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好多武侠小说都以宋朝为背景
- 武侠题材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分别存在怎样的意义
- 看完《怒晴湘西》,粉丝们有何感想
-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贬低《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 什么杂志有收藏价值呢
- 新闻和小说,哪个价值高
- 为什么九十年代以后至今中国文坛再没有那么脍炙人口的剧作了
- 洪荒小说从这一代开始是不是代替了传统神话
- 为什么唐朝人擅长写诗,而明清人却擅长写小说
-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辟邪剑谱》和《葵花宝典》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好多武侠小说都以宋朝为背景
这个原因或许是因为宋代整个社会与之前的朝代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个转变的基础上唐末农民战争与五代十国的乱世对门阀士族阶层的打击与消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中古时期严苛与固化的人生依附关系被消解了,因为徭役的被废除,契约化租佃关系的产生,比较宽松的户籍制度的发展,使得宋朝的平民百姓获得了远远超过唐朝时期的人身自由。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江湖武林人生的身份才会日益丰富与多元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唐朝时期依附于藩镇的情况(聂隐娘、空空儿等),于是强盗飞贼也多了、保镖护院也有了、武林门派或者帮会也发端了,在这样的客观境况下,武侠小说有更大的想象与写作空间。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宋太祖本人就是一个职业军人兼武术高手)
另一方面,宋朝主要是募兵制,产生了职业军人,职业军人为代表的个人演练武术蔚然成风,武术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正式出现了武术套路与大量的武术擂台比赛,这也为武侠小说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与资料。
(宋朝出现了武术套子,所谓套子就是后世所称的套路)
武侠小说的渊源之一侠义小说以时代背景为宋朝的《三侠五义》等为最典型的代表,也对武侠小说以宋朝为背景产生了影响。
金庸先生的系列武侠小说,从小说中的时间序列来看,最早的一部就是时代背景为北宋末年的《天龙八部》,而脍炙人口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时代背景也是南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以宋朝为背景,写起来或许更顺畅一些也更波澜壮阔一些。 梁羽生先生的《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四部的时间背景是唐朝,而宋朝为时代背景的有六部,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武侠题材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分别存在怎样的意义
谢邀。武侠小说,在八十年代就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最深 。每种小说类型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色彩,武侠小说也不例外。武侠小说文化价值的大小,受制于作家的文化修养和创作态度。正如梁羽生说的“武侠小说的作者,知识面越广越好,诸如历史、地理、佛学、民俗学、四裔学都要懂一些,否则就只能瞎编。”武侠,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流行文化,武侠文化以其各式各样的侠客为主角,或行侠仗义,救人性命,或逍遥自在,浪迹江湖。
武侠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金庸的作品,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所塑造的主人公更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像我们熟悉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都是精品,至今被人们广为赞颂,多次被翻拍成影视剧;小说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使这些故事具有了史诗般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为核心。金庸小说里也离不开传统文化。道家认为人可以通过吐纳、炼丹等方式修炼,达到少私寡欲,不为物崇的自然人性思想。古墓派的传人小龙女就深知道家的养生之道。古墓派的功夫要求练者无为、无欲、自然,这就是为什么小龙女离开杨过十六年,为什么仍然还很年轻的原因。
佛教强调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人弃恶从善,通过渐修、顿悟等方法去刻苦修行,也可以修成正果。侠与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是本质上有相似之处。侠客们抱打不平,为大众争取利益的社会理想,和佛门的“普度众生”不谋而合。侠客们无私忘我、义无反顾的精神,也是一种佛性。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都临摹过佛教界,塑造了僧侣形象。倪匡曾经说过:“《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故事巾的三位主角和佛教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理段氏累世信佛,萧峰的师傅是少林高僧,而虚竹则是僧人出身,他于西夏皇城冰窖,以三段《入道四行经》驳得天山童姥理屈词穷,真是言简意赅,仁慈之心,远胜雄辩。”
儒家的人性论所谓“为仁由己”不假外求。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认为要修身养性,发扬人的善性,去除人的心理疾病 ,以此求得心理平衡。金庸先生塑造的郭靖为人正直,行侠仗义,他敦厚朴实,单纯善良,嫉恶如仇 恩怨分明,富有民族大义的精神,吃亏无数,却依然坦然自若,郭靖是典型的儒家之侠。
