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嫡兄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历史上排行老四的皇子好像都很厉害,大部分都做了皇帝是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0 01:12:40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河南省项城县(今属周口市),位于淮河的支流颍水流域,据说颍河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加上人多地少,物产不丰,该县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项城的东北角有个叫张营的地方,村落周围修筑着一圈高大坚固的寨墙,墙外有深深的壕沟环绕,四角碉楼耸立,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袁家寨”。在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袁世凯就降生在这里。

到了公元1909年1月1日,宣统帝溥仪即位,因他年幼,由摄政王载沣暂时监国。因彼时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系汉族军阀官僚集团已经羽翼丰满,尾大不掉,与满蒙亲贵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载沣等人将其视为眼中钉,必欲拔除而后快。

载沣以宣统帝的名义发布上谕,说袁世凯“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位”,将他罢官“开缺回籍”。

袁世凯少年时曾经坠马伤足,伤愈后走路略微有些一瘸一拐,此时却因这区区旧疾,遭罢黜免职,很明显是载沣借以驱逐他的口实而已。

袁世凯被迫于1月6日离京,但并未回其原籍河南省项城县张营。他先到卫辉(今汲县)停留数月,到6月份时向北迁徙到彰德府(安阳)北门外的洹上村,购置了大盐商何炳莹的一座豪宅,作为客居之地。

为什么袁世凯被“开缺回籍”后选择定居安阳而不回祖籍地项城呢?袁世凯自己曾解释过,说洹上村“前临洹水,右拥太行”,是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更因为他非常喜欢其新购的别墅,“爱其朗敞宏静”,故不惜大兴土木,加以扩充改建,取名“养寿园”,在此以修身养性的名义乐居,静观时局的风云变幻。

袁世凯曾经扮作渔翁,披蓑乘舟池上,以示自己已归隐江湖,醉心于山水之间,从此与世无争之态。

袁世凯真的甘心择居安阳洹上村,从此真的无意政事、寄情于山水之间吗?这是决不可能的事。他隐居洹上,不过是在行韬光养晦的狡术,想借此消除清室对他的疑忌与注意力罢了。

一向野心勃勃、权欲极强的袁世凯,自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起家,经过十几年的惨淡经营,在朝野遍植党羽,特别是北洋六镇的将领很多都是其心腹,唯其马首是瞻,他当然不甘心就此隐退,后半世当个优哉游哉的钓鱼翁。他要探清廷动静,观察时局异动,图谋东山再起,以期卷土重来。

而安阳是河南境内距离北京最近的地方,且是京汉铁路的枢纽,交通便利,信息流畅,和他的亲信们见面也很方便,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潜龙之地”,所以他被罢官后不愿意回到地处河南东部、交通、信息都极为闭塞不便的原籍项城,唯择安阳而居。

袁世凯在洹上村“养寿园”内秘密设立了电台,与京城以及各地党羽们保持密切联系,北洋军事集团的要人们和列强驻华公使也不时到访洹上村。

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面临崩溃的清廷只好再度请这位蛰伏安阳的铁腕人物出山。

经一番讨价还价,袁世凯重操清廷军政实权的夙愿终于实现,他于1911年10月30日离开了隐居差不多近两年的安阳洹上村,率北洋军大举南下,直扑辛亥首义之地——武昌。后来,他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又籍革命军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又迫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他妥协,孙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尊位让给了他,老谋深算的袁成功地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而这一切,都和他当初被清廷罢黜后决定择居安阳洹上村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历史上排行老四的皇子好像都很厉害,大部分都做了皇帝是吗

皇子,顾名思义,那就是皇帝的儿子(追封的皇帝也算);秦王嬴政于秦王二十六年(前221年)平定山东六国、统一华夏后,以自己的德业和功劳无与伦比、所谓“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因此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建立了“皇帝”的称谓,作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纪年也从“王某年”改为了“始皇某年”。而始皇帝的儿子们,其称号也从“王子”(公子)升级为“皇子”。

从始皇帝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开始,中华历代正统王朝共计经历十九朝(秦、汉、魏、晋、宋(刘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宋(赵宋)、元、明、清);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也都学着始皇帝的做法,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以显示“君权天授、抚荫万民”的至高无上地位。同样道理,后世皇帝的男性子嗣,也都被称为“皇子”。

自始皇帝开始,至末代皇帝宣统帝为止,中华历代(正统)王朝一共有皇帝(后世史书所承认)二百九十六人(地方割据政权及僭越者不计其内)。其中:

秦代二人(秦三世子婴并未称皇帝);

两汉合计二十六人(孺子婴只称皇太子,海昏侯刘贺、北乡侯刘懿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魏五人(蜀汉、吴合计六人);

两晋合计十五人(赵王司马伦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十六国合计四十五人(十六国中,部分国家君主并未称帝,止称王);

南朝宋齐梁陈合计二十七人(含后梁);

北朝三魏一周一齐合计二十四人(北魏元恭、元朗、元脩,北齐高延宗、高绍义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隋代三人(皇泰主杨桐、秦王杨浩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唐代二十一人(含则天皇帝武曌,唐隆帝李重茂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五代梁唐汉晋周合计十三人(后梁郢王朱友珪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

十国合计称帝者十九人(十国大部分君主并未称帝、止称王,南唐李煜止称江南国主);

两宋合计十八人(元懿太子赵旉不计入内);

辽金西夏合计二十九人(北辽建福帝耶律淳不被承认为正统皇帝,西辽诸帝不计入内);

元代十五人(北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益宗脱古思帖木儿不计入内);

明代十六人(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不计入内);

清代十二人(含后金汗努尔哈赤);

既然有这么多的皇帝,那么他们所拥有的皇子数量也是相当可观,除了少年夭折、一生无嗣者之外,皇帝之中,只有极少数者只诞育了一位(平安长大)的皇子,如宋真宗、明孝宗、清文宗等。其他大多数能够正常诞育子嗣的皇帝,都会拥有相对平民而言、数量非常多的皇子,这也是皇室在瓜迭繁衍中所占据的优势。

