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草根作家
- 为什么感觉俄乌战争中乌克兰似乎成了西方的代理人
- 乾隆弟弟弘昼,生前为何多次为自己办葬礼
- 在历史上,明武宗究竟是一代明主,还是一个荒诞不羁的纨绔废才
- 在《雍正王朝》里,为什么弘昼要假装出丧来躲避抄家
- 梁武帝萧衍最荒唐的儿子是萧纶,那么他都有哪些荒诞的表现最终结局如何
- 《雍正王朝》中弘昼在八爷逼宫中做得很好,但后来他却跟雍正说“儿臣百无一用”,对此你怎么看
- 有哪些电影是荒诞不羁的
- 为什么胡扯的人和听胡扯的都那么心情愉悦
- 神话算不算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草根作家
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等,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 草根和有权无权,地位高下没有关系,近来文化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者。
关于优秀的草根作者,汉代:
东方朔 刘向
三国两晋:
张华 裴启
南北朝:
沈约 刘峻 吴均 陶弘景 任昉 刘义庆
隋唐五代:
张读 王仁裕
宋辽金元:
吴淑 苏轼 刘斧
张师正 张君房
明代:
杨仪 周礼 赵弼
清代:
浦淋 李渔 张潮 曾朴
为什么感觉俄乌战争中乌克兰似乎成了西方的代理人
乌克兰相对弱小,在俄罗斯军事行动面前显得力量不足,是对抗还是投降,乌克兰选择了前者。在此情况下乌克兰向美国及北约求助,后者积极响应,武器资金等援助乌克兰,才有了相对平衡的战争。乌克兰可能不是为谁代理或代言,纯粹是为了自保才求救于西方。一个主权国家维护自己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没有错,为了自己的生存求救西方实属无奈。
乾隆弟弟弘昼,生前为何多次为自己办葬礼
文/炒米视角
说到“活出丧”的弘昼,就不得不说,弘历与弘时的储位之争了。都说弘历是康熙隔代指认的皇储,又是幼时便接入宫由康熙扶养。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谬误的。其实只有太子长子弘皙被康熙养育宫中,弘历其实和其他皇子一样,也是十二岁那年在畅春园被康熙遇见,后来表示喜欢特批进宫的,而且只有半年时间。而且康熙这人死要面子,一直装着父慈子孝的表象。所以众皇子皇孙几乎都有被他”喜欢”的记录。
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其实在储位继承上面,是有深了认识的。他意识到,在皇帝没死之前,最大的担忧就是“二把手”储君争自己的权,而储君又最容易成为“靶子”被其他争储的人攻击。所以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把选好的太子人选写好放在盒子里再放到光明正大匾后面。这样一来,众皇子在皇帝死前,只能乖乖做臣子,等先帝驾崩后,取遗诏,等待“范进中举”!这个想法甚好!
但其实这事情根本不可能像雍正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儒家清流们,还是呼吁“立长立嫡”,否则取乱之道。深受汉化的满清宫廷,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并不统一。
三阿哥弘时,因为前面的哥哥们死得早。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实际的“皇长子”,而且由于雍正继位后,他是一直是住在宫里的,甚至娶妻生子,也仍然住在宫里。所以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没封“太子”的太子。但突然一天,雍正说不立太子了,甚至赶他出宫。换到你是弘时,你也会在想,老爷子肯定是想选别人做太子了。你会是什么反应?
而四阿哥弘历这个幸运儿。他当时情况因为“康熙”的高看一眼。的确受到雍正的额外宠幸。(其实最主要的是雍正的一种”亏欠感”,因为夺嫡,疏于教育,弘历入学也比较晚。)比如增加老师的班底,代父祭康熙,等等。很多人因此认为弘历就是“隔代指认”了。其实不然,对于雍正而言,弘历的种种代表自己,其实也是互相需要。他需要弘历来替自己正名。因为的确因为夺嫡,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篡位”传闻。这令雍正这个急性子很烦恼。
那么雍正其实也在考察弘历和弘时,当然还有一个那就是弘昼。弘时没经历过磨难,也没有太大除出生以外的优势。所以他更愿意接近“八王党”那派,因为八王党的文人告诉自己自己是“天之所命”的储君,因为你是长子么!上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在下一代人身上完成么。所以弘时一下子就走错路了。争储的路是险恶的,一旦错了无法回头。所以弘时的结局那是相当惨!