看完《怒晴湘西》,粉丝们有何感想
《怒晴湘西》整体来说拍的还是可以的,比较良心,前期各方面都不错,相对小说没有太大的出入,后期略显拖拉,凑集数。结局稍显烂尾,最后的结局用旁白概括,略显不足。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贬低《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贬低也好,抬高也罢;无非都是自身理解和认知程度的体现,这也正是其文学魅力的真正所在。
什么杂志有收藏价值呢
我收藏的是(大众电影)和(上影画报)(电影世界),还有我们沈阳的(电影生活),以前曾在头条里刊登过封面连载!至今保存的非常完美。
新闻和小说,哪个价值高
小说与新闻,体裁不同,写法不同,性质也不同,它们属于两个领域,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如果非要从价值上比个高下的话,可能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小说的价值大于新闻的价值,甚至连小说家们也不屑于拿自己的作品与新闻稿件相比。最浅显的一个原因,几乎所有小说家都能写新闻,但不是所有新闻撰写人都能成为小说家。
就连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别花太多时间看新闻,如果实在忍不住想看的话,就保持“哦,发生了这么件事哈”,就保持这种认知状态就好,别再深入去想。我姑且把他的意思理解成,新闻对我我们的价值不大,没必要看,更没必要深入思考。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小说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我自然觉得新闻的价值低于小说价值,但是新闻也不像作家松浦弥太郎所说的那样毫无价值。但一分为二地说,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远高于新闻,然而新闻对社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信息传递又是小说无法企及的。
具体地说来,小说的价值与新闻的价值因人而异,同时也因“具体小说作品和具体新闻稿件”而异。
对文学家、文学爱好者来说,小说的价值自然比新闻的价值大,但对于商人、行政人员来说就不一样了,商人能在社会新闻之中寻求商机,行政者要在新闻事件中发现社会的弊端并加以改善。所以二者并不能简单地加以比较。
另外,新闻也有优质新闻和劣质新闻之分,一些明星网红八卦生活琐碎的新闻就毫无营养价值,一条新闻是否值得去看,主要看两方面,一看新闻本身有没有价值,二看这条新闻的撰写水平和报告角度,有没有如实反映事件。就像小说也分三六九等一样,一流的新闻和小说都值得去看。
我们再回到松浦弥太郎的那句话,他说尽量少花时间去看新闻,也不要对新闻深入思考。单看这句话,毫无疑问我是不赞同的。即使对于小说家,新闻也具有巨大的价值。为什么呢?
新闻可以为小说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和灵感,许多小说的内容就是从新闻中获取素材,这些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后就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作品。最典型的例子,巨著《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就是记者身份,他的小说创作特色与他对新闻的了解和撰写无疑关系密切。
还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他近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就被人们称为是“新闻串烧”,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这些见闻中包含了近些年来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强拆、女富商se情行贿,啃老族,年轻人蚁居,卖肾买苹果手机,看病贵等热点新闻,这种对时下新闻艺术加工而成的小说往往能引起读者对当下的思考和共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新闻与小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新闻与小说共通之处体现在,新闻与小说都是对生活实践的记录,它们都源于生活,可以相互借鉴。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新闻源于生活并竭力还原现实,而小说作品力图艺术升华以超脱现实生活。
因此我个人认为,小说和新闻都有其各自的价值,都应该看(再次强调要看有营养价值的),就像做人一样,精神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双脚却必须踩在大地上。
关注@梓云泽 。专注小说书评和小说创作,给您美好的阅读感受。
为什么九十年代以后至今中国文坛再没有那么脍炙人口的剧作了
有伤口的得到了安置,所以没有了伤痕文学的流行,青春岁月的蹉跎己暗度了余生,所以也就少了岁月的激情,窝里斗斗出了公知们的羞耻,所以也只有用批判的方式解决,一群不下乡的东西靠翻史记汉书,能写出波澜壮阔的恢宏之书,帝王将相。三宫六院,烟紫粉黛,能有街头巷尾的生活味!一泡尿性诗锁定半年的网流,一枝麦穗演绎了不少的口水,没有正确的思想主流意识,能有一个像样的艳阳天吗?
洪荒小说从这一代开始是不是代替了传统神话
不应该说代替,只是在原有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如果没有零散的神话片段做为基础,洪荒小说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一方面,洪荒小说肯定是把碎片的神话系统化了,一方面,为了适应当代的年轻读者,洪荒小说肯定也会根据年轻一代的喜好进行提高创作,不能说面目全非,只能说,同样的神话人物和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全面,更加立体和丰满。
为什么唐朝人擅长写诗,而明清人却擅长写小说
唐人为何擅长写诗,而明清为何擅长写小说?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字体的放宽、社会的开放、读书人数量增多,社会需要高雅的文学大众化。还有说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人们为了标新立异,只好自己创作小说了!