皇子之中,将来总有一位是要承袭皇位、入继大统、成为下一任皇帝的。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原则,一般都是皇帝的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其他皇子至多也只是一个亲藩(或者普通宗王)。但在实际中,皇帝的嫡长子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能够顺利继位,或是英年早逝、或是获罪被废,或是将储位传给后裔后,又被其他宗室兄弟夺去皇统传承,最终被某一位兄弟(或者其他宗室)取代了大宗位置。

在并非嫡长的皇子中,取代原先的嫡兄(弟),而成为新一代皇帝之人,不在少数。下面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即以皇帝非嫡的“第四子”(指平安长大、已经序齿的排行)加以推断,看看中华历代皇帝的第四子,最后的人生际遇都是怎样的,其中又有多少人得以入继大统、登基称帝。

当然,全部皇帝的数量,是二百九十六人,如果把这些皇帝的“第四子”情况一一加以列举,那么本文的篇幅未免太过于拖沓冗长了;因此,这里仅仅选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代中华大一统王朝作为介绍对象(三国时代由于太过出名,也一并列入),将这八代的全部皇帝一一列出,看看他们的“第四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最后能够入继大统的概率是多少,也算是在特殊的历史方面做出一点特别的个人研究了。

一、秦:

1、始皇帝嬴政:始皇帝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但由于秦末乱世,导致后世史书中记载的缺失,因此到底哪一位皇子才是他的第四子,目前已经不可考了,始皇帝皇四子不明。

2、二世皇帝嬴胡亥:史书中,没有记载二世皇帝有后嗣,其子不可考(如果有的话)。

二、汉:

1、高皇帝刘邦:第四子为孝文皇帝刘恒;刘恒先为代王,后在高后八年(前180年)由群臣拥立登基,这是第一位以“皇四子”身份入继大统的皇子。

2、孝惠皇帝刘盈:第四子为后少帝刘弘;刘弘先封襄城侯,后进位常(恒)山王,高后四年(前184年)被立为皇帝。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后,刘弘被元老功臣们诛杀。

3、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都是幼年遇害,没有后裔。

4、孝文皇帝刘恒:第四子是梁怀王刘揖,年少去世,事迹不显(其实孝文皇帝还有另外四个皇子,为代王时,由疑似为吕氏的王后所生,登基后皆夭折,其内因不可说)。

5、孝景皇帝刘启:第四子是鲁恭王刘余,平淡一生,事迹不显。

6、孝武皇帝刘彻:第四子是广陵厉王刘胥,觊觎皇位,最终事败自杀。

7、孝昭皇帝刘弗陵:早逝、无子。

8、孝宣皇帝刘询:第四子为东平思王刘宇,无甚事迹。

9、孝元皇帝刘奭: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10、孝成皇帝刘鹜:无嗣。

11、孝哀皇帝刘欣:无嗣。

12、孝平皇帝刘衎:少年夭折,无嗣。

13、光武皇帝刘秀:第四子为孝明皇帝刘庄,承继光武皇帝大统,总揽威柄,权不借下,不愧明君。

14、孝明皇帝刘庄:第四子为乐成靖王刘党,事迹不显。

15、孝章皇帝刘炟:第四子为孝和皇帝刘肇,正身履道,以奉大业,承袭皇统、尽职尽责。

16、孝和皇帝刘肇:只有二子序齿(其余皆早夭),无第四子。

17、孝殇皇帝刘隆:一岁半即夭折,无嗣。

18、孝安皇帝刘祜:只有一子,即孝顺皇帝刘保。

19、孝顺皇帝刘保:只有一子,即孝冲皇帝刘炳。

20、孝冲皇帝刘炳:幼年夭折,无嗣。

21、孝质皇帝刘缵:被大将军梁冀毒弑,早夭无后。

22、孝桓皇帝刘志:仅有三位公主,无皇子。

23、孝灵皇帝刘宏: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24、少帝(弘农王)刘辩:被董卓废黜、毒杀,无后。

25、孝献皇帝刘协:共有七位皇子,但排行不明;魏受汉禅后,诸皇子事迹皆不显。

三、魏(附蜀汉、吴):

1、魏文帝曹丕:第四子为东武阳怀王曹鉴,一生默默无闻。

2、魏明帝曹叡:只有三位皇子,皆早夭,无第四子。

3、齐王(邵陵厉公)曹芳:被废、无后,但好歹善终。

4、高贵乡公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奋起反抗,不幸被杀,无后。

5、魏元帝曹奂:子嗣不明,禅位给司马氏后善终。

附:蜀汉

1、昭烈帝刘备: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2、后主刘禅:第四子为新平王刘瓒,随后主投降后,死于永嘉之乱中。

附:吴:

1、大帝孙权:第四子为鲁王孙霸,因觊觎皇位,和太子孙和相互倾轧攻讦,被孙权赐死。

2、会稽王(候官侯)孙亮:被废后自杀(或者毒杀),无子嗣。

3、景帝孙休:第四子名孙 (读音卯,字打不出),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陈王,事迹不显。

4、末帝孙皓:孙皓共有三十四子,排行不明,或许的第四子封陈留王,其名不详。

四、隋:

1、隋文帝杨坚:第四子为蜀王杨秀,被兄长炀帝杨广所猜忌,长期软禁,与炀帝同时死于江都之变。

2、隋炀帝杨广:第四子为赵王杨杲,与炀帝同时死于江都之变,年仅十二岁。

3、隋恭帝杨侑:禅位给李唐,退位后早逝,无嗣。

五、唐:

1、唐高祖李渊:第四子为齐王(巢剌王)李元吉,参与兄弟相争,死于玄武门之变。

2、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为魏王(濮王)李泰,参与夺嫡,失败后被降爵、贬出朝,不过善终。

