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如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
- 姜维和魏延谁能力更强为何诸葛亮更看重姜维
- 有人说: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不明智请问说的有道理吗
- 姜维真是纸上谈兵吗,十一次北伐,真实战绩如何
-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 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 姜维临终一计害三贤,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如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
我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没能超过诸葛亮,但在三国也是前列。公元228年诸葛亮收降姜维后在写给张裔、蒋琬的书信中讲:“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朝)、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才能远胜李朝和马良等人。马良很多人知道,知道李朝的人不多,李朝三兄弟并称蜀之三龙。诸葛亮的信中还讲:“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很不错,把精锐的虎步军交给姜维。
姜维投降诸葛亮后,收到其母的书信,让姜维回来。姜维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也就是说姜维不会回去了,因为现在的他拥有远大志向。当时曹魏这边认为姜维是不得已投降蜀汉,所以对其家人也没有处罚。从此姜维跟随诸葛亮身边,每次北伐都参与。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右升任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并进封平襄侯(县侯)243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7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从公元234年—公元252年这段时间姜维主要是率偏师接应凉州、陇右少数民族叛魏。姜维一直有一个计划: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大将军费祎都不赞成,每次只给姜维不到万人去骚扰魏国。但是大司马蒋琬在世时曾赞成姜维的计划。大司马蒋琬曾上书刘禅: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在蒋琬看来魏国占据九州,实力强大,不是一下子能灭掉。如果东西(蜀汉东吴)两家联合北伐,也未必能一下灭魏。如果吴蜀东西合力,首尾成犄角之势,虽说不见得就能迅速实现成功的志愿,尚且可以对魏国进行分割蚕食,先翦除它的枝叶羽翼。然而吴国约定出兵时间一再拖迟,几次不能实现,确实左右为难,令人寝食不安。每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胡人地区乃边塞要地,进退有据,敌人很重视这块地盘,况且羌、胡民族都十分思念汉朝,又过去偏军入羌,郭淮失败逃走,考虑事情长短得失,认为凉州是最重要的事情,应当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与敌人对峙河右之地,为臣则统领大军为姜维后援。如今涪地水陆四通,可以应急,如果东北一线有战事,奔赴救援不难。”
蒋琬这个计划应该是姜维提出来,费祎也没有反对。但可惜的是蒋琬突然生病,没几年就去世了。蒋琬去世后,费祎又更不支持了。公元253年费祎遇刺,终于没有能再制止姜维了。于是从公元253年—公元262年,姜维发动了六次北伐,人马数万人。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诸葛恪集结二十万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北伐,包围南安。魏国派郭淮陈泰率军救援。五月姜维粮尽退还。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后不过两个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陇西郡狄道长李简写密书向姜维请降,六月姜维率数万人出陇西围,张嶷所部跟魏军徐质交战。虽然张嶷战死,所部全军覆没。但所斩杀的魏军是蜀军亡者两倍。姜维率军围襄武,击败并斩杀徐质。姜维趁机攻下河间、临洮。姜维把狄道、河间、临洮三县百姓迁回到蜀地。
第三次:公元255年正月魏国镇东将军都督杨州毋丘俭和前将军杨州刺史文钦举七万将士起事。姜维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率残部万人退守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魏国那边是讲王经死了千人而已,那只不过是安慰人的说法。 魏将陈泰进军至天水郡上邽,征西将军邓艾、司马段灼、徐州刺史胡奋、将军王秘率军援救陇西,太尉司马孚率军为后援。所以姜维不能继续进军。当时邓艾建议等到太尉司马孚的大军到达再援救王经,陈泰坚持立马援救。陈泰认为现在不救王经,一旦狄道失陷就危险了。姜维的弱点是粮道,只要我们假意去断粮道,蜀军肯定会退。此次北伐是蜀汉自襄樊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大胜。 姜维因此升为大将军。十九年春,就迁(姜)维为大将军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维计划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汇师于上邽聚歼邓芝。姜维先攻祁山,然后转攻南安。接着渡过渭水去上邽,跟邓艾于段谷激战。据魏国的统计段谷之战斩杀蜀军万人。姜维失败在于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时赶到上邽跟他汇合。姜维自贬为后将军。史书并没有记载胡济不到的原因,也没有记载胡济当时在干嘛。但我认为必有内幕,因为胡济不仅没有受处罚后来还升官。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胡)济失誓不至,故(姜)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姜维自贬为后将军。
第五次: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举十余万人反叛,东吴前后派了十万人响应。姜维也趁机北伐,邓艾等坚守不出。姜维得知诸葛诞败了,于是退军。这次北伐后姜维复大将军,说明打了胜仗。复拜大将军。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让邓艾击败。
