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龄的诗 边塞诗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写什么诗,王昌龄的边塞诗?一个边塞诗人的磅礴大气,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8 06:15:59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写什么诗,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最擅长写七言绝句。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从军行》以及《塞下曲》。

在《从军行》当中,王昌龄将国家西部的玉门关战场进行了描写,将玉门关的环境以及玉门关所发生的诸多战事都细腻的描绘了出来。并且还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千古名句,深受后世推崇。

《塞下曲》就是王昌龄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将塞外战争的残酷彻底展现出来,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

《从军行》与《塞下曲》虽然都作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但是两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不一样的。《从军行》是表达王昌龄想要去到战场上面,杀敌建功的意愿。而《塞下曲》所表达的却是王昌龄的非战思想,因为王昌龄深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想要呼吁人民百姓以及统治者结束战争,避免更多的人失去性命。

扩展资料:

《从军行》一共有七首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塞下曲》一共有四首

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

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一个边塞诗人的磅礴大气,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答曰:在国家层面,希望国家安定;在家庭层面,希望家庭幸福。这就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所有人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都能体现岀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来,以及克敌制胜的坚强信心。但是,频繁不断的护边战争,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负,大有对战争厌烦的情绪。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多首,但我不准备一一道来。故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这首名曰《岀塞》,诗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还是首先翻译一下,才能够对诗的本身大意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其译文曰:

依旧是那秦朝时代的明月,依旧是那汉朝时期的边关。万里长征连年不断,在边关上征战的亲人至今没有回来。

如果能够任用象卫青、李广那样的人来做守边将帅,匈奴的战马就不敢跨过阴山半步来侵扰中原的人民。

这首《岀塞》正是反映作者及当时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情。我们具体赏析一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一种互文的写法。不是说秦朝时的明月和汉朝时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秦”“汉”“月”“关”四个字交叉说岀,以“秦时”和“汉时”对“明月”和“边关”进行修饰,具有很好的艺术水平。“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句法,给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护边之战从秦至汉,直到唐朝,从来没有间断过。“万里长征人未还”呢?这“万里长征”四个字给我们提示的又是地域的广阔。“人未还”,人到哪去了?有的牺牲了,没牺牲的还在边疆守护着国门,反正就是不能回来。两句合起来,一句揭示了护边战争时间的太长太长,一句揭示护边战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太远太远。中心意思是什么?答曰:厌恶战争,期望和平,亲人团聚,国家安宁!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后面的两句就作岀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只要能够任用并信任象卫青和李广那样的人才做守边将军,匈奴的战马是不敢跨过阴山这边来的。这句中的“龙城飞将”,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飞将”比较容易了解,大家都知道就是飞将军李广;但“龙城”则需要解释一下:汉朝车骑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故以“龙城”借代卫青之名。所谓龙城者,乃是唐人所说卢龙城也。这两句可不是说只要有了好的将领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简单。其中的深意就是:朝庭不识人才,忌贤妒能。一是没有识人之慧眼,二是没有用人的胆量。在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的安宁统一更为重要。这就难怪好的人才往往会埋没一生的了。

《岀塞》一诗体现的家国情怀是:国家强盛,边关坚固,人民幸福,家庭团圆。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闻道龙标过五溪”,为什么不用昌龄,因为很多人没弄懂这句诗的意思,龙标是地名,不是指人!

这首诗来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题目看李白说了写诗的目的,听闻好友贬官至龙标,很是惊讶,但时隔已久,无法亲自相送,只好遥寄一诗以表对好友遭遇的同情和对好友的慰问。

  • 左迁,指降职贬官,调离原地。
  • 龙标:唐时为荒凉边远之地,靠近夜郎,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里要重点强调“五溪”,不是五道河流,而是地名,今天湘西、黔东一带,呼应全诗中“龙标”、“夜郎”,都是在指偏远地区,强调李白对好友贬官到龙标的担忧之情。

把五溪搞错了,诗句也完全走入了歧路。闻道龙标过五溪,译为:听说昌龄要经过五道河流,这合适吗?这句话应该译为:听说(您)贬官到比五溪更远的龙标。

结合《新唐书》说王昌龄贬官的原因是“不护细行”,即行为有失检点,当时影响较大,因此被贬至龙标,而李白得知消息时,已是次年杨花落时,为此事遗憾的李白于是写了此诗以表关心和担忧之情。

整首诗翻译如下。

杨花飘零殆尽,子规凄鸣,听说(您)贬职到比五溪更远的龙标,我只好将担忧和关切寄给明月,让它照着你踯躅的身影直到夜郎西。

诗外的意境如下。

似花非花的扬花已飘零殆尽,只有子规在凄鸣着“不如归去”,这种凄厉是否能唤醒人们对当初杨花飘落的惋惜之情?那时杨花如雪,人人流连不去;如今花落,却遭人嫌弃。花尽春去,惹我淡淡忧伤。

这时传来您被贬官的消息,那可是个荒远的地方,比五溪还远的龙标,这怎不让人担忧和伤心。最让人遗憾的是我没能亲自送行,递上一杯薄酒,执手道一声珍重。

你前去如此偏远之地,晓行夜宿,没有朋友相陪,只能迈着孤独的步子,丈量着夕阳的寂寞;只能萧缩着孤单的身影,映照着月光的清冷。

千里相隔,只能将我关切之意寄予月亮,愿她照着你就如同见到我的问候,抚去你眉头的紧皱,慰去你心中的失意。晓月直照,伴你到夜郎,那是我注视你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