而弘历就相当理智,不愧康熙高看他。他以无与伦比的优势坚定了雍正的选择。他总是那么得体,那么”深慰朕心”。越是奖励,越是收敛;越是恩宠,越是不群。弘历实际上就是在学争储时的雍正。自己永远做皇上的孤臣,皇上欲往左,我已左转;皇上欲往右,我已右转。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马太效应”。少的被剥夺,多的就更多!
那么大体情况到此处,不得不说另一个”聪明人”了,此人弘昼。也是本问答主角,他缓缓出场,原来是因为他藏得深。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遇到弘历,特旨进宫的事。却不知道当时去见康熙的有两人。一个弘历,另一个就是弘昼了。而且弘昼仅仅比弘历小了几个月而已。而且出生高贵,这就意味着之前不吱声。之后弘时败了,剩下的储位机会就是他和弘历争了。
不管弘昼有无争储之意,弘历必然将之作为假想敌。甚至在弘历的眼里这个假想敌比弘时更难对付。因为相似的身份和背景甚至智商。更何况现在大家都还小,以后的路还很长,弘时虽然不可能翻身了。但弘昼随时可能成为自己的替代品。
而弘时一死,弘昼顿时感觉大难临头!对于弘昼而言,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夺储之争中来。当然结局就是要么成功当皇帝,要么弘时的例子就在眼前。另一种,就是立刻表明自己无意储位。但不是说自己无意储位,别人就认为你真无意储位的。所以,只能让自己主动”失去”争储位的资格,来表面明自己无心储位。
于是年仅十六岁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智商爆棚。来了出“活出丧”,还吃祭品。还给王工大臣发帖子要礼金。这样一个荒唐、骄横、贪财的弘昼就算是从所周知了。
那么弘历对弘昼的表现如何看待呢?弘历甚是喜欢偏袒这个弘昼。而雍正呢,看这个儿子这么不成器,(自己也是争储之人,其实明白儿子的可怜用心)所以更是一心一意培养弘历做接班人。
后来弘历继位,弘昼更是演戏要演全套。更是”恃宠而骄”,整些荒唐事。他越是如此,乾隆越是“偏袒”。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这首《金樽吟》写尽了弘昼荒唐而无奈的一生!
在历史上,明武宗究竟是一代明主,还是一个荒诞不羁的纨绔废才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聊聊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个失败的君主,一个英武的将军,一个喜爱快乐并追求快乐的人,这大概是我对他的综合评价吧。
在明朝以后的史书中,正德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在大臣们眼中,他的所作所为实在太太太过分了:不在宫内居住,反而给自己修了个豪华公寓豹房;亲自上阵当驯兽师,老虎没训好自己差点被老虎训了;时不时地化妆出宫遛弯,逛了一圈又回来了,有时候还到戏院里听戏……这哪像一个皇帝的作为啊?!
