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李斯写谏逐客令的真实意图到底为了什么
《大秦赋》正在热播,在李斯出场不久,秦王嬴政准备驱逐异客的时候,出现了李斯上秦王赢政《谏逐客书》的剧情,下面就来说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谏逐客书》,是中国最早反对地域歧视的人才论著,是李斯写于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年)的传世之作。
我们在《大秦赋》中看到,秦王赢政十年,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劝秦大兴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不能攻打韩国。此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认为从六国来秦的人都是间谍,劝秦王下逐客令。当时的李斯,亦在被逐之列。为了反对地域人才歧视的观念和做法,李斯写下此文。在先秦文章中,不乏有关人才的论述,尤其是《战国策》《过秦论》等,不少篇章有意无意、直接间接地讲到了“士”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专门论述得士者得天下,坚决反对地域歧视的人才论著,首推《谏逐客书》。
秦王逐客,李斯亦在其中,但此文完全抛开了个人之去留,全以秦之得失立论。文章尖锐地批评了秦王嬴政在用人政策上“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作法,指出要想吞并诸侯统一海内,就必须广招人才。作者先以史实为证,列举先朝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重用客卿,使秦国由弱到强的历史事实,说明外来客卿对秦国成就帝业起着重大作用;再以现实生活为例,指出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珍宝玩好、乐舞美人并不仅限于秦国所产事实,批评他这种矛盾做法是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才,不是一个有志于统一天下的君主所应采取的态度;最后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说明只有广招人才,才能使国富兵强、无敌于天下的道理,批评秦王逐客却士无异于自毁长城、资助敌人,必然会使秦国陷入危险的境地。
这篇文章作为作者身处被驱逐的逆境下所写的一封上奏书,开门见山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论证异国之客对秦国发展所起作用的重要性,秦王在生活中享用异国之物而在用人上却排斥异国之客的荒谬,以及逐客对敌国之利和对秦国之弊,以此打动秦王热衷于功利之心。在议论中作者还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如广为罗列秦国四君所用客卿为秦国立下的功绩,以及秦王政平日享用的珠宝玩好乐舞美人等,都显得辞采繁复,洋洋洒洒,颇有气势和文采。秦王赢政看过这篇文章后,深为李斯的见解折服,改变了逐客的想法,也为日后重用李斯埋下了伏笔。
李斯之所以冒死直谏写下这篇文章,一方面说明他有这方面的远见卓识,洞悉秦国四君使用异国人才取得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也是被逐之客,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的绝地反击之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李斯渴望在秦国建功立业,他已清晰地看到,在七个诸候国当中,也只有秦国具备他成功逆袭的条件,他必须用这篇文章赌上一次命运,若成功了他可青史留名,被逐走了,他可能回到上蔡去,或再找他的老师去。
李斯写下这篇传颂千古的名作,从李斯为人的道德角度看,尤其是日后他听从赵高合谋扶胡亥即位,又让公子扶苏自杀等一系列作为的表现看,虽然在文章中没有点出自己,但笔者不认为他凭的是一腔热血来为人代言,是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极度渴望,才斗胆向秦王赢政上书的。
抛开李斯的道德品质看,《谏逐客书》确是一篇事理和文采兼胜的好文章,更以其卓越的见识,久传不衰,成为中国古代人才学中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佳作。
李斯其人与《谏逐客书》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感谢邀答。
李斯的《谏逐客令》是一篇著名的劝谏文章,文中举例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劝谏秦王广纳客卿和人才对国家带来的好处。秦王从谏如流,从此秦国逐渐强大,统一了七国,结束了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推动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见《谏逐客令》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时至今日,《谏逐客令》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奋斗,更离不开各种人才发挥聪明才智。
正是我们的国家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实行国家人才战略工程,为了让广大才人才留得住、留得稳、安得心、放得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广大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去实践、去创新,使我们的国家在科技方面日新月异,硕果累累,形成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推动力和添加剂。
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睹目,这是我们国家的自豪和骄傲。纪录片《历害了,我的国》,正是我们国家遵重知识、遵重人才、遵重创造、遵重创新的真实反映。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大臣上表的名篇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哪些
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乐毅的《报秦惠王书》,曹魏丞相《求贤令》,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魏征丞相《谏太宗十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