3、唐高宗李治:第四子为许王李素节,高宗宫人所出,不得喜,最后被武曌缢杀。

4、唐中宗李显:第四子李重茂,即唐隆帝,被叔父唐睿宗、姑母太平公主废黜,随即去世,死因成谜。

5、唐睿宗李旦:第四子为岐王隆范(李范),一生富贵安宁,善终,追赠惠文太子。

6、唐玄宗李隆基:第四子为棣王李琰,平平淡淡,无著名事迹。

7、唐肃宗李亨:第四子为卫王李佖,早逝,无事迹。

8、唐代宗李豫:第四子为睦王李述,事迹不显,平安善终。

9、唐德宗李适:第四子为虔王李谅,史料记载不详。

10、唐顺宗李诵:第四子为溆王李纵,一生平庸,善终到老。

11、唐宪宗李纯:第四子为深王李悰,平庸无事迹。

12、唐穆宗李恒:第四子早夭、无名,史料记载不详。

13、唐敬宗李湛:第四子为纪王李言扬,少年早逝,无后。

14、唐文宗李昂:仅二子,无第四子。

15、唐武宗李炎:第四子为德王李峄,史料不详。

16、唐宣宗李忱:第四子为夔王李滋,青年时期去世,无后。

17、唐懿宗李漼:第四子为威王李偘 ,史书记载不详。

18、唐僖宗李儇:仅二子,无第四子。

19、唐昭宗李晔:第四子为沂王李禋,死于九曲池之变中,无后。

20、唐昭宣帝李柷:少年时被迫禅位给朱温,随后被鸩杀,无后。

附:武曌:第四子为唐睿宗李旦(指亲生儿子,非指唐高宗诸皇子中排行第四者),两度为皇帝,性格恬淡,禅位给儿子李隆基后退位为太上皇,平安终老。

六、宋:

1、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为秦惠康王赵德芳,早逝,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后裔子孙赵伯琮被宋高宗收为养子,得以承袭皇位,即宋孝宗。

2、宋太宗赵炅:第四子为商恭靖王赵元份,宋英宗本生祖父,悠闲富贵一生,后裔入继大统。

3、宋真宗赵恒:第四子为信王赵祉,幼年夭折,无后。

4、宋仁宗赵祯:只有三位皇子,皆早夭,无第四子。

5、宋英宗赵曙:第四子为益端献王赵頵,事迹不显,籍籍无名。

6、宋神宗赵顼:第四子为褒王赵伸,早殇,无后。

7、宋哲宗赵煦:只有独子赵茂,且早夭,无第四子。

8、宋徽宗赵佶:第四子为荆悼敏王赵楫,早夭无后。

9、宋钦宗赵桓: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10、宋高宗赵构:亲生子一、养子一,无第四子。

11、宋孝宗赵眘:第四子为邵悼肃王赵恪,早夭、无后。

12、宋光宗赵惇: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13、宋宁宗赵扩:第四子赵觌,早夭,名系追赠。

14、宋理宗赵昀:三子皆早夭,无第四子。

15、宋度宗赵禥:第四子为岐冲靖王赵锽,早夭,无后。

16、宋恭帝赵显:幼年降元,少年出家,中年被赐死,无后嗣。

17、宋端宗赵昰:幼年薨逝,无后。

18、帝昺:崖山之战中投海自尽,年幼无后。

七、大元:

1、元太祖铁木真:第四子为元睿宗(追尊)拖雷,元世祖以下元朝皇帝之直系祖先,名声显赫,世系绵长。

2、元太宗窝阔台:第四子为哈剌察儿,生平不显,史料不详。

3、元定宗贵由: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4、元宪宗蒙哥:第四子为昔里吉,事迹不详。

5、元世祖忽必烈:第四子为北安王那木罕,事迹不显。

6、元成宗铁穆耳:诸子中唯皇子德寿史料有记载,其余诸子无名,不知排行。

7、元武宗海山:仅二子(元明宗和世㻋、元文宗图帖睦尔),无第四子。

8、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9、元英宗硕德八剌:不幸遇弑,无后嗣。

10、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第四子允丹藏卜,早夭、无后。

11、天顺帝阿速吉八:遇政变、失踪,无后。

12、元明宗和世㻋:只有二子(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宁宗懿璘质班),无第四子。

13、元文宗图帖睦尔:仅有三位皇子在史书中有记载,其余诸子无传,排行不明。

14、元宁宗懿璘质班:在位五十三天病逝,年幼、无后嗣。

15、元惠宗(顺帝)妥懽帖睦尔:《元史》记载其仅有皇子三人,但外国史书中说元顺帝第四子为峦峦,至正十三年(1353年)奉诏前往高丽,娶高丽女金氏,其后史料中没有记录。

八、大明:

1、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即明成祖(太宗)朱棣,永乐大帝威名赫赫、北伐南征、修永乐大典、建造新都、是最后一位名副其实的汉人大帝,也是所有皇四子中,成就、功业、文治武功最高者,出类拔萃、实至名归。

2、明惠帝朱允炆: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3、明成祖朱棣:第四子为朱高燨,幼殇,无封、无后。

4、明仁宗朱高炽:第四子为蕲献王朱瞻垠,十五岁早逝,无后。

5、明宣宗朱瞻基: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6、明英宗朱祁镇:第四子为许悼王朱见淳,两岁夭折,无嗣。

7、明代宗朱祁钰:仅有独子朱见济,无第四子。

8、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为兴献王朱祐杬,明世宗朱厚熜生父,明世宗即位后追尊为明睿宗,入太庙接受供奉(大礼议)。

9、明孝宗朱祐樘:只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10、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绝嗣。

11、明世宗朱厚熜:第四子为景恭王朱载圳,“素谋夺嫡”,无子、除国。

12、明穆宗朱载坖:第四子为潞简王朱翊鏐,事母以孝,事兄以忠,一生富贵悠闲,平安善终。

13、明神宗朱翊钧:第四子为沅怀王朱常治,早夭、无后。

14、明光宗朱常洛:第四子为怀惠王朱由模,五岁夭折,无后。

15、明熹宗朱由校;只有三位皇子,无第四子。

16、明思宗朱由检:第四为永王朱慈炤,甲申之变后失散于民间,辗转逃难至浙江余姚,隐姓埋名六十余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踪迹暴露,逃至山东汶上后被捕,随即被清廷杀害。

