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墨客图片

文人墨客图片(文人画是谁提出来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1 06:52:40 浏览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文人画是谁提出来的

文人画这个概念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西方人所无法理解领会的。

中国文人画,应该说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在宋元400多年里,由于文人思想的蓬勃,突破汉唐烦琐训诂,呈现著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表现得最显著且辉煌的,莫过于绘画。

所以说,宋元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就不为过了。什么是文人画呢?文人画与其他画有什么差异呢?

其实,文人画与一般的画家画、院体画、禅画,甚或政教宣传画都不相同。她是文人雅士们的心灵事业,藉绘画以抒泄文人们胸中之逸气,并不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目的与价值;只是随兴所至,表之笔情墨趣,写写文人墨客心府灵境。也就因为具有文心、诗情、画意,才得命名为文人画。

也就是说,文人画不在于工整细致,不在于形似甜美,而在于画里画外的那股妙趣,达到所谓“妙不可言“之境地。

至于其他的作家画,为了使观赏者对客体的认辨,因之只求绘至物象之逼真与功利效果,结果则无法将自已坎入画境之中,更无法使自己的心灵生活在其间了。由于无心灵的自由,便无心灵的创作,因而画家的作品当然呈现著一股呆板、匠气与冷漠了。

中国书画自古以来按照描绘的景色不同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这几类绘画科目,然而在古代有时会用按照绘画的风格流派分为民间画、宫廷画和文人画,这与现代国画分类是不同的,我们有必要掌握。本文随同奉上的几幅国画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大家可尝试领会。

这里举几个例子解释下——

比如宋朝文人画主要描绘的是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内心世界,这些文人画作品不追求形似,不追求表现公认的目的价值,表现的是士大夫文人的内心追求和一时之间的心情,彰显出了文人的精神与意境。在古代现实生活中,文人们是自由的,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生活,虽然会作画,但是他们画却是不为名利的,不同与一般的以画画为生的画家,其画画是心性的流露和感情的表达。

在这里提到文人画,这个人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苏轼,苏轼除了是名闻天下的词人之外还是一个文人画家,他第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人画的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先抬高了王维的历史地位,并提出了将文人画家与其他的以画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分开,并且倡导了诗情画意的文人画的风格,反对那种完全追求形似的绘画风格。——苏轼可谓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你觉得哪一个文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

能够改变中国历史的伟人只有毛主席,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都是毛主席亲手创立的,中国后期发展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另辟途径,它是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够改变中国国历史进程的,唯一的伟人,就是毛泽东主席。

现如今是否还有真正的文人

加他回答:

我认为,你说的严格意义的文人,应该是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做学问"的作者和学者。按这个标准衡量,我的答案是:只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我国的航天事业为什么这样的令世界震惊,原因就是有一批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他们一个心思在做学问,而不是名和利。可再看看文人们呢?卖字卖画,不是象古人那样追求"一字拨千斤"而是在追求"一字卖千金""一字卖天价"。有的甚至假公济私,贪污受贿,文人的气节荡然无存。有的则稍微有点名气,就频频抛头露面,名利双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东必失西,顾此必失彼。怎么有时间作学问呢?你说他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文人吗?

有的虽然在世界上得了大奖,但其作品并不为国人看好。有的在国内比赛中的得奖作品,却屡遭人们的质疑。有的圈子标为"精华"的律诗作品,却与格律不合。……………大有大的不严格,小有小的不严格,那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文人呢?绝对没有。

不仅文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佛门子弟恐怕也很少了吧?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风气的不正呢?你能说的清吗?

(图片源自网络)

辛弃疾应该是文人里面武艺最强,武将里面词写得最好的,你同意不

这个结论九郎不太敢苟同。

辛弃疾文武双全这是没有异议的,但要硬评第一,恐怕有失公允。

首先,我们得先界定一下文人是个什么概念,是只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是文人吗?还是必须要有著作青史留名才算?要让九郎说古代文人的话,那就是只要有著作传世那就算是文人了。不一定非得要和孔子、朱熹、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师才算。

好了,如果这么算的话,那文人里面武艺第一一定不是辛弃疾。为什么,且容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俞大猷。说起俞大猷,可能好多人不熟悉,但是俞大猷在历史上也是很著名的,他跟一个人并称为“俞龙戚虎”,这里面的戚,指的就是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也是为抗倭名将。

俞大猷可是算是个文人。俞先生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你能说他不是文人?甚至,俞大猷还有诗词传世,后人将俞大猷生平所作诗词等编汇成了一部文集,叫做《正气堂集》。这些该能证明俞大猷是个文人吧?