姜维的军事才能是不差的,不能因为北伐得失而否定。就像拿破仑打败了两次,谁能否定其军事才能?为何国人以成败论英雄?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又有谁知道?魏将邓艾曾对陈泰讲:将军您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姜维的军队是精锐。而将军以乌合之卒......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邓艾还在跟众将的军事会议上评价姜维的军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远在魏诸将之上。不然郭淮、陈泰、邓艾等魏之名将,怎么没有打造出一支所辟之锋的军队。我认为姜维多年北伐无成,主要原因有以下。
敌将皆人杰:魏国防守西线的将军主要有郭淮、陈泰、邓艾等。这些人都是魏之名将。
寡不敌众:姜维很清楚魏国跟蜀汉的实力对比。姜维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打到中原去,而是夺取陇右。正是因为知道双方实力差距。魏国驻守西线的军队就远多于姜维北伐的人马,而且后面还原源源不断的援军。
攻守异体:蜀汉作为进攻的一方,负担自然要重。而魏将采取的是高壁深垒防守策略。
时势:原因姜维以自己熟悉羌胡而诱为援。陇右凉州关中羌胡也确实不服魏国统治,多次叛魏。但因蜀汉久不北伐,已经让魏国打击的差不多。
独木难支:历来成就功业的条件,我认为是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刘禅不是明主,姜维北伐那段时间并没有一人是三杰。那段时间掌管朝政的是尚书令陈祗、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尚书令董厥、侍中尚书令樊建。他们皆平庸之人。根本不可能对姜维北伐有所帮助。光足兵足食这一项就不能对姜维有所相助。而且他们根本不支持姜维北伐。
还有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姜维军事才能不行,所以魏国才得已一战灭蜀。这个锅也不能扣姜维头上。当时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钟会率十二万人攻汉中,诸葛绪和邓艾各率三万人阻击姜维。早在魏国伐蜀前姜维就上书刘禅:“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这样的大事刘禅没有跟大臣商议,而是跟宦官黄皓商议。而黄皓跑去问巫师,占卜得魏军不会来,刘禅也信了,蜀汉群臣都不知道姜维的上书。(黄)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昝在刘禅、黄皓,非姜维之过。
公元263年八月魏军大举伐蜀,刘禅这才匆忙派右车骑廖化率军去支援姜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军去支援阳安关。右车骑廖化行军至阴平得知魏将诸葛绪向建威,立马进军救援。姜维一面摆脱邓艾一边向阴平救援汉中,得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已经占据阴平桥头,于是从孔函谷入北道,准备攻击诸葛绪后军。诸葛绪得知立马退军三十余里。姜维率军入北道走了三十多里,得知诸葛绪后退,姜维立马原路返回,急行军从阴平桥头通过,诸葛绪立马拦截,但是已经是迟了一日。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姜)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诸葛)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诸葛)绪趣截(姜)维,较一日不及。
姜维和廖化合军,星夜驰援阳安关。但是已经迟了,因为副将蒋舒投降,主将傅佥战死。钟会留下人马围住汉中诸城,率十余万人马直扑剑阁。(诸葛绪三万被钟会夺)(钟)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大将军姜维和右车骑廖化退往汉寿碰上去支援阳安关的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阳安关已失,才到汉寿,太迟了。姜维得知阳安关已失,抢先一步在剑阁布防。(张)翼、(董)厥甫至汉寿,(姜)维、(廖)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张)翼、(董)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钟)会。
在钟会给堵在剑阁之时,邓艾提出走阴平攻率涪城、绵竹的计划。(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已经到这个时候刘禅还是不当回事,根本没有做各地城守准备。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邓)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这时刘禅只好派诸葛瞻率军前去迎战,但是诸葛恪根本没有打过仗。诸葛瞻率军到达涪城就停止不前,尚书郎黄崇屡劝诸葛瞻抢占险要,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痛哭流涕。到涪县,(诸葛)瞻盘桓未进,(黄)崇屡劝(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诸葛)瞻犹与未纳,(黄)崇至于流涕。
蜀军前锋被邓艾击败,诸葛瞻退守绵竹。诸葛瞻列阵以待魏军,邓艾派司马师纂和儿子邓忠分两路攻打诸葛瞻。魏军败退,邓忠和司马师纂都认为不能再打。邓艾大怒现在是生死存亡之际,有什么不能。如果不去就军前正法。于是邓忠和司马师纂率军死战,一举击败蜀军。(邓)忠、(司马师)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邓)忠、(司马师)纂驰还更战,大破之。蜀将诸葛瞻、黄崇、诸葛尚等被斩杀。当初魏国开始伐蜀,镇守南中的霍弋得知魏国,请求率军入成都勤王。刘禅居然已自己准备好了,你不用来。这是什么逻辑?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如果霍弋来了成都,也许能把邓艾消灭在涪城。宦官黄皓的亲信阎宇从永安率军支援成都,但是史书上没有交待这支援军到那里干了什么。
这时剑阁这边,钟会给姜维堵住了。无法攻破,粮草已经供不应不上了。钟会于是开始从剑阁退军。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而邓艾击败诸葛瞻后进军雒城。姜维得知诸葛瞻败了,听说刘禅准备固守成都,或者投奔东吴,逃往南中。于是姜维弃剑阁退往巴群,而钟会已经开始退军,看到战事有变,立马改变布署。派一支军队追击姜维,钟会亲率大军向涪城进军。姜维摆脱追兵,经广汉进军郪以察探虚伪。邓艾到达雒城后,刘禅决定投降。当刘禅投降的命令传达到姜维军营,姜维带着蜀军到涪城向钟会投降,蜀军将士怒而纷纷拔刀砍石。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钟)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蜀汉最终以刘禅投降灭亡,魏晋人袁准讲 :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邓)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也就是说刘禅要是坚守成都,邓艾钟会很可能回不来了。
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姜)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姜)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姜)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姜)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姜维和魏延谁能力更强为何诸葛亮更看重姜维
