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北洋军阀是什么意思
北洋时代,从时间段上说,是指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中经武昌起义、清帝逊位、民国创立、军阀混战,直至1928年奉系易帜,民国在形式上实现一统,这样一个前后共计33年的时段,北洋集团正式执政则共计17年。
从政治制度方面看,北洋集团执政的政府是帝制中国解体以后,根据宪政共和的制度设计建立起来的第一届正式政府。这一时期,由于清代皇族宗室拒绝改革,导致王权解体,群雄逐鹿。政治舞台上如走马灯一样变幻。
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清政府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靠的湘军和淮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腐朽不堪。
为什么民国的军阀叫“北洋军阀”
“北洋”这个词,是与“南洋”相对称的。
咸丰十年(1861年),清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五年(1866年),两江总督(辖今江苏、安徽、江西,驻节南京)加以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九年(1870年),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缺。裁撤后,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均归直隶总督经管,颁发钦差大臣关防,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
这是“南洋”和“北洋”名称的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洋大臣是为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专设的。1870年代,清廷缺乏力挽狂澜,担当重任的人,数来数去,也就李鸿章,于是乎,清廷索性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务、外交、海防以及官办军事打了个包,统统交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执掌北洋大权十五年后,清廷遭遇甲午战败,李鸿章名誉扫地,老淮军那一套也就不吃香了。这时候,乱世枭雄袁世凯通过上下钻营,拿到了小站练兵的差事。
这是袁世凯日后崛起的关键一步,也是北洋军阀横空出世的奠基之步。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确是雄才大略的,既识时务,又懂得尽用新旧人才。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所有将校,一小部分是淮军宿将,这么用人,等于是把李鸿章的淮军精华全部继承了过来;一大部分则是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这么用人,既囊括了新式人才,又有利于打造出区别淮军的新式军事集团。
后来有人评价,袁世凯小站练兵,是雄主揽尽豪杰,小站旧人几乎囊括了后来北洋军阀中的所有重要角色。
的确是这样。
袁世凯自不必说,做过民国大总统、总理的,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等,基本都是小站人杰。
各省的督军或者巡阅使,如李纯、吴佩孚、王占元、陈光远、段芝贵、陆建章、张怀芝、张敬尧、卢永祥等等,无一不是小站旧人。
就连后来闹复辟的张勋,也曾一度投身小站;甚至冯玉祥,孙岳等一些革命党,当年也都是北洋新军中走出来。
如果说袁世凯小站练兵,是北洋军阀的孕育期,那么,当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军阀就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北洋军阀是一个整体,都聚在袁世凯这一杆大旗下;袁世凯死后,由于北洋内部缺乏绝对的权威,段祺瑞有那么一些意思,但终究离袁世凯树立的权威尚远,北洋军阀迅速走向分裂,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做北洋大哥。
在朴素的历史意识中,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军阀横行,则意味着割据,意味着混战。
北洋军阀完全继承了这个传统,也正因为继承了这个传统,北洋军阀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大家印象中的那个样子。
纵观北洋军阀的历史,派系之分、之争,大概是这样的——前期,势力最盛的是以段祺瑞为首领,以徐树铮、曾毓隽为谋主的皖系;与之争权夺利的则是以冯国璋为首领,以曹锟、李纯、王占元、陈光远为巨头的直系;冯国璋卸任大总统,早逝之后,直系曹锟、吴佩孚便接过了大棒,随之而来的则是新直系和老皖系的两雄争霸;直皖相争的同时,雄踞东北的奉系张作霖势力发展十分迅猛;皖系被直系击败,直奉两度厮杀,这是北洋的中期;随着冯玉祥的西北军倒戈,直系大败,奉系大胜,南方的新直系孙传芳以及各路地方军阀相继加入混战,北洋的末期也就到了。
当然,终结北洋军阀的还是南方的国民革命军。
但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军阀割据的现实,因为他们所谓的革命性,依旧装在旧瓶里,而且那旧瓶里还有许多旧军阀留下的残渣。
所以后来,我们又陆陆续续地看到了许多新军阀。
军阀是什么意思
军阀释义:
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中国旧时的军阀,拥有军队,霸占一方,自成派系,并多投靠某个帝国主义国家。
军阀的定义是什么袁世凯是军阀吗
军阀一词其实是个现代汉语词汇,在中国古代没有这种说法。军阀最早出现在梁启超的著作中,不过当时用的是“部落”一词,第一个直接使用“军阀”的是著名学者胡适,他在1920年代初期使用了军阀这个词语。后来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文献中也沿袭了胡适的说法,直到今天。
据《辞海》解释,军阀的含义一般是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并以军队控制政权,自成派系的军人或者军人集团。对于军阀的这个定义,美籍历史学家齐锡生先生认为稍显笼统,他认为军阀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还是一种体制或者体系。它可以指某个握有兵权的独立政治角色,也可以指一个制造战争的罪魁祸首。在齐锡生教授的这个解释中,前者是中性词,不带任何褒贬色彩;后者是贬义词。
抛开古代历史不谈,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出现了大批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大小军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袁世凯自小站练兵开始,向所练新军灌输愚忠思想,使其称为自己的私人武装。后来袁世凯以北洋军为资本,逼迫清帝退位,从孙中山手里接过中华民国政权,登上了权力最高峰。
