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出自哪里,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明代著名诗人曹学佺的诗。
其实本来也不是曹学佺原创,而是他在一个屠夫的家中看到的,感慨良多,就摘录入自己的诗歌里。
原文是: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 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萨沙翻译一下就是,蝇营狗苟,只知道贪图一些小利益而什么都不顾,这种人只算是人形动物,不能算是人。一般仗义晓理的都是屠夫之类的市井粗人,而忘恩负义的多是通情达理的读书人!
这其实是曹学佺在讽刺当时官场的乌烟瘴气。
曹学佺这个人很特殊,是平民学霸,依靠自己的才华成为省一级的官员。
有意思的是,此人虽在官场混迹了40年,却能够保持独立人格,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
曹学佺是个坚持原则的人,在刚刚做官的时候,提拔他的老师张位就被人陷害入狱。当时社会是流行连坐的,也就是被认为是某人的弟子、门生、党徒,都会被连带打击。
于是张位的弟子纷纷划清界限,不同老师来往。张位被押送回原籍为民时,只有曹学佺一个人来送行。张的政敌得知此事,将曹学佺从刚刚就职的户部,调到大理寺担任长达7年闲职,不予提拔。
试问,人生有几个7年?这个打击够大了。
但曹学佺还是坚持原则。被调到四川担任地方官后,他对老百姓很好,救济灾民,约束官吏等等。但是,曹学佺经常按照法律对付四川的明朝宗室,引起了几个王爷的不满。
蜀王府毁于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资70万两修复,曹学佺援宗藩条例予以拒绝。
蜀王大怒,找了个机会诬陷曹学佺,导致他又被免职,回老家闲居,直到9年后再被又被委任官职。
有意思的是,曹学佺被迫离开四川时,平时关系很好的官员和文人基本没人送行,反而是受过他恩惠的普通老百姓来了很多人。
曹学佺深受敢动。
他后来去广西任职,又得罪了当地的地方势力。这些人更狠,直接诬告到中央,导致曹学佺直接被魏忠贤变为平民,还坐牢3个月,本来他已经是省一级官员副布政使。
曹学佺是个有骨气的人,崇祯皇帝自杀以后,他仍然在南明朝廷服务,抵抗满清入侵。
后来南明政权垮台,曹学佺所在的福州被清军攻破。他选择上吊自杀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相反,之前很多高喊忠义的文人,很多投靠满清成为汉奸。
曹学佺当官40年,对官场的一切都很了解。当时官员多是科举考试上来的文人,进入官场以后大多同流合污,眼中只有利益,其他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什么恩师、朋友、亲戚,只要同利益相违背都可以出卖。
最关键的是,这些家伙平时还站在道德制高点,满口仁义道德忠孝两全,实际上做的是男盗女娼汉奸卖国的事情。
由于官场风气是全社会最差的,所以官场的人渣最多。相比起来,社会上的风气比官场要好,普通老百姓还多讲一些游戏规则。
这就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由来。
你读过蒲松龄最匪夷所思的小说是哪一篇
青州有一位商人,因为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不回家。和妻子不得相见,为了让妻子不孤单,便养了一条白狗陪伴着她。
谁知那白狗越长越大,妻子忍受不了寂寞便和这狗相交,时间长了那白狗也引以为常,一人一狗经常相拥而眠。
一天,丈夫突然从外地回来,妻子高兴异常。夜晚,夫妻二人同床而眠,那白狗突然进屋,像平常一样准备上床,看没有自己的位置,竟然将男主人给咬死了。
后来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愤愤不平,便将此事告到了官府,县官便将妇人捉拿归案,妇人再三狡辩不肯服罪,官府只能将她囚禁了起来。
审讯妇人的官员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命令差役将白狗牵了过来,随后又将妇人从狱中提了出来。随后放开了白狗的绳子,那白狗看见妇人之后直扑了上去,咬烂了妇人的衣服,想要和她相交。众目睽睽之下,妇人无话可说,只好认罪。随后,审讯官员便命令两个衙役,将妇人和狗押到上级衙门去再做定夺。
这两个衙役一人押着妇人,一人押着白犬走在闹市中,闹市中的百姓交头接耳,人们从未听说过人犬相交这种事,纷纷想要看。民声沸腾之下,大家竟然相互凑钱去贿赂衙役,衙役们见一大笔钱放在自己的面前,岂有不赚之理?于是,便将那妇人和白狗聚在一起,让他们相交。
衙役所过之处,往往有数百人围观,那衙役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衙役们赚完钱以后将妇人和白狗押到上级官府处,据说这一人一犬处死之时受了肢解的酷刑。
蒲松龄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曾经这样说道:在濮水之畔私会,人们讥讽嘲笑,在森林之中约见,人们不值一提,那妇人将白犬当作自己的情郎,在云雨台上一人一犬,互诉衷肠。要知犬本是防奸却去行奸,又因极度凶残杀人,即使是萧何来了也难以用国法为其治罪,有些人虽不是那白犬,可是与那白犬又有何异呢?
