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有什么自己创作的,特有成就感的小诗
- 感觉几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描写苦难,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是不是渴望苦难的呢
-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明知道冬季快来了,为何不准备棉衣
- 六七十年代农村三伏天气没电,没空调,没风扇,是怎么熬过炎热的
- 人生为什么要学会享受孤独该怎么看待享受孤独这个过程
- 你读过最美的告白的句子是什么
- 总是孤独,总是对别人好,但是得到的结果都是让人失望,应该怎么办
- 警察(特别是法医)是如何不怕那些惨不忍睹的尸体的
你有什么自己创作的,特有成就感的小诗
?初临盛夏鸟喧林,?
?虎步幽簧绿叶新,?
?蜂拥粉面蜜如酒,?
?蝶恋花间越林荫,?
感觉几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描写苦难,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是不是渴望苦难的呢
的确,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描写苦难。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少不了苦难。苦难使生活更具真实性。文学作品来自生活,就是把人生百态搬到桌面上来。不是人类渴望苦难,而是人人希望把自己的苦难释放出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大凡描写苦难的优秀作品,都有一个苦尽甘来的结果,能增进人类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传递正能量的写作技巧和方式。
每个人幸福生活的背后,都由苦难的堆积。
海伦-凯勒幼年患病,高烧烧瞎了眼睛,烧聋了耳朵,说话发音含混不清。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寂静和黑暗交织的世界里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比常人高出上万倍的艰辛考上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享有87岁高龄,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完成了14本著作。最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年轻时遭到同窗宠涓的迫害,被魏国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双脚并在脸上刺字,企图迫使孙膑埋没于人世而不为人知。孙膑只好用皮张裹缠膝部跪步行走。后被齐威王赏识,任命为齐国军师,在齐魏马陵一战中,孙膑把宠涓打得“智穷而兵败”,无脸见世人而自刎。从此,孙膑名扬天下。孙膑写的《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为群众治病达一万人次以上,被誉为“当代保尔柯察金”。并获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等殊荣。
不见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苦难的经历是不完整的人生。
哪一位作家能脱离生活而凭空写作?就算科幻小说也是需要借助生活为背景的。所以说: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都离不开对苦难的描写,不是人类渴望苦难,而是为了人类战胜苦难而创造幸福和辉煌。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明知道冬季快来了,为何不准备棉衣
实际上,德国高层的指挥部成员早已意识到了冬季的寒冷,但都没有重视以下几点——苏联领土的广袤;多雨而泥泞的秋季;境内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还有苏联人抵抗的决心和高效的国防动员能力,貌似无穷无尽的战争潜力,这几点,把本来用“闪电战”速战速决的德国军队硬生生的拖到了俄罗斯最强大的武器面前——严冬。据资料显示,1940年-1941上半年,苏联的情报人员分析了德国的羊毛制服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认为在41年底之前德国会比较安静,因为,苏联的严冬是所有侵略者最大的敌人。事实上是,人家德国觉得用踏平西欧的那个模式,精锐的装甲部队大纵深穿插,夏秋两季就可以完美解决了,攻下苏联全境,再回德国过圣诞节还来得及。
的确,在较为干燥的初夏,德军势如破竹,在苏联较为发达的西部,基础设施好的东欧大平原上,经过西欧战场洗礼的德国坦克集群可以用30多公里的时速进行大纵深穿插,从而有效撕裂苏军阵线并破坏指挥体系,打得苏联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整个装甲部队的运转速度非常快。然而,进入秋季,在苏联腹地,整个德军发现,这些闪电般的装甲部队,越来越迈不开腿了.....
第一、苏联多雨而泥泞的秋季+境内落后的基础设施,极大的拖延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前进效率。
对比一下德国闪电战的威力,我们容易发现,“闪电战”的威力多爆发在西欧,中东欧的波兰、捷克等国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和苏联的欧洲领土范围内。比如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德国稍一发力,高卢雄鸡就倒下了,只抵抗了39天,丹麦至抵抗了4个小时,这些国家地区气候适宜,工业化程度高,公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特别适合装甲部队快速行进。
三十年代末的法国就已经有了高速公路
但是,随着战线的不断深入,进入到了苏联落后而广袤的腹地,柏油路非常稀少,交通基本都是大土路。这样糟糕的基础设施到了夏秋多雨时节和寒冷的冬天简直致命,雨雪之后,这种乡村土路被车轮或者履带一压就成了烂泥,轮式车辆动不动就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再加上加上持续的严寒,汽油都冻成凝胶状,不加热融化根本点不着,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水平骤降,基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攻势。甚至前进速度远不及骡马等畜力车。可以说,苏联落后的基础设施在最危急的时刻阻挡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
第二、德国高层没有意识到,苏联领土广袤,可以最大程度吸收德军“闪电战”的动能。
举个例子,老电视剧《战争与回忆》当中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党卫军军官跟他的情妇讲对苏联作战的计划。“这里是德国”军官指着地图上一小块黑色说。“那么,亲爱的,哪里是俄国呢?”情妇傻乎乎的问。“这里。”军官指着图上剩下的一大片绿色说。“天啊,天啊。”情妇大惊失色:“元首看过这份地图了吗?”
