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官渡之战,曹操是如何以少胜多的,你怎么评价
-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这一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 官渡之战,曹操赢在哪
- 官渡战役袁绍的总兵力和曹操的总兵力的差距是多少
-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吗
- 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历史意义有什么不同
-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三国有什么影响
-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汉中之战等哪个是三国第一战役
- 官渡之战前,郭嘉向曹操提出的提出的“十胜十败”具体是什么
- 乌克兰危机会不会像官渡之战那发展俄罗斯握能源粮食西方人心涣散
官渡之战,曹操是如何以少胜多的,你怎么评价
七万胜七十万,这是《三国演义》夸张的写法。史书上则是二万胜十一万(袁绍十万步兵,一万骑兵),《三国志》甚至认为曹操兵不满万,伤者二三。不管怎么说,官渡之战军队数量对比很悬殊。
为什么袁绍会输掉这次决战?原因其实当时就有人说,比如荀彧的“四胜四败“之说,又如袁绍阵营田丰、沮授等人的论述。我认为袁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放眼天下的视野和心胸,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和辛劳,注定了他在战略上是低能儿。没有战略的支撑,袁绍的强大只是量没有质,只是粗放发展,而不是集约发展。失败就是必然的。就算他侥幸赢得官渡之战,他也无法继续推进。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这一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官渡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役,他的形成是由于北方军阀争夺中原的控制权而引发的,在公元189年董卓作乱的时候,中原及北方还有十几个军阀,等到官渡之战前,中原及北方只有袁绍和曹操两大军阀,战争就是如此,不打到最后一个,是不会罢休的。
先看看官渡之战前十年的天下形势,公元190年,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政府组成联军共同对抗董卓,分别有:
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势力,比如徐州牧陶谦,幽州牧刘虞,前将军公孙瓒。
公元190年天下形势
除了北方之外,还有凉州的马腾、韩遂势力,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等势力的存在,整个天下在朝廷陷入混乱之后,地方上也乱成一团,彼此争夺地盘,各自为战,这种形势在随后十年中,由于彼此争斗,一些势力被吞并,一些势力逐渐壮大,比如袁绍取代了韩馥的冀州牧,并逼死了韩馥,公孙瓒打败并杀死了刘虞,然后公孙瓒又被袁绍所击败,袁绍统一了河北四州。
再看中原地区,兖州刺史刘岱与济北相鲍信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阵亡,河内太守王匡被曹操联合胡母班的亲属攻杀,陈留太守张邈和广陵太守张超以及陈宫、吕布等人因为反叛曹操,被曹操击杀,兖州及徐州、豫州都落下曹操之手,此外,曹操还迎立汉献帝到许都,成为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强势力之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当北方和中原地区只剩下曹操与袁绍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战斗就不可避免,事实上,官渡之战是曹操率先发起的,起因就是:吕布被曹操围攻在下邳时向河内太守张扬求援,张扬准备出兵救援吕布,结果被部下杨丑所杀,杨丑准备投靠曹操,结果又被眭固所杀,眭固想投靠袁绍,结果又被曹操所杀,随后曹操就吞并张扬的河内郡。
河内郡属于司隶州管辖,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部分地盘在黄河以北,河内郡北部与袁绍的并州和冀州交界,曹操夺取了这里,等于是把势力延伸到袁绍的边上,而且曹操夺取河内郡是第一次把势力伸到了黄河以北,而在此之前,袁绍与曹操的势力分布是大致以黄河为分界线的,所以袁绍坐不住了,打败公孙瓒没多久,就开始对曹操用兵。
河内郡
其实,自从曹操拿下河内郡,就已经知道他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就已经在准备战争了,而官渡之战表面上是袁绍发起的,实际上却是曹操引发的,曹操在当时的实力并不亚于袁绍,袁绍有并州、幽州、冀州和青州,曹操有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州,袁绍有十几万军队,其实曹操的军队数量也不会比袁绍少,曹操在192年就收复了百万青州黄巾军,其战斗部队就有30万,从中随便抽个三分之一也有十万人。
