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春秋时期从什么事件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周朝又有什么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 春秋时期赵盾和崔杼弑君,太史为何敢写下来
- 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 你认为春秋战国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吗
- 历史上春秋时期有哪些国家,较强大的国家有哪些
- 楚国开创了春秋时期最鼎盛的时代,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
- 春秋时期儒学先贤对中国文化有哪些贡献
- 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是什么情况
春秋时期从什么事件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周朝又有什么关系
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两个朝代。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国都向东迁移到洛邑,建立东周开始的;东周包括了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历史上的周朝实际上包括西周和东周两个朝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进行了伐纣灭商的决胜之战,建立西周,定都镐京(现在的西安附近)。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那个)被犬戎攻破镐京后杀死,西周灭亡,镐京也遭到战火破坏。
原来的废太子宜臼被诸侯拥立为新的周王,是为周平王。宗周镐京,地处西北,位置靠近游牧民族,随时面临被入侵的可能。而此时的周王室实力下降,无力保障国都的安全。而且,此时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旱灾,据史料记载,洛河、泾河和渭河都干涸了,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雪上加霜的是,岐山附近又发生了地震灾害,使得统治状况进一步恶化。而西周初年周公负责营建的成周洛邑恰好符合了新都城的要求。
迁都后的周王室衰弱,无力控制地方诸侯。诸侯群起纷争,争夺霸权,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而这一时期恰好与鲁国编纂的史书《春秋》这本书记载史实的起止年限差不多,于是就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这段历史时期成为春秋时期。
经过春秋时期的大量战争,诸侯国经过兼并,大量灭亡,消失在历史中。经过“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最终确立的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秦朝,战国结束。秦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于公元前256年,攻入洛邑,周朝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 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五零六年,吴国打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秦国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溪,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
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公国、鲁、滕、邹、费等,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春秋时期赵盾和崔杼弑君,太史为何敢写下来
关于崔杼、赵盾弑君的事情,太史官齐太史和董狐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写下来,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不畏生死。但更深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崔杼、赵盾都不能一手遮天。
所以,齐太史和董狐才敢这样报道相关事件。换而言之,如果不是因为当时与崔杼、赵盾分庭抗礼的大佬非常多。齐太史、董狐,也不敢和崔杼、赵盾这样叫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齐太史和董狐表面上看是在秉笔直书,但其实他们不过是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所以才会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像他们这样的史官,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人们只会用两个字形容他们,那就是“愤青”!
因为,所谓崔杼弑君,无非是齐国的君主,喜欢上了崔杼的女人,就常常到崔杼家睡崔杼的女人,最后崔杼忍无可忍,才将君主给打死。问题是,齐太史在记录这件事时,并没有详细记载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简单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崔杼弑其君!”董狐的事,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用现代的事类比,就是齐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高级官员,看对了一个下属的妻子,就与这个下属的妻子通奸,并且无视这个下属的尊严,毫不避讳的干这种无耻的行为,最后让这个下属堵在家里,给打死了。
消息传出来后,某个新闻记者,在记录这件事时仅简单一句话:“一个官员,故意打死了他的上司!”后来,这个新闻记者因此被杀,而这个新闻记者的弟弟,又继续这样说:“一个官员,故意打死了他的上司。”
你们说,这种新闻记者,有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吗?肯定没有。这个新闻记者就算有职业操守,也是愤青的职业操守!
因为,有一些最重要的信息,被他们选择性无视。那就是,君主为什么会被杀?君主该不该被杀?臣子在当时背景下,选择杀他们,是不是合理的?
