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徐庶怎么死的
- 徐庶是什么样的人
- 《三国演义》里的徐庶如何评价
- 《三国演义》中,徐庶才能如何
- 刘备手下四大谋士诸葛亮、徐庶、庞统、法正,徐庶是最差的吗
- 三国里面的徐庶最后怎么样了怎么死的
- 如果徐庶没走,会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吗是否认同孔明的战略规划
- 当年曹操把徐庶骗到手,徐母自杀以后徐庶为什么不离开曹操呢
- 徐庶进曹营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 如果徐庶辅佐刘备终生,能统一华夏吗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徐庶怎么死的
通过史料分析,关于三国超级隐士徐庶的"归去来兮"探讨如下。
首先,可以排除徐庶死于它杀。
徐庶三国时期的超级隐士,他出身寒门子弟,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常常做了些行侠仗义之举,后为朋友报仇而逃亡到荆州地带,随后隐居山林,弃武从文,饱读兵书,身怀不世之才。他出山后,最开始选择辅佐刘备,便用妙计屡破曹军,曹操为了把徐庶挖到自己营帐来,想出了以母挟子的妙计,孝子徐庶为了母亲,只好离开刘备来到曹营,为了报答刘备对其知遇之恩,徐庶临行前发誓:他将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谋献一计。
徐庶到了曹营后,因为有对刘备的誓言,再加上恼怒曹操逼死其母,当真做到了“一言不发”,不为曹操献一谋,据史书记载,徐庶在曹魏数十年间,悄无声息,在政治上没有半点作为,在军事上没有丝毫建树,几乎泯然众人矣。非但如此,徐庶还暗中帮助旧主刘备。据悉,徐庶归曹不久,曹操派出八路大军向驻守在樊城的刘备大举进军。徐庶获悉消息后,悄悄地给刘备写了封信,把军情告诉了他。刘备接到书信很是感动,通过提前部署成功击退曹后,回了封信,想要徐庶重新回归他的麾下。但徐庶因为颜面的问题,婉拒了。
然而,尽管如此,曹操并但没有处死的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而且还一直对他存有幻想,一直厚待他,封以高官厚禄。据《魏略》记载,徐庶到曹营后最高的职务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两个职务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官职。
因为曹操一直善待他,也就排除了徐庶被杀的可能性。
其次,徐庶因病而死。
徐庶因为不愿吃“回头草”,到了曹营后,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由谋士转为卫士,虽然不求有功,但也求无过,虽然不思进取,但也求心安。因此,他尽管不为曹操献计献谋,但在本职工作上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然而,据史书记载,徐庶最后仍没有善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病逝。
原因是徐庶自从到了曹营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母亲的惨死,仕途的受挫,骤然地打击,让徐庶从此心有千千结,这期间尽曹操给他加官进爵,但都于事无补,心塞的徐庶忧郁成疾,最终病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徐庶是什么样的人
是三国时人,但更像一个战国人。
“央视三国”第二十五集,在檀溪湿身,靠眼泪感动了“的卢”马的刘备因祸得福,寻得自己第一位谋士,化名单福的徐庶。
实际上,本来之前在徐州投效刘备的糜竺、孙乾也可被归入“谋士”行列。
毕竟《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处在主君和小兵之间的,只有四种人,能打的武将、不能打的武将、能出好主意的谋士、出不了什么好主意的谋士。
糜竺和孙乾再不济也是属于第四种。
但碰到毒舌的水镜先生,却连这个资格都不肯给他们。
他俩被水镜先生司马徽讥讽为不能经纶济世的白面书生。
糜竺、孙乾不行,那么徐庶行不行?
