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股票里的放量和缩量是什么意思
成交量缩量放量是分析股票走势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能忽视,只有看懂了量,才能看懂势。成交量放量和缩量是相对的,相对上一个交易日或者前一段时间而言的。放量是成交量相比之前的明显放大,缩量是成交量相比之前明显减少。
首先是放量,一般有三种,放量上涨、放量下跌、盘整放量。
放量上涨:股价在调整完毕准备向上时,一般会拉出大阳线并伴随明显放量,然后股价一路上扬。一个大的突破上涨必须要伴随放量,如果没有量,则上攻不持久,还将继续整理。
放量下跌:股价涨一段时间后,在高位放量下跌,要谨慎,往往是走势趋弱的信号。
盘整放量:基本是主力所为,好么对倒吸引市场关注,要么就是主力跟换,新老主力交接。
然后是缩量,一样分为缩量上涨,缩量下跌,缩量整理。
缩量上涨,要看情况,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是坏事,不过持续的缩量上涨,说明主力控盘程度高,多空方向一致。
缩量下跌,如果发生在顶部,可能会阴跌不止,如果发生在底部,说明跌势为止,如果发生在上涨过程,可能是洗盘。
缩量盘整,股价经过长期下跌,跌不下去了,想卖的都卖了,不想卖的也深套了,场内没有更多资金进来,就表现出缩量整理的状态。
所谓的“万户侯”放到今天相当于什么地位有多少财产
单从所管辖的人口来衡量,“万户侯”相当于如今的乡长。
古代封侯,常以能食邑多少户为单位来计算,而所谓”万户侯“,顾名思义,就是指能“食邑万户以上”的一个爵位。
什么叫做食邑万户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一万户人家,他们的人,以及土地、赋税等收入,都要去供养这个万户侯。
当然,这个“万户人家”,并非是随便圈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划分标准。
以汉朝为例,当时左右五户人家(也就是左右邻居五户)称之为“邻”,五邻组成一“里”,而四里又组成了一“族”。
一个族就是一百户,这个规模相当于我们如今农村一些小规模的村子,因此,族长就等同于村长。
再往上,就是五个族组成了一个“党”,旧时所说的“乡党”中的“党”便是此意。
一“党”为五百户,而五“党”,也就是两千五百户,就构成了一“州”。
“州”之上则为“乡”,一“乡”共有“五州”,按照这个算法推算出来,一“乡”包含的户数,就为一万两千五百户。
而万户侯所能享受的供养,则是在一万户以上,也就是他能享受差不多一个“乡”的供养。
因此,如果按照能管辖的人口户数来衡量的话,古代的“万户侯”就相当于我们如今一个乡镇的乡长。
但从古代万户侯所享受的待遇和地位来说,与我们如今的乡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古代的万户侯,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毫不夸张地说,万户侯是皇帝赏赐给臣子仅次于裂土封王的一种褒奖。
还是以汉朝为例,汉朝的爵位,除宗室所封的“王”之外,共分成4等20级,而在这其中,以侯爵最高。
万户侯就是侯爵,但却是侯爵中级别最高的那个。
正因为地位之高,因此历史上能获此殊荣的人并不多,这一点,在汉朝时尤为明显。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大行封赏,抛开那些封赏较低的不说,平均获封食邑在两千户以上的,就有139人。
这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韩信,还有刘邦的小弟樊哙,以及曾救下刘邦一双子女的夏侯婴等,当然,也包括张良与萧何。
但在这139个食邑超过两千户的人中,食邑过万户的只有四个。
这四人分别是,酂(cuo,二声)侯萧何、平阳候曹参、留候张良以及刘邦的堂兄弟刘泽。
而他们四人中,萧何最初被封八千户食邑,刘邦感觉有些亏待他,就追加了两千户,凑了一个整数,张良则是最初被封三万户,由于他惶恐不受,推辞掉了三分之二,仅剩一万户。
至于曹参,则被刘邦封了一万零六百户。
通过刘邦对下属的封赏就可以看出,能获得万户侯称号的绝非等闲之辈,最基本的两个条件,就是既得是开国功臣,还得是立过大功。
不然,想都不要去想,像韩信这种战功累累的人都没有成为万户侯,其他人就更不要想了。
那么,在刘邦之后,有没有人能成为万户侯呢?有,并且还是两个,他们就是汉武帝时代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其中,卫青获封一万六千七百户,霍去病则获封一万六千一百户。
但我们知道,卫青与霍去病之所以能成为万户侯,靠的是真真切切的本事,靠的是他们立下的不世功勋。
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有可能匈奴还会骑在汉朝的脖子上为非作歹。
因此,不管是汉初的几个万户侯,还是卫青与霍去病这二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曾经为汉朝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因此,他们才得以成为万户侯。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古代的万户侯,虽说管辖人口等同于如今的乡长,但其在国家中的地位之高,远不是乡长能比拟的。
另外,在所管辖的土地面积上,古代的万户侯也是远高于乡长的。
古代人少地广,不像现代人口这样稠密,可能几里地才有稀稀拉拉的几户人家,而这些人家所耕种的土地面积,就会因为地广人稀变得很大。
但不管再大,只要是这几户人家是某个万户侯的食邑所在,那么他们占据的土地,就算是这个万户侯的领土。
而这么一算下来,一个万户侯所拥有的土地,就是个十分可观的数字。
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西汉时,有个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在他被汉元帝封为乐安候时,食邑不过六百户,但他的乐安候国中,食封土地就高达31百顷。
31百顷相当于如今的多少呢?我们来换算一下。
汉代的一百顷,约等于4.61平方公里,而一平方公里,就是1500亩,也就是说,汉代的一百顷,大概就是7000亩上下。
我们按照7000亩这个整数来推算,匡衡拥有31个一百顷,那就意味着,他封国内的土地面积,足足有217000亩。