一个人在报道这件事时,故意模糊了上述信息,这能叫客观报道吗?事实上,齐太史、董狐这样记录相关事件,严格的说,本身就缺乏客观公正性。因为,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时,需要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为一个史官,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全模糊,就告诉大家一个结果。而且还因此,极尽感情色彩的偏袒某一方,这叫什么合格的史官?如果一个史官,这样记录时事,也能称之为良史,那所谓的“愤青”,都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当然,作为皇权时代的文人,极力吹捧齐太史、董狐无可非议。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在无原则的维护君主的权益。
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如果仍然极力吹捧他们,就实在有些值得非议。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史官,他们只是封建君主的御用文人而已!也正因为此,他们才敢记载崔杼、赵盾弑君的事情。
当然,如果当时崔杼、赵盾已经完全控制政局,不仅可以取君王而代之,且帝国内部已经没有人敢反抗他们,那齐太史、董狐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恐怕就会重点描述君王是怎么欺负崔杼、赵盾的,然后崔杼、赵盾一忍再忍,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为了国家和百姓,才不得不弑君。如果是这样,我们再读这段历史时,那崔杼、赵盾的弑君,就变成是伟光正的行为。
可惜的是,当时崔杼、赵盾虽然成功弑君,但他们却无法控制局势,帝国内部也有很多大佬与他们分庭抗礼,这时齐太史、董狐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就会重点描述崔杼、赵盾弑君的行为,而对于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却只字不提!
为什么春秋、战国分裂的时间能长达500多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诸侯割据,以求霸主地位,但大统观念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还没有成熟,诸侯国数量庞大,有野心想取代周室王朝的确不多,战国初期,虽然战乱很多,但国家太多,主要还是互相牵制的,到了战国中期,各国开始了统一之战,以秦吞并巴、蜀为开端,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又经历了百年,战国七雄历经百年战乱,周天子当时虽是名义上的天子,但实则已成傀儡,各诸侯国根本没有和周天子有任何联系。反而周天子靠诸侯国而存在。当时董仲舒提出过大一统的观念仅仅是在文化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仅是主张文化层面上的统一民众思想,便于君主的统治,但在大一统的层面上还要靠了秦始皇帝制的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皇朝的建立。它们是一个相互推进的作用。由于多年的战乱,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出现,以结束乱世,这个目标最终由秦来实现。
你认为春秋战国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代……
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礼乐制度由天子出变为诸侯出……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日渐演变成统一战争……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各诸侯国纷纷通过改革变法,确认土地私有,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为进入帝制时代奠定了基础……
大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构成以后我国帝制时代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基础……
传统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诗经》《离骚》等涌现,私学兴盛,士的阶层崛起,学术下移……特别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出现,诸子百家学术纷呈,思想活跃,争奇斗艳……
早期儒家形成,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继承发扬……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兴起……墨子的墨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及阴阳家、兵家、名家、农家等纷纷粉墨登场……
我国后世的思想流派,文学流派等都可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寻找到出处和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因此,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时期……
历史上春秋时期有哪些国家,较强大的国家有哪些
春秋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之间!主要是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国都迁到了洛邑。从此,各个诸侯国开始各自为政,出现了互相争夺土地人口的战争。
据统计,当时的诸侯国,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代国等等。
比较强大的是后来出现的春秋五霸,秦国,齐国,晋国,楚国,宋国。
楚国开创了春秋时期最鼎盛的时代,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