《三国演义》里的徐庶果然不负观众所望,一出山,便破了两路来犯的曹军,袭取了樊城。
这个战果对于依附于刘表,并且被刘表麾下荆襄集团排挤的刘备来说,是天大的惊喜,可以说是一笔能与陶谦让出的徐州相提并论的横财。
司马徽和徐庶也都是颍川人。颍川在三国时代的重要性,之前文章里略有提及,他们大部分选择为曹操服务。
东汉之后的魏、晋两朝政权,都具有颍川士人与曹氏、司马氏合伙的性质。
而选择流浪在荆州的颍川人,则选择了刘备。
这看起来很像是外来者跟外来者的抱团。
徐庶从颍川来到荆襄之地,据程昱所说,乃是因报仇杀人而披发涂面,不得不背井离乡。
这类举动,即使是在同样以血勇著称的汉魏时代,也已少见。而他的“披发涂面”,让人很容易想起《史记》里所写的战国刺客豫让、聂政诸辈。
“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自皮面决眼”之类。
而他路遇刘备时,先唱歌(“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的举动,则会让人想起《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动不动就弹剑而歌的门客冯谖(冯驩)。
徐庶在此所展露出来的“佯狂”姿态,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高姿态,可以说是继承了战国士人欲效力君王而又自负于君王的精神衣钵。
而后,徐庶又开始以“的卢”马来做文章,以“妨主”的名义,建议刘备将其赐给仇人。
这种建议当然立刻被仁德的刘玄德拒绝。徐庶也遭到冷脸怒斥。
徐庶忙说刚才是“试探”——原著里的说法是“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
这与战国名人商鞅先以“帝道”“王道”试探秦孝公,最后以“霸道”正中孝公小心脏的行为,又是何其相似乃耳。
《三国演义》里的徐庶如何评价
《三国演义》里,徐庶这个人物形象的设定,初晓儿认为是罗贯中尊刘贬曹和正统思想的反映和延伸。
一,徐庶的忠君值得商榷。
在刘备几乎百战百败的情况下,徐庶化名单福来到新野,做了他的军师。
徐庶一来,即帮助刘备大败曹仁、李典,夺取了樊城。
曹操问败归许都的曹仁因何失败,曹仁说刘备以单福为军师,此人颇有谋略,因此中计失败。曹营中谋士程昱说,此人真名不叫单福,他是颖川徐庶。
曹操向来求贤若渴,门下谋士如云。听程昱说徐庶谋略强他十倍,曹操便想要把徐庶纳入曹营。
程昱想了一个计策,让人把徐庶的母亲从颖川接到许都,然后以徐庶母亲的口吻和字迹写书信给徐庶,说自己在曹营,盼望见到徐庶。
徐庶是孝子,接到母亲的书信后即辞别刘备到了曹营。没曾想母亲竟然因为他抛下刘备,而来到曹营,勃然大怒:“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孽子弃明投暗,愚蠢至极。”言毕自刎而死。
徐庶就此留在曹营,也留下了所谓“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成为了“忠臣典范”的美名。
初晓儿认为,徐庶因为母亲的死而只能在曹营一言不发,说他是孝子,马马虎虎说得过去。但通过这件事说他是忠臣,纯属瞎扯。
徐庶忠于刘备就是忠臣?刘备是天子?是汉献帝?其实刘备终其一生没有哪一件事是为了汉室江山着想的,他只是用“汉室宗亲”到处招摇撞骗而已。他后来建立的蜀汉,与刘邦、刘秀的汉王朝毫不相干!
曹操托名汉相,他毕竟还是汉相!
这话其实不用多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尊刘贬曹的小说。
但问题是作者把他的尊刘贬曹思想延伸到了小说的每一个角落。把徐庶的母亲装扮成了一个烈节的忠臣,把徐庶也装扮成了一个“一言不发”的忠臣。连刘备与刘汉王朝的区别都不知道!
本文就不得不明确地说:徐庶跟“忠臣”二字不相干!
二,徐庶的仁义值得商榷。
何谓“仁”?克己复礼为仁,仁爱相亲为仁。
人们所说的徐庶的“仁义”大概是个偏义复词,说的是他的义气。
关羽与刘备“寝则同席”,在《三国演义》里,更加个桃园三结义。他假如抛弃刘备跟了曹操,有悖于“义”字,倒是说得通。
徐庶跟了刘备几天,然后到了曹营一言不发,就是仁义。这话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刘备自己朝三暮四,投靠公孙瓒,投靠陶谦,投靠吕布,投靠曹操,投靠袁绍,投靠刘表……
昨天吕布辕门射戟救了他,今天他劝说曹操杀了吕布!刘表的儿子刘琦尚在,刘表一死,满口仁义道德的刘备占了他的地盘。用刘璋派他打张鲁的兵力反过来攻打刘璋,夺了益州。
如果用“仁义”二字来评价刘备,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就算徐庶舍弃了刘备也与“仁义”二字沾不上边,反过来,徐庶离开了刘备在曹营“一言不发”,又是怎么跟“仁义”二字扯上了?
所以,徐庶与“仁义”二字不相干!
三,徐庶的“孝”与岳飞的“孝”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的徐庶,可没有“入曹营一言不发”这么回事,徐庶是后来做了曹魏政权里面的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的。
罗贯中为了把徐庶塑造成一个忠臣孝子,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徐庶也算不上什么真孝子。
罗贯中塑造的这个孝子,与钱彩的《说岳全传》里面的岳飞不可同日而语。
钱彩笔下的岳飞,背上有岳母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长成之后,“八千里路云和月”,致力于“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岳飞忠,忠于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岳飞孝,铁骨铮铮,慷慨赴死,不负母亲厚望!
