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毛麟角的故事

凤毛麟角的故事(有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听了三观崩溃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0 08:26:59 浏览8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让人听了三观崩溃的

女孩考上名牌大学,瞒着养父偷偷和生父相认。养父知道后大失所望:白养这娃儿了。

赵志国是个耿直的中年男人,19年前收养了一个弃婴,起名赵丽颖。夫妻俩对孩子疼爱有加,赵丽颖在六岁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养父母的亲生骨肉,六岁的时候,从村民们有意无意的交谈中,早熟的赵丽颖就知道自己不是赵志国夫妇的亲生女儿了,为此,她对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是有怨恨的。

赵志国夫妇婚后数年不孕,在亲戚的介绍下抱养了襁褓中的赵丽颖。实际上,夫妇俩即便有了亲生女儿后,对赵丽颖也不见外,依然视如己出,赵志国做工月收入大约1500块钱左右,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女儿看到这种情况,主动辍学出门打工赚钱以贴补家用。赵丽颖也很争气,考上了海南的一所大学。这一年,她19岁了。要知道,在他们那儿大学生可是凤毛麟角,就在一家人喜气洋洋的时候,赵志国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不舒服的事情。

什么事?

原来赵丽颖瞒着他们两口子偷偷和亲生父母相认了,不但相认还在他们家大摆筵席庆贺,接受亲戚朋友的祝贺。赵丽颖生父姓唐,叫唐向华。是做生意的,家境十分富裕,自从和亲生父母相认后,赵丽颖基本上就不回养父母家了。赵志国很生气,他觉得养女是个爱慕虚荣的人,知道生父有钱后,就把他们两口子抛弃了,赵丽颖对此不以为然,她觉得养父母太辛苦了,供不起自己读大学的费用,生父条件不错,在他们的资助下,养父母的压力就要小的多了。

赵志国夫妇大失所望,加上心寒。他们想到在赵丽颖小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如果不是两口子花钱把娃救回来,孩子指不定已经夭折了,那个时候,亲生父母在哪里?现在女儿考上大学,人也长得周正,亲生父母就动起了念头。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唐向华说,女儿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找他们求助。因为家里太穷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唐向华有五个女儿,深受重男轻女的影响,一直想生个儿子,赵丽颖出生后又是一个女娃娃,所以夫妻俩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她,继续在拼儿子的路上一往无前,这个时候他们家一穷二白。即便赵丽颖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两口子也一直关注着的,当年赵丽颖生病后,他们是知道的,可是当时太穷了,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治孩子,只好干着急。幸好赵志国夫妇慷慨解囊,他们两口子无比感激。

如今,赵丽颖成了老唐家第一个大学生,唐向华觉得脸上有光,所以,下定决心要把失散多年的女儿给认回来。一开始,他们找到赵丽颖的时候,赵丽颖对他们不理不睬,主要是怨恨,后来,在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之下,赵丽颖动摇了。也就顺理成章的认亲了。当然,认亲过程一直是瞒着养父母的。赵丽颖的解释就是怕养父母伤心。实际上,赵志国夫妇的确很伤心。很伤心怎么办?

花钱买断亲情

更让赵志国夫妇伤心的是,赵丽颖已经着手转移户口,想把自己的户口从赵家户口本上迁出来。赵志国夫妇想到,自己不但没有资格和女儿庆祝金榜题名,养女居然背地里小动作不断,关于迁户口,赵丽颖的解释就是大学需要。而且亲生父母家里有电脑,利于自己更好的接触大千世界。

赵志国是个直性子,一气之下就跑去唐家,要求唐向华付19年的抚养费,之后一刀两断。看赵志国如此决绝,赵丽颖赶忙回家解释。她说当她第一次进生父家的时候就被他们家奢华的装修惊呆了,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房子,再加上生父一再强调自己有能力让她上大学,赵丽颖心动了。于是就背着养父母来了这么一出。赵志国仍然生气,赵丽颖道歉,说自己思虑不周,伤了养父母的心,但自己内心一直把他当成亲生父亲。

她说出心里话,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是养女了,但她这么多年一直不动声色,一,是不想养父母难过,二,对亲生父母有怨恨。三,她实在是想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才义无反顾的认了亲。但她没想到,自己无意中却伤了养父母的心。为此,她左右为难。赵丽颖道歉后,唐向华也亲自跑来道歉。说自己绝对不是和他抢女儿,赵丽颖永远都是赵志国的闺女。谁也抢不走。赵丽颖也赶忙表态,无论以后怎么样,自己是一定会给养父母他们养老的。对此,赵志国夫妇才放下心结。开始和唐家像亲戚一样走动了。

