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何“君子好逑”中的“好”,读音不能是四声
1、在这一句话中,“逑”字成为了破译“好”字读音的关键。在这里的“逑”是“仇”的假借字,意为“匹配、配偶”。因此,在“君子好逑”这句话中的“好”字,正确读音应该是第三声hǎo。
2、当“好”读第四声时是动词,意思是“喜爱”,若读四声,则“好逑”中的“逑”若用名词则语法不对,若用动词,意思勉强可以解释为“喜爱匹配”,似乎也通,但与“在河之洲”不对称,不甚符合诗词对仗格律工整性。
3、广泛流传为第四声的重要原因是,大家在音律上读成了“君子好求”,意思似乎为“君子爱好(喜欢)去追求她”,不看文字只听读音意思特别顺畅,所以易于流传,但已非本音本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好”的读音是什么为什么
“好”应该念三声,就是我们现在的意思 关键问题在“逑”上 这里的“逑”通“仇”,我们现在仇作姓氏还念做求,仇在上古汉语中是伴侣的意思 所以这里“好逑”就是好的伴侣 现在再说“好”为什么不可能念做四声,如果稍微了解一些古代声韵学知识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我们知道古代有些字可以破读,就是把原来的字念做去声(相当于现在的四声)之后词的词性或词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雨读三声与今同,读四声就是下雨的意思,再如衣读一声与今同,读四声就是穿衣的意思 这种破读的现象直到今天还有遗留,就比如说“好”,读三声是形容词,四声就是动词,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还有很多多音字就是这么形成的 但关键就是破读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认为破读应该起源于南北朝(其实直到南北朝人们才知道汉语是有声调的),当时的教书先生为了教学方便就让学生用改变声调的办法区别词性(虽然当时还没有词性的概念,但是已有这种语言直觉) 这样我们就知道诗经著于南北朝之前,当时还没有破读这么回事,就不可能让“好”两读 《牡丹亭·闺塾》一出里私塾老师陈最良就把“好逑”解释成“好好的求她”,就犯了这种典型的错误,而实际上是汤显祖犯的这个错误
《关雎》中鸠、洲、逑为什么是押韵的
谢谢提问,让我多一次学习和交流机会。下面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按照中国字的发音看,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我们看这首诗中,鸠(jiu ),洲(zhou),逑(qiu ), 三字,按照现代读音,其韵母分别是iu ou,iu, 其实,iu的发音是先发i,再发ou的,所以,三个发音时韵母基本相同,按照今天读音来看,完全可以说是押韵的。并且都处在句末,可做韵脚。
按照《平水韵》看,鸠,洲,逑,三个韵脚全部是尤韵部。
2)既然说到了韵,那什么是韵呢?
简单说,就是声母以外的部分,也就是韵母。
那什么是押(压)韵呢?
押韵是指诗词歌赋中,句子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得咏唱时音调和谐优美,加上平仄的对应,更铿锵有力。所以,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规定位置上。
3)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但鉴于《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作品,那个时候是否有统一的韵书,我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但一定会有一定的依韵规则。
汉语的发音从西周开始已经在不断变化。到南北朝时,他们读先秦文献就发现在押韵上不和谐的地方了。
经过几千年的汉语发音变化,地加上地域方言的影响,到了现在,我们读诗经,一定会有些地方觉得不协调。
还好,这一首《关雎》中这几句无论按照新韵看,还是按照《平水韵》看,都是押韵的。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把酒沐唐风 2020年·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