身居高位的,须发皆白的大臣们认为这种这些举动是相当危险的。他们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给了皇帝很多建议,无非是让他好好呆在宫里,别出去胡闹。但正德可不把这些老头子们放在眼里,他仍旧我行我素。
当然,正德还有更“过分”的事,比如他一个皇帝,不喜欢文治却整日沉迷于舞刀弄枪,梦想做一个将军。正德喜欢在宫里练兵,他的宠臣也都是武将。而至于朝政正德就完全放手,他既不想管,也没有时间去管。
自从皇帝的几次小打小闹引起了与大臣的冲突,大臣屡屡上书,皇帝置之不理后,大臣们也就慢慢习惯了这位根骨清奇,不守规矩的皇帝。只盼这个大爷不要做更加过激的举动,但很快他们就失望了。
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边,他已经多次对明朝的边境造成侵扰。正德却十分兴奋,他准备御驾亲征,给生活找一点乐趣,也检验一下练兵的成果。
大臣们都快被这一决定吓死了,他们屡屡劝阻,但皇帝用他无比的权力,使自己一行人顺利出关,并且命令一个太监把守住关口,不要那些文臣们出来找他。
出了关口到了宣府后,正德开始调度部队,准备和蒙古人作战。此时这位老兄破天荒的封了一个大将,他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率六军,就是担任这次战争的指挥官,那这位朱寿是?正是皇帝给自己起的“艺名”!而且还把自己封为镇国公,还给自己定了俸禄。这可能是他跟大臣们开的一个不太过分的玩笑吧。
当然玩笑归玩笑,仗还是要打的。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对士兵们的很大鼓舞,蒙古和明军在山西激战,双方共有十几万军队参战。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整整打了一天,双方的伤亡都不少。
不得不说,这次朱厚照的亲征还是有效果的,蒙古军队未能突破明军的防线,只得撤回。而到正德皇帝去世,蒙古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入侵,由此看来正德皇帝,出色的完成了此次任务。
当正德皇帝得胜回朝之后,大臣们仿佛都不因他的胜利而感到高兴,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承认这次战争的胜利。而是劝诫皇帝千万不要再出去胡闹了,打仗是武将要做的事情,皇帝您就不要参与了。这让皇帝十分扫兴。
1519年,正德皇帝又要南巡,这次他受到了更加激烈的反对,全体监察官员联名劝阻,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皇帝答复,皇帝勃然大怒,用了廷杖打了官员的屁股才把这件事平息下去。
当然官员的劝阻,并没有让政策放弃南巡的想法,他照样南下,但乐极生悲的是,他在一次游玩过程中不幸落水,虽然抢救及时,但也给他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回到北京后没几个月就死了。
由于他没有后代,也没有弟弟,只好让他父亲的弟弟的儿子朱厚熜来当皇帝。是为嘉靖帝。
看完了正德的一生,我们简要做一下评价。其实史书上之所以记载的正德皇帝胡作非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一个皇帝的规范,不符合大臣们的期望。
自明朝建立以来,已经有不短时间。各项规章制度都已经基本定型,大明帝国只要按照它以往的惯性运转就可以了。
在大臣们的眼里,正德皇帝应该居住于深宫之中,天天认认真真举行早朝,批阅奏章,处理好与大臣们的关系,时不时的颁布几个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像他软弱的父亲那样,就可以了。
但是正德不喜欢这种拘束的生活,他想要发展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爱好。换句话说,他不想做皇帝,因为这个职位拘束太多。
所以他的一生就是他向着大臣们,向着祖宗成法,向种种制度抗争的一生。因为这种抗争,正德或许做出了一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糊涂荒唐的事情,不过从他的自己的立场来看的话,这些似乎都符合他的需要。
所以,正德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也不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纨绔子弟。有相当的史料可以证明,正德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如非常聪明,擅长打仗等。
正德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喜好,只不过这种喜好,不为大臣们所接受,不符合已经定型了的皇帝的日常规范而已。所以史书上他才会被丑化的那么惨。其实正德也是一个苦命人。
我们不禁要想,为何几百年前的正德北巡南巡,被万人指责,而几百年后的乾隆屡次下江南,却没什么很大的批评之声呢?
难道正德就天生的是一个昏君,乾隆就是一个真正的明君吗?恐怕也不尽然吧。而我们的思维又被这种昏君明君非彼即此的惯性绑架了多久呢?
