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人们为何喜欢把“林冲枪挑酒葫芦”形象,作《水浒传》人物画呢
- DNA对比发现曹嵩不是曹参和夏侯家后代,那他到底是谁的后代曹操身世又是如何
- 吕布死后,关羽看谁都是“土鸡”,在蜀国内部关羽看得起哪几人
- 高衙内不过是高俅的干儿子,那高俅有亲儿子吗亲儿子得无赖成什么样子
- 汉室功臣吕布,为何被后人评价为“三姓家奴”
- 《水浒传》教头王进为何没有落草
人们为何喜欢把“林冲枪挑酒葫芦”形象,作《水浒传》人物画呢
把“林冲枪挑酒葫芦”的形象作人物画,是有其深刻含意的。
第一、酒葫芦的来历。
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由于有柴进柴大官人的书信,沧州管营不但没有难为林冲,反而给予了多方关照,后又辗转来看守草料场。草料场原本由一个老军看管,林冲与他交接工作后,老军把他的酒葫芦留给了林冲。因此,这个酒葫芦无形中就成了林冲被陷害悲惨遭遇的一个物证,一个象征。
第二、枪挑酒葫芦的时间节点。
林冲在草料场住下来后,当时风雪交加,破旧不堪的草房四面透风,林冲饥寒交迫,无奈只好用枪挑着酒葫芦,出外去老军告诉他的一个地方(距草料场二三里地)买酒避寒。因此,林冲枪挑酒葫芦在大雪纷飞中艰难前行的画面,就成了《水浒传》重要章节“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又一个象征。
第三、在山神庙避雪,侥幸避过了一场灾难。
林冲买酒回到草料场,不料草房已被大雪压垮。他只好从倒塌的虚墟里拽出一条被子,到半路上一个破败无人的山神庙避雪。林冲在山神庙里围着被子,用那个酒葫芦喝酒。这时高俅派来陆谦等人点着了草料场要烧死他。几个人点火后跑到山神庙来等结果。林冲怒火中烧,奋起反击,杀死了陆谦等人,趁雪夜逃上了梁山。于是便有了《水浒传》的另一重要章节“林冲雪夜上梁山”。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这个酒葫芦在《水浒传》两个重要章节中,都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具有代表性的道具作用。人们只要看见林冲用长枪挑着酒葫芦在风雪夜里行走的画面,自然就会想起林冲被迫害走头无路奋起反抗逃上梁山的曲折过程。
另一层含意也代表着,在那黑暗无道的社会里,好人受迫害遭受的苦难,是多么令人同情,从而折射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黑暗现实。
面对这些,林冲枪挑酒葫芦的形象,其含意已远远超过了酒葫芦本身的作用,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意境,一场悲壮凄惨的历史写照。
酒葫芦的作用,功莫大焉!
DNA对比发现曹嵩不是曹参和夏侯家后代,那他到底是谁的后代曹操身世又是如何
曹操本姓曹,如果他不姓曹,以曹嵩是被抱养的身份来看,曹操怎么也攀不上曹参吧?这样的打脸,都不用DNA检测,稍微过下脑子就能明白,曹操如此聪明,怎么可能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陈寿更不用为了讨好老曹家而编这样的身份,毕竟《三国志》成书的时候早就是司马家的天下了。
不过,还是有必要相对详细来解释一下的。先看曹操身世的疑问出处。
1、《三国志·武帝纪》陈寿的描写:“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2、《曹瞒传》和《魏晋世语》中都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3、陈琳的《讨曹檄文》中:“父嵩,乞丐携养。”
4、夏侯惇的待遇要超过曹氏宗亲:“(惇)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而且,在《魏书·诸夏侯曹传》中也是夏侯在前曹在后。
似乎,所有的史料证据,都指向曹操出身于非曹氏家庭。
但是,这里疑问太多:
1、陈寿一方面写曹操是曹参之后,另一方面说曹嵩来历不明,前后如此矛盾有必要吗?他写的东西是给司马家看的,又不是给老曹家看的,用不着如此避讳。
2、曹腾家并非名门望族,阉宦遗丑的名声也绝不好听,曹操从做官开始就一直在努力与宦官阵营划清界限,如果他真是夏侯家的,哪里还用费尽心思去讨好士族?
3、曹参后人和夏侯婴后人比起来并没有多大差别,既然是攀古人,攀谁不是攀,何必在背上一个阉宦遗丑的名声的基础上去攀。况且,曹嵩是抱养的,如果曹操不是本姓曹,他攀得上曹参吗?
