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行的意思

中医讲的经络是什么为什么科学发达的今天都无法解释?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5 11:48:31 浏览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医讲的经络是什么为什么科学发达的今天都无法解释

中医把经络定义为气血运行的通适,这个概念其实应该是经脉,因为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而如果讲到经络的话,应该是体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即无形)能量一(气)运行的路径。我们把经络运行的无形能量称为经气。

经络这个概念是中国医学独有的,西方医学并没有这一认识。

那为什么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会有这个独创的学说呢?实际上这源于东西方哲学上的差异,西方哲学是一个(二元论)哲学思想,在探讨到世界本源时,一定由两大类构成,精神和物质,精神是无形的,物质是有形的。西方科学研究的是有形部分,所以西方医学研究的就是人体内有形部分,比如脏器,皮肤,骨骼等。而精神这一类无形的东西,不是西方科学的研究目标,是属于西方宗教的研究范畴。而东方哲人在认识世界本源时,认为只有一种存在,即是气,这就是东方哲学很有名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这种气可以凝聚构成肉眼可见的有形部分,也可弥散运动,形成无形的能量,两种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有形无形合二为一。所以东方医学认识的人体不仅有脏器,皮肤,骨骼等有形部分,还有无形的能量系统,而经络就是这种能量在体内的循环通道。

有没有谁内证到经络气的循行路线

金栋按:此说有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旨。《内经》认为,经络气是人体死亡后解剖发现看到的,经典有明说。如《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据史籍记载,汉代[新帝]王莽曾组织进行过一次人体解剖,见《汉书·王莽传》,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可见,今本《内经》中有关脏腑经脉的解剖数据,或与此有关。

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是其推演中医经典《内经》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即“以五脏附会五行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以十二经脉附会三阴三阳为次的经络学说”及“以五运六气附会三阴三阳五行后起之运气学说”等。中医脏腑经络之实质,虽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知识(见《经水》篇等),但由于古代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注重附会阴阳五行说之关系去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中医才有习惯上所称的“五脏六腑十一经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此等名称。

目前有传世本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祝华英道长《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与应用》,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是古代圣人在养生修道、炼道过程中“由自身显示体证(内证观察)出来的玄机奥妙”。殊不知,实非如此,此已远离《内经》之本旨矣!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当时尚未有“十二经脉”名称,只有“十一脉”之名。脉之“十一”当源于“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国语·周语》)之推演,故阳脉有六条(天六)阴脉有五条(地五。缺臂厥阴,即缺手厥阴心包经)。由十一脉演变为十二经脉,“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以附会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说。“足见十一经脉说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脉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此与圣人“内证反观”何干?试问,此时又有哪个圣人出现?

可见,在古代,经脉(络)的前身是“脉”,且经络与脉的形态基础是一样的,即血脉、血管。“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脉是气血(如营气、血液等)运行之通道,具有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之功能,此为脉的最初含义,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脉之前冠以“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等数字,则是推演而来!台湾学者李建民谓之“数术天学”(《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即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了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等多方面之功,已经远离了“血脉”最初之含义了!(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所以李建民说:“‘脉’的意涵,在整部《内经》不是给予严格的界说,而是将其放在庞大的阴阳五行的网络组织下,(推衍)其理论知识。古代医者并不关心‘脉’的实质,而是取天地阴阳与之类比,甚至是做天人同构的推衍。……例如,每个人都有三百六十五节、十二经脉等等‘以应天地’(《灵枢·邪客》),但这套系统并不是通过解剖人体可得的。”(《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即经脉之“十二”是天人相应类比推演而来。

赵洪钧《内经时代》认为,《黄帝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为什么经脉(络)的实质,至今解剖没有找到、没有被证实?读《黄帝内经》则会发现,十二经脉,乃由天人相应体系类比推演而来,且《内经》多篇论述这个问题。所以赵洪钧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是有道理的!

腿的经络从下往上推和从上往下推有什么不同

腿上的经络从下往上推和从上往下推有什么不同?

推按经络可以疏通经脉之气,刺激经气的运行,所以只要在经络上刺激就能给人带来一定的保健作用。平时推按的时候,关键点还是找准经络。

我们常说的一个“大周天”是十二条经脉按顺序循行一周,而在腿部分布有六条经脉。

分别分布在腿的内侧和外侧各三条。

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外侧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脾经、肝经、肾经三条是从脚趾开始往上走,到达胸腹部传给下一条经脉;胃经、胆经、膀胱经是从头部往下走,到达脚趾,再传给下一条经脉。

所以脾胃消化吸收的问题可以选择脾经、胃经进行推按;心情不好,急躁易怒,上头火可以选择肝经、胆经进行推按;泌尿系、肾、腰、膀胱等问题可以选择肾经、膀胱经进行推按。

推腿上的经络从下往上推与从上往下推有不一样吗?