在《雍正王朝》里,为什么弘昼要假装出丧来躲避抄家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伙同关外的铁帽子王逼宫雍正,企图让雍正下台,扶弘时上位,但是八爷党的阴谋非但没有得逞,反而落得一个身败名裂,治罪抄家的结局。雍正本下旨由自己的三哥诚亲王胤祉,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一同办理抄家事宜,但是弘昼却演了一出“活出丧”的闹剧,最终躲避了抄家的差事。
雍正安排三人前去抄家,实际上是对三人的一种试探。
在八爷党的逼宫行动中,三爷胤祉从始至终并没有吭一声气,虽然雍正对这位哥哥礼敬有加,并且赐予了御前免跪的恩典,但是三爷在朝堂上的行为有些让雍正捉摸不透。毕竟,自己的这位哥哥可是听到康熙的遗诏后第一个向自己下跪,承认自己君主之位的皇子,所以雍正需要知道此时的三爷到底站在哪一边。
对于雍正的两个儿子,雍正也是非常的失望,去了趟丰台大营结果军权就让别人掌控了,特别是十三阿哥给雍正提了醒之后,雍正也开始对自己的这两个儿子起了疑心,雍正也需要知道他们真的是能力有限被忽悠了才丢掉丰台的控制权,还是已经另有所图参与了八爷党的行动,雍正也是需要进行了解。
因而,雍正是派图里琛跟随着三人一同前往抄家,就是让图里琛他们监视他们。另外,三人有没有同八爷、九爷、十爷,特别是八爷有没有什么交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情,这些都是图里琛要向雍正汇报的。
正确的抄家方式就是让图里琛去抄家,自己只负责清点统计,这才能放下雍正的怀疑
如果抄家的态度非常温和,甚至处处留有余地,不用想,肯定是有关系、有串联,可以板上钉钉确定为同党。
而如果抄家的态度非常坚决,甚至过于绝情,也是可以坐实之前有过联系,因为越是急切的撇清关系才会在抄家上表现的越是无情,反而是欲盖弥彰,漏出了马脚。
所以雍正把图里琛派了过去实际上也是给了三人机会,让图里琛去带人抄家,带人问话,亲属家眷如何处理,让图里琛等着皇上的圣旨裁夺。这一点上,三爷通过了雍正的测试,因为三爷压根就没有出现在八爷府里,只有图里琛和弘时进到府内,因而三爷直接和八爷党撇清了关系。
而弘时的行为招招都犯了大忌。
先是未经请示就擅自处理了八爷的家眷和奴才;对于抄家的态度表现的非常坚决;但是对于八爷本人,又是毕恭毕敬,不仅两人进行了交流,并且是背着图里琛单独进行;随后又已改态度,答应了八爷与家眷见面的要求。这些行为图里琛必然会如实汇报给雍正,而弘时招致雍正的怀疑也成为了必然。
弘昼选择“活出丧”,是另一种方式的“明哲保身”。
首先,弘昼是断然不会再同弘时一同办差了。
从丰台大营回来的路上,弘昼就已经明白了,他被他三哥给坑了,幡然醒悟的弘昼找到十三爷胤祥说明了实情,这才有了十三爷力挽狂澜,勤王护驾,让八爷党的逼宫的阴谋没有得逞。至此,弘昼也明白了,绝对不能再和弘时一起办差,指不定弘时又挖了一个什么坑等着自己,要是不小心把自己搭进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弘昼看明白了雍正的心思,用自己的方式让雍正放心。
弘时非常清楚,名义上是抄没宗室的家是要宗室人员领旨执行的,可是当朝的宗室成员还有很多,除了三爷诚亲王外,十六爷、十七爷也都是亲王,或者完全可以等着弘历回来了由他办理,现在这么着着急急的抄没,必然是雍正也在布局考察。
而弘昼也是用这种方式告诉雍正,我和他们没有关系,怎么处理全看皇上和朝廷,自己也没有任何担心和害怕,不怕对其和其家人的审讯,总而言之就是不去刻意而为之才能撇清关系。
再次,弘昼用这些荒诞的行为告诉雍正和他的两位兄长,以及满朝大臣,自己并没有夺嫡之心。
弘昼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羁,但却是意味深远,弘昼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雍正自己没有夺嫡之心,也不想承担太多的责任,他不想参与两位哥哥对于皇位的争夺,也不想站在任何一方帮助谁,只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明哲保身,像他父亲雍正曾经那样做一个脱离于朝廷官场的“孤臣”,而雍正是为国家做事的孤臣,弘昼是个不做事的“孤臣”,以此来保全自身。