二十一万多亩地是什么概念,是将近150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差不多已经是如今两三个中型乡镇的面积了。
而这仅仅是食邑六百户的匡衡所拥有的土地,在他之上,还有千户候,更有万户候,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某些食邑较多,且占据地势的万户侯,所辖土地有可能接近一个省会城市的总体面积。
拥有数量庞大的土地,自然能从这些土地以及人口中,获得很高的供养与收益。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在汉平帝时期,民间每一户所耕种的土地(注意,是耕种土地,与上文匡衡封国内总面积不同),约有67亩左右。
按照这个推算,一个万户侯的候国内,所能耕种的土地大约是在60万亩。
那么,这六十万亩地,能收回来多少田租呢?根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两汉时期的田租,除汉高祖时期为“十五税一”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为“三十税一”。
所谓“三十税一”,简单理解就是农民把年收入的三十分之一拿出来上缴,由于汉代收税要的是实物,也就是粮食,根据当时亩产量,一般需要上缴的是每亩七升粮食。
每亩七升,60万亩就是420万升,也就是4万2000石(一石等于100升)。
也就是说,一个标准的万户侯,每年能收到的赋税,是四万两千石粮食,把这些粮食换成钱,就是这个万户侯的准确收入。
当然,粮食的价格由于时期不同,也会产生波动,汉代的粮价(指栗)通常平均在100钱每石,而4万2000石,就能卖420万钱。
而这只是田租这一块的收入,作为万户侯来讲,还拥有每年收户税的权力。
所谓户税,就是每户征钱,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汉代时户税为每户200钱,那么一万户就能收上来200万钱。
田租420万钱,再加上户税200万钱,一共620万钱,这就是一个万户侯每年的大概收入。
而一年620万钱,如果放到现代,等于多少钱呢?由于购买力不同,这个计算起来并不准确,但绝对是钱不少。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收入并不是规定不变的,某些土地肥沃,且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可能在田租上就会收得更多,同时,万户侯所受封的食邑户数也不一样,因此,总体收入就不一样。
但再不一样,一个万户侯每年的收入,大约也都在600万钱上下,高的甚至有可能会达到千万钱这个数字。
这样的收入,已经是超越全国百分之九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了,除了皇帝和那些宗室的“王”之外,恐怕也就是万户侯收入最高了。
而这只是万户侯的一年的收入,要是累积下来,他所拥有的财富必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综上,古代的万户侯,无法用如今的具体职位来对比,毕竟时代不同,但能够肯定的是,当上万户侯,就意味着拥有了极高的地位和惊人财富,因此才让无数古人有了“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至高追求。
标准分是什么怎样算
标准分的定义与转换方法:
考生在接受测验后,按照评分标准对其作答反应直接评出来的分数,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 了考生答对题目的个数,或作答正确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间差异 状况,不能刻划出考生相互比较后所处的地位,也不能说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测试上应获得什 么样的分值。
导出分是在原始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进一步解决原始分所没 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就是为了更好、更科学地解释分数的含义,进行分数的组合,实现 分数的等值化。这种把原始分数转化为导出分的过程,称作分数转换。导出分的种类有很多 ,最常用的是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 的相对位置的。求法如下:
Z=X-X-/S
式中,X为原始分数,X-为原始分的平均数,S为原始分的标准差。
Z分数是以一批分数的平均数作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作为单位表示距离的。它由正负号和绝 对数值两部分组成,正负号说明原始分是大于还是小于平均数,绝对数值说明原始分距离平 均分数的远近程度。一批分数全部转换成Z分数后,它们的整个分布形态并没有发生改变。Z 分数准确地刻划了一个分数在一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但是,由于Z分数有负值,常带有小 数,不易被人理解和应用。因此人们在Z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从而发展起了一系列其 他形式的标准分。转换通式为:
Z′=αZ+β
式中,Z′为其他形式的标准分,α是转换方程的斜率,β是转换方程的截距。
我国普通高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所使用的标准分,就是用刚才介绍的方法进行转换的。
即:
T=500+100Z
公式中取500为平均分,100为标准差
标准分制度的内容
建立标准分制度一般应由以下环节构成:①各省仍按以往的方法组织评分,然后合成每个考 生的各科原始分,并且统计各科的每个分数上的考生人数。②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部分省级 考试机构的配合下进行当年与往年的分数等值。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确定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的转换关系, 各省考试机构根据转换关系,得出省级常模量表分数。(各省在转换时,可以根据分数分布 具体情况有些微调)③各省考试机构公布省级常模量表分数。(原始分不公布)