九、大清:

1、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为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平平常常,事迹不显,善终。

2、清太宗皇太极:第四子为辅国公叶布舒,一生平淡,无甚事迹。

3、清世祖福临:第四子荣亲王,早殇、无嗣(福临宠妃董鄂氏所生,假如不死,极有可能继位)。

4、清圣祖玄烨:第四子(序齿)为清世宗胤禛,四爷的故事,耳熟能详、尽人皆知,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5、清世宗胤禛:第四子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在无数的“戏说”中,早就成为了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帝王描写主角第一人,也不必多说。

6、清高宗弘历:第四子为履亲王永珹,温文尔雅、颇具才华,出继高宗十二叔履亲王允裪为嗣孙,中年去世,一生平安。

7、清仁宗颙琰:第四子为瑞亲王绵忻,得仁宗喜爱,几乎取代次兄绵宁,成为皇储,可惜英年早逝,儿子无嗣,直系后裔断绝。

8、清宣宗旻宁:第四子为咸丰帝奕詝,平庸软弱、才具不备,勉强治国、内外交困,被迫“秋狝”围场时驾崩,儿子也短命,绝嗣。

9、清文宗奕詝:仅有两位皇子,无第四子。

10、清穆宗载淳:无后、绝嗣。

11、清德宗载湉:无后、绝嗣。

12、宣统帝:无后、绝嗣。

以上,就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含三国)八代大一统中华王朝中,所有(正统)皇帝的“皇四子”情况汇总,其中:汉文帝、汉明帝、汉和帝、明成祖、清世宗、清高宗、清文宗是以“皇四子”的身份最后入继大统;唐睿宗情况特殊,是以母亲武曌的“皇四子”、而不是以父亲唐高宗的“皇四子”身份成为皇帝;另外,汉后少帝刘弘也是“皇四子”身份,不过在曹魏代汉之前,他的皇帝身份都不被承认。而元睿宗拖雷、明睿宗朱祐杬两人,因为儿子登基成为皇帝,也在身后被追尊为帝。

总体来说,以“皇四子”身份最终继承大统的皇帝,在所有皇子中数量还是比较少,不是皇位传承的主流;但其中的汉文帝、明成祖、清世宗、清高宗四位,在历代皇帝的排名中,都可以进入前二十名(尤其是汉文帝、明成祖,能进前十),这也算是给“皇四子”这个名号,大大争光了。

《红楼梦》原著,同样是孙子,贾母为什么独疼爱贾宝玉,而忽视贾环的存在

荣国府里贾母确实很疼爱宝玉但几乎没关心过贾环。

因为荣国府大体分为二个大派系,一个是元春、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宝玉、王熙凤等当权派;一是贾赦、邢夫人、赵姨娘、贾环等的在野派。

元春是皇帝的女人,宝玉是元春的亲弟弟,他们同为一个派系,贾母疼爱宝玉也就很正常了。

贾宝玉的舅舅,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深受皇帝重用,身为九省都检点,是享有军权的实力派。

贾宝玉长得最像他祖父,让贾母充满回忆。

古代姨娘地位极低几乎和丫头的差不多,庶出子地位自然低下,贾环是姨娘生的,地位低下。

古人大都迷信,贾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充满神秘和特别,贾母疼爱宝玉也和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出生经历有关。

贾玉长相俊美,虽然很顽劣但他聪明灵透,文章和诗词写作水平很高;贾环长得猥琐,人也蠢笨(他编的灯谜大家都看不懂)。

荣国府已经走向没落,贾赦袭了爵位但他是个老色鬼,一事无成。贾政也无大功名,只在部里做个级别不高的小官。

所以要想重振贾府的荣耀,子孙永享荣华富贵,只能靠科举。原本很有希望的贾珠早死,重任落到灵透的宝玉身上,所以贾母特别疼爱他。

还有,贾母作为老年人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全,再加上文章篇幅限制,也不能什么事都写。

赵姨娘如同泼妇,做事情不讲究,连她女儿探春都不喜欢她,贾母更是讨厌她。恨乌及乌,所以也不喜欢她的儿子。

所以贾母更疼爱宝玉与贾环互动很少。

清朝嘉庆皇帝的儿子都是谁嘉庆的儿子们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嘉庆皇帝是乾隆皇帝十五子,全名为爱新觉罗·颙琰,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五代君主,1796-1820年间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庙号仁宗。关于他的儿子似乎除了后来的道光绵宁之外其余的在历史上知名度都不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嘉庆到底生了几个儿子,他们的下场究竟如何。

皇长子(未命名)

这个儿子是嘉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与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不过是这个孩子福薄,生下来两岁就夭折了,甚至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后来道光一上台就追封他这个哥哥为多罗穆郡王。

皇次子:绵宁(道光皇帝)

绵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出生于撷芳殿,是嘉庆与嫡福晋所生,正经八百的嫡出之子,加之皇长子早在其出生前就殇了,因此实际上他成了嘉庆皇帝的嫡长子。封建宗法社会嫡庶尊卑分明,绵宁自然身份贵重与众不同,再加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事件中立下大功,嘉庆皇帝称赞他为“忠孝皆备”,还封他为“和硕智亲王”,让他成了兄弟中爵位最高的人。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众大臣就依照嘉庆所留遗诏拥立他为新君,史称“有清一代皇帝嫡出者,只此一帝”。由此,绵宁(旻宁)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三十年的治理,虽然他有心拯救江河日下的朝局,怎奈资质不足,便只能一味节俭来减少开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尽管他后来省钱省到了连御膳房杀口猪都得“奉旨”的地步,但是毕竟是治标不治本,仍然于朝政还是没有太多裨益,最后他也就只能长叹一声,接受清王朝没落的现实了。虽然绵宁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帝王,但是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拥有至高无上地位与权力的皇帝,他能够粗茶淡饭数十年如一日,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清史稿》说他是“守成之令辟也”来表彰他的守成之才。

皇三子:绵恺

绵恺为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之子,生于乾隆六十年。嘉庆二十四年,嘉庆皇帝六十大寿,他因此得了个“惇郡王”的爵位,后来又被道光加封为亲王,道光十八年卒,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绝户!