暮有话说
蒲松龄的这篇小说虽然短小,可它其中的寓意却极为深厚。蒲松龄借一个稀奇的故事,向人们诉说这人世间的蝇营狗苟。
其实这个故事中,最稀奇的是并不是那妇人和白犬相交,而是那街上好事的百姓,为了看这件奇事,为了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竟然出钱贿赂衙役,现在读来还真是可笑至极。
现实中,那街上的百姓之人又何止是少数呢?在这个虚拟的互联网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也为了迎合一些人独特的口味,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毁三观的文章和视频。
关键是,这些东西竟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受众,于是,因为有市场便有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社会仿佛因为一些人奇特的心理而逐渐变得扭曲,他们不断的制造着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吸引人们的眼球,去试图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也不断的在刷新自己的下限。
我们仔细想一想,这社会真的需要那些扭曲人们三观的东西吗?这些东西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说到底不过是有些人为了博取人们的眼球去做一些丑态,以赚取那些用自己的下限获得的利益罢了。
那些被吸引眼球的人就如同贿赂衙役的百姓,正是因为他们愿意掏腰包,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类似的事发生。犬奸本是一件奇闻,但如果有衙役看到其中的利益,谁有敢保证不会有更多的奇闻发生呢?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孔子和孟子有哪些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孟子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战国时代,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你们一般会在哪里找故事素材
素材来源?素材来自人的五官对大自然的感受,感受到了世界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在把这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收藏,等需要的时候那便是书到用时不恨少了。这些储存在大脑里的素材,就像古代弓箭兵箭囊里的箭矢一样,越多越好。
大凡讲故事的人,首先会把自己熟悉的事情成故事说给别人听,这种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讲起来闻者会觉得生动有趣,非常容易被带入其中,效果可想而知。这是初级讲者的基本切入点。
我们也时常遇到这么一种情况,被要求讲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甚至是自己从未有过涉及的领域,也就是中级讲着的水平。怎么办呢?
在文学课堂上,曾经探讨过未知领域中故事的切入与展开方式。当然讲故事首先确定主角,通常没有主角的文章是历史、总志、方志以及行政公文等等。故事的灵魂在于主角,主角的灵魂在于讲述着。记得小时候很讨厌上作文课,因为那个留短发戴黑边粗框眼镜的老师,总是在黑板上写下作文课要完成的题目,什么题目?电影观后感,遇到诸如此类的就让大部分同学头痛。没看过怎么写?胡编乱造一定会被点名批评的。看到黑板上写着《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观后感,就恨不得找块板砖把写题目的脑袋瓜子死命地拍打下去,能不能有点创意?可是咱没看过咋整?作文题又必须要去完成,找呗,反正是各种找,各种问。最后得到一两句只言片语,废了五百来个汉子,眼镜一闭交差万事大吉。
到现在也没想起来那个留短发戴黑边粗框眼镜的老师是男?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