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孝庄太后,即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清朝初年非常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一生培养并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为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时期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然而,孝庄太后与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的关系非常紧张,以至于两人间经常性的爆发激烈的争吵,但是她却与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保持了非常密切而又亲密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单纯的“隔辈亲”,之所以会如此状况,除了顺治与康熙对于孝庄本就有着不同的感情与态度外,孝庄在辅佐、教育这两代帝王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也影响着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方面原因导致孝庄与自己“叛逆”的儿子顺治皇帝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和。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不满6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但是,此时的顺治仅仅是个“傀儡”皇帝,摄政王多尔衮才是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才得以亲政,进而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顺治皇帝与孝庄太后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甚至已经到了一见面就要激烈争吵的地步。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母子隔阂”的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顺治与孝庄的母子关系受到了多尔衮的干涉与影响。
多尔衮刚刚成为辅政王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避免“两宫太后”,即孝端文皇后哲哲以及孝庄参与执政,因而确立了严格的“后宫不得干政”的制度。与此同时,多尔衮为了继续强化对于顺治皇帝的控制,于是又将孝庄与顺治进行了“隔离”,这也使得这对母子长时间不能相见。
此时的顺治皇帝年龄非常的小,而他却从小无法感受到母爱,久而久之,顺治与孝庄之间的母子关系也就变得疏远起来。
其次,顺治与孝庄在对待汉族文化以及汉族官员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并不是像许多影视作品中的那样,极力推崇汉族文化,并且积极鼓励重用汉族官员的,相反,他对于汉族传统文化以及汉族官员是非常的排斥和抵触。关于这一点,有史料记载称:
“闻其太后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则胡运衰,辄加禁抑云矣。”
可顺治皇帝在亲政后,开始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同时他也受到了自己老师的影响,对于汉族官员也非常的信任。因而在这一点上,母子二人的意见完全相反,并且顺治皇帝一再坚持己见,这也让他们两人之间就此冲突不断。
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孝庄太后与顺治就后宫废立之事上的矛盾持续激化。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遵守了由多尔衮为其订立的婚约,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同时也是孝庄亲侄女的博尔济吉特·孟古青为皇后。然而,顺治与孟古青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和,以至于顺治十年(1653)的时候,顺治将孟古青废为静妃,并将其彻底打入冷宫。
为了继续维护科尔沁蒙古在朝堂上的地位,在孝庄太后的极力要求下,顺治皇帝又迎娶了年仅13岁的蒙古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同时也是孝庄的侄孙女的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可此后不久,顺治皇帝最为宠爱董鄂妃入宫,顺治便开始“独宠鄂妃”,甚至还险些再度废掉皇后,最终在孝庄太后的一再坚持下,顺治才只得作罢。
除此之外,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顺治后宫中地位较高并且接受过正式册封的后妃,基本全部来自于蒙古部落,而孝庄也希望这些蒙古后妃能够诞育出一位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从而将来由其继承皇位。可顺治皇帝却非常“叛逆”的对这些蒙古后妃采取了极为冷漠的态度,这其中也包括他的两位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而这也使得终顺治一生,都没有能够诞育一位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
就这样,在顺治皇帝的婚姻与后宫问题上,孝庄与顺治的矛盾愈演愈烈,并且导致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在其去世后,朝廷对外公布了一份顺治皇帝的“罪己诏”,然而据说这份“罪己诏”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孝庄太后亲自表述的。其中,关于“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及“独宠鄂妃”等相关内容,无疑也是孝庄太后对于顺治皇帝极度不满的一种宣泄。
对于康熙,孝庄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和帮助,而不是直接干涉。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康熙并不受孝庄的疼爱。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不满两岁的康熙得了天花,于是他被安排在西华门外的一所普通寺庙中的“避痘”,在此期间,顺治和孝庄都没有前去探望过,只有孝庄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对康熙进行了照顾。
对于孝庄来说,康熙由庶妃佟佳氏所生,并不是她所看重的蒙古后妃所生,再加上这个时候的顺治正值壮年,因而孝庄对于康熙的如此态度也说明此时的她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了。
只不过康熙是“福大命大”,最终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下得以痊愈,而孝庄也因此对康熙的态度转变了许多,再加上康熙从小天资聪慧、聪明伶俐,进而让孝庄对其是愈发的喜欢。
就这样,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在孝庄太后以及深得顺治信任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支持下,最终顺利登上皇位。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情,让康熙对于孝庄太后是感念终身。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孝庄太后让康熙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顺治临终前,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起初,这四人尚且能够“遵循誓言,和衷共济”,可随着鳌拜势力的不断崛起,“四大臣辅政”的局面逐渐演变为了“鳌拜专政”,并对康熙皇帝的皇权统治根基形成了挑战。
