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逸:安闲;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也是三十六计之一,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扩展知识:
近义词: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反义词:疲于奔命
以逸待劳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成语的由来是什么
以逸待劳这个成语是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下面就来简单说说吧。
1、出处
以逸待劳,我们来看下它的原文是怎么写的。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在战争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养精蓄锐,等待疲乏的敌人来侵犯我军时,给敌军迎头痛击。
以逸待劳不是说要贪图安逸,耍点小聪明,而是一种大智慧。是居高临下看问题的思路,通观全局来判定思考。战场中的以逸待劳,是要先把握对战时机,抢得有利地势位置,然后等我军养精蓄锐充足了,敌军体力消耗了,在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一鼓作气,杀得敌军片甲不留,最终取得胜利的一种策略。
2、典故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先生第五次北伐时期。为了准备这次北伐行动,诸葛先生不但进行了两年之久的准备,还特地研制出“木牛”和“流马”粮食运输工具,调动了十万多民众司马懿得知诸葛亮进犯后,就率领大军进行迎击。双方经过几次交战后,在五丈原地区展开对峙之势。诸葛亮先生迫不及待的要与司马懿展开最终决战,但司马懿却坚守城门不出,进行避而不战的策略。
诸葛亮最终还是在北伐途中去世了,为什么会死呢,多半的原因是他不懂得以逸待劳,军中不管大事小事都必须亲自过问,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了。而司马懿深懂这个道理,就利用这点将诸葛亮活活给拖死了。
3、生活中
生活中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勤快妈妈培养懒孩子,懒惰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
什么意思呢。其实懒妈妈不是真的懒,而是为了培养自己孩子自立自律有责任心的能力!明白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完成,家庭的任务需要人人分担这个道理,同时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社会都需要厘清界限,人人做好自己的事情,需用以逸待劳的智慧来管理。
你家娃还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多动动,多做做,给予他锻炼机会,多些探索,家长不需要怕孩子做的不够好做得差。因为这没什么,尤其是在孩子心智发育阶段,更应该要鼓励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在正确的时间段做正确的事,充分发挥以逸待劳的思想。
最后想说,该管的时候能管是责任,该说的时候能说是聪明,不该管的时候不管是放手,不该说的时候不说是精明,以逸待劳让我们发扬光大吧!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
仔细回顾偷渡阴平前后的细节,我们就能消除以讹传讹的误会,接近真相了。
邓艾的设想:并没想到能直接灭蜀
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牵制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
姜维一番漂亮的机动,摆脱了诸葛绪,退守剑阁,稳住局势。
就在伐蜀大业眼看陷入困境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设想。
他说:阴平小道人迹罕至,蜀军无备。我出军从此下涪城,姜维一定要回援涪城,这样,钟会大军就可以通过剑阁天险,方轨而进了!如果姜维不回援,那涪城兵不足,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这个设想,我们看出,邓艾的企图,他还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攻破绵竹、直下成都,一举收全功。该方略的初步企图,只是要解决姜维据险而守的问题!
邓艾的组织:山地行军经典之作
“既然是偷袭,不可能带太多人,最多几千人”,这是目前流行的看法。
果然如此吗?
中国史书微言大义,西方史书对汉尼拔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描写或可参考。早先,邓艾约诸葛绪一起走阴平小道。诸葛绪拒绝了邓艾,向钟会靠拢。假如最多只需要几千人,手握三万精锐的邓艾,为什么还要邀请诸葛绪呢?
再说,几千人逼近涪城,能调动姜维大军吗?
出去驴过的朋友知道,爬野山,不怕地形险阻。既然有这么条小道,自然就是走得通的。
最怕的是三点:1、迷路;2、粮食和水匮乏;3、受伤;
哪一条都是致命的。
邓艾前队几千人(《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有万余人),他们可不是一路滚山坡滚出来的!
1、探路。这是废话。
2、搭建简易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史载邓艾前队最危险的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因此,他们要在难通行处选择地方搭建简易通道、桥梁,利于粮草和后队通过。;
3、搭建简易中间营地。史载邓艾每百余里留兵三千人为寨。
中间营地是运输队和向导队,也是后续部队行军休整处(十月,山区已经很凉);也能充当一些野战医院等临时营地职能。
这样,前队开路后,后队进来的速度会很快。
喘息
可是,越往深处,粮食运输的沿途消耗就越大,运粮就越困难。在前方没有补给基地的情况下,这些中间营地的部队是不可能前进的,他们前进了,大家吃什么?
因此,当邓艾前军气喘吁吁爬出群山时,他们是没有多少人的,而且个个饥肠辘辘。
此时,邓艾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遣田章率军前来支援(关于这支援军的规模,我没有查到原始出处,但在当代大陆和台湾的一些权威战争史文章中,都提到有五千四百人)。小编不确定究竟多少人,但能轻松击败三校伏兵,小编以为五千多人是合理的数字。
邓艾以田章为先登,一路向前。田章军不出百里,就击败了蜀军三校伏兵,并直下江油,江油守马邈投降。
进入江油后,气喘吁吁的邓艾军终于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疲惫之师?
因此,这里有两点:1、邓艾军后军是可以陆陆续续沿前队小道前来支援了;
2、即使只是邓艾军前军,在得到王章的援军后,兵力也理应超过一万!