4、曹腾哥4个,除非家里死绝了,否则压根没必要去抱养其他姓氏的后代。尤其是根据年龄推断,曹嵩被抱养的时候,曹腾在宫中地位已经很不错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他也懂。自己偌大的家业未来只能被养子继承,他对老曹家无仇无恨何必要拱手让人?
曹腾出生于100年,曹操出生于155年,字孟德说明他是老大无疑,那么推断来看,曹嵩生于130年前后应该是一个相对高概率的事件。
而在这时,曹腾已经坐上了比二千石的中常侍的位子,加上他是汉顺帝年少时期的伴读,格外受到恩宠。
5、《曹瞒传》和《魏晋世语》都是典型的政治立场鲜明地站在曹家对立面上的,它们所提供的信息,本就值得商榷。至于《讨曹檄文》,更是生死仇敌性质的攻击文,拿来作证据先天就有缺陷。
6、夏侯惇特见亲待,或多或少也是因为他和曹操是儿女亲家的关系。其实从这也能看出来了,如果他俩是一个爷的堂兄弟(叔父在汉代一般多指亲叔叔,一个爷的就是从父了),乖乖,哪里有亲堂兄弟结为亲家的?
所以,“莫能审其出生本末”,更加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不知道到底是抱的老曹家哪一门的儿子。曹腾毕竟是个被阉了的宦官,名声不太好听。
吕布死后,关羽看谁都是“土鸡”,在蜀国内部关羽看得起哪几人
在汉末三国时代关羽被称为万人敌,无论正史和演义都证实了这一定论。关羽一生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战绩供人敬仰,再加上他本人也很自负,因此骄傲自大的性格也不断在养成。按演义而论,吕布生前关羽还比较谦虚,在吕布面前也从未放过豪言壮语。辕门射戟时张飞与纪灵均要斯杀,关羽一直力劝张飞服从吕布的倡导和安排。刘备曾多次与吕布对阵,也没见关羽主动单挑过吕布。吕布死后关羽能入法眼的也就是张飞、赵云、马超、张辽、庞德这几个人,其余均不在话下。关羽曾说过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曩取物耳。又说子龙即吾弟也,可与吾并列,又提出要与马超比武。又对张飞说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并素怀忠义。与庞德战一百合后曰:真吾敌手也。除此之外还没见过关羽服过谁。尤其是看不起东吴,偏偏又毁在东吴手里。看来狂妄最要不得。
高衙内不过是高俅的干儿子,那高俅有亲儿子吗亲儿子得无赖成什么样子
记得悟空以前问过此类问题,这里就把以前回答的答案稍加修饰,以应悟空吧?。高俅是北宋末年的大奸臣,正是在他做殿前都指挥使时,把北宋几十万禁军搞得军不军,民不民,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当北方虎狼之师金国兵打来时,开封城几十万禁军很快瓦解,北宋也很快被金灭亡,高俅当然也难辞涛天大罪。然而高俅却死在了北宋被灭前夕,竟得以善终,苍天何其厚俅?然而清醒的人们都十分记恨高俅的罪恶。真实的历史上高俅是有三个儿子的,大儿子高柄官封昌国公,二儿子高尧康官至观察使,三儿子高尧辅官至承宣使。总之三个儿子都是沾了高俅的光,做了大官。具体这几个儿子如何的无懒,史料还真的没有过多记载,试想想,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官职,除了以权谋私,欺压良善外,为官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水浒传》中高俅的干儿子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恶少无懒,仗着高俅的势力无恶不作,流氓成性,后来竟看中了豹子头林冲的娘子,在攀附权贵的陆谦的阴谋下,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被高俅以此为借口,逮林冲下狱,意要陷害,最终通过种种运作,林冲被判充军沧州,林娘子不忍高衙内逼辱,自杀而死。林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才斩杀高衙内及陆谦,逼上梁山造反。《水浒传》中施耐庵老先生写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就过房其叔高三郎儿子做他的儿子,这就是高衙内。原本是叔伯兄弟,却情愿降辈做高俅的干儿子。那么施耐庵老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就是因为高俅是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坏事干尽,就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该遭天谴,断子绝孙。虽其不顾人伦过继了一个堂弟做干儿子,狗仗人势,欺男霸女,最终也落了个不得好死的下场。表现了施耐庵老先生对奸臣乱国是何等的气愤仇恨和诅咒。
汉室功臣吕布,为何被后人评价为“三姓家奴”