都说,世界上最寒心莫过于来自于至亲至爱的背叛,往往给自己致命一击的也是至亲至爱的人,因为在乎,所以难过。因为在乎,所以寒心。

天冷了可以加衣服,心冷了又当如何。

就像文中的小女孩,不顾养父母的想法,自作主张的做决定,她以为的是为别人好,恰恰是这种我以为最是让人堵得慌。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孩子,偷偷摸摸和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赵志国赵丽颖父女与唐家这一波三折的认亲过程,若是没有掺杂私心在其中,的确很难让人信服。

之所以赵志国一直不愿意对女儿说出她的身世,一是,唐家太有钱,自己太穷,他不敢挑战人性的底线。二,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被人中途摘桃。他一口拒绝唐向华的买断建议。虽然这个建议是他提出的,但当时是气愤之下口不择言。

赵丽颖不但有了两对父母的疼爱,而且生身父母和养父母还成了朋友 。好在,结局是圆满的,也算是皆大欢喜。

《荀子》一书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能否谈谈

《荀子》中的寓言与《庄子》“寓言十九”和《韩非子》多达三百多则寓言相比,可谓是凤毛麟角,但荀子的寓言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具有格言性质。试举三例,以说明荀子假借外物以立论并且要传达的思想理念。

《荀子·荣辱》浮阳之鱼:“鯈魾者,浮阳之鱼也,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挂于患而思谨,则无益矣。”荀子告诫人们:贪图享受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谨慎行事,未雨绸缪。同时,要反省自己,不能怨天尤人。

《荀子·富国》处女遇盗:“处子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桡,君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遇到强盗,奴颜婢膝,虽愿作婢妾,但未能幸免于难。荀子说:妥协幻想,“则不足以持国安身。” 

《荀子·解蔽》涓蜀梁见鬼:“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月下行走,自己的身影,以为是鬼;自己的头发,又当做了妖怪;转身回跑,气绝而亡。荀子阐明了一个道理: 凡人认为有鬼时,一定是他内心有鬼。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

读《荀子》,有二点体会:

第一,荀子受齐文化影响颇深。荀子十五岁赴齐国,五十岁、六十五岁又往齐国,一生在齐国生活了五十余载,由稷下学士成长为稷下先生。其所作的寓言“浮阳之鱼”、“曾子食鱼”和“东野失马”三则,无不烙上齐文化的印记。

第二,荀子的寓言简短、质朴是其特点。寓言虽然在《荀子》一书中占比不大,但对荀子的说理论证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无疑对全面研究荀子有其特殊的价值。

荀子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传达,值得人们学习与细细品味。如果能从荀子的寓言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那就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了。

凤毛麟角的典故及意思

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

【典故】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很有才学,他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写的文告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孝武帝夸他有凤毛,以为有稀罕之物,于是到谢家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实为孝武帝夸他有才学。

有人说马三爷的水平比侯宝林高,可为什么在天津杂耍园子攒底的相声人是侯宝林不是马三立呢

说点以前的老故事吧。当初侯宝林在天津大红大紫的时候,曾经和常宝堃有过一次较量,为争第一。两个人在台上使对坐数来宝,结果常宝堃胜出,侯宝林回去了北京,从此不来天津演出,从此侯、常两家结怨。同时,常家及天津许多相声演员,在四十年代无法到北京演出,因为侯宝林回到北京以后已经成为了北京相声界的一哥老大。因此,常家找到马三立去北京拿码头。马三立来到北京后,很快打下了码头,拿下了北京这快地,还站稳了脚跟,从此,马侯两家结怨。这凭的可都是真本事呀!当然了,这些恩怨早就过去大几十年了,现在也没什么人提了。

侯宝林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给毛主席演出过。真正在其同时代的相声艺人当中,说学逗唱都不是最好的,而且即便其最拿手的学唱,也有没有小嗓儿,也就是学不了青衣花旦这个硬伤。比侯宝林学唱好的同辈比如孙宝才、张永熙等。侯宝林的相声,之所以能称为大师级,在我个人看来,主要还是因为融合了戏曲、影视等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其舞台表演水平之高,是当时乃至现在没有一个相声演员可以达到的。

马三立老先生的一生历经坎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作为相声演员,不但门里出身,受过良好的培养,而且还是当时相声演员里面文化水平最高的。老先生的艺术造诣和艺德也是同时代的相声演员无人能比的了的,尤其是单就相声造诣来说,常宝堃去世以后已经无人能超越。呵呵,可以这么说,往前捯两辈说相声的老艺人,不服侯宝林的有的是,不服马三爷的几乎没有(有也是领导)。马三立老先生只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影响力和知名度没那么高而已。