说起武艺,那辛弃疾跟不和俞大猷在一个台面上了。不说俞大猷领兵打仗多狠了,九郎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俞大猷先生曾经单挑过少林寺!常言道:天下武功出少林。俞大猷比较不信邪,非要和少林和尚比试一下,结果,一人横扫整个少林,无一敌手,甚至最后,少林和尚还要向俞大猷先生请教剑法!这难道证明不了俞大猷武功之高吗?

第二个例子,叫做袁崇焕

袁崇焕是名垂青史的良将。若论带兵打仗能力,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能排上号的。那么他的文武水平又如何呢?

袁崇焕可是明代的进士,全国高考第四十名呢,实实在在的文人一个,在那个八股取士的年代,你说他没有才华,怎么可能?而且人家也是有著作留世的,他有《袁督师遗集》传世,里面记载了袁崇焕的写作。此外,袁崇焕临刑前,写的一首遗诗也不错。诗叫做《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不说水平如何,好歹人家写诗流传下来了。

至于武艺,袁崇焕可以说称得上是一代高手了(咱也不知道他是打哪儿学的)。在《邵武府志》这本史料中载:袁崇焕“素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就是说他武功高强,在墙上行走,就像在平地上一样,轻功非常之高啊。

清朝史料还记载,袁崇焕还曾经“单骑出关”、“独卧孤城”,没有高强的武艺,估计是做不到的。袁崇焕胆子再大,他也没这么傻,自己一个人没点儿保命的本事敢溜去满清阵前溜达?

此外,金庸先生对袁崇焕可是很佩服的。在《碧血剑》中不仅给袁崇焕安排了一个武艺极高的儿子袁承志。还专门在书后为袁崇焕写评传,能得到金庸先生对认可,可是很难得的啊!

所以,综上所述,说辛弃疾文武第一,不太确切,加上个之一或许会好很多。历史上不缺文武双全的人物,包括像岳飞,人家有武艺吧,可是也写过《满江红》这样的名作呢!像陆游,有文采吧,人家也曾单杀猛虎呢!等等,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辛弃疾确实很优秀,古代一代诗词大家,而且万军之中,取叛将首级,更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出来的,但是也只能说明他文武双全而已,硬要排第一的话,不太合适。

中国现代那些作家、文人、名士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值得一谈的

文坛武斗传美谈

张春桥这个名字对于70后以前的人来说,应该如雷贯耳 ,“四人帮”之一嘛。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艺小青年,曾因一篇文章,被鲁迅先生的弟子萧军打得趴在地上求饶,一时传为美谈。

鲁迅先生去世后,萧军和萧红去祭拜,并在墓前焚化了一些进步期刊以寄托哀思,不知怎么被张春桥知道了,当时他化名为狄克,就在《大晚报》上攻击二萧是“鲁门家将”、“鲁迅的孝子贤孙”等等。

如果是反动文人这样攻击,萧军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可狄克是“左联”的人,他明明知道鲁迅先生和二萧的关系,也和萧军认识。这种让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使萧军非常生气。

萧军直接跑到《大晚报》的室,直接警告说,如果再写类似侮辱鲁迅先生和他的文章,就要直接揍人。若能打过自己,悉听尊便,若打不过,再看到类似文章,见一次打一次。

狄克不知道有什么底气,竟然应战了。

时间是第二天晚八点,地点是徐家汇河南草坪。

于是,一场文坛武斗就拉开了序幕。

那天晚上,双方都如约而至。萧军出门时还拿了一根铁棍,萧红怕他失手伤了人把事闹大了,给夺了下来。不过在出门时,萧红又偷偷地带上了(那时他们都是名动天下的作家了),搞笑不?证人是著名作家聂绀弩 ,狄克还邀请了人高马大的同伙马吉峰。