为了能够扳倒鳌拜集团,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时候,康熙正式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就此实现了与赫舍里氏家族的利益绑定。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也正是在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全力协助下,利用一群布库少年完成了“智擒鳌拜”的“壮举”,就此将大权彻底收归到自己手中。
可以说,孝庄太后让康熙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进而与整个赫舍里氏家族“结盟”,堪称康熙能够“智擒鳌拜”的关键所在。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三藩之乱”期间,这次孝庄为康熙招募了一支特殊的军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然而,就在清军纷纷被抽调南下,京畿地区防御极度空虚的时候,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与罗布藏也发动了叛乱,并率兵直扑北京而来,其前锋距离京城更是不到四百里。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孝庄太后积极联络,帮助康熙招募一支由八旗贵族家丁组成的军队。康熙皇帝随即将这支三千多人的“杂牌军”交给了多罗信郡王鄂扎和图海统领,并最终成功平定了察哈尔的叛乱,成功挽救了京城危机。
而在这之后,孝庄太后经常对康熙进行耐心细致的劝导,并且为其积极出谋划策,可以说“三藩之乱”的最终平定,与孝庄太后的努力帮扶密不可分。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太后去世,康熙皇帝悲痛欲绝。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而从康熙皇帝对于孝庄太后的这段悼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于此前对待顺治皇帝时的那种过度“干涉”,孝庄太后对于康熙皇帝,更多的采取的是教育培养和积极帮助的方式,给了康熙以很大的自主空间,再加上康熙本就是至仁至孝,因而这对祖孙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和亲密,这便和顺治与孝庄之间紧张的母子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别人不感激你的付出
感激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回应。假如生活中碰到不懂得感激你付出的人,猜测大约你此时此刻的心会拔凉拔凉的。
也许他认为接受你的付出理所当然。我岳父小时候就早失怙恃,所以难免叨扰叔叔。稍长就只身来太原参加工作并娶妻生子。叔叔有两个儿子,且二儿子智力残障,大儿子虽能说会道,但架不住好吃懒做,所以一门两个光棍成了叔叔的心病。叔叔、婶婶的后事都由我岳父负责出钱出力了结。之后由于城乡差别,大儿子几乎每年都会来住一阵子,当然管待的茶饭总比寻常好,因此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儿女长大则没有好声色,每当此时就拿出当年的老黄历说事,还说是忘恩负义。岳父在老家也有房产,但被不声不响地变卖了。提起此事,总会用一成不变的一句话应对,所以心安理得。
或者觉得你可能有求于他,所以安之若素。如果你稍微有一点芝麻绿豆大的衔,那么他会认为你的额外付出是事出有因或有目的的,而他听你的指挥调度,或干脆仅不反对而已,他会认为已经一并报答完毕,无经再画蛇添足。
还有就是惯性成自然。有的人自觉做好事并不求回报,让人感觉习以为常,所以久而久之变得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和麻木不仁。而一旦你停止付出,他反而才意识到不适感,并才能反躬自省。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的人的感激发自内心,但没有表现在语言和当前的行动上,他在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比如婚嫁嫁娶及急难险重。这种情况,发作出来反而被认为是施恩图报,所以隐忍不发坚持不懈才能最后收获感动,否则会半途而废并适得其反。
我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时间一长好坏功过总能被甄别的清清楚楚,因为人人头顶两盏灯,个个心中一杆秤。另外奉劝先考虑自己希望得到什么?而不是一味在乎别人的反应。
记住一句话,可能有帮助: 非因报应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
幼失怙恃什么意思
幼,小时候,失,失去,怙,凭借依靠,恃也为凭借依靠的意思。所以幼失怙恃的意思识从小就失去依靠,无依无靠。
康熙和孝庄太后的真实关系如何是怎么对待孝庄娘家人的
康熙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他的皇祖母孝庄太后,他是敬重有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去包容和关怀孝庄。
孝庄太后,是努尔哈赤的儿媳,既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也是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聪敏机智、善于谋略,曾数次力挽狂澜,挽救大清于危难之中。是清朝入关以后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
她一生中培养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尤其是康熙帝的成长与孝庄太后密不可分的。康熙皇帝的一生仁孝性成、勤政爱民,最终开创了“康熙盛世”的新局面,而这一切都与孝庄太后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就跟朋友们介绍一下康熙帝和孝庄太后的关系:
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所以说他的童年是缺少了父亲和母亲的关心和爱护,他自己曾说:“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康熙帝的童年是在祖母孝庄文皇后膝下长大的:“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可以说,康熙皇帝在管理国家的能力和政治上的伟大成就是离不开祖母孝庄太后悉心栽培的,康熙帝还曾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公元1661年,顺治帝病逝,年仅八岁的康熙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登皇既位。
那时的康熙就是一个才年仅八岁的孩子,能否保全自己性命都不清楚,更何谈治国兴邦了。是孝庄太后毅然决然的担起重任,对朝中大臣是恩威并施,极力笼络、擒杀鳌拜、平定三番,终于在祖孙二人的合力下,动荡的大清王朝很快就趋于平稳,从而走向繁荣盛世。
在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康熙皇帝和孝庄太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愈发亲密。康熙虽贵为九五之尊,仍然每天早、晚两次来孝庄太后请安;曾六次亲自陪同孝庄太后去汤泉疗养;还曾陪其出塞避暑;在孝庄太后病重之时,康熙更是寸步不离,守在病榻之前熬汤端药;孝庄太后死了之后,康熙更是在慈宁宫前痛哭至昏迷。
由此可见,正是孝庄太后悉心教诲和鼎力相扶才塑造了康熙大帝的全部成就。所以说康熙和孝庄太后祖孙二人关系甚好,感情至深。
接下来再跟大家聊聊康熙帝是如何对待孝庄太后娘家人的:
1、对于孝庄太后娘家人的女眷采取联姻的方式安抚,让自己家族的宗室与他们联姻,如:孝庄太后哥哥吴克善的女儿嫁给顺治帝为皇后、孝庄太后弟弟的儿子则娶了孝庄太后的亲女儿穆雍长公主等等。
2、对于孝庄太后娘家人的男丁则采取加官进爵的手法,继续增加对孝庄太后娘家的恩荣。
朋友们,这回清楚了吧?欢迎好朋友们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