高考标准分数制度由常模量表分数(包括全国常模和省常模)、等值量表分数组成。具体讲: 常模量表分数反映一次考试考生成绩在考生总体中的位置,分数值与这一位置有关。由于高 考是全国统一考试,分省进行录取,所以标准分数转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全国考生做为 一个总体进行分数转换,另一种是把每个省的考生做为一个总体进行分数转换,这样建立的 常模量表分数能够准确地刻划考生成绩在总体中的位置,使不同学科的成绩能够进行比较, 但还不能以此进行逐年的比较。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等值量表分数来完善。
标准分数的理解和使用
常模转换分数是根据高考的目的,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这种 标准分数的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每一常模转换分数都与该分数以下的考生数与考生 总数的比例有确定的对应关系。
如某考生物理高考成绩为690分,我们就可以查高考标准分与百分等级对照表,得出该考生 以下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比例。查表690分对应的比例为097127998(即97127998%),若该生为去年某省理工类考生,去年理工类考生数为9724人,则他超过9445人,比他分数高的考生约有279人(算法:9724×(1-097127998)),这样我们很容易看出考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较精确地刻划了考生在团体中的水平。另外,再次强调考生的各科成绩和综合分都是用常模量表分数来表示的,各科成绩相加不等于综合分。综合分是根据各科标准分进行合成,然后按常模量表分数转换方法得到的。请大家不要与原始总分混淆,也不要误认为综合分是各科标准分的平均分。
在使用原始分的省份,考生得知自己的各科分数和总分后,就要用各类学校录取分数线来衡 量自己的成绩是上何类分数线,进而估计自己大概能上哪一类学校。但是在估计中,由于不 能知道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所以往往盲目性很大。
使用标准分数以后,考生很容易得知自己的总成绩和各科成绩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各类学 校录取分数线在常模分数量表的位置,进而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和预测自己能上哪一类学校 ,把握有多大。
标准分转换以后,考试机构在高考后送到考生手上的和在档案中存放的是这样的成绩单:
考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理综 综合分
10050516 张华 592 598 642 581 619 636
百分等级 821 837 922 791 883 913 成绩通知单的含义是:
张华的综合分为636,百分等级为913,则可知张华在全省理工类考生中的位置,即有91. 3%的考生成绩比张华成绩低。学科成绩的含义与之相同。因为各学科成绩具有同样的参照点 ,所以我们还可以对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张华的外语较好,物理较差 。又如,某理工类考生综合分为695分,对应的百分等级为974,当年理工类考生总数为110285人,在该生以上大约有2822人,而当年理工类本科录取分数线为633人,对应的百分等级为908,则上线人数约为10120人,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为658分,除掉多投档的人数实际能录5240人(即6228÷12=5240)。从以上情况分析,该生估计可能被重点大学录取。但是,我们也应知道录取新生既要看综合分的高低,还要考查相关学科的成绩,另外重要的一点要看考生所报志愿学校的生源情况,考生在所报学校考生中的位置以及思想表现、身体状况、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等情况。
(6)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的分数顺序知:各科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每科成绩的排列顺序 不发生变化,即原始分高的标准分也高,原始分低的标准分也低,原始分相同的转换后标准 分也相同。但综合分的前后顺序与原始总分的前后顺序相比有一些变化。从总体上说原始总 分与综合分一致性程度很高,虽然变动的范围不大,但由于高校是“按总分划线录取的”, 人们自然会问:哪些考生不影响录取,哪些考生影响录取?综合分这种前后次序的变动是否合理?
①高分段和低分段的考生。由于次序变化幅度很小,所以不管按哪种办法计算总分,不影响 其是否录取。也就是这说,优秀考生不管按什么办法算总分都会录取,差生不管按什么办法 算总分,都不会被录取。
②对总分处于最低录取线边缘的考生,由于原始分数算总分与标准分数算总分的方法不同, 两种总分排序前后不同的幅度虽然不大,也会有少数考生出现录取受到影响的情况,有的考 生原始分总分未上线,但转换为标准分后上线了;有的考生原始分总分上线了,但转换为标 准分后却没有上线。但总的来说,这种录取受影响的情况所占考生的比例很小。
在原始分总分合成中,各科在总分中的权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结果。各科在总分中的权重取 决于各科分数分布的标准差的大小,标准差大(即考生分数分布比较分散,分数距离拉得比较大),在总分中的权重就大,反之标准差小,在总分中的权重就小。也就是说在原始分中标准差大的,在总分累计中作用大,而标准差小的在总分中起作用小,这就使各科在录取中应有的权重就不能体现出来。显然,这种原始分累加计算总分是不合理的。使用标准分后,各科原始分转换为平均分为500分,标准差为100分的标准分,各科分数就有共同的参照点,也有相同的单位,统一到同一“量尺”上的分数。这样的各科标准分合成转换为综合分,保证了各科在总分中的权重,因此是合理的,上述少数学生录取与否因转化为标准综合分后受到影响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这正是标准化制度克服原始分制度的缺点而显示其优越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