他们俩哪是萧军的对手,萧军一脚就把狄克踹个仰面朝天,半天爬不起来。

马吉峰仗着身高不吃亏,有点不信邪,不料,萧军又是三拳两脚,三次把马吉峰打倒在地上,马吉峰终于求饶,萧先生, 我服输 ,以后再也不敢了。

打斗还引来了外国巡捕,多亏聂绀弩解释,说是自己人练习摔跤,才蒙混过去。

第二天,这场文坛武斗就传为美谈,解放后,有人还写打油诗一首,来赞萧军。

萧军怒打张春桥,狄克三魂吓出窍。

狗头军师结“四帮”,老萧为此险遭刀。

请问古代文人才子能提起诗画双绝的都有谁

谢邀,

能算诗画双绝的文人,名人有唐朝的王维,宋朝的苏轼(大才,全才),诗画各缓朱克柔。明代的唐伯虎,能臣周用(诗画双绝)。

为什么正直的文人墨客都很崇敬苏轼,说说你的看法

吟东坡诗,食东坡肉,读东坡志林,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泱泱华夏民族自古人才辈出,文人墨客诗词书画才子数之不尽,苏轼就是其中一个。

苏轼的诗词字画造诣都很高,但他的深入人心,长久以来受民众喜爱,更多的是从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个人魅力。

品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除了才华横溢,他更像是隔壁邻家的风趣大叔:贪酒好肉,总爱多嘴惹事;又豁达爽朗、不拘小节;会保健养生,没事还喊你来教你练练瑜伽。

苏轼天赋聪颖,勤勉好学,也不失对生活的热爱和情趣;他深知官场的险恶,但改不了心直口快地与同僚相处;他三遭贬谪,依然能乐观豁达地带动着家人积极生活,开荒种地、酿酒做菜,苦中作乐。

他与兄弟苏辙是手足,更是挚友;他与同僚王安石是政敌,也是惺惺相惜的私交;他对结发妻子用情至深,与妻死别十年后,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断肠名篇;他对儿子不存在望子成龙的大愿,仅仅“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江山之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在兵权上,他不断削弱武将的兵权,交由文官掌控。

在地方政权上,增加通判一职,这个职位虽然小,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实权是很大的,可谓皇帝在各地方机构安插的一枚心腹。

在财政上,加大赋收充实中央,增加了各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一系列的措施,虽然加强了新政权的稳定发展,但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弊端。在这种形势之下,宋神宗即位后决心变法。历朝历代的改革变动,政权内都会出现正反两派的意见。当时的支持变法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反方一派以司马光为代表。那么苏轼会站在哪一边的队伍中呢?

苏轼是反对变法的。他对于当时王安石的一些举措坚决反对,他认为新的变法太过急暴,会撼动朝廷的根本制度,会引发社会更加动乱。苏轼主张和风细雨的改良政策。不同的政治立场令两个互相欣赏的官场人成为政敌。

二、相逢一笑泯恩仇

尘归尘,土归土。一场变革最终还是无疾而终。

苏轼躲开是非之地去了地方行政做官。他在徐州修治水患,在杭州治理西湖,这段时间作出了很多政绩。至今杭州西湖的“苏堤”,依旧在抒写着苏公的伟大功绩。

王安石这时候也告老还乡躲个清静。修身养息的王安石在家乡时不时还打听,苏子瞻最近有没有新作品呀?带给我看看呀!脱掉官服的王安石,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

一次,一个故人去探望他,并给他带去了苏轼的新作。王安石听说后等不及仆人点灯,取来就借着月光读起来。他边读边赞叹,并且给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说文章末尾“如人善博,日胜日贫”若改成“日胜日负”就更好了。后来苏轼听说后,拍掌哈哈大笑,认为王安石的建议非常好,并且认他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一次,苏轼身着便装去看望王安石,这时候的王安石垂垂老矣,拄着拐棍出来迎接他。两个人一如故交聊起了家常。苏轼不禁说:“我打算在您这附近购置田产,陪伴您在这里老去,日后来探望您老就方便多了”。曾经势不两立的官场政敌,因惺惺相惜彼此的才华一笑泯恩仇。