而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现在,弘昼也已经在着手考虑雍正去世,新君登基之后,自己的处境和未来了。
梁武帝萧衍最荒唐的儿子是萧纶,那么他都有哪些荒诞的表现最终结局如何
正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帝王的子孙中虽然不乏有贤明有为之人,但也难免会出现不肖子孙。其实,在漫长的帝王史上,以荒唐著称的皇子王爷们并不在少数,他们用实际行动,演绎出一个个无比荒诞的故事。在这些人当中,梁武帝萧衍第六子萧纶便是典型。
萧纶是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的异母弟,生母为丁充华,自幼聪慧过人、诗文俱佳,由是深得武帝宠爱。天监十三年(514),萧纶被封为邵陵郡王,当时还不满十岁。十年后,萧纶以西中郎将的身份,出任代理南徐州刺史。正是在这个职位上,萧纶开启一系列荒唐的表演。
萧纶为人轻佻暴虐、喜怒无常,经常在市井之中闲逛,一旦得知某人对他心怀不满,必定会将其残忍杀死。某日,萧纶实行“钓鱼执法”,故意化妆成普通人,然后询问卖黄鳝的小贩:“刺史为人如何?”小贩不知是计,便恨恨地回答说刺史浮躁暴虐,让百姓苦不堪言。
萧纶听完后勃然大怒,指挥侍从将小贩逮捕,然后逼着他吞食生黄鳝,导致其痛苦而死。从此之后,南徐州百姓不仅再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就是熟人之间相遇时,也只能用眼神交流(“尝问卖鳝者曰:‘刺史何如?’对者言其躁虐,纶怒,令吞鳝以死。自是百姓惶骇,道路以目。”见《南史·卷五十三》)。
萧纶是个骄横狂妄的主儿,在南徐州任上频频违制僭越,所穿戴的衣服、使用的车驾全都超出自己的身份。不仅如此,萧纶行事非常荒诞,某次在路上碰到一辆丧车,竟然劈手夺过孝子的丧服、丧棒,穿戴好后在地上嚎啕大哭,真好比自己死了爹娘一般。
奉命监管萧纶的签帅看到后者如此荒唐,担心会惹祸上身,便向武帝告发他。武帝闻讯大怒,对萧纶严加切责,并准备将他罢职(“尝逢丧车,夺孝子服而著之,匍匐号叫。签帅惧罪,密以闻。帝始严责,纶不能改,于是遣代。”引文同上)。可就在这功夫,萧纶竟然又做出更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原来萧纶对乃父的谴责怀恨在心,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便派人找来一个身形相貌都跟武帝相似的老翁,然后给他穿戴上衮衣、冠冕,让他坐在尊位,让其扮演皇帝。一切准备就绪后,萧纶便向假皇帝下跪,然后向他述职,坚称自己没有任何罪过。紧接着,还没等老翁有所反应,萧纶便一把扯下他的衣冠,三拳两脚将其打翻在地。
萧纶尤且不解气,接着又让人把老翁拖到院子里狠揍一顿,以发泄自己对乃父的愤恨(“纶悖慢逾甚,乃取一老公短瘦类帝者,加以衮冕,置之高坐,朝以为君,自陈无罪。使就坐剥褫,捶之于庭。”引文同上)。武帝闻讯后暴跳如雷,派禁兵将萧纶抓捕入狱,并准备赐死他,幸好太子萧统为其求情,才使其免于一死。
梁武帝治国之所以很失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对皇子、宗室们过于放纵,哪怕是他们犯下泼天的罪状,最终还是会宽恕他们。果不其然,萧纶被惩罚后没多久,便恢复爵位,并进拜为扬州刺史。没想到此君在扬州任上恶习复发,不仅光天化日之下劫掠百姓的钱财,甚至还派人残杀府丞何智通。这一次,武帝照例是将萧纶免官夺爵,但不久又对他委以重任。
令人没想到的是,以荒唐残暴著称的萧纶,在最后几年的时光里,却扮演了“救世英雄”的角色,在侯景之乱爆发后,曾多次挺身而出,亲自率军讨伐叛军或号召天下勤王,由此形象大为扭转。不过,随着萧纶在讨逆行动中名望、实力俱增,逐渐引起异母兄萧绎的嫉恨。萧绎为防止弟弟与他争帝位,竟置讨逆大业于不顾,派军攻击萧纶,迫使后者兵败后逃往西魏境内。
萧纶身处敌国尤且不忘讨伐侯景,与旧僚属、汝南城主李素孝联合,准备合力进攻竟陵,并经此回国继续战斗。西魏闻讯后,迅即派大将杨忠、侯几进攻萧纶,后者众寡不敌,兵败被俘后被残杀,时在南梁大宝二年(551年)。当地百姓爱怜萧纶的遭遇,为他建立祠庙时时供奉。素以荒唐暴虐闻名的萧纶,最终能得到如此礼遇,真可谓“始恶终善”了。
史料来源:《梁书》、《南史》、《资治通鉴》
