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安一隅

占据巴蜀之地为何只能偏安一隅?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5 06:34:26 浏览9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占据巴蜀之地为何只能偏安一隅

李白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四川盆地及其附近的区域。

看看巴蜀的地域位置,北面大巴山,东面巫山,南有大凉山,西面是雪山高原。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通往中原地带的路只有东边和北方。

东部虽然也可以进出巴蜀之地,但长江流经四川东部形成了一系列峡谷,江底硬岩横梗,水流湍急。单人进出就已经很难了,更别提大部队从这条路走了。

所以,想要通往中原只有通过北部进军汉中地区,夺取关中,然后再取中原。但是,古代的栈道就是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危险至极。

巴蜀本是水患严重的地区,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天府之国。所以,把这里当作一个后方补给区倒还可以,如果想攻打这里或者从这里进军,因为粮草的运输问题,就变得十分艰难。后人之所以说刘邦厉害,就是因为刘邦在这里进军汉中攻楚的,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就好像让希特勒安心地呆在被英法苏夹击的一亩三分地,乖乖的做一个德国总理一样。德国如果想要强大,不被周边强国挤压而死,就必须主动出击,开动战争机器,搅得欧洲天翻地覆,才有复兴的希望。

蜀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三国中,蜀国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又最少,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偏安一隅,终归会被周边的魏国和吴国吞并,所以,为了蜀国的生存计,即使再难,也要出击!

在“静Yes”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有如下好处:

1、化被动为主动,争取天下归心

当时的情况是三国鼎立,刘备征讨吴国失败,荆州彻底失去,蜀国只有一个益州的地盘,而全国13州,魏国有9,吴国有3,虽然蜀国占据了云贵地区,但这里终归是没有完全开发的苗裔地区,诸葛亮征讨孟获也只是得到了他们不在背后捣乱的承诺,并不能算作蜀国的实际领土。

这样的情况下,蜀国就非常危险,一方面,北方曹魏取代汉朝已经成为定局,如果蜀国不有所表示,那么从刘备建立起来的所谓“汉朝正统”理论就会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湮没,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在法理上蜀国就站不住脚,到时候魏国号召天下志士来讨伐,蜀国只能负隅顽抗。

而一旦诸葛亮主动出击,就成了汉朝以巴蜀为根据地,试图恢复汉朝疆域的努力,这对于天下人而言就会更有正义性。特别是对于魏国人而言更能吸引人心。

2、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集作为外来集团,和本土的贵族势力始终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如果不加以化解,势必造成蜀国不战先乱。所以诸葛亮需要找到一个方法,释放这种内部压力。

战争是个很好的方法。

此时,蜀国内部疲敝,人心不齐,而一旦开动战争机器,那么就可以以战争的名义清除内部的不同意见的势力,达到统一内部的势力。

在蜀国的北伐中,军队实力得到提升,可以有力震慑其他的反抗势力,这对于稳定蜀国意义重大。

但是结果就是造成蜀国国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疲敝魏国,优化外部环境

只要诸葛亮一直打下去,那么魏国就始终不得安宁。

因为诸葛亮拖住了魏国,导致魏国不能全面防守吴国,而吴国又是可以挑战魏国的力量,所以在西线,司马懿是不敢大胆出击的。

因为司马懿不敢出击,所以就只能一直和诸葛亮耗着,这导致司马懿拥兵自重,对魏国的皇位产生严重威胁。进而导致魏国内乱,给蜀国更多的喘息之机。

实际上,最后司马懿真的就架空了魏国,导致魏国内部动乱,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

而诸葛亮拖住魏国,也为吴国对阵魏国创造了条件,表明蜀国并无威胁吴国之意,也可以强化吴蜀联盟。

所以综上,诸葛亮必须北伐,如果停下,国内矛盾丛生,外部威胁加重,蜀国会灭亡得更迅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南宋能够偏安一隅,而不是如南明一般快速灭亡,原因在哪里

南明从清军入关到灭亡,一共不到20年(到永历帝死算18年);同样是半壁江山的南宋,从靖康之耻,到与元军的崖山海战,一共超过了150年。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明朝更昏暗,内斗更残酷。

具体的原因如下:

1,皇位的唯一合法性,南宋赵构更强,明朝的弘光帝却发生争执。

靖康之耻,金国掳走了宋神宗所有的宗室,只漏网了两人,一个是赵构,一个是哲宗的孟废后(这位废后命运曲折,两次被废,打到冷宫,结果冷宫两次起火,只好搬到别人家住,结果在靖康之耻幸运地成为漏网之鱼)。赵构在皇位继承权上没有受到任何现实的挑战,皇权时代,争皇权将导致大乱。

而明朝的崇祯帝,在北京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却不及时安排身后皇位继承人朱慈烺去南京。崇祯决定死给列祖列宗和文武大臣看。李自成找到朱慈烺,赦无罪,并把朱慈烺封其为宋王。清军入关后,朱慈烺失踪,后来又出现了南北两个太子,导致天下纷纷。在南京,马士英支持弘光帝,东林党却表示反对,防止弘光帝给福王翻案。