其实,我国的小说雏形“传记”这种形式早就有了,流传很广。一直没有达到一个高度,由于很多原因制限没有得到推广,每个社会都有个主流思想,这个和当权者的喜好和推崇的思想文化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氛围、政治氛围有关。
当然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得和历史考古学家请教了!
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的诗还就真不如唐朝的船夫的随口一吟!的呵呵!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辟邪剑谱》和《葵花宝典》有什么区别
《葵花宝典》有两个,一个是完整的原版,后来这个原版《葵花宝典》被毁,后来东方不败用的《葵花宝典》和岳不群、林平之用的《辟邪剑法》都是最早《葵花宝典》由不同的人记录参悟流传下来的残本。具体源流我来梳理一下。
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葵花宝典》是一套非常神秘的武功,创始人是一个神秘的前朝太监(金庸最早的连载版为一对情侣,男的名字中有“葵”字,女的名字中有“花”字,后来修订时改为前朝太监),所以要自宫修炼。后来这本秘籍被南少林红叶禅师获得,收藏在南少林。这是最早的原版《葵花宝典》。
后来,华山派岳肃、蔡子峰(连载版为闵肃、朱子峰)拜访南少林,偷看了《葵花宝典》,各自强行记下一半,回去华山再两相核对,结果发现驴唇不对马嘴。两人都认为对方记错或有意隐瞒,互生嫌隙。红叶禅师发现葵花宝典被偷看过,派出心腹弟子渡元禅师前往华山派查问真相。岳、蔡二人对偷看秘籍一事供认不讳,同时各自求教于渡元。渡元武学天赋奇高,听了他们的叙述已经明白,心中暗暗记下,并胡乱指点,岳蔡二人经渡元指点,对武学产生内力、招式谁为主的分歧,于是产生了华山气宗、剑宗。而渡元下山后并未回到南少林,而是修书一封寄给师傅红叶禅师,说自己凡心难平,决定还俗。于是,渡元恢复了自己俗家姓氏林,将自己的法号渡元二字颠倒过来,以林远图之名扬名天下,靠的就是他从岳、蔡二人处听来的葵花宝典残本,加上自己的感悟,形成《辟邪剑法》。
然后魔教日月神教听说了华山派获得葵花宝典之事,十长老攻打华山,五岳剑派高手迎战,双方互有胜败,岳肃、蔡子峰战死,而他们二人各自记录的半部《葵花宝典》都被十长老抢走。五年后,十长老二次攻打华山,武功大进,尽破五岳剑派武功。五岳高手死伤殆尽,剩下的人不得已将十长老诱上思过崖,封死山洞。十长老武功突飞猛进就是因为他们也参悟了两个半部《葵花宝典》,合在一处,形成了新的《葵花宝典》,后来在日月神教世代流传。
而红叶禅师手中的原版《葵花宝典》。红叶禅师慈悲为怀,觉得这本秘籍残害武林,是祸害,于是将其烧毁。
结果林远图将《辟邪剑法》记在自己的袈裟上,藏在林家祖庙。由于自己自宫了,没有子嗣,后来的儿子是他收养的,后代林家人不练真的辟邪剑法,只是流传一套招式平平的所谓“辟邪剑法”,所以被觊觎辟邪剑法的青城派所灭,后来岳不群费尽心机收留林平之,辗转获得辟邪剑谱,因为练功时被妻子宁中则撞见,慌忙扔下山,被在外面偷听的林平之捡到。于是他们两人都练了。
而《葵花宝典》一直在日月神教教主手中世代相传,到任我行时,东方不败用心计抢到教主之位,囚禁任我行,学习了葵花宝典。后来任我行得令狐冲相助脱身,找东方不败夺回教主之位,多人联手依然不敌东方不败,最后靠虐待他心爱的杨莲亭让他分心,东方不败被杀,葵花宝典被任我行所毁。
要说二者的区别,辟邪剑法是林远图在岳蔡二人所记录残本加上自己理解而成,而葵花宝典可能是十长老共同参悟岳蔡二人所记残本而成。有人说,辟邪剑法用剑,葵花宝典用针,这是不对的。其实东方不败也是把绣花针当剑四两拨千斤,可以荡开令狐冲的凌厉剑招,也可以刺挑,所以其实也是用剑的。不过十长老在思过崖山洞留下的破解五岳剑招的壁画用什么兵器都有,可见练到高处,不拘泥于兵器,这就是高深武功了。而林平之岳不群练习日子短,只能用剑,这不代表两者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