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不为己伤,不为它忧”,是什么意思
不为己伤,不为它忧。此句出自《菜根谭》。
原文: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见其喧。
译文:一个内心充满欲望的人,能使平静的心海掀起汹涌波涛,即使住进深山老林也无法平息。
一个内心少欲情泊的人,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会觉着凉爽,甚至居在闹市也不觉着喧器。
不为己伤,不为它忧句式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致乃后人简化之语,意思就是不被自己的心绪想法欲望所左右,也不被外物的安危担忧。
关于人性,这世界上真的有不为己的人吗
答:你提的这个问题,是站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资本家的立场上,去看待公与私,选择的问题。
假如说你是站在劳苦大众,无产阶级立场上,去看待公与私的问题,则恰恰相反,为什么?
因为,无产阶级什么都没有,他们要想生存,必须团结起来,依靠公有制集体力量,才能保证他们活下去,否则,就很难生存,这就是无产者,抱团取暖群居,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根本原因所在。
总之,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不过这种人,在资产阶级阵营里,根本就找不到,而在无产阶级阵营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里面,比比皆是,为人民而献身的人,
比如:为党的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牺牲的无数革命烈士,和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他们就是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人中的典型代表。
总之,人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世界观的认识,往往是带有阶级立场的,不要总是认为,你沒见到就等于沒有,不为自己的人存在,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原创于2022年2月8日)
怎样看待老子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任何脱离语境之外的断语都是空谈。老子在本章提“使民不争”、“使民不为道”、“使民心不乱”观点,是为避免“争”“盗”“乱”三种问题开出药方,医者本身就是要对症下药的。
问题的根本在于因为“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引起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因有欲才有为,无欲方生无为。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也。物,理也,道也。
天哲曰:“法自理出,猷从道得。尧舜之治,非圣人之治,乃圣法之治也。尧舜得以圣,不在人治,而是以法垂天下也。人治出于己,理亦非理;法治利万物,理所毕至;循道无为,则天下无不治也。土处下则不危;水静淌则无害。君子无欲则刚,圣人无为则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