徐庶的母亲不明事理,把挂羊头卖狗肉,厚颜无耻的刘备当作了天下正统。作为“有王佐之才”的徐庶自己,则不应该不明事理。
当然,这是就《三国演义》论《三国演义》人物。说的是题主提出的对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徐庶的评价。
至于《三国演义》里徐庶的智谋,凭他离开刘备前的事迹,他似乎不输于诸葛亮。这点大家都熟悉。不赘述。
《三国演义》中,徐庶才能如何
徐庶 字元直,属于三国顶级谋士之一,其个人能力与卧龙凤雏不相上下!
早年间徐庶精通武艺,争强好胜,为了给兄弟报仇,被官府捉拿,投进大牢,受尽了酷刑。后来被朋友救出,从此徐庶弃武从文,熟读兵书,结交天下仁人义士!
徐庶在三国中有三大突出贡献,
1、承蒙刘备的知遇之恩,在辞别刘备之时,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凤雏,才有后来的天下三分!
2、赤壁之战,徐庶看穿了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而没有向曹操报告,保护江东八十一州百姓!
3、以徐庶的才华,在曹营谋士中绝对能排上前三,而他至始至终没有向曹操献一计!这也间接的壮大了东吴,和蜀国,巩固了三国鼎力的局面!“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成了歇后语,被广为流传!
刘备手下四大谋士诸葛亮、徐庶、庞统、法正,徐庶是最差的吗
徐庶计谋不输诸葛亮,差的一点就是没识破曹操间书,不然应排第一,庞统最差。
三国里面的徐庶最后怎么样了怎么死的
徐庶,本名徐福,汉末三国时期名士,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诸葛亮之所以为徐庶鸣不平,大概觉得徐庶是被大材小用。
徐庶寒门子弟,早年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因替人报仇被抓,后被同党救出改名徐庶。徐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那么徐庶怎么死的?
徐庶被救出后,深感知识的重要性,便求学于儒家学舍,知识渊博,能文能武。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徐庶一行人逃避祸乱到达荆州,期间结识了诸葛亮,两人互相欣赏,结为知己好友。建安六年,徐庶投奔刘备,并被刘备重用,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求贤若渴便让徐庶带诸葛亮速速前来相见,徐庶则说此人非池中之物,建议刘备亲自去见。于是,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不惜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
曹操早早听闻徐庶的名声,想要收入帐下为自己所用,于是曹操身边的人便献了一条计策,那徐庶本是至孝之人,控制了他唯一的孤母就等于控制了徐庶。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征讨刘表,刘备等人在逃亡的路上遭遇曹军的追击,徐母被抓,曹操派人伪造书信劝降徐庶,徐庶忠孝难两全,于是忍痛辞别了曹操去往了曹营。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尽管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是从未给曹操出谋划策。于是徐庶在曹数十年,却从未有所建树,后来魏文帝在位时,封他做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所以徐庶怎么死的?毕竟曹营不是他心向往的地方(人在曹营心在汉),郁郁寡欢,积郁成疾,病重而亡也不是意外之事。
如果徐庶没走,会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吗是否认同孔明的战略规划
如果徐庶没走,仍然是刘备的军师。大家可以探讨一下当时的局势。
刘备在官渡大战后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给刘备一些兵马,驻守新野。刘备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有志复兴汉室。徐庶也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之一。
徐庶早年习武游侠江湖,后习文,跟诸葛亮是好朋友,师兄弟。三分天下的理论并不是诸葛亮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与几个朋友不断探讨中形成的,而徐庶就是其中一个。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没有什么选择。刘备要想有逐鹿中原的资格,就必须要有一州之地的地盘,否则连资格都没有。
北方已经有曹操,打败了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实力强大,刘备打不过,也不敢去争。东边是孙吴的扬州,三代经营,上下一心,地势险要,也不可能得到。西边是益州,高山险阻,凭刘备的几千人攻打益州就是送死。南边交州有些远,到了交州就很难回中原。只有荆州,刘表已老,两个儿子懦弱。如果刘备得到荆州就有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有大批人才来投奔,实力就会壮大。
荆州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有实力后夺得更好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只有益州。益州土地肥沃,地势险要,刘邦以此成就帝业。刘备拥有荆州益州才有争夺天下的可能。
无论诸葛亮还是徐庶都认同三分天下的理论。徐庶是坦荡君子,又跟诸葛亮是好朋友,一定会荐举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不出山,只是在隆中静看时机,待价而沽,等待重用他的人。刘备徐庶请诸葛亮,诸葛亮必定出山,他也不可能去投曹操孙权。