但是,曹操用于前线的作战部队数量显然不如袁绍军队,袁绍在官渡之战投入了10万步兵和1万骑兵,曹操投入的军队不过三四万人,因为袁绍的在前线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曹操,所以袁绍在官渡之战一直保持着进攻姿势,尽管在开战不久就被曹军斩杀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但并不影响袁军的进攻,袁绍的大军推进到了黄河南岸的官渡,两军在官渡对峙,所以这一战叫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的形势图
官渡这个地方在今天河南省的中牟县,北靠黄河,南边100公里就是汉献帝所在的许都,东边180公里就是东汉旧都洛阳,官渡除了有黄河天险之外,境内还有济水,南边还有楚汉对峙时的鸿沟,也是许都北边最后一道屏障,官渡一旦被袁绍攻破,大军随时兵临许都,所以官渡对于曹操来说,无法再后退一步,对于袁绍来说,只要攻破了官渡,夺取中原指日可待。
官渡之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决定北方霸权的一战,谁胜利了,将会夺得北方和中原的霸权,谁失败了,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在当时东汉末年的乱世来说,官渡之战也影响着当前汉末的局势,在天下局势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官渡之战的胜利者将有希望统一天下,因为在当时,没有任何一家的势力能与曹操或者袁绍相对抗,也没有任何人会认为当时的天下会成为后来的三国。
官渡之战部署图
官渡之战的这一年,江东孙策被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继承江东六郡,当时有一个叫鲁肃的年轻人给年轻的孙权提出一个著名的榻上对战略,告知孙权应该与官渡之战的胜利者以及荆州的刘表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提出三国鼎立概念的人,这就是鲁肃。
但是,大部分人认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者将会统一中国,因为袁绍和曹操当时各占据了四个州,如果谁能击败另一方,并夺取对方的势力,将会占据天下十三州的八个州,成为东汉末年的超级势力,一家独大,这种势力统一当时的天下是没有异议的。
曹操与袁绍
所以官渡之战对后世的影响就是: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有可能会统一整个华夏。当然这只是有可能,因为形势的发展谁也无法准确预见,而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甚至认为袁绍会取胜,这包括曹操手下大批的官员,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发现了自己手下很多人写信给袁绍表忠心,但就说明了当时的人心是倾向于认为袁绍会取胜,但事实的发展却是曹操胜利了。
曹操在官渡的胜利得益于正确的指挥,合理地用人,成功的谋略,正如郭嘉在十胜十败中所说的一样,官渡之战结束了北方的分裂,之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才彻底地统一了北方,因此官渡之战还有另一个意义所在:结束了北方的分裂,促成了北方统一。
官渡之战,曹操赢在哪
因为曹操与袁绍的父辈同时在朝为官,他们在幼年时经常在一起玩耍,当官后又同属西园八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以后反对董卓军兴,袁绍与曹操又同属关东军集团,袁绍为盟主,曹操行(代理)奋武将军。由于长期共事,曹操对袁绍的弱点自然有所了解。
但对曹操的话仍有人不太相信(曹操说他志大而智小,没胆色,骄躁)。如孔融对荀彧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对孔融的疑虑逐一破解,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擒)也。”
荀彧不愧为曹操的高级参谋,对袁绍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使孔融再无话说。所以袁绍为何会败,曹操为何会赢,基本都在荀彧说的这些点里。只能说荀彧看人比孔融准多了,大家也可以看到荀彧多结局也要好过于孔融。
官渡战役袁绍的总兵力和曹操的总兵力的差距是多少
对于官渡之战中双方的实际兵力,尚有争议。
个人仍然倾向于相信《三国志》、《后汉书》的原始说法,即:曹操兵力不满万,袁绍近十万。
《三国志》、《后汉书》基本一致
《三国志.武帝纪》提到:“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张范传》提到:“今曹公以敝兵数千,敌十万之众。”
《荀彧传》提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
而《后汉书》记载也基本相同。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中则记载:官渡之战后,袁绍到蒋义渠军中,收集了部分散众,“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八万”。(《资治通鉴》说坑杀七万)
此前,曹操已歼灭淳于琼万余兵,战后,袁绍收集了部分兵力,但仍有八万之众投降曹操,可见袁绍总兵力接近10万是差不多的。
看来,在官渡前线,曹操兵力只是袁绍1/10,曹操兵力万人左右,袁绍10万左右。
这一点,基本权威史书的描写基本相同。
质疑之声
但是,自从裴松之开始,历来对此就不乏质疑之声。
裴松之先生的质疑是:曹操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兵!别的不说,你光是收集了青州兵就至少数万呀!