“二十六年,以皇五子奕誴为绵恺后,袭郡王。”——《清史稿》

之后过了几年,到了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不忍亲弟这一系血脉断绝,就下旨把自己的儿子奕誴过继给了绵恺继承香火。

皇四子:绵忻

绵忻和绵恺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只不过比绵恺要小上10岁,他出生在嘉庆十年。嘉庆二十四年父皇六十大寿他也得了赏赐,被封为“瑞亲王”。在当时他的爵位相比绵恺来说竟然还要高,由此可见嘉庆对这个儿子的疼爱非同一般,那些说嘉庆皇帝在晚年曾经动过易储念头的流言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道光八年,年仅24岁的绵忻就撒手人寰了,道光给他的谥号为“怀”,意为怀念之意。

皇五子:绵愉

绵愉是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于嘉庆一十九年所生,是嘉庆帝最小的儿子。嘉庆二十五年,道光掌政之初他就被封为“惠郡王”,道光十八年他又被加封为亲王。

后来道光驾崩,咸丰即位,对他也很是依赖倚重,下发上谕:“惠亲王为朕叔父,内廷召对及宴赉赏赐宜免叩拜,章奏免书名”。

最终他死在同治三年,享年51岁,终其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也算是个传奇皇子了。

身为帝王,嘉庆的子嗣数量实在是少的可怜,只生育了5个儿子,9个女儿,连康熙、乾隆二帝的一半都没有,甚至连他的接班人道光留下的后代也比他多,这也真是个怪象了!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明宣宗皇后胡善祥无过被废,令世人同情,张太皇太后也表示怜悯,宣宗也表示了后悔之意,但是史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个老夫子是在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但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行为。

帝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通知亲属的情况下,就直接娶妻,舜就是君子的榜样。他是用实际行动来尽孝,而不拘泥于摆喜酒请客这种形式,注重的是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

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第一要的工作是生下皇子,为大明朝制造一个继承人。工作了十几年,还没有成果,咋说是没有过错呢?普通人无后,那是最大的不孝,作为皇后无子,那就是天大的罪过。

永乐十五年(1417年),济宁人胡善祥,被明成祖朱棣册立为皇太孙朱瞻基的太孙妃妃;明仁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朱瞻基的皇太子妃;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即位后,立为皇后。

从被立为皇太子妃到立为皇后,整整八年的时间,胡善祥也没有做出任何实际的贡献,没有给朱瞻基生下一个儿子。

明朝老朱家的传统,就是隔辈亲。明太祖朱元璋就把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也是喜欢孙子朱瞻基,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朱瞻基继而接班。保不齐朱瞻基也有这么一个情节,天天巴望着想孙子。可没有儿子,哪能就会有孙子呢?这种事还是需要按照套路一步步地来,朱瞻基心里着急上火,可皇后胡善祥却一直不见动静,这可咋整哦?

好在帝王家不缺女人,另一个女人就想出办法来了。

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薄孙忠之女孙氏,年幼时容貌俊美,被明仁宗皇后张氏的母亲彭成伯夫人看中,张皇后是永城人,由于这个关系,年仅十岁的孙氏就被选入宫中,由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养育。孙氏与朱瞻基朝夕相处,青梅竹马,感情很深。

在替朱瞻基议婚时,胡善祥被选为了皇太子妃、孙氏为嫔。

朱瞻基登基后,立胡善祥为皇后,立孙氏为贵妃。

但胡皇后一直没有儿子,自己也不想办法,这就给孙氏提供了机会。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生下了皇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也有说法是孙氏也没生出儿子来,就偷取宫人之子为自己的儿子。这个朱祁镇,不是孙氏亲生,是宫人所生。

不管是不是孙氏所生,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儿子的朱瞻基,见到了儿子,哪里还去管谁生的,只要是他的就行。这个估计不会错,就是宫人所生,也不会错了种,这一点恐怕朱瞻基不会太马虎吧。

加之,孙氏与朱瞻基本来就情深意长,这次就有话说了。

次年,1428年,朱瞻基的贤妃吴氏又为朱瞻基生下了次子朱祁钰,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景泰帝。

由此看来,朱瞻基还是有点能力的,只不过实力不是很强大罢了。

朱瞻基(1398或1399---1435年),作为帝王,在二十八九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差不多也算老来得子,其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作为关乎国家、朝廷的第一要务,兹事体大。

母凭子贵,孙氏上位也在情理之中。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废掉胡皇后,让其退居长安宫,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除了没有儿子之外,胡皇后并无其他过失。因此,被废之后的胡皇后,一直得到宣宗之母张太后怜悯,经常被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张太后命胡废后位居孙皇后之上。为此,孙皇后经常感到不爽。

天下人得知胡皇后被废的原因,都为之同情。数年后,宣宗也有所歉意,自我解嘲说:“这是当初年少冲动所为哦。”

立储之事,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关乎国家、朝廷的命运。没有儿子而占据皇后高位,并非是好事,很可能是朝政混乱的开始。一旦当朝帝王有个三长两短,突然驾崩的话,很可能就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作为帝王,朱瞻基的处置没有过错。而且,被废后的胡善祥一直得到了善待。