小编以为,兵贵神速,既然邓艾是要威胁涪城,邓艾很可能没有等到后队到齐,就发起了新的攻势。
因此,对于后来的绵竹之战,邓艾军的参战兵力,小编以为在1-2万之间。而后来抵达成都时,后续部队可能陆陆续续已经跟上不少,兵力很可能在2-3万。
更重要的是:到绵竹,面对诸葛瞻时,邓艾军已经不是那支死里逃生、饥肠辘辘的疲惫之师了,而是得到补给和休整后,精神焕发的虎狼之师!
诸葛瞻军,二代们组队
邓艾走出阴平小道,如鬼神一般攻破江油,对蜀汉君臣的威慑是可想而知的。
蜀汉立即下令诸葛瞻领军抵御。
诸葛瞻带去了多少军队呢?小编以为:大约为2-3万人。
从魏军入侵到对峙剑阁时,蜀汉一直在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廖化、张翼、董厥,甚至在永安防御东吴的阎宇,除了实在太远的南中方面,能抽掉的部队都压上去了。
诸葛瞻所带的部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禁军,羽林右督卫李球所部就参与了此战;一方面是临时征集的囚徒。
《士民志》记载,蜀灭亡时,“带甲之士十万二千”。《晋书》说司马昭时期,蜀“有兵九万”。
姜维在剑阁有五万余,永安罗宪有两千(主力被阎宇带去支持姜维),南中有万人。
也就是,当时其他地方部队加成都,约有4万兵。除去其他地方部队,派出2-3万部队给诸葛瞻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因此,诸葛瞻军理应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但其素质上的差距,就不可以道理计了。
邓艾军不说了,原本就是与姜维周旋的老兵。在陇西时,又募集了胡羌矫健五千,可谓兵强马壮。
而诸葛瞻呢?囚徒啥的就不说了,禁军呢?结合后面的战事再说。先说说将吧!
诸葛瞻所带的,黄崇、张遵、赵广、李球,这些人的父亲都是张飞、赵云、黄权、李恢这样的猛人,可是,这些二代哥哥,确实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我们若在,岂容你邓艾胡来!
进退失据的诸葛瞻
诸葛瞻可来不及想那么多,国难当头,岂容顾虑?领军抵达了涪城后,停了下来。
此时,黄崇建议:应该赶紧占据险要,不要放邓艾进入平地!诸葛瞻不听,黄崇痛哭不已。
为什么诸葛瞻不听呢?
或许,他是为邓艾军不可思议的山地穿梭能力所震撼? 又或许,他为蒋舒、马邈等人的投降所震撼?。不知道!
诸葛亮神鬼莫测,诸葛瞻也神鬼莫测!反正,诸葛瞻是没有去占据险阻。结果,邓艾军进攻,诸葛瞻前锋交战不利,退守绵竹。
决意在绵竹关外野战
既然退守绵竹,应该是诸葛瞻认识到两军野战能力的差距,准备凭关自守了。
可是,诸葛瞻再次拒绝劝阻,准备野战迎敌。
个人认为,诸葛瞻的这个安排,或许有他自己的想法。
1、涪城失守后,剑阁的后路已暴露。邓艾已完成了初步设想:危胁姜维后路。而如前所说诸葛瞻军死守绵竹,困不死邓艾!(邓艾占领江油、涪城后,日子已经很舒服了)!
2、列阵城外,依托关口作战,即使战事不利,也可以退回关内,再凭关自守也不迟!
不管什么想法,诸葛瞻列阵城外,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野战。
绵竹死战
诸葛瞻激昂地说:我内不能出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晋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这三罪,还有什么脸面回去!
黄崇等人也纷纷激励士卒,拼死一战!禁军李球担任临阵指挥。
蜀军中的新兵蛋子们一起高声呼喊,青春洋溢的脸庞露出必死的表情。
邓艾令邓忠、师纂领军分别进攻诸葛瞻的左、右翼。显然,邓艾的目的就是从侧翼切入,切断邓艾军与关口的联系。
可是,诸葛瞻军的新兵蛋子们却如开了外挂一般,在诸葛瞻等人的带领下,奋勇死战,邓忠、师纂败退!
邓忠、师纂找到邓艾,这波敌人不好打!
邓艾深知,此时绝不可气泄!高呼:“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管什么好打不好打!来呀,把这两个临阵退缩的人斩了!”邓忠、师纂大惊,马上带队杀了回去!
战场上,刀枪相向,杀声震天,两支打了鸡血的部队激烈地碰撞着!
此时,蜀汉禁军的老问题,决定了战局。
蜀汉禁军战斗力如何,说不好,但能击退邓忠,应该就还可以。可是,他们有一个老毛病:坑领导!
当年,这支禁军在中领军向宠的率领下在南中平叛时,向宠就挂了。
而此战中,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都在激战中扑街了!
看来,禁军兄弟缺乏实战经验。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才能激励他们奋勇而前,但这也让他们的领导身处危机当中!毕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叫关云长!
诸葛瞻等战死后,蜀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魏军把握机会,彻底击败了蜀军,并趁着混乱无序,趁势攻破了绵竹!
成都,就在前方!
参战的二代都战死了,他们也许没有他们父辈的破敌之策,却依然满怀忠义之情!
诸葛瞻确实并非将才。企图让毫无军事经验的他独领大军,救蜀于危亡已是无可奈何,更何况是让他面对邓艾这样的鬼才呢?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但是,与其夸大事实,视胜利者为赌徒,失败者如草包。何不仔细复盘,以求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