魏延是蜀汉政权第二代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刘备时代的魏延就已经是镇守一方的大将了,刘备将魏延从部曲提拔为牙门将军用了4年时间,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又用了4年时间,刘备时代的魏延成为仅次于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的存在。
诸葛亮时代的魏延,除了镇守汉中之后,还在北伐中争当先锋,在阳溪之战中,魏延与吴懿一起率军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与雍州剌史郭淮,魏延还在卤城之战中,与吴班、高翔一起大破司马懿,斩甲首三千,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也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丢了性命,被杨仪所杀。
魏延
姜维是蜀汉政权中后期军事上的领导者,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迫不得已投降蜀汉的,但被诸葛亮看中其才能,并委以重用,姜维寸功未立,仅仅6年时间,诸葛亮就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还封侯,这算是火箭式的提拔了。
虽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姜维没有特别贡献,但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的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先后十一次北伐,胜利5次,失败2次,不胜不败4次,因为其超群的军事才能,后主刘禅先后加封姜维为镇西大将军、卫将军,直到加封为大将军,成为蜀汉最高军事指挥官。
姜维
从姜维投降蜀汉算起,到成为蜀汉大将军,前后用了28年,从诸葛亮去世后算起,用了22年,诸葛亮时代的姜维仅仅算储备人才,真正重用姜维的是刘禅,一路提拔姜维的也是刘禅,姜维成为蜀汉后期唯一耀眼的名将。
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姜维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邓艾偷渡阴平是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姜维也只能跟随刘禅一起投降魏军,但在钟会之乱中,姜维企图利用钟会恢复蜀汉政权,但一片忠心却无奈失败,以身殉国。
从魏延与姜维两人的地位来看,魏延是镇守一方、勇冠三军的将,姜维是统领一国、智勇双全的帅,一个是将,一个是帅,地位差距可想而知。
魏延是将
一、比军事能力。
军事能力包括治军、带军、行军、打仗等等,魏延因为是将领,所以很少有独自率军作战的机会,要么与其他将领一起协同作战,比如阳溪之战,要么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作战,比如魏延随刘备入川作战,随诸葛亮参与北伐之战。
魏延的特长是骁勇善战,善于冲锋陷阵、带兵打仗,这也是刘备重用魏延的原因,在蜀汉政权第一代将领凋零之际,刘备把魏延提拔为大将,镇守汉中,甚至在某些方面盖过了张飞,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是决定益州安危的战略要地,刘备提拔一个毫无名气的人来镇守,如果不是魏延能力突出,刘备也不会提拔。
姜维是帅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虽然此时的汉中没有发生过战争,但是魏延镇守的汉中也没有过什么乱子,这体现了魏延的治军与带军能力,阳溪之战中,魏延打败了费瑶与郭淮,史书没有记载此次战争的详细过程,想必是魏延依靠谋略与勇猛打败对方的,这是魏延的打仗能力。
魏延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街亭之战,魏延在山谷中被张郃堵在谷中进退两难,再一个就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攻打杨仪,结果被王平遣散了手下军队,因此而失败被杀。胜败乃兵家常事,总体来说,魏延的军事能力在蜀汉能排到前十名。
姜维是从一名降将逐渐成长为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帅与将的区别在于,帅的难度与责任更大,不用说,姜维的治军、带军、行军、打仗的水平不会差,否则也不会有11次北伐,姜维打仗同样有胜也有负。
魏延骁勇善战
姜维在北伐时多次与郭淮交战,数次战成平手,洮西之战中,姜维大败魏将王经,斩杀数万魏军,狄道之战,姜维斩魏将徐质,段谷之战,姜维被邓艾大败,损兵折将,侯和之战,姜维又被邓艾所败,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姜维的防御再次失败。
虽然姜维打了一系列败仗,魏延打了一系列胜仗,但要注意一个问题,姜维时代的蜀汉,国力越来越弱,同时缺少将领与人才,姜维北伐其实是孤军奋战,魏延所在的时代,蜀汉在刘备与诸葛亮的领导之下,国力尚存,名将众多,比如王平、吴懿、蒋琬、费祎等等。
单纯论军事能力,姜维与魏延不相上下,魏延因为没有独立率军作战过,很难说魏延的军事能力就一定比姜维强,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唯一的支柱,虽然北伐有胜有败,但好歹姜维能够力保蜀汉不至于崩溃,即使是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魏军根本攻不下剑阁关。
姜维统御全局
姜维的能力更多体现在统御全局之上,魏延的能力更多体现在行军打仗之上,两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就相当于拿张辽跟曹仁相比,张辽终身没有独自率军作战,而曹仁却是曹魏战区司令官级别的统帅,你能说张辽比曹仁强吗?只能说两人的军事能力相当,论冲锋陷阵,张辽强于曹仁,同样的道理,在冲锋陷阵上,魏延强于姜维,但在统御全局上,姜维强于魏延。
二、比谋略能力。
说起魏延的谋略,免不了要说子午谷奇谋,这个所谓的奇谋只不过是魏延的一厢情愿,是极难成功,魏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敌人弃城投降的基础之上,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想法,万一敌人不弃城投降,坚守不战,魏延怎么办?
子午谷奇谋没有成功的可能
魏延如何能保证在整个偷袭长安的过程中不被发现?很多人喜欢拿魏延偷袭长安与邓艾偷袭阴平来比,完全是两码事,邓艾走的是七百里无人区的阴平,而且是偷袭的是蜀汉的都城,魏延走的是人人都知道的子午谷,两年后曹真伐蜀就是从子午谷走的,结果走了一个月因为天气原因还没有走一半,曹真走不了,为何魏延就能走?还不被发现?这都无法实现。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延拿下长安,也是守不住的,此时的蜀汉没有跟曹魏拼消耗的实力,但魏延此举打成了消耗战,曹魏以重兵来围攻,到头来守不住,是不是白打一场?所以子午谷奇谋是错误的,诸葛亮拒绝是正确的。
