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陶渊明《饮酒》为何又以“饮酒”为题
- 陶渊明《饮酒》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
-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如何赏读
- 饮酒其一陶渊明赏析
- 陶渊明的《饮酒》有何艺术魅力
- 陶渊明与酒有什么典故吗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谢邀请。
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是晋朝诗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以经是归隐田园生活的第十二年,当时也是东晋即将灭亡的时刻,回想自已的空有满腹经论且不能一展才华感慨及多,因此借酒抒发自己对势局的一种态度。
这首诗首先表达诗人归隐田园所居住的环境分常的安静而偏远,其外面所发生的各种事情与自已一点都不发生关系。
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在田园居住的生活是非常有情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一边采摘自己种的菊花一边抬头望着离自己不远处的庐山,由此可见诗人的生活多么有情趣和闲逸。
这首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东晋灭亡前夕的一种心情,再想评论时以经沒有实际意了,只好欲辩己忘言了。
陶渊明《饮酒》为何又以“饮酒”为题
#陶渊明何以“饮酒“为诗题?# 陶渊明(365~427年),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青壮年时期曾有过志在四海的抱负,做过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后因不满官场腐败,弃官归隐田园。陶渊明现存诗歌125首,文12篇,大都作于归隐之后。其诗风质朴平淡、清新自然,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饮酒》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组诗共20首,大约写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秋冬之际。组诗前有一小序,说自己闲居少欢乐,偶尔有好酒,没有不朝夕痛饮的,醉后就题诗数句来消遣时光。这就简单交待了诗产生的背景,说明组诗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的联系,兴至挥毫,皆独立成篇。陶渊明为何要以“饮酒“为题呢?究其竟主要是有两点:其一,因为这20首诗都是酒后所题咏,所以冠以总题为《饮酒》。其二,以饮酒为题,来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
陶渊明《饮酒》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
洒脱豁达的人生?风雨飘摇的无尽苦难,命如猪羊的百姓!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官至彭泽县令。
陶渊明的一组二十首《饮酒》诗,至今令无数人心灵震颤!
诗中的五柳靖节,是何等的洒脱豁达,他看破红尘,淡泊功名,甘于田园之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一般人都羡慕陶公的“读书、饮酒、写文章”;羡慕他优悠洒脱,淡泊功名的田园生活,当然,还敬佩他冰清玉洁、高风亮节!
错了!这些都是表面的层次!
陶公的文章,包括《饮酒》诗组,陶公的为人处事,都是反衬了民族无尽的灾难!
“八王之乱”击破了“太康之治”的泡沫。
国家民族从此风雨飘摇!统治者的腐朽与内乱,紧接着的,是引来外侮——“五胡乱华”!
中华民族命悬一线,人口由二千四百万骤减至不足四百万!若不是冉闵将军一纸《杀胡令》,汉人就要灭种!
陶公是多么的忧虑悲愤,却无能为力!
文章中的陶公洒脱吗?
晋朝制度,陶公这种身份(曾官至县令),是终生免去一切税役,并享受田园土地四十亩的!
但陶公在贫穷潦倒的凄凉中去世的,享年五十多岁!
一般平民百姓可想而知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陷入内乱,则百姓命如猪狗!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如何赏读
前四句写陶公是真心归于田园,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表明心声。再四句写田园风光和自已与自然的相处欢乐。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佳句,尽写田园生活之美。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是什么?无非庄子精神的逍遥,陶公是田园的逍遥自在。
饮酒其一陶渊明赏析
陶渊明组诗《饮酒》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之思想内容。对社会现实之关注和批判。这类诗篇在《饮酒》诗中约占半数。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陶渊明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之那样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现实。
《饮酒》诗之第一首,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之政局之无限感慨。从表面工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之变迁推移、人事之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之关切和隐忧,这是很有见地之。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种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之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之昏暗、道德风气之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之对象。
原文: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作者:魏晋陶渊明的《饮酒 其一》
翻译: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共存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冬酷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扩展资料: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陶渊明的《饮酒》有何艺术魅力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弃官归田。陶渊明以他清高的人格魅力,为中国诗歌史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带来了一片新气息,开创了“田园诗”的风格。
陶潜的诗大多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情真意切,格调清新,充满着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充满着情、景、理的统一。他的一首首田园诗,描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景物,但却像一幅幅素描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宁静,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美的感受。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不知题主具体问的是哪一首,通常不特指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组诗中的第五首是其代表作,笔者愿拙笔粗书,试以第五首来分析一下。
