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府秘事

古代有谁姓温而且是唐代的大人物呢?靖康之难时的金国是清朝满人的祖先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9 09:06:29 浏览1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代有谁姓温而且是唐代的大人物呢

温庭筠呀

还记得课本里那首词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就是他所作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人。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靖康之难时的金国是清朝满人的祖先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明朝崛起的女真和两宋时期的女真可以说不是一回事。

公元1234年金国被宋蒙联军消灭之后,其原有的领土基本上都被新兴的蒙古帝国吞并,其原来的女真贵族很大一部分再次回到了金国立国之前的部落形态,蒙古统治者又下了一道“唯完颜氏不可赦”的命令,所以女真皇族要么被杀,要么改名换姓。元朝对金国的女真人采取了如下政策:生长在汉地,讲汉语、用汉字的女真人被视为汉人;生长在中原以北,不懂汉语的被视为蒙古人。史书上说,在这种政策之下已经有差不多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再具有女真人的身份了。

在金国亡国前夕,中原地区还爆发了一场针对女真人的动乱——公元1214年金宣宗迁都汴京,中原地区的北宋遗民纷纷揭竿而起,他们的矛头对准的就是已经失势的“猛安谋克”,这些人曾经以贵族身份欺压百姓。这些义军对他们恨之入骨,“期必杀之而后已……寻踪捕影,不三二日屠戮尽净,甚至掘坟墓,弃骸骨”。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绝迹。

而明朝后期崛起的女真三部已经和两宋时期的女真不是一个概念了,它基本上就是辽东地区除了汉人和朝鲜人之外其他民族的一个统称,而且更偏向于指示地域。

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徐达、汤和、刘伯温的后人都去哪了

崇祯年间,也就是李自成进北京的前一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官员任免的事情,南京管理长江的官员原有文武二员,崇祯帝准备裁革文臣,专任武臣,于是,诚意伯刘孔昭就成为了南京的地方大员。

这个刘孔昭就是刘伯温的后人。

当时李自成正在准备攻打北京,刘孔昭在南京做官,日子过得还很滋润啊!

李自成进北京后,南方的刘伯温的后人就成为了南方的实力派人物!

他正忙着要建立南明王朝!

这个时候,南方的大明权臣马士英很快就跟阮大铖结成牢固的联盟。

马士英跟阮大铖很早以前就认识,此次马士英能入阁,阮大铖也出力不少。

不久,马士英、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刘伯温的后人诚意伯刘孔昭,他们带着阮大铖见了弘光皇帝,弘光让马士英票拟任命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这件事遭到了东林党人、内阁阁臣姜日广的强烈反对,他说任命大臣必须得到六部九卿会推才行。

接着,东林党的在朝官僚纷纷反对阮大铖入仕。

李自成进北京后,很多朝廷大臣投入满清或者大顺,再或者跑到左良玉和史可法那里去煽动。

当大明王朝半壁江山沦陷后,“文官误国”的言论开始在南方流传,一些勋贵开始提议仿照朱元璋开国之初让勋贵们参与治国!

因为明朝初年,朱元璋就让魏国公徐达担任丞相,所以他们提议让刘伯温的后人诚意伯刘孔昭担任内阁大学士,此举遭到东林党人的强烈反对。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李自成正在攻打北京的时候,当吏部会推的阁臣名单都是文官的时候,开国勋贵的后代与当时文官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了。

这个时候,魏国公徐达后人徐弘基、安远伯柳升后人柳祚昌、信国公汤和后人汤国祚、诚意伯刘伯温后人刘孔昭、忻城伯赵彝后人赵之龙跑到朝堂要求参与内阁。

但是,他们的要求被否定了,因此国破家亡的时候,徐达、汤和、刘伯温的后人仍然没有话语权,他们大多眼睁睁看着清军南下,而无所作为了。

可以说,徐家血脉福气比较悠长,徐达一病去世后,徐达的子孙十数代,皆享富贵,世代承袭徐达的“魏国公”封爵,直至二百五十年后,明朝灭亡,徐家的子孙才失去徐达的余荫,徐氏的血脉,不可谓不“福悠长”了!