第三、补给线太长,即使有大量棉衣,也难以送至最前线。
说到这,有人会问,德国是欧洲的人口和工业大国,再加上仆从国和众多占领地,能够控制的人口至少两亿,就算发现不能速战速决,入冬后再开始后准备棉衣,短时期做上几百万件也不成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广袤的苏联,德军的装甲部队推进的越顺利,战略纵深就越广,补给线就越长。苏联和德国的火车铁轨规格不同,加上游击队经常破坏铁路线,所以后勤补给主要是走公路运输,进入到苏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后,路况差,加之车辆往返自身的油耗太大,又被换成了骡马部队接着走。
因此,德军送棉衣的后勤队伍,要么就是卡在烂泥中无法前进,要么就是司机迷了路、要么就是被游击队半路抢了。
第四、错误估计了苏联人的抵抗决心。
纳粹高层过于夸大了苏联强制集体化、大清洗等运动的影响,低估了苏联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防动员能力。
比如,苏联武装力量战斗意志坚决,敢于牺牲的劲头,远远高过了德军之前的西线对手。
除了乌克兰部分地区以外,广大苏联民众的坚壁清野和顽强抵抗,也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苏联政委是个可怕的存在,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授权直接枪毙逃兵),专门拿手枪对准临阵脱逃者,一律杀无赦,这个情节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被不断演绎,甚至被妖魔化。加之,德军的规矩是,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所以,在卫国战争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带头冲锋,乌拉乌拉一通鼓动,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躯保持着苏军旺盛的战斗力。
最终,苏联的严寒除了对士兵毁灭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着武器的性能,枪栓拉不开、炮兵瞄准器冻坏;而苏军的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非常灵活,严寒中长大的苏军是在本土作战,供给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平时都披着枪套,以防冻坏,服装也更为实用。
1941年12月,德军穿着笔挺的毛呢修身制服军装在泥地、雪地里面里摸爬滚打。此时,莫斯科郊区温度已降到-40°,德军面对的是长期驻守西伯利亚,已经非常适应严冬气候的苏军。然而,赶制出来的棉衣还在几百公里外的骡车上晃悠悠........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六七十年代农村三伏天气没电,没空调,没风扇,是怎么熬过炎热的
特地问了下我的老爸,那个年代有个神奇的东西,甭管多热的天都能瞬间清爽!
一件神奇的物件!
六七十年代的确没有空调,即便有电扇那也是极少数的人,我家里面买电视好像都到了90年代了,如果我老爸记得没错的话,我老爸刚出生的时候,好像也就是七八十年代家里刚刚安上灯泡。所以从这个逻辑点往前推的话,六七十年代还有一部分人的家里面是没有电的。
连电都没有就更不用说电扇了,那个时候的夏天也不比现在凉快多少,该热的时候还是很热的,天气动不动就跑到了35度以上,而且那个时候夏天你还要去做农活,甭管天多热,该干活的时候就得干活,不干活你吃什么?喝什么?人家都干活去了,自己在那偷懒肯定是不像样子的。
但是当我问老爸在那个年代里面没空调、没电扇,甚至都没有个纳凉的地方,夏天太热了,你们怎么办呢?老爸神秘地一笑,然后告诉我:在那个年代,我们有一个特殊的物件,你们现在年轻人都没有见过,那就是水井。
什么是水井呢?一部分人可能压根就没有接触过,我先简单讲几句,前一段时间比较爆的一个热点:北方一个人打井结果呢,打到了泉眼里面,那个水咕嘟咕嘟的往外喷,类似于这种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井。
而我们这边称之为水井的,一般情况下是在从地面往下挖,挖5米到10米左右就能够形成一个小的蓄水池,然后这个蓄水池里面呢就会有很多的水,因为地面和地下的位置差以及水井的独特构造,那么就能够保证这个水特别的清凉。