《雍正王朝》中弘昼在八爷逼宫中做得很好,但后来他却跟雍正说“儿臣百无一用”,对此你怎么看
其实,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弘昼在八爷党逼宫中做得并不好,只是当他感到要有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很有智慧”的方式进行了及时并有效的止损,并事后在雍正面前用“自损”的方式,躲过了一劫。
这个弘昼,年纪不大,但是却是真的做到了“大彻大悟”。
那么弘昼在八爷党的逼宫事件当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他犯的错误真的很大,险些让八爷党利用他的错误把他老爹从皇位上推翻。但是,他也真的是“无心之过”。
我们看看这个弘昼犯的这个“错误”究竟有多大。
在八爷党看到雍正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因为侵害或触及到包括朝廷官员,文人士绅,满人贵族的切身利益而搞得上上下下怨声载道,尤其是遭到了“文人清流”阶层的反对和抵制的时候,八爷党的领袖廉亲王允禩,这个雍正的死对头认为雍正已经“丧尽天下人心”,把这个“皇上四哥”扳倒的机会来了。
他策划了一个他认为是“非常完美,天衣无缝”的计划,目的就是扳倒雍正,取而代之。
他的计划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以整顿旗务为名,招关外四个铁帽子王进京商议如何整顿旗务,同时勾结这几个铁帽子王,在朝堂之上突然发难,提出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来架空雍正并进一步把雍正赶下台去。
第二,拉拢隆科多和皇三子弘时参与其中,辅助他实现逼宫政变的目的。其中,隆科多是负责京城防务的“九门提督”,也是领侍卫内大臣,只要隆科多支持他“逼宫”,京城内部的防务就由他老八说了算了。而对于弘时,廉亲王允禩则是用“事后拥立弘时继位”的诱饵诱骗拉拢弘时出面向雍正建议“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
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那就是要拿下“京畿防务”部队的兵权。也就是京郊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
实现了这三个步骤,八爷党的逼宫政变基本上就算是十拿几稳。
但也就是京畿防务的兵权不太好拿到手里,这个时候,廉亲王胤禩让弘时出面,带着弘昼去两个大营代表皇上传达“整顿旗务顺便整顿旗营兵务”的口谕。
胤禩则带着四个铁帽子王赶在弘时弘昼的前面,率先转达了一个皇上口谕:让关外铁帽子王带来的人帮着两大营共管京城的“防务”。
“兵务”和“防务”尽管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区别,简单的讲,“兵务”就是管理内务和操练军队。而“防务”就是节制和调动军队布署。
兵务不涉及“兵权”,而防务的实质就是兵权。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或者说兵权由十三爷怡亲王允祥亲自掌管,没有他的命令,两个大营的主官不可能交出“防务权”。
果然,两个大营的主官纷纷表示,没有怡亲王的手谕不可能同意由关外铁帽子王的军队“共管防务”。除非有皇上的旨意。
廉亲王允禩倒也胸有成竹:别急,皇上的旨意马上就到——他事先做了一个心理暗示:等一会来的人就是传达皇上圣旨的!
不久,弘时带着弘昼来到了大营,允禩让弘时当着大家的面说说,皇上的旨意是怎么说的。
弘时说:让关外的铁帽子王协助整顿旗营的防务,是皇阿玛亲口给我说的,五阿哥也在场。
他转头问弘昼:你说对吧?弘昼说:没错,皇阿玛就是这么说的。
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防务就这么被铁帽子王带来的人“共管”了。
允禩达到了目的。
弘昼就此犯下了“大错”。
其实,弘昼还是很快的意识到,他的三哥弘时在传达皇上旨意的时候,说的意思是和皇上的原意不一样,在回去的路上,他对弘时说:三哥,皇阿玛好像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啊!