朱元璋,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做事情一直让人难以捉摸。尤其是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把当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杀的杀,贬的贬,唯独大将军徐达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还保全了子孙。

不过,朱元璋死后,徐达的子孙也被朱元璋的子孙祸害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真正的体现出了“伴君如伴虎”!

传说,当年徐达患病很严重,经医治刚有好转,朱元璋忽然御赐给他蒸鹅食。疽最忌食鹅肉,徐达含着泪将鹅肉食下,密令医生赶快逃走!

徐达不禁对子孙们感叹道:“真的是一将成万骨枯,今天能在家里的睡榻上得以善终,这已经是上苍的恩典了。

我多亏听了军师之言,才侥幸保全了名节。我死了陛下也就放心了,你们才无性命之忧。徐家没有断子绝孙,我也知足了!”言罢大笑而亡。

朱元璋得到噩耗,追赠徐达为中山王,抚恤家属,隆重悼念。

朱元璋还赠他三世皆王爵,亲自替徐达撰神道碑文,并使徐达配享太庙,他的肖像在太庙和功臣庙中,皆列为第一位。

洪武、建文问最重要的勋戚贵胄,是魏国公徐家。徐达的子孙,此时的处境异常尴尬,因为燕王朱棣的王妃,正是徐达的长女,大明“勋臣第一”的魏国公,却是朝廷叛逆的至亲!

徐达一共四个儿子,分别叫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嗣爵者为长子徐辉祖。

魏国公徐辉祖同曹国公李景隆一样,都是第二代勋臣中的佼佼者。

据说,朱棣想拉拢徐辉祖,他写了“我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十个大字回报。

明成祖见了大怒,但他初即帝位,要收罗人心,饶了他不杀。徐辉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始终在图谋复辟。

他后人世袭魏国公,一直统带守卫南京的部队,直至明亡。

不过明成祖非常感念徐达的另一个儿子徐增寿为己而死,追封他为定国公。

因此,徐达的子孙共有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公爵。

两位公爵的后裔一居南京,一居北京。

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子孙袭封中山王,有一个时期兼理南京守卫事宜!

“金陵第一园”瞻园就是徐达后人的居所,最早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王府内的西房。

徐达曾在此度过了他的晚年,徐达的子孙也世代居此,并在明代正德年间,还对瞻园进行了修葺和扩建。

明末清初,虽然许多建筑毁于兵火,但赡园却侥幸地保存了下来。清代,徐达中山王府第成为了江宁布政使司所在地,瞻园也就从私家花园,变为了官衙的附属园林。

事实上,徐达的子孙们在戏剧中很神气!

明代戏中有不少忠与奸的冲突,最后主持正义的往往是定国公徐某或中山王府的什么人,如《孙安动本》中的徐龙就是这样的角色。

还有徐彦昭手中的铜锤与赵德芳的金锏一样,也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东西!

不过李自成进北京,清军入关的时候!

徐达的后人有一个叫徐青君家伙居然投靠了清朝。

《桃花扇》的作者就骂徐达的子孙徐青君是“开国元勋的狗尾”,可以理解为讽刺明朝投降清朝的大臣。

这些,刘伯温在二百五十年前便已预示!

事实上,徐达子孙的一支,封魏国公,子孙曾经长期守备南京,领军府事。

  • 据说刘邦温曾经预言了李自成进北京的事情!

刘伯温曾经写到:“十八孩儿十八秋,十八金陵王气尽,十八梅山山九重。”

刘伯温推演的“明朝国运天机六兆”,到此已是最后一兆了。

“十八孩儿十八秋”,可能暗指一个“李”字,因“李”字即“十八子”,即“李自成”,李自成从造反当日,到攻陷北京,兵败身亡,前后恰好是十八个年头。

“十八金陵王气尽”,朱元璋的帝气起自金陵,自崇祯十八年头,明朝朱家天下便灭亡了。

“十八梅山山九重”,指崇祯做皇帝十八年后,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于宫后的煤山。

有些明代的遗老归隐山林,不肯出仕。

明初开国功臣徐达的末代子孙,堕落到那种地步,发人深思!

其实,又岂仅仅是徐达的子孙如此下场?

朱元璋子孙众多,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宗藩人数已达八万余人,他们不劳而获,享受种种特权,使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徐青君原是明朝开国之勋魏国公徐达的子孙,在《桃花扇》里:这个人曾因请客看花霸占了一座大道院,气势是何等地显赫!

