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你怎么看
-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长安12时辰》里面,12时辰是多长时间
- 大家看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有些什么感受吗
- 《长安十二时辰》靖安司选中张小敬所用的“大案牍术”,究竟是个什么
- 同样是高口碑古装热剧,《长安十二时辰》与《琅琊榜》哪个更胜一筹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 《长安十二时辰》都有哪些催泪的地方
- 怎样欣赏贺知章的千古名篇《咏柳》真如《长安十二时辰》里说的那样别有影射吗
- 怎么看《长安十二时辰》四十集开始整部剧三观彻底崩塌了
-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你怎么看待元载这个人
《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你怎么看
《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很好啊,可以在尽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满足国内观众后,走出国门去展示大唐国风了。
徐宾自始至终没嚼薄荷叶、树立不起屌丝硬汉形象,白瞎了布这么大个局,圣人和我们都不认可他这位若男是主谋啊。只能被专一负责背锅剧情的王韫秀稀里糊涂处理掉。
太子当着圣人的面火烧了右相结党营私的罪证,这是表忠心还是承认自己能力不及右相认怂?朝堂还是那个朝堂,官吏还是这批官吏,起码都会收敛很多吧。
张小敬、李必、檀棋聊聊煮粥做饭、多吃朝食、盖棉被别着凉之类的家常后,各自分道扬镳,李必可以入主凤阁但暂时上山修道,张小敬说有事了再回来,檀棋说帮他们守护长安、而且看到了“长安的太阳,真美!”
多开放式的结局,张小敬与檀棋出生入死的爱情没被生活所累。檀棋新女性的形象活得出彩!李必和张小敬避免了情敌的身份。这都有利于如果有续集,大家重新携起手来,毕竟这是大唐的希望啊。
从《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看,很多人忙了一整天、或者是为了捍卫这一天的长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意义不大,因为最终圣人还是那个圣人,朝堂还是以前的朝堂。比如狼卫、崔器、龙波的死。这些看似无用的牺牲,其实是用很酷的方式弄醒了圣人、教训了疮痍的社会。这个世界可以多发生一些这样用力嚼着薄荷叶干出的酷事。
看完《长安十二时辰》不少人赞叹檀棋的大格局新女性、挖苦李必的窝囊、心疼张小敬的初心和坚持,感慨龙波的运筹帷幄和生无可恋之情,怒其不争姚汝能的纠结认怂,幸灾乐祸闻染的做作和混乱的价值观,不屑王韫秀的香臭不分,纠结元载的拼命攀爬……
好的作品,能让观众从中体验多层面的人性和欲望,能给观众呈现出开放式的结尾、留足想象的空间,《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就是这样,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张小敬、龙波、崔器、檀棋,其实只是赵七郎、甘守诚、元载、王韫秀……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长安12时辰》里面,12时辰是多长时间
十二时辰就是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一天一夜。关于这一点剧中多次提及,上元节将至,塞外狼卫集结长安城内正在谋划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阴谋,靖安司特意准许死囚张小敬出狱一天的时间来化解这场危机。说起来这张小敬也算一人物,身手了得,有情有义,浑身是胆,有勇有谋,不然即便进了监狱,长安城还有那么多良人愿意跟随他,效忠他,尤其是那个花一般的少年小已,干净清澈的眼神,浑然天成的长相,可就这么一个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命交给张小敬,可见张小敬的威望之高。
张小敬在和葛老交易完成之后,之身到了狼卫聚集点,闻染看到张小敬后喜出望外,询问其怎么会在这里,张小敬边回答给了他一天外出的时间。古代没有时钟,用焚香来记录时间,靖安司内的用来计时的设备更为高级,金光闪闪的计时器上放着一枚香,记录着长安城所发生的一切,也记录着流逝的点点滴滴,时间在这部剧体现的尤为深刻。
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发生的故事,以时辰分割划分48集,每4集一个时辰,代表时态的一个新的发展,平常人一天24小时弹指而过,但对这一天对李必,张小敬,靖安司来说注定是最不平凡的一天,是他们坚守长安城安定和荣耀的一天,是他们不辱使命的一天。
本可以一部电影就能搞定的事情,却通过28集的电视剧细致的讲述了事件的整个经过,既不觉得累赘,也不觉得多余,反而看的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似乎每一集都可以当一部大片来看,镜头细致唯美,人物表情包满,每一个角色的每一个细胞镜头感都特强,不想浪费每一个镜头,每一帧,每一份,每一秒。难怪有人说看这部剧,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人民币烧焦的味道。
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丁瞳儿这个女子,不到40分钟的剧情,却把这个女子的辛酸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年少时被相好买进青楼,成为葛老的眼线,好不容易遇到相好的秦郎,本以为能获得真爱,开启新的人生。
没想到被张小敬这么忽悠之下之下,这个家伙就原形毕露,竟然就给独自跑了,瞳儿用默然的眼神看了远去的秦郎,它没有哭,反而扭过头向葛老开条件,她要成为长安城著名的角儿,她要好的院子,并允诺能给葛老更多有用的信息。浮华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弱小的群体依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十二个时辰把长安城的繁华,荣耀,腐朽,落寞,信念,坚持一览无余。十二个时辰是大唐生活的一面多棱镜,照射进大堂生活的角角落落:上至高高在上的圣人,权倾朝野的右相,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太子,受人尊敬的何监,踌躇满志的李必,忍辱负重,心思缜密的张小敬,英姿飒爽的大家闺秀王韫秀,桀骜不驯的闻染......