从这可以看出,魏延喜欢冒险与突袭,这确实是部分战争取胜的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冒险与突袭都能取胜,失败的也不在少数,魏延的谋略能力相对来说不如他的军事能力。
魏延喜欢冒险
而姜维的谋略就是北伐,很多人批评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御手段,魏延、王平时代,是把军队的防御阵地向前延伸,利用秦岭天险,来阻击进犯之敌,王平在兴势之战中的表现,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
但是到了蜀汉晚期,姜维改变了这个战略,收缩了蜀军的防御阵地,把大部分集中在阳平关与汉、乐二城之中,然后放敌入进入汉中,再派出机动部队骚扰敌人后勤补给线,在敌人的补给出现问题时,城中的军队再冲出城歼灭敌军。
从姜维的这一战略来看,明显就是蜀军兵力不足了,同时蜀汉政权国力下降了,延伸防御阵地向前,需要大量的国力来实现,这些阵地全部需要人员与补给,维持这一战略需要较强的国力,但是姜维时期的蜀汉一天天在走下坡路,没有更多的实力来维持了,只能采取最经济的防御手段,这不失为一种最经济的歼敌办法。
姜维收缩防御
虽然如此,姜维在魏灭蜀之战中,仍然有一定的责任,就是他明知魏军有异动,并且向蜀汉朝廷报告之后,就躲到沓中屯田去了,此时的姜维应该以大将军之名,加强防御力量,提升战备级别,但很显,姜维做的不够,虽然朝廷并没有重视姜维这一建议,但姜维在战略确实有一定的责任。
但是,姜维时代的蜀汉,只能靠维持过着每一天,因为长期不断地北伐,国力消耗甚大,完全经不起魏军强大的攻势,就算仍然采取以前的战略,也很难保证能够对付魏国的倾国之兵,从战略上看,姜维略强于魏延。
三、比领导能力。
从领导能力上看,姜维远超魏延,主要是自身性格的原因。
魏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关羽的翻版,关羽被人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生性高傲,善待士卒而看不起士大夫,魏延性格同样高傲,与人难以相处,与刘琰、杨仪有过争吵,经常看不起人,但骁勇善战,两人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魏延生性高傲,不善与人相处
由于魏延的这种性格,他在朝廷之中很难得到支持,当魏延与杨仪发生争执时,朝廷中的大臣全部相信杨仪而不相信魏延,这就是魏延性格的恶果,与人难以相处,还看不起人,这样的将领没人愿意一起相处,所以魏延的领导能力几乎为零。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公然烧毁栈道,然后率军与杨仪对抗,结果被王平遣散了所有士兵,这说明魏延的领导力非常差,连自己手下的士兵都管不住,连杨仪也打不赢,连自己的命都被送给了杨仪,这都是领导力差的表现。
相对来说,姜维明显强多了,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步步高升,虽然是刘禅升的官,但是刘禅明显要问朝廷重臣的意见,有人支持姜维,刘禅才会把姜维升为大将军,并在朝廷大多数大臣都反对姜维北伐的情况下,姜维还能持续不断的北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禅这个皇帝的支持,没有刘禅的支持,姜维一个兵也不能带走北伐。
姜维成为蜀汉晚期唯一的支柱
四、时人评价
孙权曾经评价魏延与杨仪是小人,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魏延一定是祸乱,果然,诸葛亮一死,魏延就开始作乱,直到被杀,陈寿在《三国志》中把魏延与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等人放在一起,这一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蜀汉朝廷不满而被杀或者被贬。
这说明魏延在当时的心目中评价确实不高,相对来说,姜维的评价比魏延高多了,诸葛亮评价姜维忠心勤奋、思虑周全,还说李邵与马良比不上姜维,钟会评价姜维文武全才,有超世的谋略,还说诸葛诞与夏侯玄也比不上姜维。
时人对姜维的评价高于魏延太多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把姜维与蒋琬和费祎共列一传的,这说明陈寿把姜维看成与蒋琬、姜维一样的治国之才,要知道蒋琬和费祎都是诸葛亮亲点的接班人,而姜维则是诸葛亮一手提拔重用的将领,从诸葛亮的眼光出发,明显认为姜维比魏延更有才能,只是魏延受重用的时候,姜维才刚刚加入蜀汉,两人在一起共事仅仅六年时间。
所以说,诸葛亮明显更看中姜维。综合比较的话,姜维的综合能力强于魏延。
有人说: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不明智请问说的有道理吗
姜维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诸葛亮一生的心血和志向全部传授给了姜维。姜维继承了诸葛遗志,是决意为汉室北伐而奋斗终生。
在费玮、蒋琬等执政时期,姜维并没得到重用,他甚至为避祸效诸葛屯田自保。
姜维受到刘禅重用后,就一心为统一大业殚精竭虑,开始了九伐中原。
姜维九出祁山是报答诸葛亮知遇之恩,是诸葛未竟事业的继续。尽管,魏强蜀弱,各方都不占优势,但姜维自得诸葛真传,训练出一支铁军来充分弥布不足,抗击曹军。
姜维不是不自量力,以少击多;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目标,早日光复汉天下,以告慰恩师!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感染着姜维,激励着他"矢志不移"。
在刘禅成都投降后,姜维全军上下哭作一团,哀声不绝。姜维无奈假降钟会,还给刘禅送一密信:待机保刘禅东山再起。
姜维成功劝动了钟会拥兵自雄,用计除了邓艾父子。只是在起兵之时,被告密,卫瓘带兵来镇压。姜维自刎前,长叹"天不佑汉"。
姜维为匡扶汉室拼尽到了最后一滴血。他无愧于恩师的教诲,坚定不移光复汉室。无奈,扶不起的阿斗,断送了汉业,让姜维欲哭无泪,欲反不得,留下一段凄惨的光复梦。
姜维真是纸上谈兵吗,十一次北伐,真实战绩如何
公元234年,为蜀汉操劳一辈子的诸葛亮,人生已到油尽灯枯之境。
眼见大业未成,自己就将远去,落幕那一刻,诸葛亮的思绪定然是不甘的。
唐代诗人罗隐在《筹笔驿》诗句中道尽了诸葛亮的不甘和可惜。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是啊,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英雄的落幕,往往就是凄凉和悲情同步,理想和现实分裂的过程。
落幕的诸葛亮,留下了对于蜀汉的殷切期望,还有周密的人事安排后,去见先主刘备了。
但蜀汉依旧在,还有数十年寿数,刘禅虽不算雄主,依旧继承了家国遗志,更有蒋琬、费祎姜维等辅佐,为了那未尽的事业,奉献自己。
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除了蒋琬、费祎的治政之才外,最为闪耀的无疑是继承武侯遗志,践行北伐的姜维。
一:姜维到底北伐了多少次。
提姜维,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英武年轻人的声影,还有那句励志言语: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这话背后,是一个感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豪杰,那无声的呐喊。