弘时此时开始不认账: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说?并安慰弘昼:错了也不要紧,明天再改过来不就行了!
但弘昼的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第二天一早,他在上朝的路上等着十三爷怡亲王允祥,并在见到怡亲王允祥的时候,告诉他: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被关外铁帽子王带来的人共管了!
允祥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当即告诉弘时:去告诉皇上,我的毛病又犯了,要去看太医,朝会就不参加了!
然后,调转坐轿匆匆离去。弘昼的疑惑变成了深深地不安。
允禩的计划,百密一疏,这个“一疏”就疏在这个“共管防务”上面。
他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共管”来稳住两个大营,以达到不能支援京城防务的目的,而在京城之内,就是隆科多的天下了。
但这个共管,是在怡亲王允祥无法亲自调动京畿防务的基础上的才会有效,一旦允祥亲自出马,共同防务就毫无用处,因为京畿的防务,是怡亲王允祥亲自掌管的。除了皇上就是他。但是,允禩认为允祥病重,加上有皇上口谕,好像不会有什么意外。
但是,意外还是来了。在这个意外当中,弘昼的“及时止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弘昼害怕承担责任而不做这个补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事件平息之后,雍正并没有责怪弘昼,说明还是认可弘昼的“将功补过”的举动的。
没有责怪降罪的意思,并不代表没有“怀疑”的想法。雍正对弘昼的怀疑集中在一个问题上面,那就是“弘昼究竟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帮助”。
无心之过,虽有过但其行可凉,有心为之,虽无果而其心可诛。这两点都是雍正要落实的,他希望弘昼是第一种人。
在雍正下旨让他的三哥允祉以及三皇子弘时和五皇子弘昼共同去老八允禩府上抄家的时候,弘昼上演了一出“活出丧”的闹剧,之所以搞这个荒唐的举动,弘昼给他的三叔和三哥的解释是:有道长算命,这些天不能外出,会有血光之灾,做一个“活出丧”的道场,是为了消除血光之灾。
不得不说,弘昼是彻底看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是荒唐,也不能参与任何的“朝廷政务”。这一点,这个五阿哥贯彻的非常彻底,直到乾隆朝,五阿哥弘昼都是一个“荒唐王爷”。
弘昼导演了这么一出“活出丧的荒唐剧”,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总是要给他的皇上老爹解释清楚的,这一点弘昼很清楚,所以在上演“活出丧”拒绝了“查抄八爷府”的差事之后,这个“荒唐王爷”便到雍正面前谢罪去了。
这个弘昼的“大智慧”在这一次和雍正的对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但让雍正对这个儿子彻底放心,还让他的这个老爹从此不再去追究他的所谓的荒唐举动。
这是一个和自己的年龄不太相称的“少年老成”的皇子,在他去面见雍正的时候,没有忘记通过贿赂来给自己找一个退路:觐见之前拿出银票告诉雍正的亲信太监李德全:如果在里面过不去了,请李公公找折帮他躲过这一劫。
在面对他的皇阿玛雍正时,这个五阿哥弘昼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老道与城府”。
弘昼和雍正一见面,雍正就开门见山的问他:你的那个道场做完了吧?这个时候把你叫到我这里来,你不怕有血光之灾吗?
雍正的这个问话,很随意,也很有深意:你的那个道场,真的就是为了躲避“血光之灾”吗?
弘昼的回答, 很干净也很真实:儿子是没有那个心思干预朝政,也实在是没有那个能耐办差,所以办这个道场,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还请求皇阿玛治他欺君之罪。
雍正很满意这个回答:既然说开了,就不算欺君。
然后,雍正开始夸奖弘昼:不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明哲保身。
此时弘昼的回答就是:儿臣是百无一用之人,就是修上十辈子也无法望皇阿玛的项背。
弘昼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晰:本人水平有限,距离当皇上的标准差得很远,您老人家就放心吧,我十辈子也赶不上您!
雍正被捧的比较开心,夸弘昼:朕的三个儿子当中就你最像朕,从来不争什么,朕当这个皇帝还是我爹非要我来当才勉为其难的当了。
雍正这话的意思是:争是没用的,只有你爹让你当,你才能当的上啊……
弘昼立刻顺杆爬:您老人家像太阳,光芒万丈的,您就是不争,也无人能与您争辉。我就是盏小蜡烛,就那点亮,拿什么争啊!