从十五年前开始,网上的相声录音就很多了,希望天津以外的相声爱好者们多听听老先生们的录音,同时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不要因为以前电视放的那些不是相声的相声不好笑,然后只听了某人的相声感觉跟以前电视里放的那些不一样,就完全忽视了整个相声世界。

你能讲一讲有关凤凰的故事吗有哪些

鳳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鳳与龍一样是人们杂糅了许多动物特点,想象出来的一种禽鸟。古人认为鳳的出现是天下安宁的吉兆,是一种瑞鸟。古人认为雄鳳叫鳳,雌鳳叫凰。

相传司马相如曾演奏乐曲《鳳求凰》,以此获得卓文君的芳心。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鳳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鳳兮鳳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鳳字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典故。魏晋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叫吕安,一次,吕安拜访嵇康,而嵇康已经外出。嵇康的哥哥便再三挽留,但吕安留下一个“鳳”字便走了。嵇康的哥哥原以为,这是吕安在恭维自己是鸟中之王,谁知,有人解读: 鳳,从鸟,凡声,这是在讥讽你是一只凡鸟,其意是不屑与你交谈。

与文人打交道,有时会自取其辱。有礼节不一定令别人尊重你,但没有礼节更容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还是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

以前的民间故事为什么有很多老农嘲笑书生的典故

感谢邀请。

以前的民间故事为什么会有很多老农嘲笑书生的典故?

个人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咱们国家两千年多来一直徘徊在农业社会,也就意味着农民多,书生少。古代,一个人会种田就掌握了生存的技能。读书的书生,只有考取功名一条路可走,加之考取率又超低,想干农活还不会不懂,自然让种田技术娴熟的老农嘲笑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书生在老农心目中的地位。

以前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说是古时候有一个地主,是秀才出身,看不起同村的百姓。一天,在街上遇到一老汉,秀才地主就想戏弄他一番。拉着老汉说对对联,如果对上了,就送给老汉一斗米。

老汉听说一斗米,就咬咬牙同意了。

地主的对子是:“米箩也是箩,谷箩也是箩,米箩放进谷箩里,只见谷箩不见米箩”。

老汉听了,不慌不忙,看见不远处有一家棺材铺,随口就说:“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装进棺材里,只见棺材不见秀才”。

地主听了气的无可奈何,只好赔给了老汉一斗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低调谦虚,不能看不起任何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智慧结晶。

京剧界历史上,孙明珠有哪些故事

孙明珠老师,国家一级演员、尚派艺术的主要传人、有尚派明珠,尚派艺术之花之誉、公认为当代京剧尚派艺术传人的佼佼者、尚派京剧演员、京剧名家、旦角演员、尚派传人。

大家都知道尚小云先生是中国京剧的四大名旦之一,而孙明珠她呢,又是尚先生的关门弟子,跟尚老师一共学了18年戏。结合尚派艺术的特点,她有着怎样对于学习尚派戏的心得和体会呢,她的恩师尚小云先生他是尚派艺术的创始人,也就是四大名旦中唯一的他是以演巾帼英雄为主题的艺术门派,尚派戏它的风格的特点呢主要是文武并重、刚柔并济,而且他演的那个人物,大多是巾帼英雄,什么女中豪杰、侠女、烈女等,而且他演出的剧目也大多反映是保家卫国、杀富济贫,还有是除暴安良等内容,所以他在演出中,他就不是说光演那个英雄人物、巾帼英雄,他这个戏里头有繁重的武功,有武打,他就是反映一般的女性,他也穿插进了非有武功而不能胜任的表演,所以说呢,这尚派艺术能够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这也就是尚派艺术最大的特点。

就是现在学习尚派的人比较少,虽然尚老师他的剧目非常多了,尤其是尚派的传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她觉得,因为她师傅(父),他刚开始学呢,他不是学的旦角,他学的是武生,而且他那个扮相个头多好,所以他的武功底子特别深厚,再加上师傅有一个天生的好嗓子,通过他多年的苦练磨炼,所以他的高低音不挡,而且音色还特别甜美又脆又亮,如果说是铁嗓钢喉一点都不为过。所以她师傅可称得起是文武全才,可这又给他们学尚派的学生增加了特别大的难度,特别难,所以这也就是说人家都说为什么学尚派的人这么少呀,这个传人就更少,她觉得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再有呢,她师傅好像对这个剧中人物刻划(画)方面和人物造型方面他特别讲究,那时候她记得小的时候,师傅总跟她说,你们知道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他在演出中他对这个服装、化妆、道具这几方面他特别强调的就是要有历史的真实感。说到这点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就是尚先生在北京演出的时候,他的服装、布景、道具包括化妆都是不一样的,为的就是塑造人物。没错,所以尤其是有一些戏,他的整个服、化、道跟他自己的戏都与众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剧团,尚派戏很少甚至于不演的原因,其实说起二○零几年这两年,孙老师她是应邀到美国演出两次,到宝岛台湾演出了三次,所到之处是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于耳,好评如潮。她对这个有什么样的感受,她最大的感觉就是说她要感谢当地的观众朋友们对尚派艺术的热爱,她也由心里为她师傅的尚派艺术而感到骄傲、而高兴,同时她也感受到作为尚派传人,传承尚派艺术的责任。这是她的真心话。