为了践行恢复中原理想,不愿时光白驹过隙,迁延岁月的姜维,前前后后带兵打了十一次。
这十一次北伐,就是姜维北伐记录于正史中最准确的数字,《三国演义》中所言的九伐中原,不过是为了凑够数字之极,而修饰过的次数而已。
这连续十一次北伐,也可以分为数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姜维没有主掌军政大权,还要受蒋琬、费祎等人制约。
第二阶段,姜维终于获得军政大权,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第三阶段,姜维受迫于朝堂局势,不得不北伐。
这三阶段北伐,分别发生了什么故事,战果如何,容我以最简短语言娓娓道来。
二:第一阶段受到制约的姜维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政大权,在后主刘禅主政下,将原本集中于一人的权利进行了分化,蜀汉政权渐入刘禅时代。
刘禅时代,主政的蜀汉尚书令蒋碗也非庸才,志气不小,找准机会也会力主北伐。
第一次北伐:公元238年。
曹魏辽东公孙渊造反,魏国太尉司马懿又受重用,率四万大军奔赴辽东平叛。
眼见魏国动乱司马懿远赴辽东,获悉老贼出阵关中空虚的尚书令蒋碗认为,这是攻击魏国的大好机会,便派遣姜维率军出陇右,试探魏军虚实同时,也开始谋划真要好打就进行大规模北伐。谁曾想姜维率军攻至南安郡后,跟魏军相遇,兵马并不多的姜维军和魏军相持不下,打了没多久蜀汉军选择撤退。
姜维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快速地结束了。
那一年,姜维36岁,官职仅为营司马,正是人生大好年华,在他看来,后面还有机会。
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
蒋琬主政时,并没有如诸葛亮时代那样,频繁北伐,随后蜀汉有六年都没在边境动过刀兵。
公元243年,姜维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渐入蜀汉核心领导层。
蜀汉不打,曹魏就会进攻啊。
公元244年,在曹魏权势滔天的大将军曹爽,为了树立战功进一步稳固地位,亲领十万大军进攻蜀汉重镇汉中,那时汉中守将,是善守闻名的王平。
带着三万人马迎战的王平,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毫不慌乱据城坚守。
成都城中,蒋琬已然重病,接替蒋琬的是费祎。
眼见情势吃紧,费祎派遣姜维率领蜀汉军主力增援汉中,在费祎亲自指挥,断曹爽后路的军事行动中,姜维扮演了重要角色。姜维的力战,让魏军在后撤过程中知难而退,魏军死伤甚多,就连带去转运粮草的牛马也消耗殆尽。
战败后羌、胡等地对曹爽怨声载道,曹爽威信大为降低,也为后续高平陵之变埋下了伏笔。
那一年姜维42岁,刚过四十的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刻。
(志大才疏的曹爽)
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
公元247年,姜维又一次升职成了蜀汉卫将军,获得了和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的权利,成了能左右蜀汉朝局的存在。
同年魏国境内爆发羌胡叛乱,叛乱的羌人意图投奔蜀汉,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听闻叛变消息之后,立马率军拦截投奔蜀汉的羌人。
年轻时常年跟羌人有交情的姜维听闻消息,立马带兵出陇右,接应羌人叛乱,在洮西(洮水以西)地区和魏军郭淮、夏侯霸等人大战一场。
此战姜维获得了胜利,顺利接应羌人入蜀,充实了蜀汉的实力。
那一年姜维45岁,不到50的年纪,让他还有无限可能。
第四次第五次北伐,公元249-250年。
公元249年,曹魏政权发生了一件大事,隐忍多年的司马懿,毕其功于一役在高平陵之变中,率三千死士完成绝地反杀,夺得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一场大内乱,弄得曹魏朝局震动。
看着悲戚来投的夏侯霸,姜维认为这是北伐的大好良机,于是立马请命费祎大举北伐。可惜,费祎并没有尽力配合姜维的北伐,在他看来北伐不过是消耗民力举措。
最后这争议,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场辩论。
姜维慷慨陈词说:
司马懿谋杀曹爽,又来赚夏侯霸,霸因此投降。目今司马懿父子专权,曹芳懦弱,魏国将危。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臣愿领王师,即以霸为向导官,克服中原,重兴汉室:以报陛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费祎听完劝说道:
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姜维一听终于怒了:
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费祎又说:
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面对费祎的苦劝,姜维说:
吾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朝堂之上的争论,还有姜维那坚持理想的信念终于让后主刘禅松口:
卿既欲伐魏,可尽忠竭力,勿堕锐气,以负朕命。
但即便如此,主政的费祎依旧没有给姜维更多的兵马,带领着仅仅万人的部队,姜维不改豪气,这一次,他依旧选择了和诸葛亮北伐一样的路线,突袭陇右,以占据雍凉为目标。
可惜的是,兵马不足的姜维,在大战数月后,遭遇邓艾、郭淮、陈泰等人围攻,退守汉中。
无功而返的现实,还有费祎不支持的态度,让姜维心里憋屈。
次年,不甘心的姜维,又一次率军北伐,这一次他的兵力依旧只有万人,但姜维愣是用这一万人,打出五六万人的效果,在凉州羌胡配合之下,兵出汉中一路急进,杀至西平郡。
这是姜维所有北伐中,打得最远的一次。
西平即今日青海省西宁市,但兵力不足的他,面对坚城力有不逮,只能又一次无奈撤退。
恨兵少,或许就是姜维的心声,随后三年多,姜维每要出兵,都会被费祎劝阻。
那一年的姜维年逾五旬,人生已到知天命之年。
(姜维和他的对手们)
三:第二阶段无人之约的姜维北伐。
第六次北伐:公元253年。
这一年主政蜀汉的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名相横死,是蜀汉的损失,但或许是姜维的幸事。
失去了制约的姜维,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机会说来就来,就在那一年,东吴太傅诸葛恪率20万大军,进攻淮南。
听闻消息的姜维,立马率数万人出击石营(今甘肃西和县),在越过董亭(甘肃天水)后包围了魏国重镇南安郡。魏国雍州刺史陈泰闻讯,率军支援南安郡,当陈泰援军至洛门的时候,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无奈退军。
军粮又一次成了蜀汉北伐的制约因素。
那一年姜维51岁,第一次大展拳脚却无功而返,不知他内心做何感想。
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
这一年,姜维被授予督内外军事之权。也是这一年,曹魏政权又出动荡,权臣司马师和魏帝曹芳矛盾激化,司马师悍然杀掉支持曹芳的李丰、夏侯玄等人,曹魏局势又陷混乱,进而影响到边境。
魏国狄道县县长李简害怕受牵连,向蜀汉秘密请降,收到密信的姜维,认为这是大好机会,
随即率军出陇西,接受狄道县长李简投降后,姜维兵进襄武,击败魏军斩首徐质大获全胜。