而其他质疑还有:官渡是平原,无险可守,几千人,如何挡住10万敌军?几千人,如何坑杀8万降卒?
不过,这些质疑也都是“推理式怀疑”,并无证据佐证。
个人见解
对此,个人看法是:曹操总兵力当在数万,但官渡前线兵力近万。
诚如裴松之先生的质疑,光是青州兵就不只万人了,曹操总兵力当然不只万人!
但是,曹操前线只能投入万人。
1、粮草不济。
(1)、粮草确实不够。
此前,曹操争战多为时不长,围攻下邳三个月,其中,曹操就曾因粮食紧张而考虑过退兵。
官渡前线对峙,历时半年。
(2)、袁绍的策略加剧了曹操的困难。
曹操曾制定新的法令,加紧征收,但效果不佳。有的郡县倒向袁绍,曹操只得将未叛郡县所征发还人民。
袁绍打拉并举,一些官吏、豪族已有离心倾向。
同时,刘备、刘辟等人攻略汝、颍,许都以南,都不太平。
2、精兵政策。
我们注意到:有不少曹操部队都在承担后勤任务,并没有承担作战任务。
比如:李典。
李典家族兵马此前已有作战经验。
但是,官渡之战时,他们只承担后勤运输任务。
既然官渡前线只能以精兵为主,那么,纪律松散的青州兵等部队,自然不能部署到前线了。
3、官渡是曹操精心选择、建设的野战阵地,以一敌十,可能。
官渡,确非名关险要,但曹操并非不能在此以少制众。
官渡,是曹操早已选定的决战阵地。
黄河虽是天然屏障,但渡口多,分兵把守,极为不利,只能作为迟滞线,而官渡,前有官渡水,东有阴沟与官渡水会合,西南有圃田泽(现已消失),是较为理想的决战区域。
早在199年12月和200年1月,曹操即已开始在官渡进行阵地建设。他在官渡水南岸构筑阵地,修建城垒等各项防御措施。
以曹操之能,“先处战地”,以少制众并不奇怪。
至于说曹操数千人如何坑杀七万降兵,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专属于官渡之战的问题。
因为:白起如何坑杀40万赵军?项羽坑杀20万秦军?所有这些大规模坑杀怎么做到的,我们也都说不清楚,如何能说清楚曹操如何坑杀袁军俘虏呢?
因此,个人仍然倾向于相信陈寿的说法:曹操以万人左右与袁绍十万之众在官渡交战。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吗
人们了解的“三国”故事,多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故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框架,也多有虚构和演义。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建魏开始,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前后60年的时间。
而“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的200年。是曹操以弱胜强,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击败袁绍,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战役。
由此可知,“官渡之战”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而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很多故事都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
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历史意义有什么不同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地方豪强等各占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彼此之间互相争斗,最终袁绍和曹操从中崛起,成为两股最大的势力。建安四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击曹操,而曹操手头只有二万左右兵力。在经历延津、白马等战之后,袁、曹两军相持于官渡,并在此展开战略决战。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以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率步骑五千,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得到消息后,一边派人救援,一边命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是曹营坚固,一时攻打不下。而曹操则在乌巢大破袁军,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得知粮草被焚后,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军心动摇,开始溃败,仓皇之间,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退回了河北。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胡人大举进入中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大量汉人被迫南迁,317年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占据了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而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混战后,最后由氐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前秦君主苻坚任用汉人王猛后,国家实力大增。