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学校分快慢班真的是是因材施教吗
- 你最欣赏哪位名人的教育格言
-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来的
- 如何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统一
- 孔子招收学生时“掐尖”吗其“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
-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在当代学校中有什么作用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我给你答复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老师这种人文关怀还在吗
- 古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
-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学校分快慢班真的是是因材施教吗
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高中和大学都是分层次教学,是客观事实,即按分数录取,不是本校层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本校层次教育的机会,你说算不算因材施教?
你最欣赏哪位名人的教育格言
我最欣赏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是真的热爱教育事业,那就请你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毅力,多一点包容。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特别是孩子,他们因为年幼不懂事,,身上的缺点、弱点会更多,身为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包容他们,不要轻视、歧视、或忽视,而要像对待优秀学生那样平等对待、细心呵护、耐心引导。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来的
反对楼上意见!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朱熹提出来的,朱熹曾说过: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最早的出处。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但是因材施教这一概念最早由朱熹提出。
如何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统一
1、有教无类指教育的普遍性,因材施教指教育的独特性。
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收到教育。因材施教是教师选择合适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针对性地教学。
2、有教无类是教育结果,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
有教无类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慧,有的愚蠢,有的孝顺,有的调皮,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可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怎样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统一呢?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因性而教、因领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还要能够促进学生能够因教而学,因才择学。因材施教,其实实在助长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丰富性发展。
而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有教无类,这其实并无矛盾,我们要不分贵贱等级,不分好与坏,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教学,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
因此要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更能使学生更高的学习和发展,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
孔子招收学生时“掐尖”吗其“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招收学生肯定不“掐尖”,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都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明确了这两种教育思想,就会明白:当下,某些学校在利益驱动下“掐尖”也是有依据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两千多年来,这些教育思想一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有教无类”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在孔子之前,教育只能为贵族子弟服务,平民百姓没有权利接受教育。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这一格局,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来自春秋各国各个阶层,贵族子弟、乡村野夫、下流商人,孔子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当时应该是很廉价的每个家庭都出的起,意思是说,只要你拿十条干肉这么一点东西给我当拜师礼物,我都没有不教的。
二、“因材施教”是对不同的受教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教育原则。这一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高中教育中的“分层教学”就是对因材施教的发展和应用。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等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掐尖”大战愈演愈烈。
不可否认,现在部分学校为了学校的利益、荣誉等,把抢夺”优秀生源“作为提高教育成绩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刚刚看到@江西表嫂发布的头条中,某高中学校制定免学费和以奖代补的政策吸引优质生源。766分到771分的学生免三年学费,奖励20万元;同时对高分段的学生进行相应奖励。
高额奖励确实解决了这些优秀学生三年的学费、生活等问题,不知道大家对这种高额奖励有什么看法?
说明:图三摘自@江西表嫂的头条文章,在此,表示感谢!如不同意,通知删除!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在当代学校中有什么作用
暑假已过,学生们都背着书包上学堂。使我想起了问答中提的一个问题“有教无类,和因才施教”。现在的教学条件好的很。在农村小学也是高楼大厦,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整洁一新。可见国家对教育是多重视。现在存两种学校,一种是公办,一种是私办。私办学校交费,私办学校,一年每个学生要交1.5万左右的学费。奇怪的的是私办学校招生暴满。公、私两种教育方式共存,有教无类,已完全可以满足。因材施教,育人成材可是个大课题。私办学校要交这么多学费,还有这么多孩子去上呢?公办学校的老师有如何感想呢?不得不发人深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我给你答复
有教无类:只要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应该教育他,不应该分开类别。 因材施教:根据这个人的性格及特性给予相应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识。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均出自《论语》,最早是孔子提出的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老师这种人文关怀还在吗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准则,做为一个教师是必须要做到的。
《义务教育法》中的各项规定,就保证了学校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老师授课,也没有挑选学生权利。
至于因材施教,就涉及到老师授课业务水平问题。有些新老师,可能限于自身经验不足,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所有老师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时,都会根据学生,而选择不同方式。
所以说,不存在老师不在坚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样情况。
古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
古为今用,应注意时代变迁,不能生搬硬套。有教无类,是不论其出身的贵贱都应同等接受教育,而今却推延到不论智力水平的高低都接受同样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公平权利,这是正确的,但不论智力高低都用同样的教材达到同等的考查标准是不对的。因材施教,如果是针对不同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的孩子实沲不同内容的教育,也许看似不公平,可是用同一个内容与考查标准去施教不同的人就真的公平吗?看看那些苦逼的孩子就会有许多感触。
事实上,因材施教,各尽其才,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来自孔子,《论语·先进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来,人们简称为“因材施教”。意思是为人师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性格不同而教育他采用不同的行为处事方法。我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教育的原则。
首先,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仁义礼智信,仁义礼信是做人,智也都还是为人处事之智,并无当下科学知识的智力教育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从教育的历史源头便将科学知识教育打入另册,直到被西方烈强欺凌才被迫进行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转型!虽然儒家经书′《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也因缺乏科学知识的素材以及缺乏科学教育的社会场景而失之于深入探讨,格物亦止于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而教育依旧转入为人处事的轨道,因此即便朱熹提出了“因材施教,各尽其才,还是在教育人如何为人处事!在科学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上每个人有什么样的区别?又如何针对这些差异施之以什么样的教育?更深层次问题则是,认知能力与认知差异究竟是一个如何映射的?也就是为什么可以如此针对地施之教育?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据孔子及朱熹来说是针对教育对象而言的不同资质,可不可以将这个材拓展为施教者的不同资质能力及物质条件,一个教师根据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不同的施教,这是不是教育场景下最真实的现实呢?每个老师教育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不仅因于每个孩子认知能力及认知方式的不同,更因于每个老师具备的教育资质(学识理念)与教育资源(教育素材教育技术)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没计,且实沲不同的教育实践!这才是更现实版的“因材施教“,要求一个老师在每堂几十分钟内针对几十个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或者要求一份教学设计能让几十个不同的孩子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是不合理不科学也不可能实现的,当然从一份教学没计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孩子因不同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会自然而然会有不同的领悟获得,这不是教师主观因材施教而客观上却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事物发展的逻辑就是如此自然而然的。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我们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人施教”。
毕竟学生的个性、根基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