因此,胡善祥被废是在情理中,能够善终也是不错的结局。朱瞻基在政期间,史称“仁宣之治”,可见明宣宗废后一事,并非荒唐之举。

顺治帝共有八子,康熙非嫡非长,为何最终会被传位当皇帝

咱纵观一下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习惯,一般都有一个惯例,就是在皇位的继承人的事情上,基本遵循着有嫡则立嫡,无嫡则立长的办法。这个嫡子呢说成大白话就是皇帝的正宫老婆,也就是皇后生的儿子,一般情况下如果皇后的儿子正常(不傻不捏不疯不闹)这个皇位基本上就是他的了,但如果皇后不给力,没有生出儿子来,那么除去皇后其他的嫔妃,贵人,答应什么的生的儿子就可以作为预备队,最大的儿子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这个就是所说的无嫡则立长。但是问题来了,到了大清的顺治朝,这个惯例没有执行下去,因为玄烨被选为了下一任皇帝的接班人,而玄烨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非嫡非长。。。

虽然顺治非常短命,只活了23岁就早早挂了,但是他的生孩子却一点没耽误,他在这短短的一生中竟然有四位皇后,将近三十个妃子们,总计生了14个孩子(8男6女),其实玄烨作为老三能成为皇帝也是非常幸运的巧合,大家都知道虽然顺治有四个皇后,但是前2个都是政治婚姻,顺治几乎没有和她们有过多的情感和肉体交流,所以他们也没能生下一儿半女,第三个皇后就厉害了,她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董鄂妃,在后来电视剧中的常客,顺治爱她爱的不行,几乎天天黏在她的宫内,就这样的恩爱程度,董鄂妃很快的怀孕了并且生了顺治的第一个嫡子(大排行第四子),顺治高兴的几乎美到骨子里,但是好景不长,这个生于顺治十四年四月初七日的儿子,到了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便夭折了。如果此子不死,毫不意外他肯定就是顺治的皇位继承人了。

在大清朝,天花是最厉害的疾病之一,由于那阵子没有研究出如何破解天花(牛痘法还没被发现)基本得了这种病就是必死无疑,顺治就是得了此病才早早挂掉的,在顺治得病期间,咱盘点一下顺治此时能够接班的儿子们,他们分别是除皇长子(挂了)、皇次子福全(没得天花,但是今后肯定得),皇三子玄烨(得了天花,命大竟然没死), 皇四子(挂了)、皇五子常宁(没得天花且太小)、皇六子奇绶(没得天花且太小)、皇七子隆禧(没得天花且太小)、皇八子永干(没得天花且太小)。从意大利来的汤若望在顺治病中,曾经就立嗣的问题上被皇帝问询,汤从科学的角度上给顺治推荐了刚刚得天花痊愈的三子玄烨(因为按照汤若望的经验,如果得了此病未死,便今后不再会被此病困扰,因为体内有了免疫力),后来孝庄太后(顺治的亲妈)也得知了此事,为了大清江山能万年延续,她也站出来坚决的支持皇三子玄烨作为继承人,就这样顺治死前大笔一挥,便把三儿子玄烨选定为了下一任的皇帝人选。

后来,玄烨亲政后发生的事实证明,立康熙立对了。

冯太后为了报仇,狠心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何不被后人指责

冯太后一辈子做了很多“错事”、“坏事”,甚至是倒行逆施的事,但奇怪的是,她的每一件事,结局都出奇地好。比如她养男宠,这些男宠都成了国家栋梁;她擅权专政,大臣都尊她为“圣”;她重用宦官,却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她杀了儿子献文帝,却几乎没人指责她。

似乎,冯太后有一种无穷的魔法,总能把那些,在别人眼里泥沙俱下的东西,凝练成璀璨的珍珠宝石。这个神奇的女人,到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走进她的生活看一看。

从女奴到皇后

冯太后本是北燕皇族出身,被北魏灭国后,入宫为奴。不过她太幸运了,她的姑母在宫中为昭仪。有姑母的照应,冯氏少了一分磨难,多了一份感恩的心。

十二岁那年,文成帝即位登基,她以贵人身份,成了文成帝的嫔妃。文成帝虽是鲜卑人,但非常热衷于汉学,汉化倾向非常严重。其实,孝文帝全盘汉化不是没有根基的,北魏几代君主,都很很深的汉学功底,都有强烈的汉化意识。

冯氏这个鲜卑化的汉人,她出身皇族,自幼生在宫中,对宫里的人情世故非常熟悉,加之个人突出的才貌,很得文成帝的宠爱。十五岁那年,她被立为皇后。

三年时间,从一介异族奴隶翻身为皇后,也只有在北魏这个思想开放,汉化倾向严重的朝代才可能出现,冯氏真够幸运。

从女人到女主

冯氏与文成帝度过了琴瑟和谐的九年生活,这段时间,她一边以自己的体贴,给文成帝以慰藉,一边从文成帝大开大合的功业中,默默地汲取治国理念,以治理中宫,锻炼着自己的领导才能。

唯一遗憾的是,冯氏没有孩子,文成帝将不到两岁的太子拓跋弘,交给冯氏抚养,拓跋弘的母亲李氏,刚刚被赐死!

并非李氏犯了什么错,错就错在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了!这是汉武帝当年创下的先例:立子去母!儿子被立太子,母亲就得被赐死,北魏自道武帝始,这条规矩就是一条铁律!