诸葛亮长于战略,短于战术。徐庶则长于战术,文武双全,更适合统帅三军。有诸葛亮、徐庶辅佐,刘备发展很快,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刘备得到荆州,西取益州。徐庶关羽守荆州,关羽跟徐庶关系很好,徐庶能文能武,得到关羽张飞的认可。有徐庶守荆州,东吴打不下荆州。三分天下,刘备实力强大。
以荆州、益州两州之地修养生息,壮大实力,再取得交州。天下有变,联合东吴,一出岐山,一出荆州。真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当年曹操把徐庶骗到手,徐母自杀以后徐庶为什么不离开曹操呢
内容要点:历史上的徐庶并非演义般神化,但其经历却大体相同。去掉神化的外衣,徐庶的能力到底如何?诸葛亮北伐时对徐庶的一生哀叹为何又成了千古谜团?且看刀墓老师的今日解读。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生卒年不详,有碑存于彭城。
青年时期的徐庶也是个愤青,喜欢练剑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帮别人杀了仇人后开始了“侠客行”。后来拜入儒门之下,班里同学嫌弃他过去是个武夫,渐渐被排斥,后来徐庶折节学问,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文人、谋士。
徐庶为人豪爽,谦虚有礼,虽是文人却没有文人的酸腐之气,傲气,还有一身好武艺。由于看不惯当地的贪官为民除害犯了官司才隐姓埋名到处游历,最后与刘备等人相遇。关张二人同样是看不惯当时的官场才和刘备起势的,从这点上看关张二人更加认定徐庶是同道中人,再加上徐庶的才学更是另二人钦佩不已。
因此从演义的角度,出身经历也注定了关张二人在起初看得起徐庶,却看不起诸葛亮了。诸葛亮可以说把文人的小气发挥的淋漓尽致,有诸葛亮在刘备军中几乎就没有其他名士的存在。
事实上,关羽是一个傲人,张飞是一个狂人。刘备三顾茅庐,两个兄弟大雪天在门外面忍着孔明摆谱,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所以诸葛亮后来虽然通过几场战役让关张二人了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终不能让二人心服口服。
曹操纳谋士程昱之计从颍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并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笔迹伪作家书骗取徐庶投曹。徐庶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走马荐诸葛。到许都后徐庶被其母痛责,徐母并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从此徐庶“一言不发”,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诸葛亮的感叹至今让人不解,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剧本”有些不一样。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么强?到了曹操身边,他就真的一言不发吗?
徐庶在《三国演义》里的经历还是较为贴近史实的。不过,曹操抓走徐庶的老母并非是程昱的计谋,而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长坂坡之战中被曹军俘虏。
黄初四年(223年),曹操刚刚过世3年,曹丕继位,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解开谜团的线索,其实就在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上。
徐庶的统兵能力强吗?看看右中郎将是个什么官。
中郎将在秦朝时期设立,分“五官、左、右”,权力依次递减。到了东汉末年割据,几乎各州州牧、刺史都会给手下的领兵将军封过这个官。结合东汉末年的战乱与群雄割据,中郎将的待遇与权力差异也很大。到了唐朝,中郎将基本就是五品或五品以下了。进入到北宋时期,中郎将就是个虚职、名誉,后来彻底被废掉了。
那么,右中郎将在三国时期的官职有多大呢?
它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九卿之下的下属官职,你说它是领导可以,不算领导也行。它属于宿卫侍从,说白了就是武将中的臭老九,秘书中的古惑仔。比如蜀国,刘封是副军中郎将,关平是典军中郎将......因此,就封徐庶的这个官职来讲,侧面反映统兵能力并不强。
徐庶到了曹营真的“一言不发”?看看御史中丞是什么官。
同样,这个官还是秦朝时期的发明。其实秦朝的统治体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虽然官名时不时的会变化,但是职能大体相同。汉哀帝时期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到了曹操这里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等到曹丕成了魏主,又把老爹那套推翻了,又叫回御史中丞了。
中丞是台、府的长官,御史其实不必过多解释了,满朝文武就属这个人话最多。演义中说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那是纯属虚构的,到了魏国尤其是曹丕时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话匣子。
因此,徐庶相较于演义来讲,经历大体相同,但就个人情感和政治取向其实还是有较大差别的。通过正史来看演义,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客观的了解事件的真相。
徐庶进曹营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是: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如果徐庶辅佐刘备终生,能统一华夏吗
徐庶他没有去曹操军营里面,刘备有可能夺取天下,而徐庶他会在刘备的军营里面呆上一段时间,感觉刘备是值得信赖的主公,他会推荐一些人,比如说诸葛亮和一些谋士,不过到后期刘备的人马会出现一些分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