记得孙老师是上海人,但怎么到了陕西,到西安去学京剧的,不瞒大家说,她呢祖籍是北京,可是她恰恰又生在上海一个梨园之家,她的父亲叫孙姚方,他是在江南一带,也可以说是享有盛名的京剧小生,大概孙明珠她是受了她爸爸的影响,她特别小时候爱看戏,看完戏回来,她就把她妈(妈)那个床上铺的什么,床单、枕巾、什么小棍子,她都利用上,学着人家台上那种表演,最可怕的是,她最喜欢用她妈妈的什么胭脂、口红、眉笔就往脸上抹,她妈妈一见是又想哭、又想笑,她妈说这个孩子,你看怎么抹成这样,就找她爸爸去,跟她爸爸叨叨,你管管你的女儿好不好,你瞧瞧明珠这张脸没干净过,一天到晚画的跟小鬼似的,她爸爸也无可奈何,久而久之,她爸跟她妈对着她就说一句话,明珠看来你早晚是非唱了戏不可了。看起来孙老师她是从小跟戏就结缘了,就爱戏。

那么后来是到了西安学戏,跟尚先生学戏是什么时候,她是1956年底,她那时候才12岁,她一个人就到西安学戏,她师傅是1960年元月他是受命来陕西任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后任陕西省京剧院的院长。她跟尚先生学的第一出戏是《打青龙》杨排风,因为她头一次接触尚派艺术,所以老师也想给她打下了扎实的、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半个小时的戏,给她排了很长时间。彩排以后按理说可以演出了,都不行,又给她加工了八十余次,虽然时间是长了,可是演出效果的确不错,当然她付出了努力,可是尚先生为什么给她排了那么多次,就是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精雕细刻,没错。那不是排完了吗,排完了她就着急了,她说老师老师,她说下一个学什么呀,师傅就跟她说,别着急戏多着呢,只要你好好学老师我就好好教,下来紧跟着她什么《打孟良》、《汉明妃》、《金山寺》,什么《破洪州》、《双阳公主》、《峨眉剑》,什么《梁红玉》、《失子惊疯》等,就一出一出接着学了,她后来学一次,她就学一出戏就有一种不同的收益,她感觉最大的就是有一种新的挑战的那种感受,结合几个实例来说一说,她认为尚派艺术的规律,他要求演员,必须是全方位的发展,来显示尚派艺术的风格和个人的艺术才华,就是她印象最深就是她那时候学的是《梁红玉》,当时学的时候她就感受特别深,她就觉得她师傅就在刻划人物当中的确有着,有独到之处。所以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这一段,他就采用了气势磅礴、节奏多变的将军令曲牌。

说到擂鼓,举个例子,就是擂鼓当中就是这点突出了一个手势,擂鼓的技巧和手势,就是r/mi/r/d/d/r/mi/so/fa/mi/r,咚咚咚咚~珰,这种就是往那儿冲,他一共是三个,由于擂鼓的技巧和身段表演,一下子就把梁红玉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就烘托起来了,这不仅仅是卖弄擂鼓的技巧,的确是在演人物在指挥千军万马,这就是尚派艺术非常有特点的地方。那除了这个表演,唱、念、做、打、舞都是尚先生他要表现的。这个唱尤其是尚派的唱腔,也非常有特点,没错,她师傅在这个唱腔上头,是继承了传统的古朴刚劲,他又突出了柔媚,形成了是刚柔并济,婉转妩媚的声腔艺术,就是她在学习的时候,她那时候小,她就当然这种理论性,自己就更达不到了,她就不理解,为什么老师教这出戏的唱法是这样的,我那出戏唱法又是那样的,那时候的确是不理解,后来现在理解了,这就是尚派唱腔的独到之处,唱人物。刚刚说的刚柔相济,就刚的这个成分表现在什么地方,举例就是《双阳公主》,《双阳公主》那个金殿,它有那么几句唱,提起来国家的事,我的愁眉难放“,他就是以断往上扬往上甩,这种比较多,符合双阳公主这个人物的形象;但是柔媚这一块呢,《御碑亭》,它有最后一句,“一柱馨香,我就谢神灵“。根据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的不同,他的腔调他的音色也不一样,这就是尚派艺术的高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