说句不太夸张的话,夏天的时候如果天气特别热,你拿着一个桶在水井里面舀上两桶水,然后往自己身上一泼,浑身都得打哆嗦,那个清凉感,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压根没有接触过。
水井的三大功效
水井的第1个功效肯定是喝水的,这一点咱们就不多讲了,讲多了反而显得有点絮叨。
第二功效:冰镇西瓜。大家现在吃过的冰镇西瓜,是不是感觉口感非常不好呢?把一个西瓜放到冰箱里再拿出来吃的时候总感觉有点味,对不对?那么如果大家家里有条件或者家里面原先就有水井的,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把这个西瓜放在桶里面,把桶拿绳系着,然后顺在水里面让水浸泡过西瓜,等上一两个小时再把西瓜给打捞上来,切开之后直接吃,那种冰凉的口感比吃雪糕还要爽上很多倍。
而在我们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家里面你说吃个菠萝、吃个香蕉可能很困难,但是吃个西瓜还是没问题的。不能说家家户户都种西瓜吧,但是绝大多数人他们都有种过,尤其是玉米地里面,玉米地里面不是有那种间隙吗?棉花地里面也有,然后趁着这个地方,给它插上秧苗,每亩地差不多能收获10个到20个西瓜。
一部分人把这个西瓜吃了,尤其是家大业大的,一个家里面有20多口子的人,这种情况之下,这个西瓜就只能吃掉了。你要是不吃西瓜,孩子在一旁嗷嗷叫,谁也受不了?如果家里面人本身就比较少,比如两口三口或者5口7口的,然后有这样一些西瓜,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西瓜直接给卖掉或者来换馒头、换粮食吃。
第三功效:洗澡。
年纪大的人不敢这样,直接从水井里面拿出水来往自己身上一泼,一般人也不敢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年纪大的人突然之间受了凉就很容易激着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一些小朋友,他们很愿意拿这些凉水往自己身上泼,一来清凉;二来这种感觉特别的爽。当然每一次这样做之后,十有八九会让一部分家长拿着个笤帚疙瘩满街乱打。
除此之外的纳凉方法
蒲扇法
这个蒲扇是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家里一些老人他们都会做,类似于把一些破纸壳子或者某些树叶、某些木棍通过某种方式把它打造成一个类似于扇子的东西,然后给自己扇风。扇出来的风非常的大,哪怕是再热的天,你随便扇上两下,都能够感到清风徐来。
游泳法
但是拿扇子使劲地给自己扇风也有一些难题无法解决,那就是天气特别特别的热,温度达到40度左右,这个时候整个空气都是热的,你扇出来的风也是热的,就跟蒸桑拿一样,这种天气在我们这边不多见,一年下来有那么两三天也就差不多了。
现阶段的话空调电风扇都有了,这种热的天气也不怕了,但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遇到这种天气,那就只能抓瞎了,家里有井的还好能够喝点水,如果家里没有井又没有西瓜,那怎么办呢?那就是去河里游泳。
那个时候的河里面还没有这么多的玻璃碴子呢,而且游泳的时候也比较安全,底下是厚厚的淤泥,也不会伤着脚,不像现在某些河里、某些沟里面都是很多很多的碎玻璃碴子,或者某些不明物体,这些物体非常的锋利,容易把脚划伤。
不过即便如此,在那个时候在河里游泳也要小心,有一种虫子它可能会往皮肤里面钻,一般情况下撒点盐或者拿小火烧一下那虫子就出来了,实在再不济的话,就得抓紧时间找个乡村医生拿镊子给它夹出来。
最后再说一点:因为古代的特殊,往往也就让一部分人压根不会感觉热或者不会感觉很热,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忙着农耕,都在忙着干活,一忙下来哪有什么心思去想这些东西。充其量到了晚上,大街小巷里面大家都走出来,一人拿个大蒲扇给自己扇一扇,拿个毛巾挡在自己的肩上,说话说累了回家喝口水再接着侃大山。
相比于六七十年代的纳凉的条件而言,现阶段简直是舒服的不要再舒服了,有空调吹着,有电扇吹着,偶尔还来个凉席再吃根雪糕,这个日子那可当真是美滋滋了。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趣谈唐宋元明清
人生为什么要学会享受孤独该怎么看待享受孤独这个过程
孤独让人冷静,学会思考。孤独本意是凄凉的,但是如能学会享受孤独的那份宁静,在孤独中积蓄力量,学会等待,那寒冷的夜色也有别样的美好。享受孤独,学会成长,如生于悬崖峭壁上的劲松,是生命之花的绽放;如水滴石穿的那份孤独孕育着惊人的力量。
你读过最美的告白的句子是什么
♥ 岁月为笔,相思入墨,字里行间全是你