雍正此时已经心里有数,这个儿子有自知之明,基本可以放心。但他还是要把有些事搞踏实。
他拿了曾静污蔑他为“暴君”和“昏君”的折子,让弘昼看看,意思是:你看如何处置啊?
弘昼把折子退了回去:这狂犬吠日的东西,我不看 ,也不信。您老人家也别当回事。
意思很明白:这样的朝廷政务,我不参与。
在雍正给他讲了一通为什么要“在乎”的道理的时候,这个弘昼再次表示谦虚:儿臣愚钝,想不到这么多,这么深。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对弘昼来讲也是最大的考验。
雍正很温和的问:在丰台大营的几个旗主王爷面前,你是怎么“误传圣旨”的?
雍正没有以“假传圣旨”来定义弘昼的错误,用“误传圣旨”的描述,说明,雍正对弘昼在逼宫事件当中的作用,已经基本倾向于“无心之过”了。
然后,雍正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当时弘时是怎么说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也很要命。弘昼如果回答的不好,会把自己重新卷进逼宫事件当中。
聪明的弘昼,选择了继续糊涂:一阵犹豫之后,说了句:好像也没说什么……。
雍正心里就非常清楚了:这个弘时肯定是说了什么,并且是很不该说的话,不然,弘昼是没有必要替他隐瞒的!弘时参与逼宫的嫌疑陡然增大了……
雍正也没有继续追问:不想说就算了。但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个弘昼,真是把一切看得很透彻:不参与争夺太子之位,不问朝政,在皇上老爹面前只做儿子,不做皇子。
这个信息他向雍正传达的非常清楚也非常有效。
于是,他就可以放心的当一个“荒唐王爷”。因为,他只是皇帝的儿子,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绝不染指权力和朝政。
荒唐王爷其实也是个“聪明王爷”。
有哪些电影是荒诞不羁的
摇滚黑帮
推荐理由:一部电影有美男、有悬疑、有情节、有笑果、有牛逼配乐,还要奢求它什么呢。
两杆大烟枪
推荐理由:巧合,多线并行,圆形结构,黑色幽默。神作。
疯狂的石头
推荐理由:其实疯狂的不是石头,而是社会。
低俗小说
推荐理由:这部反装X片被一堆装X犯簇拥着,狂欢着,尖叫着。
飞越疯人院
推荐理由:疯子如此可爱,正常人如此可恶。
布达佩斯大饭店
推荐理由:他,还有她,就那样离开了,昨日的世界也不复存在。
还有很多很多,个人喜欢,欢迎大家分享更多的
为什么胡扯的人和听胡扯的都那么心情愉悦
二胡扯起来,胡扯!好心情爆棚,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就是胡扯和听胡扯的人都愉悦的原因!
视频加载中...
神话算不算历史的一部分
神话的诞生,是人类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自我演绎,除了少数过于荒诞不羁,大多数神话都能解读出历史的脉络,以及所属民族的性格。
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天撞了个窟窿,大雨引发了的大洪水。
而西方神话则反映出西方人善于自责,他们认为大洪水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西方神话,都有这场空前绝后大洪水的传说,这绝不是巧合,而是说明在几千年前,确实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
在灾难面前,西方人逆来顺受,躲进了诺亚方舟。
而中国人选择了抗争,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从根本上解决了灾难的根源。
再比如羿射九日,对地球上罕见高温的记忆同样也出现在希腊神话中。
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驶着太阳车偏离了行驶轨道,由于太阳车过于靠近非洲,结果烤焦了非洲人的皮肤。
为了应对罕见的高温,后羿射掉了九个多余的太阳。
而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父宙斯用霹雳干掉了法厄同,又是治标不治本的路数。
特洛伊之战一直都被当做神话,但后来在土耳其发现了特洛伊城的遗址。
而中国版的“诸神之战”武王伐纣,更是直接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所以神话传说并非无稽之谈,只要勇于探索,总会从扑朔迷离的神话中,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