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有什么区别?围魏救赵的故事简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1 15:15:03 浏览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有什么区别

1.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声东击西 声:声张,击:打击。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声张和行动不一致,用以迷惑人。

两者区别在于所用的计谋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

围魏救赵的故事简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哲理点拨: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如能抓住这种联系的主要结节点,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公元前三五四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解围俄乌冲突,美国开辟第二战场会选哪

中国历史上,公元前三五三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救,齐国由孙膑领兵直捣魏国首都,迫使魏国回兵自救。自卫反击战打到河内,使越从朿甫寨撒军。这次美国敢打莫斯科吗?打不疼俄罗斯就达不到围魏救赵之目的。所以,美国很难开辟第二战场。

“围魏救赵”可以怎么破解

如果是我,我会将围点打援和围魏救赵战术配合使用,具体实施是先攻击齐国的国都,然后摆出打援部队,分多路打击齐国回援的部队,最后将齐国合围歼灭

围魏救赵对“围魏救赵”如何

围魏救赵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以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不宜远奔邯郸与魏正面对决,而其国内必然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迫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然后在庞涓回军途中桂陵设伏,以逸待劳,大败魏军,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至今仍未有破解之法。

楼主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不过实际运作起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

1、距离太远。
齐国都城临淄到邯郸的距离远大于邯郸到大梁的距离,在大梁已经被围,而精锐都在自己手上的情况下,要庞涓率兵进攻临淄,时间上来不及,除非庞涓确定大梁能守一年以上,即使能守住,庞涓也不敢冒这个险,大梁是整个魏国的根基,如果大梁失陷,魏国离灭国就不远了,这就是庞涓必救的原因。这才是围魏救赵的核心所在、厉害之处,即使是阳谋,你也必须跟着我的节奏走。

2、攻其必救。

围魏救赵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攻其必救,如果庞涓去围攻齐国都城,孙膑需要回兵自救吗?很明显不需要,齐国是去救援赵国,必然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因此临淄不存在空虚一说,加上魏军已经攻打邯郸一年,战士疲劳,长途奔袭后战斗力必然受损,短时间势必打不下齐国都城,而这段时间齐、赵则可以联合进攻大梁,一旦大梁城破,魏兵必然军心动荡,此时齐、赵联合攻之,庞涓必败无疑,而且将再无翻身之日,直接是灭国之灾。

因此,庞涓不具备复制围魏救赵的条件,与其长途跋涉去打临淄,还不如一鼓作气拿下邯郸。

“围魏救赵”大典故是什么

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战国初期,魏国是一个强国,其疆土主要有今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部分。为了扩张势力,魏国多次向邻国发动兼并战争。而魏国东面的齐国,到齐威王时,也由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而国力增强,成为与魏国抗衡的大国。魏国向东扩展,齐魏两国矛盾日趋激烈,多次发生战争。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以上写了一点历史,算得上是“围魏救赵”的大典故吗?

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的经典战役出自谁手

“围魏救赵”自然是出自孙膑之手,事实上庞涓前前后后中招了两回!

自从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的小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成了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不断的开疆拓土,和赵国的矛盾日益增加,双方为争夺卫国的土地战争连年不断。到了公元前354年,魏国终于忍不住派遣大将庞涓率领魏国精锐之师,北上奇迹袭击赵国的邯郸城,想一下解决赵国对自己的威胁,赵国抵挡不住,赶快求救于齐国。齐威王看在赵国割让几座城池的分上,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

田忌想直接进兵赵国,在邯郸城外和魏军决一雌雄,孙膑却建议大军应该直捣大梁城迫使庞涓回师救援,邯郸之围可解,这时邯郸因迟迟等不到援军已经开城投降魏军。刚刚进城的庞涓听到齐军要进攻大梁的消息,只好率领轻装主力救援大梁,孙膑探听庞涓回师,随即令齐军主力部队秘密转移到魏军返回大梁必经之路的桂陵,以逸待劳等待庞娟。毫无准备的魏军突然遭到袭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史称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并没有消停下来,这次又盯上了韩国,特别是韩国吞并了郑国,把都城迁到了新郑,这让为国感到压力山大,魏国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大将庞涓率领魏国精锐之师围攻了新郑,韩军出城迎敌,结果是五战五败,走投无路后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是派遣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齐军依然是直捣大梁迫使魏军放弃新郑。

魏惠王真是既委屈又恼火,破口大骂齐国就是个无耻小人,三番两次的在背后使坏,这次一定要先把齐国打趴下再说。于是以太子申为统帅,庞涓为大将,气势汹汹的向齐国扑来,以求决一死战。孙膑让齐军一路向后撤退,诱使魏军追赶,并命令齐军第一天用10万灶做饭,第二天用5万灶做饭,第三天用2万灶做饭,用来迷惑庞涓。

庞涓原本对孙膑十分顾忌,但是一连三天见锅灶越来越少,就大喜过望,以为齐人贪生怕死,孙膑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只带领少量军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当弃军撤退到马陵时,孙膑让1万多弓奴手居高临下埋伏在道路两旁,并让人在路旁的大树上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此树下”,然后预订暗号,看见大树下有火把照亮,立马万箭齐发。夜幕时分,庞涓率领魏军来到马陵道,看到大树上有字,想用火把照亮观,谁知火把刚一着火,齐伏兵万箭齐发,很多魏兵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变成了刺猬。

庞涓自知兵败,拔剑自刎而死,齐军乘胜攻击太子申的大军,经过一场混战,太子申被俘,魏军惨败。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全过程。

只是有多少人知道孙膑和庞娟其实是师兄弟呢?他们都是师从鬼谷子,但庞娟还没学成就离去了,而孙膑是个学霸,决定先完成学业。庞涓出来后在魏国国混的不错,在魏国的他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的师弟,因为他知道孙膑出山后才华绝对碾压自己,于是想方设法骗孙膑来魏国并陷害他,孙膑历经九死一生,靠着装疯卖傻捡回一条命。他以刑徒身份密见齐国使者,用言辞和才华打动使者,带他去齐国成了田忌的门课,之后才有了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大全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男猪脚:孙膑

配角:庞涓

围魏救赵简短历史典故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涉及人物:孙膑 庞涓

围魏救赵

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