我们开始已经是说了,最关键的是找准经络,至于方向,确实有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因为经络的调节本来就是双向的。

你虚的时候,刺激经络,会调动经络上的经气往这边聚集;你实的时候,刺激经络,会减缓经气往这边聚集,并且该处过多的经气会往其他地方转移。

那推的方向就没有关系了吗?

不,有差别的,当我们知道了疾病的虚实的时候,我们可以人为地进行辅助补泻。

我们知道正常来说经气是沿着“大周天”的路线一直循环不停地运转着。

当我们虚的时候,需要更多经气,就需要经气运行更加快速、顺畅,从而聚集更多的经气,以补充病变部位之虚。

当我们实的时候,就需要减少经气往这边聚集,从而逐步泻病变部位之实。

怎么通过一些技巧来补其虚,泻其实呢?

要补虚,我们就需要让身体感觉到虚;要泻实证,我们就需要让身体感受到实。

虚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柔的推按经脉,让身体知道这边的经气比较柔和,轻缓,从而调动更多经气聚集;也可以顺着经脉走行的方向进行推按,助力经气运行,使经气运行更多、更快、更足。

实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较重的推按经脉,让身体以为这边的经气兴奋、满溢、活力四射,从而减少经气的聚集,减缓经气的运行;也可以逆着经脉走行的方向进行推按,让身体以为这边的经气太满了,还往回逆冲,从而减慢经气运行的速率,慢慢泻实证。

推腿上的经脉方向要分内外侧。

腿部内外侧的经脉走行是不一样的,内侧从下走上;外侧从上走下。

当虚证的时候,要顺着经脉推,内侧的经脉需要从下往上推;外侧的经脉需要从上往下推。

当实证的时候,要逆着经脉推,内侧的经脉需要从上往下推;外侧的经脉需要从下往上推。

这是我对“腿的经络从下往上推和从上往下推有什么不同?”的一些理解,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打赏、转发、关注,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中医的血气是什么意思

中、西医是两个系统,不要一对一的对号入座。

中医之血包括血管里的血,还包括西医所说的其它体液,如淋巴液、汗。血的虚实可以从脉的充盈程度来判断,中医说的血不足、血虚(今后“血”特指中文血的本意,既中医之血),人会表现出面黄肌瘦,低体温。血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也会这样,如胸腔积液、腹水。

气是功能、动力和生命本原。不是呼吸之气。没有功能的实体是死尸,没有动力的血、肉也是死尸。生命本原是什么?没有公认的定义,尤如几何学上的公理,无需证明,也无法证明,但人们知道所指,一头十斤的活猪与一块十斤的猪肉,大家都知道一个是有生命的,一个是没有生命的,它两个之间的差就是生命。近年,人们为了找到中医的气,作了大量研究,发现人体内极微量的总共只有几克的第一信使物质,如各种细胞外信息分子,又称细胞间信号分子即细胞因子,诸如各种内分泌激素,前列腺素,肾上腺素,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C)以及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细胞因子可能就是气,尤其是一氧化氮(NC),人工造模显示中医气虚者符合一氧化氮低水平者。现在补一氧化氮成了非常时髦的流行。气不足者,声低气怯,少气无力,没有精神,易感染,易疲劳。

关于“气”多说几句

1970年,费里德·穆拉德博士(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之一)通过其在弗吉尼亚大学及后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发现硝化甘油进入血管后,它就转化为一种叫一氧化氮的瞬间存在的气体,一氧化氮刺激产生环磷酸鸟苷,环磷酸鸟苷起信使作用,使血管松弛和扩张;血流加快,心脏供血增加,缓解胸痛和降低血压。   

1980年罗伯特·佛契哥特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存在一些使血管松弛的信号和信使分子。而该分子存在时间非常短,仅存活不足1秒,所以没有人能分析其化学成分或把它分离出来,当时这个分子被罗伯特·佛契哥特博士称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缩写为EDFR。   

1986年,伊格纳罗博士开始想到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可能是一氧化氮,并在罗伯特·佛契特博士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EDRF就是一氧化氮,并且发现血管内皮组织能产生一氧化氮以控制血压。   

文章写到这里,中医的气是什么,血是什么,应当已经清楚了,但是要把自己的大脑从西医转回中医和中国文化上来,虽然知道一些西医的概念也有好处。中医有气的概念比《黄帝内经》还早,中医把补气用于临床已经有几千年,早于西方人几千年,只是因为中医的整体观念决定了从来不从微观上去分析,当时的条件也不允许从分子级别上去分析气是什么,但我们的祖先高明就在这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虽然不知气的分子结构,但我能把气用的纯熟无比,能用其治病救人,起死回生,这就够了。知道了分子结构但不会用,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