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屋藏娇的主人公是谁

金屋藏娇的主人公是谁(“金屋藏娇”中的“娇”是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3 09:25:07 浏览8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金屋藏娇”中的“娇”是谁

陈阿娇,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

当初汉武帝与他的母亲并不得宠,为了靠近皇位,只能依附颇有权势的馆陶长公主也就是汉景帝的姐姐。而馆陶长公主有一女儿,名唤陈阿娇。

汉武帝小小年纪便颇有心机,他当着长公主的面说,他读了书,书里面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他以后要建好大好大的一座金宫殿把阿娇藏起来。

之后汉武帝登基,陈阿娇为皇后,金屋藏娇这一说法也就流传下来了。但事实说明,男人不可信,有权势的男人更不能信,陈阿娇最终也因失宠而被贬长门宫。

历史上金屋藏娇的皇帝是谁

“金屋藏娇”典故的核心人物是两个:一个是‘想要藏娇’的汉武帝刘彻,另一个是‘被藏娇的陈阿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大汉孝武陈皇后。 陈氏的小名叫‘阿娇’,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金屋藏娇里的“女主”,陈阿娇为何会被汉武帝抛弃

据我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恃宠而骄,且不能生育。

汉武帝即位后,因大长公主在立武帝为储君时有功劳,已为皇后的陈阿娇故此而骄横,窦太主更是欲壑难填,无休无止地向汉武帝索取财物,武帝已心生厌恶;又阿娇虽受宠却不能怀孕,花了9000万钱也没治愈不孕之症。

2.卫子夫的迅速上位。

后来,平阳公主献歌女卫子夫给刘彻,卫子夫得到刘彻大幸而怀身孕,惹来陈的妒忌,陈后的母亲大长公主听说后心疼不已,于是策划抓捕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欲置其于死地,后卫青得公孙敖相救才免于一死。

随后卫夫人为汉武帝生下三个公主,始终没生育的陈皇后的外祖母窦太皇太后又在建元六年去世,阿娇已失宠。

3.施“巫蛊”邪术。

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陈皇后施用妇人媚道,汉武帝震怒,要求穷究此案,侍御史张汤,深入案情,追查出楚服等人是受陈皇后指使施“巫蛊”之邪术的,以祸害他人,当时属“大逆无道”之罪。

巫者楚服被斩首于市,与此案有牵连被诛杀者达300余人,同年,汉武帝赐皇后一道策书:“皇后不守礼法……应离开皇后之位,退居长门宫。”至此,当了11年皇后的陈阿娇被废黜。

陈皇后后来在长门宫去世。

金屋藏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若得阿娇作妇,必作金屋贮之”。汉武帝刘彻小时候这一句,定了终身,也定了江山。

那么,“金屋藏娇”到底是爱情佳话,还是悲剧?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说一说故事涉及到的相关人物。

汉景帝刘启的宠姬——栗姬,为皇上生下长子刘荣,因为当时有立长立嫡的制度,因此,刘荣被立为太子。

而以前有过婚史的王娡被封为王美人,生下儿子刘彘,在皇子中排第十。刘彘4岁被封为胶东王。

馆陶长公主,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姐姐,得到母亲窦太后的宠爱,在宫里说一不二。她的女儿叫陈阿娇。

栗姬因为“拒婚”得罪馆陶长公主,断送了儿子的前程。

栗姬的儿子刘荣成为太子,原来的薄皇后不能生育被废,栗姬在宫里更加嚣张。

虽然刘荣憨厚仁义,无奈栗姬太张狂,为儿子以后埋下了太多的障碍。

馆陶公主为了继续保持对“娘家”的控制权,一心打算让阿娇当未来的皇后。

于是公主就派人向刘荣的母亲栗姬提亲。

哪知栗姬一是因为馆陶公主曾多次向皇上刘启进献美女而怀恨在心,二来,也是因为窦太后对馆陶公主的宠爱,让她嫉妒。

因此,栗姬一口回绝了这门亲事。

没想到,这件事,让平时说一不二的馆陶公主大为恼火。她发誓一定要让栗姬的儿子当不上皇帝,一定要让阿娇当上皇后。

因为馆陶公主的介怀,刘荣的“政治前途”被彻底改写。

王娡的儿子刘彘,成为馆陶公主“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一个“金屋藏娇”的“许诺”,成就了一段传奇婚姻。

王娡平时在宫里表现得很低调,对所有人都以温婉谨慎的言行对待。

在栗姬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的馆陶公主,开始注意起平时善良温厚的王娡,各怀心事的二人慢慢成了“知己”。

馆陶公主试探着问王娡的儿子刘彘,长大后想不想娶阿娇。

刘彘说:“若得阿娇,当作金屋贮之。”

后来,内心冰雪聪明的王娡欣然接受了馆陶公主的提亲。

多重作用之下,太子刘荣被废,刘彻被立为太子,为“金屋藏娇”奠定了基础。

馆陶公主经常在与景帝和窦太后的闲聊中,有意无意地提及栗姬的刻薄,甚至说她在宫中用巫术诅咒皇上及妃子等等。

让景帝对栗姬生出许多的厌恶之心。

后来,景帝生病时有意试探栗姬,说自己百年以后,请她善待其他的妃子和儿子。

没想到栗姬不但没有答应景帝,还口出恶言。这让景帝对栗姬彻底失望。

后来,王娡暗地怂恿大臣,向景帝上书立栗姬为皇后。

景帝最烦别人对他“指手划脚”,并且以为是栗姬拉拢大臣。

于是,景帝宣布废掉太子,把栗姬打入冷宫。不久刘荣被陷害致死,栗姬也郁闷而死。

太子刘荣被废三个月后,7岁的刘彘被立为太子,赐名为彻。王娡被封为皇后。

陈阿娇从“金屋藏娇”到“长门怨妇”,人生跌宕,福祸参半。

刘彻16岁的时候,景帝死了。刘彻即位,称汉武帝。阿娇被娶进皇宫成为皇后。

本来,事情到这里,也算比较圆满了。

可是,当上皇后以后的阿娇,却没有迎来自己的幸福生活。

汉武帝跟祖母窦太后在朝政上意见不一致,而太后王娡也想参与其中。

羽翼日益丰满的汉武帝已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牵制。当然阿娇家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小。

