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 对于项羽,有人说他匹夫之勇,有人说他是神一样的军事指挥家您怎么看
- 韩信评论项羽有妇人之仁,具体有什么表现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这样说有道理吗如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 唐山打人者妻女受牵连,冤不冤
- 韩信项羽谁的人生更成功
- 现在的有些女人到底是哪来的底气,总是理直气壮的
- 荆轲刺秦王是英雄之举还是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典故出处介绍
匹夫之勇(拼音:pǐfū zhī yǒ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国语·越语上》。
“匹夫之勇”指毫无智谋,单凭一己之力蛮干的勇气(匹夫:古代指平民男子,后泛指普通人,也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宾语,也作主语;含贬义。
对于项羽,有人说他匹夫之勇,有人说他是神一样的军事指挥家您怎么看
人生不过是世间的流星,都有闪光的瞬间。不管怎么耀眼,都会有褒有贬。项羽其实与关羽有的一比,都是勇武过人,宅心仁厚。但关羽被人建了关帝庙,项羽却被后人耻笑。历史也不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只是看社会是否需要。
韩信评论项羽有妇人之仁,具体有什么表现
韩信说项羽有妇人之仁指的是鸿门宴放刘邦,刘邦和项羽是结义兄弟但却是争天下的对手,项羽因为顾及私人情谊而放走了刘邦就如同是一个女人因为同情心而救下了一个敌人的儿子,虽然是有仁义之心却很是糊涂。不杀刘邦这一个人却害死了天下很多人。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这样说有道理吗如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两句出自《宪问篇》意思是: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这是孔子讲勇敢于仁德之间的关系,也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勇以外,还要修养其它各种德行,从而成为有德之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人物都有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留传至今;有言论的人,特别是那些欺世盗名的政客、立异鸣高的政治掮客以及推销痞味文学的某些“写家”,不一定有人品,有良知、有责任、有追索!仁民爱物的人,如夏禹面对滔天洪水而无所畏惧,敢于率领老百姓长年和洪水作斗争,使洪水得到治理;又如周武王面对暴虐的商纣而吊民伐罪(抚慰受害的老百姓、讨伐有罪的独夫民贼)。我们国家的干部和人民的军队,在天灾人祸面前奋不顾身,体现了大无畏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设身处地,这就是仁心仁德之举。
唐山打人者妻女受牵连,冤不冤
一点也不冤,嫁给这个男人就应该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有这种结局!
还有自己的男人犯错误又不是一天,也不是藏着掖着她不知道,我觉的这个女人有很大责任。
如果男人在外干了坏事,妻子应该阻止,而不是以为自己男人霸道欺负别人……就了不起……可见娶一个贤惠的女人多重要!
老公在外猖狂,不走正道,又不是一天,女人没有阻止,一起享受时,就应该知道法网恢恢,舒而不漏,总有一天被抓!
交友需谨慎!
嫁人也要看人品。好人定有好报!
韩信项羽谁的人生更成功
我认为是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司马迁: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而项羽其实就是一介武夫而已。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项羽在乌江听亭长的话回江东,兵只有没打过仗的新兵,手下大将丧失殆尽,地盘又小。而当时刘邦已控制了大半天下,项羽必败。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史记·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现在的有些女人到底是哪来的底气,总是理直气壮的
网络上,教育女性做淑女的帖子少,鼓励女性横行霸道的帖子多。错误引导的结果。
荆轲刺秦王是英雄之举还是匹夫之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复还!荆轲在刺秦王出发之际就知道自己宿命,无论刺秦成功与否他都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荆轲刺秦的故事得以千古流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这份胆识与勇气也当称英雄!
个人认为荆轲刺秦王当属英雄之举,因为按燕国当时的国情根本就拿秦国没有办法,而秦国灭赵之后,剑指燕国,如果能够杀掉秦王,或许燕国还有转机。荆轲刺秦本就是死马当活马医,失败了死的是他,万一成功了,燕国就有了转机。
荆轲刺秦王虽然是失败之举,却能够传颂千年,除了荆轲的胆识气魄之外,也是因为秦王世皇帝的名气所致。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记载,秦的统一,燕国破败,荆轲自然成不了民族英雄。都说荆轲的行为是个人主义行为,其实那是荆轲对燕太子的知遇之恩的回报。
当然,也有人在怀疑荆轲刺秦的意义,觉得一个杀手、刺客,能改变什么?就算是刺秦成功也不会改变太多,秦国已经强大到可以轻松吞噬燕国的地步,当强国无望,太子丹指使荆轲刺杀秦王只是为了报自己的私怨,报自己入秦为人质时所受到的苛难……
我觉得无论荆轲刺秦的本质如何,一点都不影响荆轲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