因为呂布是汉室臣子,东汉编制骑都尉,吃的是汉室奉禄。没有董卓、曹操那样的自立为王野心,所以是汉室功臣。丁原与呂布同是汉臣,丁原任刺史,受大将军何进命令,丁原、董卓进京除宦官集团。董卓原任并州牧,后因少帝出宫,董卓抢先一步控制少帝、皇后,大权在握。董卓兵少,愿与丁原联盟,丁原拒绝、于是策反呂布诱杀丁原。董卓初执政得人心,不到三年迷恋皇权,王允巧施连环计献貂董太师又许吕布,挑拨呂布与董卓反目为仇,发展到诛杀董卓。后呂布想投奔袁绍,袁绍见呂布骁勇,不愿放虎归山,呂布背离袁绍。刘备收留呂布时,呂布声望在刘备之上,吕布占徐州,刘备走投无路,投奔呂布,吕布礼遇相待,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演了一出,辕门射戟救了刘备。吕布虽是汉室忠臣,但有勇无谋,不听谋士之言,在诸侯割据的东汉末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互相排斥,互相争斗的权谋下被他人利用,所以后人评论汉三姓家奴悲剧英雄。
《水浒传》教头王进为何没有落草
《水浒传》教头王进没有上梁山落草有下列原因:
一、教头王进没有犯法,不用落草。
问王进为何没有上梁山的人,大多是因为林冲上了梁山。
小说《水浒传》里,八十万进军教头林冲的妻子,被殿帅府太尉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看中,高俅设计让林冲带刀进入白虎节堂,犯了国法。被刺配沧州牢城。
林冲被刺配沧州后,又被高俅的手下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嫁祸于他。
林冲一怒之下,杀了陆谦等人,上了梁山。
王进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只是因为自己的父亲王升以前打了高俅,高俅发迹后,当了殿帅府太尉,成了王进的上司,高俅仗势欺人,报复王进。王进被逼无奈,舍弃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位置,带了母亲逃跑。
王进只是得罪了高俅,并没有犯法,也没有杀人。所以,他没有必要上梁山落草为寇。
二、教头王进与《水浒传》的“逼上梁山”无关,所以,作者没有写他落草。
林冲本来忍辱负重,虽然被高俅陷害,他还是寄希望于重新洗白自己,过正常人的生活。
在发配途中,林冲受尽了公人董超、薛霸的折磨,在野猪林差点丧命。被鲁智深搭救以后,他本来可以杀了两个公人,同鲁智深一起占领一个山头,打下一片天地的。鲁智深是有大智慧,而且遇事看得开的人。
但林冲让鲁智深放了两个公人,到了沧州,直到沧州牢城管营与陆谦勾结,逼得他完全走投无路时才奋起反抗。
林冲是典型的“逼上梁山”。
小说《水浒传》写林冲的逼上梁山,是有重要意义的。
正是因为林冲的逼上梁山和晁盖等人劫取贪官污吏的生辰纲,才使梁山好汉的揭竿起义具有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客观依据。
否则,所谓梁山好汉,就是一群十足的杀人放火的强盗了。
而王进,说到底,无非是被高俅官报私愤而已,谈不上被逼上梁山。
所以,作者没有写王进上梁山。
三、小说《水浒传》里,出现的第一条武功高强的教头王进没有上梁山落草,暗示了梁山泊起义的必然失败。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在殿帅府被高俅欺辱以后,想到的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王进随即携带母亲逃出东京。
王进逃出东京,有他的既定目的,就是投奔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在抗辽和抗金的战场上,一刀一枪为国出力。
当时,大宋王朝受到辽国和金国的轮番侵略,真正的爱国志士都会选择抵御外侮,血洒疆场。比如李纲、宗泽、韩世忠、岳飞等著名民族英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
王进虽然只是一个教头,官职不大,但到边境上为国效力,博得个封妻荫子,是真正有意义的功名。
王进在当时如果选择落草为寇,对国家、民族,是下下之策。对自身,也是下下之策。
看看小说《水浒传》里,落草梁山的,除了晁盖等七人是劫取了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具有反抗剥削压迫的意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之外,其他人要么是像林冲、武松一样被官府逼得有国难投,要么是被梁山泊宋江、吴用等逼上梁山的。
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恶霸豪强,比如李俊、穆弘等人。
其他的甚至有贪图上梁山出风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比如时迁、焦挺等人。
真正谈得上“该出手时就出手”,为民除害的人寥寥无几,鲁智深可以算上一个。
不难看出,梁山上并没有多少人真的算得上是好汉。
也不难看出,宋江之所以选择招安,其实也是唯一的一条可走的活路。除此之外,就是被朝廷剿灭。
说白了,就是梁山起义必然失败。
不要为王进没有上梁山惋惜,王进没有落草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