王猛生前认为,攻打东晋的时机不成熟,一直阻止苻坚征伐东晋。378年,也就是王猛去世八年后,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决定一举攻灭东晋一统天下。此时,谢玄镇守广陵,之前他从江北流民中招募了大量精兵,组成北府兵,由刘牢之等人率领。苻坚先下攻下南阳和襄阳,然后兵锋直指彭城。谢安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沿淮河西上,迎击前秦主力。苻坚攻战寿阳后,为速战速决,派东晋降将朱序去劝降,朱序却趁机把苻坚的情报全部告诉东晋,并建议东晋趁前秦军队还未完成抵达战场之机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于是晋军西行,与前秦军对峙于淝水。二十月,决定后退让晋军渡河,以利于双方决战。苻坚的打算是趁晋军半渡时发动袭击,但前秦军后移时,朱序等人即在阵后大叫秦军失败了,后边的秦军信以为真,阵脚大乱,晋军全力出击,一举击溃前秦十五万大军。苻坚中箭后,率余兵拼命逃回北方。一路之后,听到风声以及鹤鸣声都认为是追击的晋军,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十之七八。
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两者的历史意义却有所不同。
官渡之战是袁绍与曹操争夺北方霸主的转折点,经此一战,曹操彻底扭转了自己长期以来与袁绍争锋中的劣势,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之后,北方地区由分裂走向统一,揭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东晋在南方地区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流落到南方的中华文明有了延续和发展的基地,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而前秦在淝水之战的失利,则使得北方的统一局面灰飞烟灭,北方大地重陷混乱,最终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三国有什么影响
官渡之战,保证了曹操势力在北方的存活,奠定了分裂的局面,也就是说,变相的促成了后期三国乱世。
赤壁之战,导致了中国被统一的历程,延后了整整一代人。
一,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被列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并不像有些人了解的那样是争夺北方天下的战斗。官渡之战是袁绍消灭北方抵抗势力的战斗。
此战若曹操失败,那么我们也就不会看到三国,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两晋。袁绍会在消灭曹操以后,以摧枯立朽之势消灭刘表,孙策等南方抵抗势力,建立新的王朝。
至于此时的刘备,都没有实力被当做敌人来对待,属于一走一过就能轻松消灭的类型。
在三国初期,袁绍是最有实力和能力统一全国的人。官渡之战阻止了袁绍统一全国的步伐,也使得曹操做大。
正是因为袁绍在官渡的溃败,而使得北方地区除了曹操没有了强力的势力,变相的把整个北方送给了曹操。使得曹操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可以说,曹操因此战而存活。天下人民因此战遭受了更多的战火,中国大一统被往后推迟了上百年。
二,赤壁之战的意义
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官渡之战的意义十分相似,此战使得蜀汉和东吴国祚又延续几十年。也使得天下统一的时间被推迟了几十年。
赤壁之战以后,整个南方地区的格局被改变。导致孙刘两家不断做大,曹操只能做视敌人壮大,无力再次征讨。
此战若曹操胜利,孙,刘主力会被消灭,南方其他小军阀,要么望风而降,要么也被逐一消灭。
就是因为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使得南北之间的战争又持续了几十年,人口减少了数百万。
后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虽然是以少胜多的案例,但我认为这是两场不该来的胜利。
因为这两次战役的胜利,让战火至少多持续了100年。整个中华的人口数量,因百年战火减少了至少上千万。文化科技的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状态。
官渡之战对曹操是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赤壁之战是对孙刘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但这两次胜利,对华夏民族的发展来说是灾难性的。让华夏文明前进的车轮停滞了至少100年。
我是冷眼,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关注我。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汉中之战等哪个是三国第一战役
