注我,喜欢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空城计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1、起因: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2、经过: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3、结果: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原著内容如下:
1、起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2、经过: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3、结果: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诸葛亮的西城大营攻击,而是转而去平定三郡了。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弹了什么曲子,居然吓跑了司马懿?
一、《三国演义》中实现空城计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没有在现实中发生,但是这个故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说明这个故事有着成立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司马懿所说的,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正是诸葛亮的这个特点,才使得蜀军在街亭之败后,得以安然脱险。
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位于西城的诸葛亮大本营进行攻击。这是因为张郃心里知道,如果他冒然进攻西城,可能会让战役发生不可知的变故。因此张郃见好就收,转而去陇西郡与守军会合,平定叛变的三郡去了。
张郃之所以不敢攻打西城,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就在西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率领的兵力至少有五、六万人之多,而马谡在街亭的人马不超过二万。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他把主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分给马谡一部分兵力是为了守住街亭,消磨张郃的斗志,为决战做准备。
谁知道马谡用兵无方,被张郃迅速击溃。不过张郃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对战局变得患得患失起来。这是因为他没有遇到诸葛亮的主力,也无法判断诸葛亮的用兵策略。这才使得张郃的胜利之师被王平的一千蜀军所吓退。在无法判断蜀军主力的情况下,张郃只得撤走。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面对的情况,与张郃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在《三国演义》中,对双方的兵力都有所夸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书中没有说明蜀军的兵力。不过从诸葛亮对手的兵力来判断,曹真率领二十万人马,羌兵二十五万人马,司马懿二十万人马,诸葛亮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十几万人。
但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的时候,仅仅给了他二万五千人马,还派高翔率领一万人马驻扎列柳城,魏延率领本部人马驻扎阳平关相助。这些人马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万。因此,在司马懿夺取街亭后,他也会有跟现实中张郃一样的疑问,诸葛亮的主力到底在哪里?
这就给诸葛亮实施空城计奠定了基础。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主力何在,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性格了解,诸葛亮不会弄险,那么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就在近旁。面对疑似空城的西城,再对在城楼焚香抚琴的诸葛亮进行一番观察,更加坚定了中计的判断。因此,司马懿才会率领大军撤走,没有胆敢攻城。
二、诸葛亮究竟弹奏了什么曲子。
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神机妙算,其实是步步用险。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以此脱险。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诸葛亮在城楼上的表现,就直接关系到计谋是否成功。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诸葛亮和他进行的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双方斗智斗勇,武器则是诸葛亮手中的瑶琴。
诸葛亮之所以会在城楼上抚琴,正是要用琴声对司马懿进行心理攻势。诸葛亮的空城布置,司马懿可以一目了然。而诸葛亮的表情、动作,与司马懿相距甚远,看不清楚。因此,诸葛亮只有用琴声来刺激司马懿,让他对形势进行判断。
如果要深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奏的曲子,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判断出来。诸葛亮按照兵法中的原则,那就是有示之以无,无示之以有。诸葛亮既然摆下空城计,那么在曲调中就要向司马懿传递大军埋伏在旁的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能表达得太过分,带有威胁的色彩,反而会让司马懿起疑。
这就对这首曲调有了很高的要求。诸葛亮必须用这首曲子打动司马懿,还用让他判断失误。那么这首曲子的曲调既要典雅悠扬,又要恢弘宽广。既要有君王的远志,还要有谋臣的智慧。既要有夺取天下的雄心,还要有对将士的同情。这首曲子还必须是诸葛亮最熟悉的曲子,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失误。
如果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猜出是那首曲子了,那就是诸葛亮从少年时就经常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在北方一带十分流行,说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曲子中有对晏子智慧的赞赏,也有对那被计谋杀死的三位壮士的悲悯。
这首曲子完全符合空城计当时的场景,立刻就吸引了司马懿。从这首曲子中,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的胸怀,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诸葛亮暗藏的杀机。经过对曲子的品味,司马懿完全没有发现诸葛亮的任何破绽,更加坚定了空城计是针对自己大军阴谋的判断。
《梁父吟》之所以会吸引司马懿,更是因为这首曲子引发了司马懿的共鸣。在书中,司马懿对曹魏忠心耿耿,却因为反间计被曹魏弃用,赋闲在家。只是因为当时形势危急,司马懿才被起用,重上战场。虽然司马懿官复原职,但是那一场的冤屈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