2,明朝末年滥杀大臣,宋朝很少滥杀大臣(例外是岳飞)

明朝末年滥杀的大臣可以数出一打来,而北宋末年南宋个初年滥杀的大将只有岳飞。因为赵匡胤立训:不可滥杀大臣和言官。

看崇祯滥杀的大臣:

兵部尚书王洽

兵部尚书陈新甲

右佥都御史孙元化(火炮专家)

兵部右侍郎郑崇俭

孙传庭(差点在狱中被宰掉)

首辅薛国观

总之,崇祯朝十四个兵部尚书,其中有九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十一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抃等。

看看人家赵构的心量:张浚在陕西富原一战,损兵折将20万,赵构一声都没吭。赵构对张浚说,不好意思,损失太大了,您先回家歇歇吧。后来,赵构很真地把张浚重新拜了宰相!

如果崇祯遇到了这种事,岂不狂吐血三十升,把张浚拿东厂办了。

所以崇祯变成了孤家寡人,大臣纷纷投降清军。

3,明朝末年的内斗极其严重

朝廷里有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这个斗得天昏地暗。

外面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血光淋淋。导致川陕一带无法成为南明抗击清朝的根据地,而川陕一直是南宋抗击金国的坚强基地。

弘光帝手上还有三十万大军,主要是江北四镇和楚地的左良玉。这五大藩镇占了总兵力的一半,但只有一个黄得功算是忠臣。其他江北两镇刘良佐、刘泽清投降了清朝。高洋飞扬跋扈,攻击黄得功,最后被部下杀死,大部分军队也投降了清朝。左良玉要清君侧,死在路上,他儿子左梦庚带兵投降了清朝。十五万大军就此瓦解!

南宋赵构的中兴四将,没有一个投降金国的,这就是领导艺术的差距啊!只有刘光世的部下丽琼投降了金国。

4,清兵的实力要大于金国。

清兵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人数是18万。清朝接收了大量明朝得力的降将: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尚可喜、吴三桂。

金国的女真兵大约是12万,在靖康之战中损失也很大,金国没有接收到有力的宋朝降将。我只听到韩常、李成、刘豫。

因为明朝皇帝经常不把大臣和将领当人看啊!

5,宋朝的大部分制度比明朝要完善。这是废话了,但事实如此。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如果你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你是选择图雄争霸!还是偏安一隅

如果我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当然选择图霸,不会选择偏安一隅。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平王东迁

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诸侯争相坐大,是诸候间你征我伐的战乱时代。史学家说:“春秋无义战”,他们名义上是打着维护周王室旗号,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图霸的目的。在这种弱肉强食形势背景下,想躲起来偏安一隅的结局只能是被强国呑并。请看数据:

春秋时期,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后来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仅有位数不多的下列几个: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那么,其余的诸侯呢?都被这些强国在图霸争强中呑并了。如,春秋争霸期间,齐桓公并35国;晋献公并17国,降38国;楚庄王并26国;秦穆公灭20国;等等

事实说明,在那个时期只有自强才能自立,想躲在一边偏安一隅是躲不起来的,结果只能自取灭亡。

划江而治有多难为何南宋能偏安一隅而南明却办不到

因为南宋在秦桧的操纵破坏下(主要是军队被秦桧弄垮),己经投降金国,割地赔款与金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和议”,成了金国的附属国,己经对金国构不成威胁,所以南宋才能得以苟延残喘偏安一隅。

宋朝偏安一隅为什么还能存在这么久

太祖太宗皇帝赳赳武夫,开疆拓土。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建大宋帝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宋朝严重崇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避免蕃镇割据。

于是问题就来了,宋朝虎踞长江天堑,拥有华夏最富饶的地区,绝对有逐鹿的资本。然而内部中心化组织越密实,对外就越松散。比方说所有军队开支都得我老赵家供,再缺钱也不能让蕃镇自立。宋朝确实富庶,但是甬官甬员太严重了,最后就是国家福库捉襟见肘。对辽,宋真总用最小的代价订下“檀渊之盟”,后边又联金灭辽,也是在联合金攻打辽国的时候,丑态百出,导致1127年的“靖康之耻“,最后又联蒙灭金。也是因为这个,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借鉴三国,宋朝应该是老二,老二和老大结盟灭老三,最后三国鼎立的局面自然会被打破。

偏安一隅的宋朝终于在1279年,崖山海战兵败之后,陆秀夫抱着小皇帝纵身一跃,十万军民集体殉国这一历史悲剧给大宋帝国划下了句点。

《题临安邸》的后两句诗表达了什么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林升根据前两句的描写,而抒发出的感慨。暖风是一个双关词语,明说自然之风,暗指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意思是说人们留恋这美景如痴如醉。游人也是特指那些那些达官贵人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

“直把杭州作汴州”,更是对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统治阶级刻画的维妙维肖,入木三分。不知“亡国之恨”,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一样继续寻欢作乐。既有辛辣的讽刺,又饱含着深深的愤怒和无奈,不愧是是讽喻诗中的上等佳作。

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是什么意思

  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且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