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

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上联: 山中寻寺寺不见,如何对下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8 21:40:38 浏览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上联: 山中寻寺寺不见,如何对下联

呵呵,路过!联题中尾三字“寺不见”均仄声,可谓“三尾仄”哦!

拟动“不”字为“难”,变仄声成平声来避免吧,恕不恭啰!

上联:山中寻寺寺不见,韵律:平平平仄仄仄仄

拟调:山中寻寺寺难见,韵律:平平平仄仄平仄

下联:岭外觅僧僧化缘。韵律:仄仄仄平平仄平

寻阳江头夜送客的客人是哪位诗人

送的客是陈湘灵。符离集村姑湘灵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初恋情人,相当于现代小芳。与白居易曾写作的《长恨歌》、《长相怃》的创作初衷有一定关系。二人因白母而未成,陈湘灵终身未嫁人,年轻居士,年老出家。

谁能解释“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是送的什么客

一、有“天若有情”想到的

由问题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领袖之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但凡有情之物必会走向衰老,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即使苍天也是一样,人间所面临的沧桑巨变同样要历经艰难曲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份富有哲思的雄伟霸气,使这两句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但这并非原创,而是伟人的化用,原文是出自中唐诗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李贺其人其诗

鬼才李贺,一生短暂,仅27年,他没能参加成科考,潦倒相伴。但他却是中唐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共二百多首诗,多丽句佳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想象奇诡,语言瑰丽,诗情凄冷。下面我们就来品一下“衰兰送客咸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原诗: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三、诗起之缘由

李贺在序中对作诗的缘由有所记述:

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在青龙元年,(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命宫官驱车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运往洛阳,欲放置前殿外,在拆盘过程中仙人潸然泪下,为此,做了这首诗。

诗中提到金铜仙人,即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中:“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对于长生之道,从始皇帝起,就未曾停止过,到了汉武帝时依然也想长生不老,于是建了金铜仙人承露盘,求取仙露。当然,历史不断向前,武帝也并未因此而长生。

魏明帝时,为了长生,而迁走金铜仙人,还流传了一个潸然泪下的故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铜人泣泪自然是传说,但可信的是“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总之,铜人是留在了霸城,没搬到洛阳,曹叡最终也没能长寿,逝于36岁。

四、深度之赏析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可分三层。以仙人与旁观者交迭的视角,从时光易逝,朝代更替写到被迫迁移再到离宫之感,句句悲情,字字离殇。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武帝当年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落叶,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堪称一代天骄的他,在历史长河中如朝露日晞,转瞬即逝。一夜的车嘶马鸣,天亮之际便销声匿迹。旧时亭台依旧,桂树秋香依旧,但那三十六所离宫别苑却早已淹没在苔绿之中了。

诗人在序中称自己为李唐王孙,并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以平等的身份对视,表现出李贺的傲兀和不受封建等级束缚的狂放。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这四句,诗人投入了无限的想象,他以铜人的视角来讲述:大汉时代早已成为沧海一粟,魏国宫官驱车将要把“我”迁置遥远的洛阳。刚出东门,这酸风便直逼眼眸。唯有伴着旧时明月走出这汉朝宫阙,忆起昔日君主泪落如铅水。

“酸”,风是酸的,射入眼中,泪是酸的,打入心底,情是酸的。这“酸”不仅仅是仙人,也是李贺。那酸涩的清泪如铅水一般沉重,直压心底。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咸阳古道上,秋兰已老,她默默的注视着,送客远离。如若上天像人一样拥有情感,恐怕他也会因沧海桑田、兴亡盛衰的悲情而变老吧!月色凄凉,捧盘仙人在孤独中前行,渭城河水声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

已老的秋兰送客远行,这“客”是谁?

金铜仙人,也是诗人自己。

朱自清先生在《李贺年谱》中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九年(814年,一说813,但813年李贺只是请了病假,并未辞官)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官职非常小,从九品上,虽说也是京官,但却是主管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赞导跪拜礼仪),从长安向洛阳归去,李贺想想自己“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仕途困厄,壮志难酬,不禁悲从中来,“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五、情感概述

《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出亡国之恸,在铜人与旁观者的视角变换中,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痛的凝重。设想奇创感人,形象鲜明多变。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又无金刚怒目、气峻难平。语言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整饬绵密。不愧是出自诗鬼之手。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回答了:这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玉楼春》中的一句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景况。全诗描写女主人公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难入睡。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明白如话,很好理解。为了很好的理解“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这句话,我们不妨看看全诗: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梦。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枝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全诗读完,明白如话,一目了然。“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梦。”是恨的缘由。因不知道亲人的行踪,远去的地方,触景生情,感觉凄凉,郁闷,甚至悲痛。后两句也是明白如话,“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亲人越走越远,像茫茫大地,似无边无际的海洋,雁绝鱼沉,天涯何处寻踪影。亲人啊,你像大雁远飞天涯,似鱼儿入了海洋,让我到那儿寻觅?这几句话,虽说简单直朴,明白如话 ,但读过让人感觉凄凉,悲痛。“何处问”三个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发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如烟海,茫茫空间,似乎都充满了触目凄凉,离别苦况。令人感觉深沉而又婉曲。。。。理解了上阙,下阙就更好理解。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枝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诗句深入細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亲人远别,空床独宿,辗转反侧 ,难以入睡。在这寂寞难耐的夜间,在思妇听来,屋外风叶秋韵不再是韵,片片叶叶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的愁苦之情。在这种环境下,再理解“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来想去睡不着,最后,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入睡成梦,特意翻过身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她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不但梦没有实现,就连伴随自己的那盏灯也熄灭了。

“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儿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凉,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的情韵,可以说袅袅不断如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耐人寻味,给人深沉的艺术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