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当益壮

用一句话证明你老当益壮?《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为何有古今两个版本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0 22:16:49 浏览8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用一句话证明你老当益壮

夕阳西下壮心怀,

珍爱时光惜生命。

老来益壮重情义,

当和亲人与友人。

《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为何有古今两个版本

目前可查的资料来看,《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有两个版本,仅一字之差。

第一个版本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思是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第二个版本“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意思是越是年纪老的时候, 越要振作精神, 怎么可以预先知道白发人的心思; 越是困苦的时候, 越要坚定志气, 不可改变自己青云般的远大志向。

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意思意境完全不一样了。“宁移”是指怎么可能改变,是指信心坚定。而“宁知”却是怎么可能知道的意思,前者是站在老年人的位置上表决心的,感觉上充满了决绝;后者是站在年青人的角度展望的,感觉上充满了希寄!

为了更好地体会王勃当时的心境,我们不妨先考查一下他当时创作《滕王阁序》时的背景:初唐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由此可见,王勃当时虽有才名,但并不被别人看好,尤其还是刚刚被中央政府贬了的,憋了一肚子怨气,通过《滕王阁序》确实一鸣惊人!那年他仅仅25岁。所以我认为他应该是站在年青人的角度,展望未来,抒发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当然如果仅从对仗工整的角度讲,也许用“移”字更恰当些,但是从意境深远反复的角度看,用“知”字更有韵味!

由是观之,我个人认为原文中“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更合适一些!

《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堪称老当益壮,甚至越老越妖

首先‬,老者‬不能称为‬妖‬。老者‬有‬老者的‬厉害‬之处‬,司马懿‬七老八十‬还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这就是‬在‬司马懿‬七十岁‬以后做的事情‬。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司马懿‬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高寿老人了‬。

很多‬三国老人‬都‬在‬老了‬以后‬,为国奉献‬,不遗余力‬,比如水镜‬先生‬就得到‬刘备‬的‬咨询‬,那时候‬水镜‬先生‬也很老了‬。还有‬三国‬的‬吴国‬君主‬孙权‬活到了‬七十‬周岁‬,在‬三国时期‬也是‬高龄‬的人了‬。同样‬在‬中国‬历代君主里‬也是‬高龄‬的啦‬。

(孙权雕像。)

还有‬很多‬名‬士在‬高龄‬的‬时候‬做‬官‬,比如‬曹操‬方面‬的‬司徒‬王朗‬。还有就是‬著名的‬将军‬廖化‬活到了‬蜀国‬末年‬,岁数‬有‬八九十岁了‬。另外说一点‬,曹魏方面‬著名的‬谋臣‬贾诩‬就‬活‬了‬岁数长‬,七十多岁‬才‬去世‬。

是‬三国‬很少的‬高龄‬老人‬。诸葛亮‬死的‬早‬,不然‬岁数大了‬,可能还是‬蜀国‬高级官员‬,因为‬他的‬地位不可‬取代‬,毕竟是‬三国时期‬第一谋士,世所罕见‬。我们‬所‬熟悉的‬是‬老将‬黄忠‬,就是‬高龄‬不下战场‬,最后‬战‬斗‬负伤‬而‬死‬,同样‬岁数大的‬有‬严‬颜,也是‬一‬员‬高龄‬将军‬。

人老是‬正常‬现象‬,这一点‬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一样‬,不宜‬称‬为‬妖‬,因为‬妖‬带有‬贬低的‬意思‬。以上‬只是‬个人看法‬。

图来自网络,侵删。

伏波将军说过“马革裹尸,老当益壮”有何典故

“马革裹尸”、“老当益壮”两个成语的主人公都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是东汉初期名将、功臣,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曾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伏波将军”。在马援62岁那年,北方匈奴犯界,皇帝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退敌之策,但大家都相顾无策,低头不语,这时马援请缨出战,可皇帝不忍心让这位年事已高的老将再上战埸,但马援坚决要去,他说,臣虽年迈,筋骨还强健,好男儿当为国战死疆场,死后用马皮裹着尸体而还,怎能在国家危难之际苟且偷生的活着。马援晚年在平定岭南时,带病督战,最终死在南征中,圆了他当初许下的“马革裹尸”的心愿。

“老当益壮”典故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农业。长大后当了扶风郡督邮,在一次押解犯人赴长安途中,因不忍犯人受刑,就私自把犯人放掉,自己逃到北地避祸,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他便安心搞起了农牧业,不几年就有了牛羊数千头、粮食几万担。但他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就把财产、牛羊都分给了他的兄弟和朋友,他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个守财奴,太没意思了。他还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且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将领,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距今虽已两千余年,但他的“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英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唐王勃因此写出了“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千古名句;李益的“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更足家喻户晓。而毛泽东主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仅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评价,更显示了一代伟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意思

意思: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出处: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瞳,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

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年二十七,因渡南海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工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老当益壮成语是金庸创的吗

老当益壮不是金庸所创。

【词目】老当益壮

【拼音】 lǎo dāng yì zhuàng

【解 释】 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

【出 处】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二. 唐·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的伙伴。”

【近义词】返老还童、宝刀未老

【反义词】未老先衰

【灯 谜】黄忠上阵

与老当益壮相近的词语

1、老骥伏枥

释义: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宝刀未老

释义: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3、鹤发童颜

释义: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出处:田颖《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4、壮心不已

释义: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

出处: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