假如拓跋弘是冯氏亲生,真不敢想象,文成帝如何对待冯氏。不幸的拓跋弘又是幸运的,冯氏对他视如己出,精心抚育。

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快,一晃九年,二十四岁的冯氏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变——文成帝拓跋睿驾崩了!伤心欲绝的冯氏,做出了一个旷古未见的举动,她突然投身火海,以死殉夫!亏得众人眼疾手快,把昏死的她从火堆里救出来。

离开了文成帝的护佑,冯氏成了年幼的献文帝拓跋弘的唯一保护神,从此,冯氏走向政坛前沿。完成了从一个小女人,到政治家的转变。

母子决裂

文成帝留下了一个祸害乙浑,此人官居车骑将军,封太原王。这家伙在文成帝死后,祸乱朝政,矫诏滥杀大臣,弄得朝堂人人自危。乙浑的胆气来自于皇帝年幼,势单力孤,他觉得北魏就是他的天下了。

冯太后不动声色,悄悄地联络了乙浑的反对派,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诛杀了乙浑。接着她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用了一年半的事件,稳定了朝局。一年半后,她宣布归政,因为她当奶奶了,她要享受含饴弄孙的快乐了。

母子间的裂痕,就从拓跋弘亲政的第一天开始,他大肆贬黜冯太后留下的臣僚。原来,这位曾经为爱殉情的冯太后,在文成帝驾崩后不久,不甘寂寞,接二连三地保养起男宠了!实在让人感慨,人心变化太快。

拓跋弘虽不是冯太后亲生,但毕竟由他抚养大,情同母子。现在母亲公然包养情夫,拓跋弘难以接受。加之正值叛逆期的年龄,他把自己的情绪,全部转嫁到政治上,直到有一天,他杀掉了冯太后的心头肉李弈,母子间关系彻底决裂。

客观说,拓跋弘还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帝王,起码一点不昏庸。虽然母子关系冰冷似铁,但冯太后还是忍了。但拓跋弘很快沾染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流行病——玄谈!一帮人像三界外的隐士,追求黄老玄幻之术,那趋势就是奔着青灯黄卷,或者山野游道而去。

大臣们很担心,这么下去国政非荒废了不可。在大臣们和冯太后的压力下,拓跋弘决定禅位给年仅五岁的儿子拓跋宏(孝文帝),自己当起了太上皇,那一年他才十八岁。

表面上看,似乎拓跋弘做出了让步,其实,大权依然在他手中。禅位,让母子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拓跋弘甚至大搞军事演习,对冯太后示威。母子间就在这种相互不满,相互提防中度过了五年,冯太后终于率先打破表面的平静,她突然发动政变,强行软禁了拓跋弘。

不久,拓跋弘驾崩于软禁地平城永安宫。历史上偏向于认为,是冯太后杀了献文帝拓跋弘。

冯太后的神奇手法

政变后,北魏很平静,太皇太后冯氏再度临朝听政,开始了堪称神奇的治国旅程。

一、杀人立威,却越杀越让人尊敬

冯太后身上,有着政治家特有的果决与杀伐,杀起人来毫不手软。第一批倒在她屠刀下的就是献文帝旧势力,包括当年害死她情夫的李欣等。不过,奇怪的是,她的行为不但没受到诟病,反而让人尊敬。

原因就在于她不滥杀,这些旧臣只要不形成政治势力的,她不光不杀,还大力表彰他们对献文帝的忠心,让他们为己所用,这一招臣服了一大批旧势力。

其次,她不否决献文帝的善政,甚至继续强化。比如惩治贪污腐败,她一狠心,连孙子拓跋宏的外戚家族,被她杀了几百人。这个举动既显示了她不徇私情的公正,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赢得了朝野的赞誉。

二、起用宦官,却没有宦官专权

大家一听到宦官干政,头就大,一个王朝最黑暗的时期,基本都伴随着宦官干政,宦官一干政,王朝也就基本接近奔溃了。

冯太后就不信这个邪,她重要宦官,一年内提拔了三公一王。整个中华史,被封王拜爵得都寥寥无几,冯太后一年就封了四个。

你要是看这几位宦官的传记,除了题目《魏书列传宦官》的字样有点扎眼,读其中的内容,跟正直的大臣没什么两样,充满溢美之词。

这就是冯太后的手段,她重用但不放纵,反而因为重用,对他们的管束比一般人都要严厉。史书说,只要宦官犯错,哪怕是小错,她也要杖责。不过,她不会因为谁受过处罚,就揪住小辫子不放,而是时时刻刻生活上,对他们施以宽仁和恩赏。

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女人都难做到的,情绪化几乎是女人的通病,冯太后的豁达就是人格魅力之一。她对别人赏赐不吝啬,对自己的用度却非常“抠”,吃饭的案几就一个小长条,菜多了放不下。包括穿着用度都很简朴,连死后的葬礼也简朴得不像话,以至于孝文帝宁可违抗遗言,也不能按她的要求做。

三、大肆包养情夫,很多情夫成了国家栋梁

这一点,不知道该让人羡慕,还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典型的有两个人,一个叫王叡,有一次孝文帝游园,被猛虎所困,是王叡救了他。王叡还多次向孝文帝进言,为朝臣所尊敬。

另一位叫李冲,冯太后曾经想废掉孝文帝,将他大冬天单衣关在一间小屋,三天不食。李冲竭力劝谏,使冯太后回心转意,被孝文帝誉为“君臣之间情谊莫二”。李冲死后,孝文帝悲痛:“司空文穆公,德为时宗,勋简朕心,不幸徂逝,托坟邙岭,旋銮覆舟,躬睇茔域,悲仁恻旧,有恸朕衷。”

想想历史上的男宠们,几乎跑不掉一个恃宠作乱的怪圈,赵太后的嫪毐、吕后的审食其、武则天的张宗昌、张易之、薛怀义,到头来无一不是身首异处,无一不是遗臭万年。

而冯太后的这几位情人,历史给他们留下的标签,却是朝廷重臣!真不知道冯太后哪来的识人标准,连找个情夫都是多功能的。实在怀疑,卧榻上,他们谈的都是什么。

不失母性

女政治家最大的诟病,往往是母性的丧失,伴随的只有无情的杀伐。例如吕后,例如武则天,但在她们脚下的很多都是亲人,包括儿女。

冯太后杀了“儿子”献文帝拓跋弘,本该也被历史诟病,但历史对她似乎格外宽容,很少提及这件事,杀子之说,史书干脆不做记载:“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上尊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云中金陵。”

武则天则很不幸,《旧唐书》明明没有记载她杀女,此后的史书愣是给她加了个杀女杀子的帽子。不是后人偏爱冯太后,而是冯太后杀伐中,不失母性。

冯太后对孝文帝的悉心教育培养,任何一位母亲都无法与她相比。孝文帝一出生,就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除了抚养外,最关注的对孝文帝的文化教育,及政务处理能力培养。谁能想到,这些都是冯太后亲自培养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推给老师。

这是由于这些恩情,纵然孝文帝与冯太后有杀父之仇,自己也曾经受到冯太后“虐待”,但孝文帝对奶奶的感情,至深至烈!