三、东坡先生趣事多

几遭贬谪的苏轼官场不尽如意,曾经风趣地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他被贬去的偏远之地。

在黄州时,有一次生病,听说附近有一位名医聋人叫庞安常。因名医耳聋,苏轼就把自己的病症写在纸上给他看。庞安常果然名不虚传,对症下药,很快苏轼就病愈了。苏轼道:“找你看病有趣的很,我以手代口,你以眼代耳,有趣有趣”。

可爱的苏先生被贬期间,因为生活穷困,活生生被逼成了厨子。黄州猪肉价格非常低廉,有钱人是不肯吃的。因为便宜,苏轼经常炖一大锅猪肉为三餐。

加酱油炖几个小时,出锅的猪肉香软酥烂,回味无穷。除了东坡肉,他还发明一种东坡汤,当然也是穷人吃的。在大锅水中加入各种青菜,生姜,上面加一层隔屉,同时用这锅菜水蒸米饭。混合着米汤菜汤的东坡汤,后来还被苏轼推荐给和尚吃。

还是在黄州,有一次苏轼在东坡雪堂贪杯豪饮,忘却了时间。待宿醉回家已经半夜三更,家人童仆都睡沉了,也没给他留门。无论他怎么敲门就是无人应答,无奈只好巴巴地靠着拐杖听江声等待天亮。于是又一首名篇由此诞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四、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手足情深长久以来是为佳话。他们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一起为官,共同患难,不离不弃,彼此扶持。

苏轼“乌台诗案”事发后,苏辙第一时间上奏朝廷,愿辞去官职为兄赎罪。并且上下周转关系,出头为哥哥想办法。因为苏轼的案子,后来兄弟二人各自被贬到不同地方。苏辙对这样一个口无遮拦,招致祸患的哥哥并无丝毫埋怨。

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互相鼓励,共渡难关。还相约老了以后能同住到一起,再续兄弟情谊。可惜天不遂人愿,苏轼因病先弟而去,他们的约定也只能化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正如苏轼送别弟弟时,因伤感惜别所作诗云:“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五、恩爱夫妻不到头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是苏轼的同乡,十六岁嫁给了大她三岁的苏轼。婚后王弗孝敬长辈,默默无闻。

对于这个妻子,苏轼对她敬爱有加。年轻的苏轼勤勉好学,终日苦读。王弗就默默地陪伴在丈夫身边,不打扰他读书。有时候苏轼背书卡壳了,王弗就在旁边轻声背出来提示他。

王弗不仅生活上对苏轼照顾的无微不至,在人情交往上也经常提出客观的建议。一次,一位访客拜访苏轼,他们的谈话被屏障后的王弗听到。客人走后,她对丈夫说,”这个人说话模棱两可,一直在试探你的口气,顺着你的意思说,跟这样的人交往要多加留心”。苏轼对妻子的意见大为赞同。

得妻若此,夫复何求。所以苏轼常常夸赞妻子聪敏安静,有见解。可是苦难总在人最幸福的时刻悄悄降临。在与王弗成亲十年后,二十六岁的王弗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年仅七岁的儿子苏迈。苏轼悲痛道:“余永无所依怙”。

王弗去世十年后,有一天,苏轼梦到了她。醒后泪满床枕。于是提笔写下了著名篇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在文学史上成就是巨大的。飘在天上的诗人仙气十足,但遥不可及。而苏轼从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与质朴的情感,不仅接地气,更让人们认识了一个最生活化、最自然状态的诗人。不能不让人们对这位才子多有偏爱。

而时间更迭,无论时代发展到何种程度,人心最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不喜欢

屈原,孟浩然,杜甫,范仲淹是不是古代文人

首先我们按照历史和时间顺序来对屈原、孟浩然,杜甫,范仲淹来逐一进行分析:

一、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译文志》记载有25篇。王逸作《楚辞章句》提出具体的篇目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和《渔父》。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以烈火般的热情,雄伟瑰丽的想象,神采飞扬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感情,表现了他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还表现了他绝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光辉俊洁的人格,可称千古绝唱。屈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曲解着大量的神话传说材料描绘出各种神奇优美的形象与现实的黑暗相对照,他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给草木虫鱼风云雷电,日月星辰都赋予生命,让它们具有人的意志,用以表现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第一个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他那高洁的情操,瑰丽的文辞,抚育着历代文学创作,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江上吟》中诗句:“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正代表着千秋万世对诗人的景仰。屈原的作品还被翻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等许多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1953年诗人逝世2230周年之时,全世界文化人士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隆重纪念。

二、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91到约740年,唐代诗人,襄州襄阳金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游京师长安,诸名士被他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所折服。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他和王维同时齐名,并称“王孟”,他能运用各种诗体生动地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表现出气象清远,采秀内应的艺术境界,他长于五言律诗,明篇如《过故人庄》,描绘了绿树青山的田园风光及“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望洞庭湖中张丞相》。描写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美丽景象,气势磅礴,遒劲有力。其中名句“气烝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与洞庭湖争雄,也可与杜甫,《登岳阳楼》比美。特别是他的五绝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春晓之景及惜春之情,诗意含蓄,耐人寻味,成为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小诗。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有很高的声望,张九龄,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等都很推崇他,王维过郢州时,曾给孟浩然画像。

三、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自称少林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出身于地主家庭。先后游历吴、越、齐、赵等地,天宝三年(744年),夏同李白会于洛阳,他们一起“或饮酒赋诗,或慷慨怀古”,亲如兄弟。

杜甫经历了震撼唐朝的“安史之乱”,他目睹了安史叛军的蛮横残暴,写下了《春望》、《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悲愤深沉的爱国主义诗篇,他的不朽名篇《三吏》、《三别》这组诗歌,通过典型的事件和场面,揭露了唐代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乱抓壮丁的罪行,也表现了人民忍痛卫国的精神。 如《石壕吏》通过差吏“夜捉人“的典型故事,反映了老妇全家在残酷的兵役制度下生离死别的痛苦,是当时动乱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自己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杜甫的优秀诗篇真切反映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阶级矛盾,严厉抨击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情,被后人誉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杜甫的诗,诗意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准确精炼。生动的气势和深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至今在我国的四川省成都市还建有杜甫草堂,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四、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25年),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诵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真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采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辞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技中的创调。他在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诗名诗为代表词存5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宿便生涯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领域,著有范文正公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激励着历代有识之士。

在漫漫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的文人才子。他们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留下了无数贯穿古今的诗文。而当我们现在回头看向这条长河时,在无数的星星点点之中,有几颗极为耀眼,它们定格在那,照亮了整个时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有这样评价: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屈原)、渊明(陶渊明)、子美(杜甫)、子瞻者(苏轼)。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认为自夏、商、周之后的诗人,没有谁能再超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了。这四个人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更有高尚伟大的人格。当然孟浩然、范仲淹。也具有上述四人的人格(这四人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匠),而孟浩然、范仲淹只是没有上述四人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的 地位大,但他们也是在文人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文人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文人画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画,官僚画。

二,文人画属业余画,它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搞管理工作累了茶余饭后消遣的笔墨游戏。

三。文人画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和今天文艺为人民服务是对立的,属于封建社会留下的糟粕。

你对“书卷气”与“文人的酸臭味”怎么理解

我认为,“书卷气”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这种气质来源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使浊俗慢慢变得清雅;奢华慢慢变得淡泊;心境慢慢变得开阔;偏激慢慢变得平和……通过读书一个人的举止、谈吐、气质都会发生变化,生命的美容靠得是读书所带来的书卷之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依据。至于“文人的酸臭味”是贬义的,这个词也是只适用知识分子,所谓“酸”就是自己明明没有脱俗,却故意说一些文绉绉,让人听不懂的话,写一些无病呻吟的诗词,抨击一些自己根本不懂的东西,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而“臭”则是不可理喻的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明明自己没有任何建树,却搞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自命不凡,这当然会令人生厌。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