然而后来却做了清廷的官,而且在当时,由明朝的重臣元老变为清廷官员又何止徐青君一人呢?

南明覆亡后,那些明朝的重臣元老也都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廷!

总而言之,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刘伯温的后人刘孔昭忙于建立南明朝廷,徐达的后人可能对大明朝失望透了,最后可能出了一个徐青君这样一个清朝衙役,刘伯温的后人也可能隐居山林了!据说吴三桂造反的时候,想找刘伯温的后人都没有找到。


一起品读大明朝,欢迎关注我!

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二百年后通古斯人造反,如何看待这种农夫与蛇的故事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妇孺皆知,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粉丝用来比喻明末叛乱的“后金国”,这是有根本原因的。

题主所说的“通古斯人”其实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建州女真人。

明末有四大女真部落,分别是,建州女真,海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从哪里来?

今天,位于黑龙江省伊兰县,两条闻名遐迩的大河汇聚于此。

一条松花江,被称为母亲河,它曾经孕育了3000万东北儿女。一条牡丹江,在依兰县城附近汇入松花江。

汹涌澎湃的松花江,见证了一个骑射马背部落的崛起。

这个部落,就是建州女真,依兰县城,它一直被认为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

那么,他们从哪里来呢?为什么叫“建州女真”呢?

建州女真人说满语,他们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因此,大家习惯上把他们称为通古斯人。

历史上,通古斯人大部分聚居地就在西伯利亚。这里有两个后来都自称自己是女真的部落,一个是建州女真。一个是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彼时并不叫女真,在元代之前都在变化。后来,用得比较多的名字,叫胡里改人!

胡里改人,曾经被金国统治。这就是后来他们也自称女真的根本原因。但是,“女真”,在明末的时候,的确已经成了东北各民族的“泛称”。

究其原因,当时东北各个部落都处于落后状态,相比较而言,已经成功入主中原的“女真”名号很大,而且,女真有了自己的文字,进入了封建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而落后的部落部族都愿意自称为“女真”。

这应了那句俗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能成为文明相对成熟的富贵“女真”的“贵族”梦,是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下,多数部落部族的梦想。

所以,著名的民族历史学家、女真民族历史研究泰斗——孙进己和他的女儿,著名学者孙泓共同编著的《女真民族史》史书里,对明末时期的“泛女真”现象做了如下权威解释:

那么,既然是泛称“女真”,都包括了哪些“女真”呢?

对此,孙进己先生做了补充解释。

至此,问题已经很清晰明了。原来,我们平时都习惯了用“女真”的称呼,但这个最容易“顾名思义”的称呼也最容易让我们犯下“望文生义”的错误,而实际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为什么呢?

因为,明末时期的“女真”早已经不是金国时期的“女真”了!他们既不同源,也不同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此女真非彼女真”的历史原因!

两个“女真”概念,原来不是一码事。那么,怎样才能不犯错误呢?不混淆两个概念呢?

有识之士曾经多次呼吁,在历史教科书里进行明确,势在必行。

金国女真和明末女真不是同族,应该成为历史常识!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却遭到一些“特定人群”的质疑。他们的质疑,源于一个始作俑者,他就是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领努尔哈赤,他建立了后金国,因出于特殊“目的”——为了反明,而有意把建州女真和金国女真混为一谈。

究其原因,在于努尔哈赤建立“割据政权”,为了延续金国的正统地位,赋予其“叛乱”以合理性。

但是,我不能不指出的是,努尔哈赤本是明朝建州卫的指挥使,他后被明朝廷封为龙虎将军。

作为地方割据政权搞叛乱,可以掩人耳目,除了自欺欺人,能有正当理由吗?

那么,建州女真的最直接祖先,胡里改人,怎么又变成了“建州”女真的呢?