有人说袁世凯虽拥兵自重,却未割据一方,不能算是军阀。况且袁在民国是合法的民选总统,更与军阀不沾边。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袁氏之所以当选总统,依靠的是手中的枪杆子;他没有割据一方,但却占有了几乎整个中国,他是民初最大的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派系,其中皖系军阀首脑是北洋大将段祺瑞;直系军阀首脑先是北洋大将冯国璋,冯死后新直系首领是曹锟和吴佩孚;奉系并不是北洋嫡系,它是由关外的张作霖系统发展起来的,其首脑人物是张作霖。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其子张学良接管了权力,后来东北易帜,接受国民政府领导。
除了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外,当时还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他们一般盘踞在一省或数省,属于低一等级的军阀,这些人有张勋、李纯、陆建章、张敬尧、孙传芳等。在这些督军、省长下边,还有更小的军阀,这些镇守使、师长甚至旅长虽然只管辖辖几个十几个县,但都是当地说一不二的土皇帝——这些大小军阀不管有没有正式宣布,从根本上都是独立于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这是军阀的共性。
国民政府成立后,虽然全国名义上统一于国民政府,但很多地方还控制在地方军阀手中,这些地方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比如山西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西北军冯玉祥,东北军张学良,四川刘湘、杨森、刘文辉,新疆盛世才,山东韩复榘,还有盘踞甘肃、宁夏一带的马家,都属于国民党新军阀。
我想知道北洋军阀是被谁打败的北洋军阀是什么意思
谢邀。北洋军阀,指的是清朝被推翻后,民国前期盘踞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军阀。其渊源是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建立的北洋部队,后来袁世凯成为其领袖,袁世凯的势力就称为“北洋系”,一般来说,包括所谓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皖系(段祺瑞、徐树铮等)和奉系(张作霖)等。
(民国首位总理唐绍仪和总统袁世凯)
但实际上,被归于北洋军阀的一些军阀,并非是袁世凯的亲信旧部,例如张作霖本是清末东北的胡子,趁着清末民初大乱才得以坐稳江山。再如狗肉将军张宗昌、辫子将军张勋等,他们和袁世凯也没太多渊源,但依然被认为北洋系。所以,大体上说,“北洋军阀”指的其实是“站在北京政府一边,对抗南方的国民党(孙中山)政府”的军阀,这些军阀当然大都在北方。另外一些的军阀,如滇系军阀、老桂系军阀、粤系军阀、福建军阀、湘军等,因为他们在上述南北对抗中,主要是支持孙中山的南方国民党政权,或者在两者之间骑墙,因此就不是北洋军阀。
打败北洋军阀的,当然是孙中山及其国民党政权了。
北洋军阀自从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开始,就与孙中山领导的南方国民党进行长期战争。如1913年的二次革命,1915年的护国战争,1917年的护法战争等。袁世凯死后,虽然斗争的趋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北洋军阀内部斗争频繁(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浙奉战争),孙中山也频频参与到北洋军阀这种内斗中来,尤其联合皖系、奉系对抗主要敌人直系。但整体来说,南方国民党挑战北方北京政府的这种趋势没有变。
后期由于孙中山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策略,在苏联的支持下,孙中山建立了党军,威力大增。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孙中山与张作霖联合反直,正是在孙中山的蛊惑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合法选举的北洋嫡系——直系总统曹锟,而让山寨北洋张作霖掌握北京政权。
而孙中山死后,蒋介石、何应钦、李宗仁、冯玉祥等国民党新军阀对北方政权大举进攻,先后消灭孙传芳、吴佩孚,并于1928年攻占北京,迫使张作霖退回东北,半路上被日本人炸死。此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这样,统治中国16年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国号还是中华民国,但其实已经进行了一轮改朝换代。
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军阀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中国近代军阀人物很多,数不胜数,还是以宋哲元为例吧。
1930年代中期以后,宋哲元有两个主要职务,一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二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这个冀察政务委员会是一个半独立机构,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其实是华北特殊化的产物,与日本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熟悉民国历史的都知道,“委员长”是蒋介石专称,但在华北各省,“委员长”则是指宋哲元。日本人占领东北地区后,对中国华北馋涎欲滴,于是频频制造事端,迫使国民政府中央势力退出华北,以宋哲元主持华北军政事务。当时宋哲元有个称呼,叫“华北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他的地位。
宋哲元主持华北事务后,华北的政治局面突然出现了衰落现象。据与宋哲元熟悉的日本医生矢原谦吉回忆,当时一些北洋政府的失意政客、下野军阀纷纷出笼,寻找复出的机会。一时间,平津一带乌烟瘴气。
1937年7誉为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对华北的基本态度是“不屈服、不扩大“,蒋介石电令宋哲元就地抵抗。但宋对日本人和当时形势抱有幻想,蒋介石召开庐山座谈会,发出强硬声音后,宋哲元仍然与日本人谈判,最后被日本人赶出北平。
宋哲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军阀,毫无大局观念,只考虑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抗战爆发后,宋哲元来到西南大后方,失去了部队控制权,1940年代初在四川绵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