十二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为世人展现了盛唐的繁华和没落,也展现了剧组多少个十二个时辰的匠心之作。看这部剧,总感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把每一天都能细化开来,仔仔细细的过好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才不愧属于我们自己的《十二时辰》.
大家看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有些什么感受吗
临风观剧,我来回答!目前看到12集,谈谈个人看法,供尚未观剧的小伙伴参考。
《长安十二时辰》借鉴的是多年前的大热美剧《反恐24小时》的基本框架,把背景转移到了中国古代盛世大唐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剧中塑造的长安城恢弘壮丽,美轮美奂,一派繁华景象。城中遍布高高的望楼,监视着大街小巷的风吹草动,颇有今天的监控摄像头的意味。负责城区安全之责的靖安司就相当于公安局指挥中心,运筹帷幄,快速反应。那些潜入城中活动的西域狼卫,就像是极端组织的肉弹,时刻准备着搞一场震惊天下的暴恐事件,以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
从目前播出的部分来看,的确是制作精良,严谨考究,极具电影的视觉效果。在情节推进上也比较紧凑,毫不拖泥带水。如果不过分苛求历史真实的话,这部剧已经把国产同类型剧甩开了十条街了。正因这部剧珠玉在前,同时播出的另一部历史剧《大宋少年志》被比成了粪土,我只撑着看完一集就弃了。另一部《陈情令》也只是看了一眼,感觉各方面差距太大,实在提不起兴趣再看下去了。
从两位男主演的表现来看,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生动传神,极具个性。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感觉还有些拘谨,没放开。当然,这可能只是剧中人设的局限,后续的表现且拭目以待吧!其他各个人物的饰演者基本上也是演技在线,挑不出大毛病。
最后还是说点感觉不足的东西吧,就是给人的观剧快感还是差着那么一点,不尽兴,不过瘾。有时候,精致的画面并不能掩盖某些逻辑性的疏漏。比如狼卫毁掉长安的目的是为了逼大唐出兵帮他们对抗大食帝国的侵略,包括绑架王宗汜将军的女儿王蕴秀也是一样的目的,这未免太幼稚太不合情理了吧?试想一下,本拉登炸了纽约之后,再要挟美国出兵帮他打仗,能行得通吗?国之大事,岂能如此儿戏?当然,随着后续情节的展开,也许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未可知。
我是临风观剧,期待您的关注!