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悲痛得五天水米未进,形容枯槁。他不顾奶奶临终简葬的遗言,以帝王之礼安葬了冯太后。并且将自己的陵寝,就建在奶奶的身边。

这就是冯太后,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虽行“恶事”却又能赢得赞誉的政治家,一位杀子却又不失母性的政治家!后人又有什么理由,对她横加指责呢?

明朝最长寿的藩王是谁

简单来说,是襄垣王朱成鍨,享寿九十一岁。

明朝皇帝的寿命并不算高,以实岁计,16位皇帝中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攻破七十大关,享寿70岁;超过六十的也有明成祖朱棣(64岁)和明世宗朱厚熜(60岁);超过五十的只有明神宗朱翊钧(57岁);超过四十的有明仁宗朱高炽(47岁)、明宪宗朱见深(40岁);超过三十的有明宣宗朱瞻基(38岁)、明英宗朱祁镇(37岁)、明孝宗朱佑樘(35岁)、明武宗朱厚照(30岁)、明穆宗朱载垕(35岁)、明光宗朱常洛(38岁)、明思宗朱由检(33岁);三十以下的有明惠帝朱允炆(25岁)、明代宗朱祁钰(29岁)、明熹宗朱由校(22岁)。

三国时期的刘备说过“人五十不称夭”,这是建立在东汉诸多皇帝连十岁都挺不过的基础上,放到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明朝皇帝却只有四人不称夭,的确不能说长寿。

把眼光往下放,皇子身份的藩王中,长寿者也不多,主要以四位超过七十岁者为最,分别是代简王朱桂、宁献王朱权、岷庄王朱楩和襄宪王朱瞻墡。

朱桂和朱权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又同为九大塞王,因此在明惠帝和明成祖主导到了两次削藩都受到了重点照顾,成为大明养猪场的第一代猪苗,尽管两人曾经都是威震边疆的名将。

这两位王爷也想得开,当猪就当猪吧,没有权力我就用寿命熬过你,最终朱桂活了72岁,朱权活了70岁。

朱楩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单独列出来只因他的就藩历程太过曲折。一开始朱元璋将他封在岷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岷县,因为年幼没有就藩。等他长大后,朱元璋为了安抚刚占领的云南,直接将他的封地从大西北迁到大西南。

问题是云南可不是无“主”之地,朱元璋的养子沐英的家族事实上就充当了云南的镇守藩王,朱楩一来,对沐氏家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死后不久,西平侯沐晟(沐英之子)就给明惠帝打小报告,正中皇帝下怀,朱楩被当作典型废为庶人,改居漳州。

明成祖夺取帝位后,为了安抚诸王,恢复了朱楩的亲王身份,但明成祖也是要削藩的啊,于是沐晟又一封小报告打上去,朱楩再次罢免,之后虽短暂恢复,但很快又被罢免,连护卫也一同被削。

明仁宗继位后,将这位叔叔移居武冈,在州府里面寄居了很多年,才被允许建立自己的王府。

尽管遭受如此多的打击,朱楩还是努力向老父亲看齐,活到了71岁。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同母弟。由于机缘巧合,他被称为“离皇位最近的王爷”,但事实上,所谓的“近”都只是假象,一旦他敢表现出异心,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通过这些“考验”,皇帝们对这位弟弟(叔叔、叔祖)都表现了足够的尊崇,使得朱瞻墡可以一直活到72岁,几乎是哥哥朱瞻基的两倍。

最后要说的就是有明一代最能活的藩王——朱成鍨。

朱成鍨是朱桂的曾孙,为第三代、第四位襄垣王,在位八十四年,享年91岁。

史书关于他的记载,除了身份、袭封、去世以外,剩下的就只有“子聪瀺封长子,卒。瀺子俊渠封长孙,卒。

曾长孙充煌好不容易熬到朱成鍨去世,总算是有机会当王爷了,可朝廷上的大臣不知哪根筋错了,认为朱成鍨的老爹只是庶子,是因为嫡兄犯法废爵才得以继承,弟冒兄爵,不当继承,于是朱充煌只能当辅国中尉。

如果没有杨玉环,唐玄宗会不会封李瑁为太子

纵使没有杨玉环,唐玄宗也不会封李瑁为太子的,

1.寿王李瑁的妈妈武惠妃为扶植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坑瀣一气,曾结成了陷害前太子李瑛的统一战线,蛊惑玄宗“一日杀三子”,而这时李林甫早已经接替张九龄出任右相了,政坛高手的李隆基为平衡权力,是绝对不会让太子与首席宰相站在一起的,这样的话自己就被凉了。

2.李瑁和宁王关系如同父子,宁王是玄宗的亲大哥,李瑁出生后就被带到宁王府,被宁府王妃元氏视为已出,亲自乳养,也就是说宁王李宪夫妻就是寿王李瑁的养父母,玄宗敬重宁王不假,但又要防备“宗亲之长”!所以, 李瑁注定没戏。
3.立太子时,杨玉环并不是贵妃,还是寿王府的王妃,宫中根本没有她,也就是说,立李亨为太子时,杨玉环根本没在唐玄宗身边,玄宗并没有封李瑁为太子呀,答案显而易见。

4.玄宗是王爷时,就跟随左右的高力士,堪称玄宗心腹,他的建议往往玄宗都能接纳,在立储问题上,他主张“推长而立”,所以,有没有杨玉环都一样,李瑁绝对当不了太子。

你有精彩的故事分享吗

我天天都有精彩故事分享,只要你是善良的朋友,欢迎你去看我的微头条,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故事的,我就是一个喜欢写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