司马懿从曲子中,由晏子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如果诸葛亮的空城计被自己所破,自己杀掉了诸葛亮,灭了蜀国。到那时功高盖主不说,倍受疑忌的自己很可能会遭到鸟尽弓藏的下场。因此思来想后,司马懿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
结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马谡在街亭的军队只占蜀军的一部分,主力还控制在诸葛亮之手。一个是因为司马懿对诸葛亮性格的判断,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弄险。因此,当逼近诸葛亮的大本营西城时,司马懿始终害怕遭到诸葛亮主力的袭击。
为了加强司马懿中计的判断,诸葛亮还用抚琴的方式,对司马懿进行了心理攻击。诸葛亮抚琴的曲子就是他自少年时就时刻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恢弘宽广,又不失机智诡诈,再加上被杀的三位壮士的下场,引起了司马懿的共鸣。经过观察和思考,司马懿最终决定撤军,让诸葛亮和蜀军安然脱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空城计”到底存在不存在
三国历史上是有“空城计”的,但史实中“空城计”的人物原型是赵云,而非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为诸葛亮西城退敌司马懿,城墙上安然抚琴的诸葛亮吓退司马懿千军万马,可谓是一段佳话,甚至在后来的戏曲艺术里也将此段大为传唱。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并未找到诸葛亮的这一段超神表演,反而在《赵云传》里找到了“空城计”的影子。
此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后期,夏侯渊兵败被斩之后,曹操欲夺回汉中,便开始调度粮草数千万囊入汉中北山附近,准备择日开战。此时黄忠觉得可以夺取曹操的这些粮草,便与赵云合谋取粮。黄忠带军士前往北山粮仓抢粮,赵云扎营做后援,见黄忠时久未归,心生疑虑,便领数十骑出营寨迎黄忠,正值此刻,曹操突然率军杀出,赵云与曹操先锋交战,因敌势众,且战且退,退至与黄忠部汇合,又掩护黄忠突围回营寨,此时部将张著尚未突围,赵云又领军去救张著,领回营寨。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曹操一路追杀不停,追至营寨下,守营将军张翼欲闭营门死守拒敌,赵云思量敌众我寡,恐难久拒,于是令张翼敞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兵至,见壮疑营内外有伏兵,引军撤退。正当曹操退军之时,赵云突然下令营内擂起战鼓,鼓声震天,并集结所有营内士兵举弓弩齐射曹军后军,曹军因此乱作一团,奔逃而去,此间相互踩踏落汉水者甚多。此战后,刘备视差赵云军营是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才是三国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此战赵云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走了一步险棋,正如刘备评价的一样,赵云确实是胆大心细,不可多得的将才。
如果三国诸葛亮空城计失败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诸葛亮空城计失败,蜀汉将就此灭亡,司马懿也有可能大祸临头,试问有几个功成名就的,那个不泄磨杀驴。
空城计主要内容50字
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拓展资料: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提到空城计,大家下意识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不少人在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都会赞叹诸葛亮的智慧,实际上在真正的历史之中,诸葛亮压根没有用过空城计,准确的说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之中,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而且在这本小说中,一直是在刻意神话诸葛亮,当然并不是说否定诸葛亮的才华。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谁用过空城计呢?根据《资治通鉴》来看,五代南吴的周本用过,当时他在夜里登上城楼与众将士喝酒,敌人用弓箭试探,他们依然是巍然不动,吴越害怕周本安排有伏兵,再加上又是夜晚,于是对方选择了撤退。
还有一个便是唐朝的张守珪他也用过,此人负责修缮被吐蕃毁去的瓜州城,可是在刚刚修建的时候吐蕃又来攻击,城中能战斗的士兵数量很少,于是张守珪也命人举行宴会,吐蕃人见到这种情况,也是选择了撤退,他们也怕张守珪带了大批士兵埋伏,有趣的是张守珪在见到吐蕃人撤退之后,还派人追击,吐蕃军队更是迅速的撤退。
除了这两个人,还有一位伟人也用过空城计,这位伟人便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毛主席一生用过不少次空城计,第一次是毛主席在塘边村和贺子珍一起开会,结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毛主席外面有七八十人的地主保安队前来捉他,毛主席命人带着村民去山里躲着,自己带人留在了村里,对方来到村里之后,看到主席等人这么淡定,立即选择撤退。
第二次是毛主席在面临追兵的时候,特意将自己的去向写在了一块木板子上面,敌人看到之后反而不敢追击。如果说前两次不算什么的话,第三次那绝对是神了,毛主席在西柏坡驻扎的情况被傅作义知道,傅作义决定带十万士兵来突袭,主席得知之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在这篇文章里写上了傅作义的各种事情,并且把傅作义的作战计划都写了进去,并且还用广播四处传播,傅作义得知后突袭计划作罢,要知道这个时候主席只能动用一万人马而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空城计的原文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原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延伸: 空城计,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历史上有哪些空城计
空城计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种计策。要说它的使用,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小说中,诸葛亮城门大开,并在城墙之上安然自若地弹琴。向来小心谨慎、缜密细思的司马懿不由得心里犹豫起来,诸葛亮的琴声越舒缓,司马懿的心弦越紧。撤退!司马懿自己把自己吓得差点尿出来了。
其实,这个情节来源于西晋郭冲的《条亮五事》。郭冲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他不断拔高美化诸葛亮,把许多美好的想象添加到偶像身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超神一般的诸葛亮。
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实际上就是在身处危境的情况下,用一些技巧来掩饰空虚,故作镇定,骗过敌人。换句话说,空城计就是策略蒙蔽敌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不但需要指挥者有眼光、有胆识、有策略,还敢于冒险。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然没有用过这个技巧,但却不乏类似的案例。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呢?