《长安十二时辰》靖安司选中张小敬所用的“大案牍术”,究竟是个什么
“大案牍术”类似于现代的网络大数据,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比对找出事情的真相,或者找出能为己用的人或者物。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司丞李必在办案的过程中十分信任“大案牍术”,为了解决长安城被“狼卫”威胁的燃眉之急,李必用“大案牍术”选出了能为自己所用的人,这个人就是万年县不良帅张小敬。
张小敬行伍出身,后任万年县不良帅,长期生活在长安的社会底层,对长安百姓生活非常了解,三教九流都有接触。后来为了给自己的生死之交报仇,他杀了“兄火帮”34 人,被判处了死刑。
徐宾“大案牍术”选中了他,因为他行事果断,为人仗义,张小敬精通黑白两道,懂多方语言,关键是他有牵挂,想活。基于这些原因,李必相信他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并答应他,如果他能顺利抓到长安城中的狼卫,就赦免他的死罪,放他出长安城。
李必是太子的门客,他的梦想是等太子登基后,出任大唐宰相,帮助太子治国理政。
他和太子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右相林九郎,上元节过后,圣人(唐明皇)就要和严太真去骊山温泉休养,而朝政大权就要落到右相手里。
右相和太子是两个对立面,所以他一旦掌权,第一个倒霉的就会是太子,以及太子的势力,李必和靖安司就是太子势力的一部分。在上元节这个关键的日子里,李必不能出错,靖安司不能出错,否则太子就有可能被右相抓住把柄。
巧的是,上元节前一天长安出现了狼卫,他们在城中肆无忌惮的杀人,李必派去的人杀了大部分狼卫,但狼卫首领曹破延侥幸逃脱。
为了抓住曹破延,李必用大案牍术,分析出了张小敬是最合适的人选。
同样是高口碑古装热剧,《长安十二时辰》与《琅琊榜》哪个更胜一筹
个人角度看,我认为《琅琊榜》更胜一筹。
主演雷佳音VS胡歌
雷佳音是近期话题比较多的演员,也很有自己的思想。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因为尝试不同看法风格的张小敬而倍受好评。而且几乎所有打戏都要自己先试,事必躬亲的做法也给他加分不少。
胡歌就不用太多的介绍了,有人说胡歌演《琅琊榜》其实就是演绎自己的人生,对此我毫不犹豫地赞同。在这点上,我只能说雷佳音输的不冤,而且输给胡歌也没什么丢人的!
剧本的节奏对比
《长安十二时辰》中,往往一小段的画面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很多观众会说太烧脑。而《琅琊榜》的叙事结构是循序渐进的,所以给观众的代入感是层层叠加,在这个角度上来,《琅琊榜》是比《长安十二时辰》有优势的。
故事的情节对比
《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们讲述的死囚张小敬与李必合力拯救长安的故事,《琅琊榜》给我们讲述的一代忠臣之后平反昭雪的故事。相对于《长安十二时辰》,《琅琊榜》更带有悲壮的气氛,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并且里面的感情戏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剧情的结构、故事的情节、以及演员的评价上,《琅琊榜》略胜一筹。当然这里也不否定《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好剧!
欢迎留言讨论!感谢点赞关注!
更多精彩请关注影视剧材优选!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多图预警!
细思极恐倒是不至于,只是有些设计确实包含巧思。随手举几个例子
张小敬
张小敬这个名字并非凭空而来,作者马伯庸应该是从《安禄山事迹》一书中借用。这本书记载『马嵬驿兵变』的前后过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骑士张小敬先射(杨)国忠落马。这本《安禄山事迹》为唐代别史杂记,其作者为姚汝能。名字是不是有点耳熟?剧中一直跟着张小敬,明为协助,实为监视的靖安司官员就是姚汝能。
剧中姚汝能说自己在写传奇小说,并打算把张小敬写进书里,就是暗指此事。
张小敬从军经历
剧中右相林九郎查张小敬底细,其中提到张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
此处也是暗合历史事件。唐朝开国采用的是府兵制,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才正式废除府兵制,转而实行募兵制。因此,才有了张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之说。
王韫秀&元载
剧中有一个神烦的官二代,动不动就报亲爹名号的王韫秀。在这部剧里,此女简直就是无脑傻妞中的战斗机。
历史上,王韫秀确有其人,亲爹是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丈夫是宰相元载,也就是剧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大理寺小官。
按照历史记载,此女并非如剧中一般蛮横无理且智商欠费,而是一个不嫌贫爱富,颇有才情的女诗人。
她和元载刚结婚时,元载家境贫寒,不得不借住岳父家里,饱受冷嘲热讽。时日一长,元载实在忍耐不了,打算离开王家,去往长安打拼一番。于是元载赋诗《别妻王韫秀》,准备作别爱妻:
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树,苦遭霜霰到秦封。虽然出身高干家庭,但王韫秀对丈夫却是不离不弃,毅然决定离开娘家,与元载一同去长安打拼,并赋诗一首《同夫游秦》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 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王韫秀这首诗既写出患难夫妻的深情,又透露出豪迈之意。深得后世好评。就连毛主席都曾亲自手书此诗。
元载当宰相以后,获罪被唐代宗赐死,王韫秀不愿苟活偷生,随丈夫一道赴死,结局颇为令人唏嘘。
何家村遗宝
葛老要挟张小敬交出暗桩,主要是为了一批藏匿的金器。
这批金器的藏匿地点,葛老拿到的线索只有一个叫『何家村』的地名,而长安附近似乎没有这个村子。
事实上,何家村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内,而且在1970年10月5日意外发现大批唐朝宝藏,包括金银器共1000多件,分别埋藏在2个大陶瓮和1个银罐之中,多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下图的『鎏金舞马衔绶纹银壶』就是何家村出土。
央视《国家宝藏》中,展示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也是何家村珍宝之一。
葛老心心念念的『何家村』以及藏匿的金器应该就是暗指『何家村遗宝』。
《长安十二时辰》都有哪些催泪的地方
临风观剧,我来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中催泪的情节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重点说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托尼之死吧!