随后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区域,将这些区域的民众都迁移到了蜀汉,充实了蜀汉政权的力量。
那一年,姜维52岁,终于收获了一场大胜。
第八次第九次北伐:255年-256年。
公元255年3月23日,曹魏权臣司马师暴毙,魏国朝堂暗流涌动,继承位置的司马昭立足未稳,让姜维认为这是机会。
同年夏,姜维会同夏侯霸、张翼等诸军兵出狄道,在洮西区域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伤亡数万退守狄道城。
姜维追击而至,包围狄道城,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密谋伏击援军,没有成功后,只能退守钟题,随后回军汉中。
姜维连续两次北伐,都获得了胜利,虽然没有占据实质性地盘,依旧让他再一次升迁。
公元256年,姜维受封成为大将军,登上了仕途的顶峰。
当人登临顶峰之后,就难免会出问题,所谓盛极而衰就是这道理。
可那个时候的姜维并不知道这些,反而踌躇满志的开始了第九次北伐,这一次他和蜀汉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在上邽会合一同进攻,
谁曾想,这胡济没有如约而至,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邓艾所败,死伤惨重。
连续两次大胜后,迎来一场败仗,让姜维在朝堂上的风评开始逆转。
胜利时,做什么都对,失败了,就都是你的错。
百姓开始抱怨姜维穷兵黩武,陇西区域也开始出现内乱的影子,姜维只得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那一年姜维54岁,快意恩仇的他,或许会想不通为何如此,打仗其实比政治简单多了。
第十次北伐,直取长安。
公元257年,魏国又一次发生了叛乱,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这是淮南的第三次叛乱。
有内乱了当然要平叛,司马昭调集雍凉驻军讨伐叛乱的诸葛诞和东吴军队。
雍凉驻军被调走,让姜维大喜过望,立马决定出兵,目标直指防备空虚的长安城。
为此,他甚至改变了既往的北伐方针,决定直接进攻长安。
姜维率领大军来攻的消息,让防备空虚的长安很是慌乱了一段时间。
眼见大军慌乱,司马望和邓艾联袂出动,在充分考察前线地形地貌后,选择近水筑寨、依山为营的稳守策略,不理会蜀军挑衅,坚守不出。
愣是和蜀军对峙近一年,对峙到淮南诸葛诞败亡,魏军主力回援。
魏军主力来了,让姜维知道事不可为,无奈的他只能退兵。
这次北伐后,姜维又一次被刘禅任命为大将军,但这个任命,在朝堂上引发无数非议,不少人都说他频繁北伐,虚耗国力,弄的民困兵疲。
姜维一见,听取意见开始专注于强化汉中防御,不再轻易出兵。
这一消停就是五年多。
姜维在备受诟病之后,渡过了人生的55岁到60岁,60耳顺,年近六旬的他,听的进意见了。
四:悲戚的最后北伐。
第十次北伐之后,朝堂之上对于姜维的攻击声越来越多,以黄皓、诸葛瞻为首的反对派不断指责姜维,要求罢免姜维的兵权。朝堂上的攻击,让姜维难过了,伤心了,甚至胆寒了。
交出兵权,意味着失去人生安全,即便他的忠心天日可见,可谁又能保证刘禅不犯糊涂?
历史上的无数在内危,在外安,让姜维想到了解决困境的办法,去打仗吧?与其跟这群人拉扯,不如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大军攻入雍州洮阳境后,遭遇了邓艾军。
邓艾抓住姜维劳师远征,补给苦难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形,在侯和(今甘肃卓尼县)设下埋伏,准备阻击蜀军。两方人马激战之后,被偷袭的姜维损失惨重!
可这一次,姜维并没有退走,而是选择带兵退到沓中(今甘肃舟曲县)屯田休整,以躲避朝堂的纷争。但休整中的姜维,依旧不忘蜀汉安危。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进攻蜀汉,姜维听闻钟会兵临汉中,当即上表刘禅,建议派张翼、廖化带兵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
如果这两个战略要地堵住了,邓艾军估计也冲不进成都平原。
但佞臣黄皓居然听信鬼神直言,忽悠刘禅说敌军不回来,弄的蜀汉朝堂无人知道敌军进犯。
随后魏军五路出击,钟会兵至骆谷,邓艾军将要进沓中的时候,刘禅才派遣廖华支援沓中,张翼、董厥支援阳安关口,这反应速度,当然为时晚矣。
姜维被邓艾牵制,退守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后,又派军进攻关口,傅佥战死蒋舒投降,钟会军长驱直入。
见状,坚守阴平的姜维和廖化只能退守剑阁。
剑阁关口万夫莫敌,让姜维稍许安心,钟会数次劝降姜维,姜维都不做理会。
眼见攻不下,钟会都准备撤兵了,看着形势渐渐好转,姜维正准备松口气。
谁曾想邓艾偷渡阴平一下让战线崩溃,魏军绵竹破诸葛瞻,进逼成都没多久,刘禅就降了。
投降消息传来,姜维军将士们纷纷砍石泄愤,发泄不满,但依旧无法改变一切。
尾声
姜维是我心中最爱的三国人物之一,也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男人。
他才华无双,私德无亏,扛起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时代,内有朝堂斗争,外有强敌环伺。
可既便如此,他依旧不忘初心,坚持使命,面对邓艾大军层层堵截,他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抵挡住了钟会。
那一刻的他,几乎用一己之力摧毁了魏国的灭蜀计划,如不是邓艾传奇的偷袭。
姜维为蜀汉用尽了所有,在那一刻结束,已然够了,但他依旧不甘心。
在蜀汉灭亡后,矢志不忘复国的他说服钟会,杀掉邓艾,跟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虽然计策未成,却依旧让钟会、邓艾为自己,为蜀汉陪葬,留下胆大如斗的最后结局。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是一个有着什么样坚强决心的人。
是什么支撑着他,在漫长岁月中,在不利境况下,不断冲击命运的枷锁。
姜维的杰出除了才情外,这份坚持理想的信念,或许才是最让人欣赏的吧。
公元264年3月3日,62岁的姜维死了,死在复国路上,死在理想征途中,死在敌人刀口下。
闭眼那一刻,他是笑的,自己终于践行了和诸葛亮的约定。
抒写英雄要致敬,姜维你是好样的。
姜维复国的最后一计,孤注一掷后,为何会失败
姜维的复国计就是诈降计。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利用钟会对他的信任,也利用钟会的野心,企图利用钟会先除掉邓艾,然后第二步再除掉钟会,最终让刘禅复位,让蜀汉复国。
这个计划开始进行的很顺利,钟会抓住邓艾独断专行的短处,诬告邓艾,把他父子抓起来槛车送往洛阳,吞并了邓艾的军队。但计划进行到第二步出现了意外情况。曹魏的将领不愿意造反,钟会便把他们骗到府中关起来。与姜维合计,准备尽杀他们,发给蜀军甲杖。谁知道消息走漏,曹军杀进府邸,救出将领们。以监军卫瓘为首,杀了钟会和姜维。
姜维的诈降计的基础是在钟会的野心上的。但他并不知道,钟会由于没有家眷做人质,而且平时为人处世过于暴露,已经引起曹魏君臣的疑忌。但是为了伐蜀的成功,司马昭暂时用他,同时也对他有着提防之心。
据《晋书景帝文帝纪》记载: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昭在钟会出师的时候,就已经对钟会可能谋反做出了预判。他判断蜀军是败军无勇,而魏军是怀土思归,没有人愿意随同钟会造反。因此,钟会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在邓艾被抓的同时,司马昭就亲自带领兵马来到长安,并派兵入蜀,开始在军事上对钟会可能的造反实施预防措施。钟会立刻知道司马昭的心思。在震慑之余,钟会仓促决定造反,不出司马昭的所料,反而被不愿意造反的曹魏兵将杀死,姜维也一同死难。