东汉末年,在中原及北方大地上不断发生军阀混战,原本有十几家割据的小势力,到后期逐渐只剩下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必然会爆发的一场战争,双方沿着黄河一线交战,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中原及北方的霸权。
官渡之战,曹操打得非常艰难,因为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虽然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但打到后期,就变成了双方实力的消耗战,由于许攸叛逃,向曹操建议攻取袁绍存粮地乌巢,曹操果断采取建议,火烧乌巢,袁绍军队溃败,曹操获取胜利。
官渡之战
曹操在统一整个中原及北方之后,开始对长江流域的刘表、孙权势力进行统一战争,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联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前,曹操原本想攻打荆州的刘表,但刘表去世,其子刘琮继位,投降了曹操,曹操轻易取得荆州七郡。
赤壁之战,曹操在大好形势之下走了一步错棋,用自己最不拿手的水军与孙刘联军最擅长的水军交战,周瑜用黄盖的火攻加诈降之计,火烧曹操的战船,曹操大败,退回北方,随后孙刘联军攻取了南郡及荆州南四郡,孙权与刘备取得战争的胜利。
赤壁之战
汉中之战是曹操与刘备之间争夺汉中郡的战争,发生在公元217年,由于曹操在215年攻打张鲁拿下了汉中,而汉中又是益州的北方门户,直接威胁到刘备的益州,于是刘备率先发动了汉中之战,企图用益州全部的实力夺取汉中。
汉中之战前期,刘备一直进展不顺,并且损兵折将,在219年正月,刘备改变了战略,以占领定军山高地的方法,引诱夏侯渊出战,并最终利用计谋,由黄忠杀死了夏侯渊,夏侯渊是曹魏关西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他一死,导致魏军军心动荡,后期即使曹操亲自到达汉中,也无能为力,刘备取得战争的胜利。
汉中之战
夷陵之战,是在孙权偷袭归属蜀汉的荆州三郡,杀死刘备大将关羽之后,刘备为了复仇,最为重要的是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争夺荆州的战争,发生在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两个月后。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进军顺利,从秭归一直打到了夷陵(今湖北宜昌),被陆逊利用险要地势阻击夷陵,相当长时间无法进攻,双方形成对峙,在期间刘备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放弃水军,二是在山木中安营扎寨,陆逊利用刘备的错误,用火攻突袭刘备大军,刘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
一、从战争规模来看
官渡之战,袁绍一方的兵力是10万步兵加1万骑兵,合计11万人,战争结束后,袁绍只带了800骑兵逃回北方,其余人员全部损失。
曹操一方的兵力史书没有记载,以当时曹操的实力来说,他拿出十万的兵力并不是难事,曹操早在192年就收降了30万投降的青州黄巾军,从其中抽取了精锐组成了青州兵,再加上曹操7年来的发展,凑个10万不是难事。
但是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用来与袁绍开战,他还要防备长江流域的刘表、刘备与孙策、孙权,以及关西地区的马超、韩遂等军阀,再加上守卫汉献帝所在的许都,能够沿着黄河上千里来布防的兵力最多也就是4~5万人,这也是官渡之战曹操一方参与兵力的估算。
这样算起来,官渡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15万。
官渡之战袁绍有11万兵力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合计是5万人,其中周瑜、程普各自率领15000人,刘备与刘琦合计2万人。
曹操一方的兵力没有记载,赤壁之战时,曹军是兵分两路的,一路是由赵俨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李典、朱灵、路招、冯楷七路人马从襄樊经汉水南下,按后来于禁七军三万人的编制,就算赵俨这一支军队有3万人,这一路其实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曹操就失败了。
另一路种是由曹操亲自率领,从南郡江陵城出发的,赤壁之战就是曹操这一路参与的,周瑜曾经分析过曹操中原所有的军队总数量是15~16万左右,再加上收编了荆州刘表的军队7~8万,不过这只是曹操控制下的总兵力,不可能全部参战。
以曹操的性格来看,曹操这一路的军队应该是曹操本部与荆州降军各占一半,其中荆州降军主要是水军,最多不过3~4万,曹操本部差不多也是3~4万人,合起就是6~8万人,再加曹仁守南郡应该也有1万兵力,所以曹操这一路的军队应该是7万人左右,如果再加上赵俨那一支,合计是10万。
赤壁之战周瑜与刘备合兵5万
所以,赤壁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15万人,与官渡之战相当。
汉中之战,刘备动用了益州所有的兵力,合计约10万人,这是益州的倾国之兵了,刘备入川时只不过带了2万人左右,刘璋的益州之兵总计与荆州刘表差不多,都是7~8万人,加起来刚好10万人,再加上后来诸葛亮、张飞等人带进益州的部队,合计12万,刘备作战后方总要防守吧,汉中之战参战的军队就是10万人左右。