托尼是长安城中的一个普通的理发师,与女儿季姜相依为命。因为无意间遭遇了狼卫曹破延而陷入了险境,还是由于童稚可爱的季姜令曹破延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才躲过了一劫。
托尼父女二人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几乎贯穿了全剧始终,象征着张小敬所拼命守护的长安城的意义所在。最后,父女二人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杀机四伏的大吉酒肆,落到了龙波手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托尼并没有死在龙波一伙的手里,却死在了官军的箭下,为保护女儿被射成了刺猬。听着季姜一声声撕心裂肺地呼唤阿爷,我的心都碎了,眼泪止不住奔涌而出。
托尼的死,象征着长安城的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注定了只能是政治斗争的车轮下的牺牲品,零落成泥碾作尘。小人物的命运总会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他的死难免让我产生了无法抑止的悲伤!
临风观剧,评片说剧,为您送上最新最热的影视资讯。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就请点击“关注”哦!怎样欣赏贺知章的千古名篇《咏柳》真如《长安十二时辰》里说的那样别有影射吗
《长安十二时辰》第十八集一开始,李必骑马行走在街上,小孩正在吟诵贺知章的《咏柳》。李必在贺府问贺知章:“老师的咏新柳,为何要用裁、剪刀这样锐利之词?”
贺知章说:“你也听出来了,哼哼,大家都听出来了,圣人以为,我是为太子作的,对圣人不满的讨伐檄文,说此诗是在责备圣人裁剪太子党羽。但太子愈挫愈勇,反而追随者众,其势已成高树大才。”
李必回答道:“老师诗文并无此意,是有些人恶意解读,圣人偏爱老师才华,必然是不信的。”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诗人的诗文都被恶意解读过,大部分都出于政治上的原因。现在我们单说这一首《咏柳》。这并不是政治诗,而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春天二月的杨柳。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古典诗词中,柳树作为春天的使者和象征,柳树的枝条随风飘拂,像美女苗条的身材,婀娜的腰肢。这首诗一开始,“碧玉妆成一树高”,杨柳就是作为美人的形象出现的,一个“妆”字,非常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柳树的迷人姿态。
然后由“碧玉妆出”引出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成千上万的垂丝,不就是美人的裙带吗?一个“垂”字,表现出细腰在风中款款摆动之美。
而后自然发出疑问“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把春风比喻为剪刀,首先让不可捉摸的风形象化了,而且这把剪刀裁剪出了春天的色彩,给大地换上了新装,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天给予人美的启示。
从开始的“碧玉妆出”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的过程。诗中出现的意象,一个连着一个,一环紧扣一环。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对诗歌的理解,但是不能曲解,更不能恶意解读,否则就会失去诗歌的美感和魅力了。
怎么看《长安十二时辰》四十集开始整部剧三观彻底崩塌了
后面的剧情拖沓,一味逢迎当权者,皇帝能记住那些战死的士兵,就不会不管他们以后的死活!本来是一位老来昏庸的皇帝,还在美化他,垃圾编剧!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你怎么看待元载这个人
2017年1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作家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这套书。
该书发行后第二年,《长安十二时辰》便被翻拍成由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古装悬疑剧。
《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讲述的是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泌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该书以十二个时辰为节点,内容细密紧凑,故事情节令人紧张窒息,突破传统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写法,又使得《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一旦上手就难以从中自拔。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集合众多鲜明特色的丛书中,我认为写的最好的还是“草根发迹男”-----元载