他的《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是陶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他归隐不久的醉酒之作。全诗表现了他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和避开矛盾、在平静中求解脱、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平淡与醇美的艺术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平淡自然,可是平淡之中有华彩,简朴之中含风韵。苏轼评论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诗话·评陶诗》)。元好问则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诗三十首》)。陶诗不作雕饰,却诗意盎然,语言平实,却高屋建瓴,直抒胸臆,从而显示了陶诗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你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然置身于热闹非凡的人世之间,却没有官场的喧扰,一扫门前那随波逐流的虚伪、应酬。前后看似矛盾,却是闹中求静,恰恰给人留下了悬念,进而引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反问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用心高洁,远离世俗,像偏僻之地一样寂静。诗的开头用设问句式,着重阐述了自己因厌倦仕途,息交绝游,所以住处才得以清静的道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篱笆墙下种了遍地菊花,而菊花正是迎着严寒霜雪傲然开放,“我花开后百花杀”,很有个性,象征了诗人可贵的情操和高尚的气节。悠闲自得之余,无意之中看见远处被山气缠绕着的南山,一个“见”字用得极妙。诗人采菊时游目张望,不经意地看到,更显出自然之美和悠然之乐。由此使这句写景抒情的妙笔,成为诗歌史上千古传诵的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荡开笔墨转写远处南山上暮景之美,暗喻自己晚年归隐生活之好。又由地上的静山写到天上的飞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写飞鸟结伴而归,暗喻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追求。虽是写景,又无不充满着乐情、事理。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浑然一体,生动地显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尘事”的轻松愉快之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最后用议论收尾,将隐逸乐趣推向顶点,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隐居中蕴藏着人生真意,想辨识却又不知该用何言。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首诗看似平平淡淡,却淡得有味,含蓄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正如朱熹评论该诗所言:“平淡出于自然”。读来诗味隽永,意味深长,这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也正像苏东坡评论的那样:“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即在平淡散缓的外表下而看出其内在的“奇趣”。还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言其诗平淡之中有华彩,朴素之中含丰韵。王安石曾高度评价这首诗,认为这首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
读陶渊明的诗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也很少用,“山气日夕佳”“采菊东篱下”,都是普通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诗人所描写的往往是些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事物,如采菊、南山、山气、飞鸟,可经诗人的笔触,天下奇趣盎然,充满着生活气息,往往能显示不平常的诗意。
2.情、景、理的统一艺术
陶潜的诗大都是抒情之作,诗的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他诗中的景物饱含着诗人的满腔真情。那遍地的菊花那美妙无比的山气,那傍晚结伴归巢的飞鸟,那被山气缠绕着的郁郁苍苍的南山,无不是情、景、理的和谐统一,无不寓于情趣。
诗人钟情于描写秋菊、归鸟、田园风光,充分体现了其坚贞孤高的性格和爱好自由的精神追求,尤其是那钟情的菊花,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菊既是诗人对美的追求,也是爱的感情的汇聚与结晶。
整首诗既有说理议论:“心远地自偏”;又有写景抒情的妙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既写飞鸟在傍晚结伴而归的景象,又类比诗人对自己找到归宿的自我欣慰之情。“此中有真意”则表达了自己已领略到人生真谛。
陶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只不过是为了抒情言志,随意点染或烘托几句,却往往收到百读不厌、意味无穷的效果。
诗人对菊的反复咏赞,则表现了他守志不阿的耿直性格。严寒霜冻下傲然盛开的菊花,难道不是诗人孤高傲世、藐视权贵的形象写照吗?诗人把抒情、写景、议论结合起来,做到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正因为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总是倾注自己的思想,因而使自然景物的形象也显得更完美、更生动。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说陶诗:“每观其文,想起人德”。人们也正是从这里看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并以此产生了对菊花的爱慕。
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宁愿饿死在南山下也不肯接受当时江州刺史的粮肉之赠,从中更可看出他那铮铮的傲骨,采菊看似诗人生活的潇洒,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慰藉。诗人内心是痛苦的,并不甘心老死田园,诗人悲愤自己壮志难酬,采菊中只好悠悠然而见南山,内心该隐藏着多少难言的苦衷和辛酸。
诗人为何偏爱菊花?正是菊花不畏严寒、独傲霜雪的品格为世人所称道,诗人虽不以菊花自比,但爱菊成癖、写菊成诵,却表现了他坚贞孤高、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在美好的自然田园风光里,避开统治阶级虚伪的欺诈面孔,可以洁身自好,不去“为五斗米折腰”,正同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品格一脉相通。
在陶诗以前以酒入诗并不多见,曹操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但陶以后却影响了不少咏酒者。李白醉卧长安的《将进酒》《月下独酌》以及《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的“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潦倒新停浊酒杯”等饮酒诗比比皆是。
3.对后世的艺术影响
陶诗在南北朝并未引起重视,到了唐代才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元、明、清三代评陶诗之风大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由于“迎拜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决绝表示“转忆陶潜归去来”,学习他与污浊现实一刀两断的精神,以及他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桃花源”。白居易晚年退隐,苏轼谪居海南,都真诚地表白了要以陶潜为人生楷模。我国文学史上有成就的诗人几乎都受过陶渊明的艺术熏陶,并仰慕他的人格。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诗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去”。白居易、苏轼不但慕其人格,且身体力行,大力去作“效陶”“和陶”的诗篇。白居易晚年还写了《效陶潜体》16首,苏轼则作了追和陶诗111首。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俨然是唐代陶诗风格。唐宋之后,注陶诗、评陶诗的风气大开。
在当下,陶渊明诗里表达出的意境,特别是悠然、超然、忘然的生活态度,是人们憧憬的生活目标,就连现在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在给新建楼盘取名时,都希望居住在小区的人们过上五柳先生想要达到的生活状态,“东篱别业”、“墟里南山”、“归去来居”、“人境庐”、“五柳故宅”等小区寄予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环境太多的向往……
难怪朱自清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陶渊明批评》)李白、白居易极力推崇他的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认真仿效其题材风格。毛泽东也曾写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的诗在东晋诗坛独树一帜,并把文学中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大大推进了一步,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陶渊明与酒有什么典故吗
陶渊明爱酒,他曾陆续做过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在他做彭泽县令的时候,他叫人把衙门的公田全都种上做酒用的糯稻。他说:“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满足了。”为此,他与妻子起了争执,妻子认为,人总要吃饭啊!就坚持主张种粳米稻,争执到最后,陶渊明让了步:200亩公田,用150亩种糯稻,50亩种粳米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