从这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姜维的计谋实在低级,而且计划粗陋,难以成功。首先,要造反首先要有兵。钟会是文人出身,手下的兵马不是他亲自带领出来的,根本没有推心置腹的人可以同谋。最后,他的手下去给他的对手传递消息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姜维的蜀军,不能尽快武装起来,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可供使用,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准备造反,就要赶快计划实施。而钟会姜维二人日夜谋划,却不见实质行动。在造反前,才匆忙和卫瓘商量,卫瓘何许人,监军!他怎么会和你们共同谋反?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有一点犹豫,就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编造个理由杀了他。对于下面的军官,该撤换的撤换,该杀头的杀头。可钟会姜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等死。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第三,司马昭事先已经对钟会有所防备,对一切都做了比较周密的部署,并亲自带兵坐镇,钟会就算是造反成功也难以长久。
虽然姜维的计策失败了,但是他对蜀汉的忠心天日可表,值得敬佩。
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他六出岐山,死磕曹魏,鞠躬尽瘁克复中原;为恢复汉室殚精竭虑,最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有超一流的大脑,但凡胎肉体禁不住战争岁月的侵蚀,他的病情越来越沉重。人总是有本能的求生欲望,诸葛亮也概莫能外。
有一天,他交代姜维守住大帐门口,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原来诸葛亮要用他的专业知识——祈禳大法,向上天再借12年的寿命。
孔明曰:“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12年)——引自《三国演义》姜维遵命站在了门外,前六天,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
到了第七天头上,帐中依七星北斗排列的七盏灯的火苗“一跳一跳”越烧越旺。
到了傍晚时分,眼看七天就要过去;眼看祈禳续命的办法就要成功,此时姜维向北方望去,见一颗将星由摇摇欲坠状态逐渐变的稳定了下来。
然而就在一眨眼的瞬间,魏延风风火火闯进了大帐,由于走的太急扑灭了主灯。
魏延为何要闯大帐呢?原来司马懿发动了突然攻击,目的就是想阻止诸葛亮的续命,魏延才火急火燎闯进了大帐。【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见此情景,“当啷”一声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眼看丞相就要续命成功,结果被魏延……只气得姜维要斩魏延,诸葛亮无力的摆了摆手,说:“算了,别为难他了,天命不可违也!”
诸葛亮为何要向上天再借12年呢?他像康熙大帝那样再向上天借500年不好吗?
原来12年是诸葛亮最小的愿望,只要再续命12年,他唯一的宝贝儿子诸葛瞻就18岁了(诸葛亮46岁喜得贵子,病重时诸葛瞻才6岁),儿子成年后,诸葛亮再死也就放心了,他想用12年的时间培养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才。
诸葛亮有一颗慈父般的心。民间有句话:“父母疼幺儿,皇家爱长子”,这话没毛病。
其实诸葛亮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假如现在就死在五丈原,他不相信刘禅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后事,丞相为何有这种想法呢?
讲真没有人比诸葛亮更了解刘禅了,亮经常想:“刘备如此英明伟大的人物,怎么生下一个如猪如狗一般蠢的儿子。“种下龙种,生下一只跳蚤。”他要是我家的儿子,我tmd把他掐死。”
这不是诸葛亮的气话。
刘禅确实让人失望,丞相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丞相让他撵狗他偏赶鸡;丞相让他远小人近贤臣,他偏和“不是东西”的太监黄皓称兄道弟。在丞相心中,刘禅就是一个叛逆少年。
既然不能续命,那就等待轮回吧。诸葛亮要运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完成自己的后事。难为丞相了,儿子小,皇上无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他只能如此了。
丞相病入膏肓,临死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引自《三国演义》随后,丞相给后主刘禅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大概意思是:等棺材到了成都后,你千万不要把我下葬到成都,你命四个壮汉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等绳断时下葬即可。
诸葛亮心想,刘禅行事和我反着来,我不让他下葬成都他肯定会下葬到成都,下葬成都就对了。到时我就可以托生转世。诸葛亮是这么揣测刘禅心理的。
然而诸葛亮的这最后一计却失败了,等他的棺材到成都后,刘禅心想:“丞相生前教育我不听,凡事都和丞相反着来”,现在丞相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再不听丞相的话还是人吗?
于是刘禅依丞相遗嘱行事。
当4个壮汉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南走了4天以后,发现绳子没有断掉的迹象。心想,这要何年何月绳子才断啊?
4个人一商量,用刀子把绳子割断把棺材就地掩埋。然后打道回府去刘禅那里领赏银去了。
见到刘禅后,4个人说事情办妥了,刘禅说辛苦各位了,然后赏了每人250两文银。赏完银子,刘禅一想不对头,杯口粗的绳子4天就断了,这里面一定有鬼。
经过严刑拷打,四个人说我们骗皇上了,刘禅一听勃然大怒,下令斩了四个人。
等刘禅怒气消了静下心来一拍大腿说:“坏了,没问这几个人到底把丞相埋在哪里了!”刘禅后悔不迭,可是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从此诸葛亮到底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本来他想12年后转世为人,到最后却成了孤魂野鬼。
假如刘禅把诸葛亮埋葬在成都,等接受12年人间烟火的供奉后,他会选择合适的人选托生为人(12年一轮回),结果诸葛亮最后一计被刘禅无意破解了。
刘禅愧对丞相,12年后,把诸葛亮唯一18岁的儿子诸葛瞻招为了驸马,想做最后的弥补。然而18年过去了,36岁的诸葛瞻最后为保卫成都,保卫刘禅和魏国大将邓艾死磕,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战死沙场,其孙诸葛尚也壮烈殉国。刘禅无意中把诸葛亮成功灭族了!