曹操这一方最初的主将一直是夏侯渊,夏侯渊镇守汉中,一部分是曹军本部,至少2~3万人,一部分是张鲁降军,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数量,合起来是4~6万人,平均算5万人,这是最初曹军的兵力,因为夏侯渊等人据险而守,所以尽管刘备兵多也没占到便宜。
后期刘备改变战略,用计诱杀了夏侯渊,一个月后曹操率军进入汉中,曹操带来的军队至少也有5万人,然后曹操与刘备作战并对峙了几个月,到最后曹操因为补给消耗巨大,于是撤退放弃了汉中,曹军在汉中之战投入的总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
汉中之战曹操投入约10万兵力
这样算起来,汉中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是20万人左右。
夷陵之战,刘备出动的军队数量是4万人,再加沙摩轲的蛮军1万人,合计5万人参战,这是刘备的总兵力了。而孙权拨付给陆逊的军队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数量,也是5万人,夷陵之战双方总兵力合计10万人左右。
从战争规模来看,汉中之战的规模最大。
二、从战争持续时间来看
官渡之战从199年6月开始,到200年10月结果,前后持续了1年4个月的时间。
赤壁之战从208年12月曹操开始出兵,仅仅1个月的时间,曹操在赤壁大败,曹操先逃到了南郡,然后再北上,接下来孙刘联军攻打南郡曹仁花了一年时间,算起来赤壁之战持续了1年1个月的时间。
汉中之战持续的时间最长
汉中之战从217年开始,到219年5月结束,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夷陵之战从221年7月开始,到222年8月结束,持续了1年1个月的时间。
从持续的时间来看,汉中之战持续的时间最久。
三、从战争影响力来看
官渡之战的胜者决定了中原与北方的霸权,曹操在此战中崛起,而袁绍则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同时也决定整个天下的命运,也就是曹操最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赤壁之战对双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孙权与刘备取胜,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而且是彻底的,如果赤壁之战曹操取胜,曹操统一天下将成定局,其余势力根本无法阻止曹操,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让天下维持分裂状态。
赤壁之战地图
汉中之战对双方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汉中对于刘备来说,是益州的北方门户,一定要夺取,没有汉中,益州的安全就没有屏障,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鸡肋,曹操如果想统一天下灭亡蜀汉,一定要夺取汉中,但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已经没有夺取天下的实力与雄心了,汉中之战对天下局势也有一定影响,这是蜀汉崛起的一个标志。
夷陵之战是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战争,是一场局部战争,如果刘备胜利,局势最多回到关羽镇守荆州时的样子,如果孙权胜利,就维持原状,其实夷陵之战发不发动,都已经是三国鼎立了,不可能再发生变化了,无论谁赢了,都是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图
从对历史的影响力来看,赤壁之战的影响力最大,因为这改变了历史,并让天下维持了分裂的状态,也就造就了后来的三分天下,承前启后。
若论三国第一战役,应该还是看影响力,而不是规模大、时间长,所以赤壁之战才是三国第一战役。
官渡之战前,郭嘉向曹操提出的提出的“十胜十败”具体是什么
谁都知道,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让曹操跻身东汉诸军阀中的大哥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及官渡之战后的军事优势,让曹操丑小鸭变身白雪公主,最终实现了曹魏代汉。
不过,从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对比,官渡之战就像一场不要命的豪赌。当时的袁绍拥兵十万,占有河北广袤土地,曹操仅仅占有许都弹丸之地,人马约两万人。从军事实力及后勤保障能力,曹操与袁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放在任何一个决策者面前,官渡之战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谁都没有决战的胆量,包括曹操。
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怎么看都是不可能,死路一条。只有从死局中看到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弱者只能承认结果,强者往往相信未来,郭嘉就是那个强者、智者。他给曹操上了一道“十胜十败论”,给曹操点亮了前进的道路,让曹操“相信”未来的光明,就在这个看似无解的死局中!