事实上,生活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开始向南迁移有两个方面的根本原因。

一是生活条件太差,苦寒之地,不适合居住。以北山女真为例,他们活动范围较大,却没有继续南下。今天,300多年后,人口依然很少,生活在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除了少数人依然会说通古斯语,多数人开始讲俄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二是受到当地哥萨克人等其它强势部落的压迫侵扰,被迫南迁。

而当胡里改人一直坚持向南迁移的过程中,命运多舛。他们在最初来到东北后,尚处于极其落后状态。各个部落之间,相生相杀,一直没有安定的生活状态。

元朝末年,胡里改人部落首领带部落进入朝鲜,虽然受封为官,但不断受到朝鲜人的排挤,压迫,一度聚集在边境线一带,还经常和其它“女真”部落不断发生摩擦,部落冲突导致生存环境变差,被迫四处迁徙。

直到明朝建立,明朝开始全面治理东北。《明实录》记载,“永乐二年,置建州卫”。自此,曾经被称为胡里改人的部落,告别了漂泊不定的“北漂”生活,有了固定的生活空间——他们从此可以建设自己的家园了。

从努尔哈赤一直到他的父亲和祖父,他们都是明朝的建州卫指挥使。由此可知,一个从西伯利亚来到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的的确确是在明朝廷的关照下获得发展空间的。

尤其是,明朝廷对这些自称“女真”的部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制度——三司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以“都司和土司”的制度对边疆部落民族实现了优厚的待遇。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司,直接管辖边疆部落部族。

明朝首创的“三司制度”,是我国最早期的“区域自治制度”,其土司制度被清代保留,对西南边疆部落一直沿袭使用到清朝末年。

享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建州女真部落却在明朝末年发生了叛乱。

在对待“女真”态度上,明朝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宽厚仁和,接纳安置了他们。明政府给予他们的待遇,甚至远远高于对汉族百姓的待遇。为此,著名清史学者孟森说:“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

但是,拥有极大野心的努尔哈赤,不但不领情,为了和明朝分庭抗礼,开始借用了“金国”的称号,史称“后金”。然后,他以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镇压部落冲突中,被明军误杀为由,编造了“七大恨”的谎言,起兵反叛明朝。

事实上,在管辖建州卫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完成了统一东北各个“女真”部落的征战。这些,没有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庇护,他是无法完成的。

努尔哈赤之所以借用“金国”之名号,一是为了更好地统一东北各个部落。二是为了摆脱部落之间“野蛮落后”的历史。妄图成为名正言顺的金国继任者,再堂而皇之地成为一个“正统政权”。

但其建国号后,发动的“辽东之屠”导致百万汉人被杀,从此背上了恶名。

不但如此,他创建的八旗军,长期在明朝关外劫掠袭扰,并多次入关劫掠,最多一次劫掠人畜多达97万。这表明,他们一直不愿意放弃“奴隶制社会形态”,抓回去的人被迫成为“包衣”奴才。这种落后制度一直影响到清军入关,对后来的奴性制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此,民间一直用现实版本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谴责努尔哈赤,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反叛明朝,袭扰中原,并最终成功以东北为跳板,入主梦寐以求的中原,给明朝的灭亡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清朝”是从哪里来的

明朝时,在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着一支少数民族“女真族”。女真族历史上曾建立“金朝”,灭“北宋”、攻“南宋”,后亡于“蒙古”。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之名“誓师伐明”。

努尔哈赤去世后,第八子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为入主中原做准备。

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灭亡明朝之际,清军在明朝旧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并迅速战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入主中原。

其后,清军逐步消灭明末农民军和南明残余势力,开创了清朝258年“大一统”的统治。1912年3月,清朝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什么杀掉自己府邸太监高毋庸, 而选用李德全

高毋庸和李德全同样是揣有皇家的秘密,然而高毋庸被处死,李德全却能善终,根本原因是思想觉悟上的差距。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很少出现“傻白甜”,基本上都是老谋深算,阴谋阳谋、手段层出不穷。

阳谋还好,可以光明正大地展现出来,阴谋则是“见光死”,只能成为秘密,而保守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秘密消失。

高毋庸、李全德都揣有皇家不少秘密,然而,两个人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觉悟上的差距。

一个人的思想觉悟,能够主导他的行事风格,而行事风格最终会决定人的命运,甚至是左右一个人的生死。

高毋庸、李德全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么他们到底有哪些差距呢?