♥ 老城旧梦刻多少姓名,我一笔一划却只写成了你
♥ 月是云中散客,卿是人间绝色,亦是人间难得
♥ 三千繁华东流水,一梦长安终成灰
♥ 我愿执笔弃花间,从此以后,离经易道,只为你
♥ 细水流年,与君语;繁华落尽,与君老
♥ 思念如马,自别离,未停蹄。相思若柳,飘满城,尽飞絮。
♥ 岁字月为笔 相思入墨 ,字里行间全是你
♥ 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我的心里就炸成了烟花,需要用一生来打扫灰炉
♥山河已幕,时已寝安,不求同枕,但求同梦
♥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倾心于一人,岁月亦须礼让三分
♥ 愿你一生被爱,坦荡自若,无忧无虑,愿你不该稚气,不失信仰,愿我所愿 ,皆能如愿
♥ 你发不需及腰,可让我为你绾青丝便好,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
♥ 惟愿执子之手,与卿相濡以沫
♥ 攒了好久的温柔与浪漫,想要一次性都给你。
♥ 初夏的晚风,浪漫又温柔。想把你拥进我世界的怀抱里,想把你写到我生活的温柔里
我发现越是我没有的我越喜欢回答这类问题,作为资深单身狗,以后可能会孤独终老的人很喜欢这些美美的文案,加油!愿幸福哦!
总是孤独,总是对别人好,但是得到的结果都是让人失望,应该怎么办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伴侣在外打工,儿女在外读书或者工作,剩下孤单的自己在家,朋友圈又少,孤僻、不爱出门,不爱与人交往,总是感到孤独、寂寞、无聊。
改变自己的想法,调整好心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看看新闻,观察时事动态。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乐就乐,人生有几何?自己找乐子,出去散散步,逛逛庙会,看看风景,放松心情,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
付出了不一定获得相应的回报
总是对别人好,但是得到的结果让人失望。人与人的交往有分歧,心态与看法各异,别刻意去讨好别人,做好自己,对得起良心,问心无愧。
不必耿耿于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何必纠结,自寻烦恼。看淡、放下,不适合自己的圈子,务必远离,免生事非,想不通,就别想,猜不透,就别猜,一切随遇而安吧!
【图片来自网络】
警察(特别是法医)是如何不怕那些惨不忍睹的尸体的
我是个法医,这个还是我来回答吧。
先自我介绍一下,法医病理研究生毕业以来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快到了不惑的年龄。这十几年中经我手检验的尸体数量,大概有小一千具之多,现在无论多么惨烈的现场或者尸体看到以后,也不会有多大的反应。
我想为什么法医不害怕,无非有以下原因
第一、法医都是医学院校出身,在学校的时候就会接触医学知识,也会上解剖学或者局部解剖学等学科,接触过尸体也就是“大体老师”,都上手解剖过或者接触过,虽然都是经过福尔马林浸泡的遗体,不是新鲜的,但是这可以算是基础。
第二、习惯成自然。因为工作的性质或者职业特点就是接触尸体,作为法医特别是基层法医,只要是非正常死亡的案子,无论是意外、自杀还是他杀,只要有人报警都要去检验,毕竟人命关天,就拿我来讲,一年评论下来检验将近一百具遗体,这里面有新鲜的有高腐的,有完整的有零碎的,有年老的又年轻的,有男的有女的,各种各样的死因,所以接触多了,自然而然也就适应了。其实,我真的没怕过遗体,可能比较适合这个职业。
第三、职责使然。其实无论什么状态的尸体,当你处在法医的角色来讲,面前的这具遗体只是工作对象,你做到不是怕,而是根据尸体现象判断是不是案件、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如果是案件还有推断致伤工具,还原案件的经过等等,根本没有时间会让你害怕。
可能很多人很奇怪,如果是高腐尸体,法医也不害怕吗,高腐尸体巨人观也很吓人,其实看多了就习惯了,就是面色发黑,面庞增大,眼睛突出,口唇肿大外翻,舌头伸出,所有巨人观面貌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子,最让法医接受不了的就是尸臭,另外还有一些夏天时候野外被发现尸体,蛆虫在遗体上翻滚,谁看了都会恶心,法医也不例外。
为生者权,代死者言,作为法医,责任重大,且行且珍惜吧!对法医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