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指出曹操必胜袁绍的宿命。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一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
袁绍为人讲求繁琐的礼节,行于表疏于质,这种人往往可以做领导,做不了领袖。曹操则不一样,他为人顺求自然,充满个人魅力,是个天生让人生死追随的领袖。从为人之道,袁绍跟曹操不是一个等级。
二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
袁绍是地方军阀,曹操是侍奉天子,匡扶汉室的忠臣,天下表率。所以袁绍是“逆天”,曹操是“顺天”。
三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
袁绍管理下属宽纵,没有威仪,法令松弛,曹操治军刚猛,团队上下懂得令行禁止,战斗力差距明显。
四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
袁绍表面宽容,实际上猜忌心很重,除了亲属,不相信外人。这一点郭嘉深受其害,他就是因此从袁绍手下跳槽改投曹操的。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管亲疏,一律看才能,而且用人不疑,气度远胜袁绍。
五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袁绍谋而不断,曹操善谋善断。军事行动,往往瞬息万变,很多机会就是在犹豫的一刹那就消失了。
六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
袁绍的德行好虚名,所以身边聚集的都是一群华而不实之徒。曹操则不一样,他不图虚名,待人以诚,不吝赏赐,身体力行,所以曹操的德行,是吸引忠正之士的力量源泉。
七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
袁绍的仁德,止于眼前,惠及身边,是小仁,跟项羽一样,妇人之仁。曹操不大关注眼前的小仁小惠,而是着眼于天下,他所能给与的恩惠,往往超过想想,是大仁。
八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袁绍识人不明,臣下争权夺利,他听信谗言,曹操“以道御臣”。
九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
袁绍不辨是非,曹操的文治,紧紧抓住“礼”和“法”,两者结合,文治超然。
十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
袁绍虚张声势,实际上根本不懂兵法之要,曹操才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
“十胜十败”论的意义
郭嘉对袁绍和曹操做了一个深度“解剖”,从个人角度,深刻揭示了袁绍必然败亡于曹操的十大理由。这个深度分析入木三分,完全看透了两个人天壤之别。
郭嘉曾经侍奉袁绍,所以,他对袁曹二人都很熟悉。官渡之战前,曹操对双方明面上的差距心知肚明,所以表现出了“怯”的一面。但郭嘉看到的却是,作为作战双方的领袖,他们个人秉性巨大的差异,才是注定战争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面是隐性的,非郭嘉这样的智者,不足以看穿。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无疑让曹操看到了,可以与袁绍一决雌雄的机会,也直接鼓舞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是官渡之战的强大精神武器!
“十胜十败”论的历史价值
毛主席对三国时期,最欣赏的两位谋士就是诸葛亮和郭嘉,他认为郭嘉是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郭嘉一生最辉煌的典范之作,就是三次战役及这个“十胜十败论”。
毛主席不愧是伟人,一眼看穿本质。郭嘉的这个“十胜十败论”本身就是一篇战略分析典范,只不过他的视角跟传统兵法不一样,他没有从实力对比,军事部署角度分析,而是从双方领袖的差别,就高瞻远瞩地得出,曹操必胜于袁绍的结论,这就是战略家的眼光。
郭嘉卓越的战略眼光,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多次得到验证。比如,当大家对孙策畏之如虎时,他就断言孙策必然死于死士之手;当刘表和刘备打得火热的时候,他就断言,两人必然翻脸。可见郭嘉真的是,剖析人性,并以人性推断结论的顶尖高手!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是郭嘉,在给曹操的“十胜十败”论最后的断言。事实证明,正是郭嘉的这针强心剂,才促使曹操,下定决心与袁绍做最后的摊牌,才有了曹操此后的精彩人生。
乌克兰危机会不会像官渡之战那发展俄罗斯握能源粮食西方人心涣散
这几乎是必然的,从战争不能速决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事了
乌克兰危机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俄罗斯并未表现出当年横扫欧洲大平原的滚滚钢铁洪流的强大震慑力,欧洲也吃惊地发现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玩。可以说如今的欧洲已经沦为了案板上的鱼楠,再没有了宣布制裁时的那份自信与挥斥方遒。
随着危机的长期化,欧洲在能源、粮食、资源上的短板日益突出。虽说目前尚可以利用对俄罗斯的恐惧及反俄的政治正确暂时蛊惑住民众,但随着能源与粮食短缺的后果逐渐体现,必然导致民众生活水平的骤然下降,引发民众的不满、反思与抗议,动摇统治者的权力基础。
欧洲的选票政治决定了浮在台面上的只能是目光短浅的政客,完全无法面对这种复杂、深远、全面的大国博弈。事先没有细致全面的研判与预防,如今也不可能有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的结局要么向俄方低头,要么在下次大选中被扫地出门。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已经承平太久了,已经完全忘记了真正能维护他们如今生活水平的各项规矩需要他们带头去维护的道理。因此当他们抛弃了对规矩的敬畏,带头破坏规矩后,就必须承担被规矩抛弃他们的后果。假以时日,底层的民众与上层的政客之间的矛盾也会日益尖锐,可以说如今的欧洲越是高傲,将来的打脸就会越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