综上所述:这个传说告诉我们,远离那些愚蠢的人,否则你会像诸葛亮家族那样死的很惨!
文/秉烛读春秋
姜维临终一计害三贤,是怎么回事
何止是害三贤,这一计让关羽家被灭门,刘禅的儿子以及蜀国多名官员被杀,姜维、钟会基本被灭门,邓艾横死,画面惨不忍睹!
姜维的计策,从见到钟会时就开始酝酿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钟会有异志!
当时,钟会、邓艾两路大军进攻蜀国,在前期战事失利的情况下,姜维退兵据守剑阁,魏军一时无法攻入。
谁知邓艾偷渡阴平,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并下令姜维停止抵抗,就地投降。
姜维无奈,只得投降与他对峙的钟会,没想到钟会竟然对他礼遇有加!
两人关系迅速升温,达到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地步,在多次相处中,姜维看穿了钟会有谋反之心。
于是心生一计,一旦计成,不仅能干掉魏国两员大将及入蜀军队,还能复活蜀国!
姜维的计策
简单说,这个计策就是利用钟会的谋反之心加上与邓艾的矛盾,劝说钟会谋反,造成魏军内部混乱,他再趁乱号召旧部反攻复国。
这个计策实施起来要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干掉邓艾
邓艾迫使刘禅投降,进驻成都,是钟会谋反的阻碍,而且两人有矛盾,所以钟会秘密上书司马昭,说邓艾有反心。
司马昭竟然相信了,还下诏让钟会把邓艾用囚车押送回洛阳处理。
于是,钟会亲自把邓艾送上了囚车,计划的第一步完成。
第二步:干掉魏军不服从的非嫡系高级军官。
这一步的目的很简单,既然是谋反,那魏军中肯定会有一些非嫡系的军官不干,必须干掉。
此举旨在瘫痪魏军指挥系统,一旦魏军大量高级军官被杀,谁来带兵?到时候姜维就有机会反攻。
但事情就坏在这一步!
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加剧了钟会的失败,这个人就是老牌阴谋家——司马昭!
钟会接到司马昭的信,上面说,司马昭怕钟会一个人搞不定邓艾,于是派重兵进驻蜀国边境的乐城,并亲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
很明显,作为顶级的权谋高手,司马昭已经怀疑钟会谋反,已经重兵防范。
钟会看完信后,觉得事态紧急,必须先发制人,决意谋反,让姜维率蜀军精锐出斜谷进攻魏国,钟会亲率大军增援,攻灭魏国,再水陆两路直取东吴,一统天下。
但想谋反,得找个正当理由,不然没人跟你干。所以钟会找了个在当时看来很合理的理由——郭太后遗诏!
简单说,就是司马昭曾经弑君,篡权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以郭太后的名义,替曹操家讨伐司马昭,这就是正当理由。
于是,钟会伪造了一份郭太后遗诏,并召集众将,说郭太后遗诏令他讨伐司马昭,替魏国皇帝夺回皇权。
在公布遗诏当天,为郭太后发丧,并要求众多将领在确认书上签字同意,作为凭证。
但有好几个高级军官听完后,当场就表示不干,钟会当场就把他们全部囚禁起来。
而祸患却由此埋下!
被囚禁的高级军官中有个叫胡烈的人,他有个部下劝说钟会,应该给每个被囚禁的将官配备一名侍从,给他们端饭倒水。
钟会同意了,而胡烈等人趁机在这些伺候他们的士兵中制造舆论,说钟会已经挖好很多大坑,准备把军中的高级军官都给埋了!
此事被那些士兵一传十,十传百,要知道,这些高级军官在士兵心中威望很高,这话一传出,全军迅速人心惶惶。
此刻有人建议钟会杀掉这些高级军官,但钟会犹豫不决!
第二天中午,胡烈的儿子和部将出门擂鼓,魏军士兵无人统领的情况下自发涌向城门。
当时钟会正在给姜维分发铠甲和武器,突然传来魏军兵变的消息,于是二人率领少数士兵迎战。
最终不敌,两人死于兵变!
但这不是重点!
最重要的是,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这些士兵把愤怒全部发泄到了蜀国人身上。
随即,乱兵在城中大肆杀伤蜀国知名人物!
其中,庞德之子庞会带兵把关羽家直接灭门,其他乱军在城中到处砍人,刘禅的儿子刘璿以及多名蜀国知名人物死于乱军之中,姜维全家被杀。
之后司马昭的心腹,监军卫瓘指使田续追上邓艾囚车,将邓艾父子杀掉,再约束入蜀魏军,城中之乱才得以平息。
第三步,趁乱反攻复国,可走到第二步就玩儿完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起事件
其一,对姜维来说,这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的话,蜀汉复国,并重创魏军,使得魏国元气大伤,毕竟入蜀的魏军都是精锐,一旦被姜维吃掉,魏国数十年内再无力伐蜀。
输了的话,大不了自己身死,家人被牵连,仅此而已。
于是这场豪赌,以姜维一家老小作为赌注,以蜀汉复国为彩头而开启。
不幸的是,赌局的变量太大,姜维不仅输了赌注,还搭进去蜀国众多知名人物的性命!
因为他没有想到事情最后会失控,兵变后的乱军直接杀了大量的蜀国知名人物,甚至酿成灭门惨案。
其二,姜维与钟会双方,实质上是互相利用。
钟会看重了姜维在蜀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手下的蜀国精锐部队,想利用姜维之力攻魏国,姜维想利用钟会谋反,引发魏军打乱,再趁机复国。
其三,钟会谋反有成功的可能吗?
我认为钟会注定会失败,原因有这几点:
首先,钟会作为军队统帅的时间并不长,在军中缺乏自己的势力,真正掌握的嫡系将领极少,大部分高级军官不是他的人。
他要谋反,军中不服从的人必定很多,如果像姜维那样统率军队几十年,威望极高,势力极大,才有成功的可能。
其次,魏军士兵都是北方人,家人都在魏国,一旦跟着钟会谋反,那家里人必定遭殃,是不大可能跟着钟会留在蜀中的。
基于这两点,钟会一开始,就是注定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