因为秦国的数代君主都是明君。都想着自己的国家,贾谊的《过秦论》就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有了先辈们的努力和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当时的天下大势,所以成就了秦始皇的霸业。
秦国地处当时偏僻的西北之地,与胡人来往甚密。所以在战术上会受胡人的影响。胡人擅长骑射,不像中原人穿着宽袍大袖去打仗。所以很占优势。后来赵武灵王也学习了胡服骑射。秦国人也比较实际,不像其他中原国家那么爱说漂亮话。所以商鞅在魏国不受重视,到了秦国反而被奉为座上宾。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之后的范雎,尽心尽力的辅佐秦国。坚持变法,让秦国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国。再加上苏秦合纵计策的失败,六国联盟土崩瓦解,秦国就更强的肆无忌惮了。而后的几十年里,秦国有只有子楚一个昏君,但是在吕不韦尽心辅佐之下,秦国依然如日中天。终于在秦始皇时期,秦国消灭了其他六国,成为独一无二的霸主。
而反观楚国,自楚武王称王以来,领土的确是扩张了不少。但是明君却很少,更没有一直努力几代的明君,大臣也不甚给力,而且楚国仗着地大物博,经常轻视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于来游说的政客也不感兴趣,错过了变法的最佳时机,而被秦国远远超过。
秦国的崛起与称霸,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历代秦国国君的努力,对人才的重视,变法的及时与领先性,还有就是其他国家的颓废造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所谓时也命也。
春秋时期儒学先贤对中国文化有哪些贡献
孔子创立了儒学,他对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创立儒家学说:孔子创立了儒家,而后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的“仁”学。这是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
2、塑造中国人文化理想人格:孔子提出“仁”、“礼”等概念,要求人们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做到“忠恕”,要热爱学习,还应该“见贤思齐”,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孔子的这些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不懈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整理上古时代文化遗产: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没有留下自己的专著,但整理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六艺”(《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周易》、《春秋》),为保存上古时代的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
4、开中国私塾教育的先河:孔子创立私学,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旧制度,培养出了颜回、子贡、子路、冉有等“七十二贤人”。他的教育理念如“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是什么情况
我来回答一下,不知道答的好不好,请见谅。(文/牛在看你)
西周是讲究周礼的国家,什么是周礼,其实就是一种等级秩序,你也可以看做宗法制的延续,这和西周的几次分封关系巨大,换句话说,这种等级秩序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比如说,天子被认为是大宗,诸侯相对就是小宗,诸侯的儿子相对诸侯又是小宗,诸侯的孙子相对诸侯的儿子又是小宗,如此秩序。
实际上,这种礼乐的建设有着很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让诸侯国臣服。那怎么判断诸侯国臣服不臣服呢?这就需要礼来约束,你比如说:诸侯国有没有按时来进贡啊,诸侯国有没有准时参加会盟啊,诸侯国有没有按照西周建立的等级秩序来执行相关祭祀啊或者历法啊,诸侯国使用器具有没有超过本分啊等等。那么这些现象主要是想要证实他们有没有违礼,一旦诸侯违背礼,西周作为诸侯国的首领就有权代表全天下去讨伐他,这叫师出有名。我们说最怕的就是师出无名,为什么?因为师出无名的话就会让其他弱小的诸侯国战战兢兢,如果师出有名的话,他们就会因为此事与他们无关而感到很放心。
那么,其实这种关系的建立依靠的就是血缘关系,对于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来说,其实只有慑服,从而强行让他们承认这种血缘关系。你比如说楚国,或者说东方的夷族,还有那些时叛是从的西戎,对于这些人改怎么办呢?其实,对于当时的政治情况,对于这些言语不通、风俗不同的人,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文明的礼乐来约束,只能依靠军事征伐,从而使他们慑服。
西周初年,而且由于血缘分封的区域广泛,中原诸侯联合起来的西周军事集团的力量非常强大,这一条件有利地保证了礼乐的建设和贯彻。
但是随着西周集团内部的慢慢腐化,异姓诸侯国的慢慢崛起,整个格局其实是在慢慢变化的。而西周后期针对西戎和楚国的几次战败,更加加速了整个格局的改变。
到了春秋时期,周平王被西戎打败,灰不溜秋地躲到洛阳,依靠着一块别人施舍的土地而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自己的成周六师的建制早已经遭到破坏,礼乐早已经顺着战乱的爆发而削减,对于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国家,那些异性的诸侯国还有谁将它放在眼里,自然而然那些僭越礼仪的行为再也不可能受到征伐了。
而另一方面,中原诸侯国与西周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已经越来越远,而中原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这些矛盾,衰落的东周已经不能够震慑和调节了,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为自身的利益而战,如此征伐不断,必然是师出无名的,当然,更加没有所谓的“礼乐”为依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