由于阿娇没有为汉武帝生下儿女,地位越来越尴尬。又由于阿娇的任性与暴脾气,让一国之尊的汉武帝很不爽。

后来,汉武帝在姐姐平阳公主家偶遇了温柔美丽又多才多艺的歌女卫子夫,并把她带回宫中,对她宠爱有加。

阿娇设计诬陷卫子夫,卫子夫被迫自杀。这件事被汉武帝知道以后,废了阿娇的皇后之位。

汉武帝晚年变得残暴多疑,为了防止宫中再出现之前吕后那样残忍专权的后妃,他借故杀了所有为他生过孩子的妃子。

而阿娇却因为没有生育而得以在长门宫安然终老,这也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金屋藏娇是指的是谁

金屋藏娇指的是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世人常为刘彻那句!“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感动,但其实这是出自魏晋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大概是人们很善良,总想在血淋淋的权力之争里,找到美丽的借口。

陈阿娇有一位特别得力的母亲,和景帝一母同胞的馆陶公主,老爹是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之裔,堂邑夷侯陈午。馆陶长公主非常受景帝和母亲窦太后喜欢,心思玲珑。

公元前153年,景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馆陶公主立刻就上门给女儿谋将来。谁知刘荣母亲栗姬因为馆陶公主平日多给景帝推荐美人致使自己被冷落而心生怨恨,拒绝了。

馆陶公主转向四岁封胶东王的刘彻,带着阿娇与带着刘彻的王美人闲话家常。就问起刘彻喜不喜欢阿娇,给你做媳妇好不好啊,方有刘彻“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这句话。这其实是一个同盟约定。我帮你儿子做皇帝,成了以后,让我女儿做皇后,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于是馆陶公主尽心尽力在景帝面前说栗姬坏话,又讲她行巫术,景帝不快。栗姬对景帝托子一事出言不逊,景帝恼恨。王美人催促大臣上表立栗姬为后,景帝大怒,废太子刘荣,改立刘彻,刘彻娶阿娇为太子妃。16岁登基,刘彻遵守承诺,陈阿娇被立为皇后,馆陶公主为窦太主。

其实4岁的孩子心智再早熟,这话怕也说不出来。不过是两位母亲各有所需,达成的政治联盟罢了,正史里对这事从无记载。窦太主恃功以报,武帝厌恶。陈阿娇因为巨资治不育无果,又专横跋扈,最后终因媚道巫术被黜于长门宫。

陈阿娇在父母都去世以后也死于长门宫,具体年份不详。不一定有《长门赋》,不一定重获帝宠,但是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是一定的。帝王家,只有活到最后,才是笑到最后啊。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你最喜欢的《史记》人物是谁

《史记》在中国文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无出其右的,尤其是文坛泰斗的一言九鼎,更是一锤定音,夯实砸固。如宋代史学家郑樵在他的《通志.总序》中所评,《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史记》地位之重要。而它的作者司马迁自然不是凡夫俗子,应该比他书中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光彩照人。令人高山仰止,五体投地了。

可是司马迁却是生不逢时,因言获罪,蒙受着天下奇耻大辱,抱恨终生。他在《报任少卿书》中,以给朋友任安这封信为突破口,把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喷涌而出。这是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是“天下奇文”。虽说是封书信,但它的信息量却极大,可说是司马迁人生观、思想观的整体表现,是用血泪浇铸的文字。信中提到的李陵是和他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是个悲情人物。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就是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中的飞将李广。将门出虎子,孙子李陵也是好汉一条。自率5千步卒千里奔袭,长驱直入,击溃8万匈奴精兵,打进王庭。直至弹尽粮绝,死伤殆尽,又无援兵:兼之叛将告密,单于举全国之精兵强将把他合围,战败被俘,举国震惊,王公大臣对李陵毫无同情且落井下石。而司马迁与李陵素无交往,更无杯酒之欢。此时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为李陵说公道话,说李陵“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并力陈李陵非但无罪而且功劳巨大。这些话却惹怒了皇帝,得罪了权贵,招致杀身之祸,被判死刑。因无重金自赎,只得忍受宫刑,囚禁牢笼。在李陵事件上是司马迁浩然正气的闪亮登场,也是他忍辱含羞的根源所在。

李陵事件在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苏武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司马迁记述的事实完全一致。而《李陵答苏武书》更是哀穿千古,撕心裂肺的仰天呐喊!这3篇文章对照阅读,更能看清那段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历史,照见最高统治者的刻薄寡恩、残酷无情,和臣子“伴君如伴虎”的险恶环境。

正因如此,司马迁的所作所为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他的人品精神令人佩服。尽管身受极刑,为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忍辱苟活,以超人的意志,历时10年完成煌煌巨著《史记》,给中华民族的文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奇珍异宝。他不仅仅是书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践行了做事先做人的宗旨,并生动诠释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正含义,他是重于泰山的,是流芳百世的。文如其人,读懂了司马迁,也就认识了《史记》这座伟大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