高毋庸为什么会被处死。

一:高毋庸是阴谋中的炮灰。

高毋庸,是雍正的府邸太监,很多见不得光的脏活,都是他亲手执行的,可以说他不但是阴谋的知情人,更是阴谋的执行人。

坎儿背叛雍正,和八爷管家勾结,让雍正怒火中烧。高毋庸就服从指挥亲手毒死坎儿,平息了雍正的怒火。

“九子夺嫡”期间,雍正为逃避刑部案,自导自演了一出自残的好戏。伺候在雍正旁边的还是高毋庸。

雍正利用高福给八爷传信,间接导致太子第二次被废。为了保守秘密,高毋庸又服从安排亲手毒死了高福。

由此可见,高毋庸不仅仅是阴谋的知情人,还是那个冲在一线的执行人。

一场阴谋,需要有幕后策划,需要有人给出指令,同时还需要有人去执行,往往执行的那个人都是炮灰般的存在。

二:邬思道祸水东引。

同理,高毋庸就是炮灰,当需要牺牲时,第一批名单里必定有他。更何况他毒死高福,变相的得罪了邬思道。

邬思道自己都没有想到,高福会因为自己设计的阴谋而丧命,当得知高福被毒死的消息后,痛呼是自己害死了高福。颇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味。

雍正继位以后,邬思道为了自保,用三寸不烂之舌平息了雍正对自己的杀意。临走之时祸水东引,苗头直指高毋庸。

临别之际,十三爷来送行,邬思道谋划了最后一个阴谋,只见他微微一笑,对十三爷说:“府里专一替雍正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

仅仅是这半句话,足以要了高毋庸的小命。邬思道是谁?他是自称行阴谋之道的人,他是阴谋的幕后策划人。

邬思道全身而退尚且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炮灰高毋庸没有邬思道的本事,更没有那么好命,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雍正为什么选用李德全。

一:李德全是可用之人。

李德全在服侍康熙时有这样一幕,康熙在热河狩猎时,要点名翻牌子,李德全极力劝阻说:“皇上,您已经连续六天了,您要保重龙体,今晚您是万万不能再翻牌子了。”

难道李德全真的是为康熙的身体着想吗?肯定不是,主要原因是要破碎一场龌龊的阴谋,用阳谋破阴谋。

李德全之所以阻止康熙帝翻牌子,是因为里边有个女人叫郑春华,而这个郑春华作为康熙的女人却和康熙的儿子,当时的太子不清不楚。

知情人德楞泰、图里琛一个尿遁,一个装糊涂,唯有李德全跟用阳谋去阻止,虽然没有阻止成功,但是绝对是一片好心。

而雍正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经验,能为自己着想,敢于提醒自己的人,李德全完全符合雍正的需求,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雍正时期,有奏折弹劾田文镜,雍正一怒之下撕毁了奏折,李德全连忙跪下阻拦说:“咱大清的皇帝是不能撕臣下的折子的,皇上,这是祖训!”

雍正听后深以为然,于是把奏折重新粘好。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哪个不是猴精,但是唯独只有李德全敢于阻拦。

二:李德全明哲保身。

太子卖官被举报,急忙去见康熙,看到门口的李德全,就想探听一下口风,李德全机智地回答道:“奴才当时不在殿里”,睁眼说瞎话,目的是不趟浑水,明哲保身。

对待雍正的王子态度也不一样,面对弘昼会善意提醒“五爷,今儿您得小心着,皇上心情不好”,面对弘时却敢说:“我知道了,跪等就跪等,我问一下,这块砖别是磕不响头的?”

李德全善于察言观色,说话有分寸,懂进退,对主子的喜怒哀乐,喜好憎恶了解得一清二楚,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什么话,拿捏的都是恰到到好处。

这些事,只知道执行的高毋庸是远远做不到的!

三:雍正要笼络人心。

雍正继位之后,其实没有几个可用之人,屁股还没有坐稳,所以不得不重用老八等人,如果直接大换血,会让八爷党更加的团结,还会让旧臣心寒。

留着李德全,相当于留住了原有的保皇派,能够拉拢人心,有助于稳定朝局。

李德全,是个可用之人,同时也是稳定朝局的必用之人,所以不但被雍正重用,而且还能善终。

小结:李德全和高毋庸,思想觉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如果说高毋庸一直苟活于阴谋之中,那么李德全则是一直照射在阳光之下,结局不同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