据《左传》记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是郑国的大臣叔詹。叔詹是郑文公的弟弟,在郑国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元(最高军政长官)为了通过战绩立威,他“以车六百乘伐郑”。那时候,郑国比较弱小,而楚国则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双方交战,郑军连连败退,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楚军快要进逼到郑国首都。
面对气势汹汹的楚军,郑国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决一死战。这时候,叔詹出场了。他认为公子元急于建功,一定不愿意贸然进攻。于是,叔詹让城中百姓照常生活,并打开外城的大门。楚军入城后,见到城内一片安宁,又隐约看到内城有郑军活动。公子元心里疑惑,大军当前,而郑军不为所动,绝对不正常,于是下令不急于进攻。这正合叔詹的心意,他早已派人向齐、鲁、宋等国求援。就在公子元犹豫疑惑的时候,援军赶到。楚军担心腹背受敌,只好无奈撤军了。
三国时期,也有使用空城计的实例,但是指挥者不是诸葛亮,而是孙坚和文聘。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年幼的刘协为帝,自己擅权专恣、祸乱宫廷。于是,诸侯们结成联盟来讨伐董卓。当时,孙坚依附于袁术,被封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驻守在鲁阳,伺机进攻董卓。那时候,董卓势头正盛,他先发制人,安排数万人马征讨孙坚。
董卓的数十轻骑兵先行到达。眼看着大军就要兵临城下,孙坚却并不慌乱。他“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等到董卓的大军逼近眼前,孙坚才引军入城、组织防守。
“见坚士众甚整”,气势汹汹的董卓军队顿时失去了勇气,“不敢攻城,乃引还。”
强将才会带出精兵。大敌当前,孙坚沉着冷静、淡然自若,士兵才严肃整齐、不慌不忙。如果孙坚神色慌张,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双方比的是定力、比的是技巧。
和孙坚相比,文聘的空城计就要更加“原汁原味”了。226年(黄初七年)秋天,孙权率领五万大军攻打江夏,文聘负责镇守。当时,秋雨连绵,江夏城外的防御工事大多被雨水泡坏,还没来得及维修。孙权来攻,考验文聘的时候到了。
守住江夏是文聘的第一要务。正面交锋则是一场恶战。怎么办?文聘“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于是,“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不可一世的孙权看到,江夏城中空无一人,文聘自己则在府中卧床不起。孙权顿时起了疑心,文聘向来以忠臣而闻名,受任镇守江夏。而“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
心中有贼,行必不正。孙权不敢继续攻打,带着大军撤退了。
到了唐朝,名将张守珪也使用过空城计。他少年从军,屡立战功,在开元十五年(727年)被封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到了驻地,张守珪见瓜州城十分破败,连忙组织军民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但是,工程才刚刚开始,吐蕃军就再度来攻。《旧唐书》中说:“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
老百姓乱了,张守珪万万不能乱了阵脚。“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他急中生智,“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此计果然奏效,吐蕃军“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
说起来,“空城计”不过是一种防守之策,权宜之计。打仗凭的是智慧,更凭的是实力。
为什么诸葛亮敢使用“空城计”
谢谢邀请!
为什么诸葛亮敢唱空城计?
按三国志诸葛亮未用过空城计之类的计谋,而演义把这一出空城计写得出神入化,从旧社会就以搬上了京剧舞台,由京剧名家马礼良,杨宝森等京剧名家把诸葛亮演活了,所以空城计也可说是家喻户晓。
空城计是紧接着失街亭后诸葛亮的不得而为知的计划,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焚香抚琴,身后立两道童,以为有伏兵,而诸葛一身唯慬慎这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司马懿下令兵退三十里,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之手笔。
其实当时司马懿在魏一直是怀疑,受排挤的对象,只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出现,才迫不得已的起用司马懿,司马懿才有了统兵的机会,可见司马懿之心机,明知空城,也得退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很清楚。
诸葛亮采用空城计也不得已而为之,放手一博,赌一下心理战,从演义上来说诸葛亮赢了,各得其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