可以说元载的发迹就是一部“草根奋斗史”,对于当下不少“草根”阶层的年轻人来说有着深刻的启迪。
元载,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人。史料对元载的记述是:
“家本寒微。载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尤学道书。家贫,徒步随乡赋,累上不升第”。
也就是说,早年的元载出身贫寒,自幼好学,但却多次落榜没能金榜题名,典型的草根没落阶层。
后来元载结识了河东节度使王忠嗣的女儿王韫秀,这个河东节度使大抵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军政一把手,元载能有这样的岳父做靠山,想必能很快在仕途上有番作为。
然而,不巧的是,王忠嗣对他的这个女婿很不感冒,只是迫于女儿喜欢,他才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
婚后的元载由于实在过得太苦了,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王忠嗣也不想看着自己的女儿受苦,于是就让元载夫妇住在了王忠嗣府里。
但所谓“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元载婚后数年在仕途上毫无起色,又日日在王氏家族人的脸色下过日子。
时间久了,作为男人的元载,愤然辞别了岳父西进入秦,打算在当时的长安闯出个名堂。
王韫秀没有嫌弃元载的无能,反而“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跟随着元载通入京师求取功名,这让元载大为感动。
也使得元载从那以后对王韫秀忠贞不二,夫妻二人无论生老病死,福祸相交始终相濡以沫,直到最后陪伴夫君同入黄泉路。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元载进入长安后,凭借着对道家学术的深刻研究,一举考取了天宝元年的进士。
在玄宗朝,元载的仕途平平,虽然屡有升迁但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到了肃宗朝,元载走“夫人路线”搭上了宦官李辅国这条线,从此元载的仕途平步青云,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加集贤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
由一名不文的底层草根,到炽手可热的宰相,元载仅用了20年时间。
拜相后的元载,在朝中的名望和地位日渐攀升,趋炎附势之徒竞相奔走于门下。
元载由于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变通,深得代宗皇帝的青睐,由此成为朝中一股“硬核”实力。
代宗朝后期,大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先后把持朝政、架空皇帝,元载察觉到了代宗对他们的不满,遂设计替唐代宗除掉了李辅国和鱼朝恩。
鉴于元载有诛除两代权宦的大功劳,因此,唐代宗对他感激不尽,将一国军政大事悉皆委于元载,期间,还屡次对元载加以封赏。
自此,元载仗着皇帝的宠信日渐骄横,并在朝中大肆收受贿赂、培植党羽、打击政敌,同时,终日沉浸在酒色声乐中不能自拔。
唐代宗看到元载越来越出轨越位的荒唐举动,于是多次对元载进行了劝诫和警告,但元载依然我行我素、肆意妄为。
终于,忍无可忍的唐代宗下令处死了元载,并打算将元载的妻子王韫秀等人没籍为奴,但生性刚烈的王韫秀表示要与丈夫元载同赴黄泉,代宗索性将元家悉数处死。
临行前王韫秀对监斩官怒吼道:“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谁能书得长信昭阳之事?死亦幸矣,坚不从命!”。
元载死后,唐代宗下令掘开元载父祖坟墓,剖棺戮尸,并捣毁了元家在大宁里、安仁里以及东都洛阳的府第,至此,元载可谓是身死族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里,作家马伯庸并没有写到元家被剖棺戮尸,毁家灭族的血光之灾。
而是以檀棋这个人物为发力点,交代了元载认为的:
“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所以只要这事于我有利,姑娘你就不必担心我会背叛”的处世哲学。
最后作家马伯庸在《长安十二时辰》里,以元载、王韫秀夫妇慨然赴死草草结束了元载这个草根的毕生奋斗。
也许作家马伯庸对元载这种出身极其草根的人物,有着出于某种天然的同情和钦佩,没有想把他写的那么惨。
因此,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后记中,马伯庸并没有道出历史上元载家族被剖棺戮尸,毁家灭族的惨烈结局。
而仅以元载妻子王韫秀的“王家十三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谁能书得长信、昭阳之事?死亦幸矣!”终结了元载毕生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