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公务员职级并行能解决基层人员的后顾之忧吗
- 校内课后服务,真的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吗
- 如果农民都交了社保,养老无后顾之忧了,荒田荒地会增加吗
- 有没有哪句话让你听了以后很安心,可以无后顾之忧的一往无前
-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 如何减轻残疾人员后顾之忧
- 农民“上楼”要考虑后顾之忧,退出宅基地进城生活该不该
- 当今,中国的老年人主要有哪些后顾之忧
- 怎么做才能让医生放心大胆的救人,而没有后顾之忧
- 怎么知道你自己有后顾之忧
公务员职级并行能解决基层人员的后顾之忧吗
新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尽管不尽完善,受到不少人诟病,但不容置疑的是,它确实一定程度破解了基层公务员长期积压基层、职级待遇常年不变的尴尬。比如乡镇公务员,过去受职位限制,很多人干一辈子可能就是个科员,连个副科(副主任科员)待遇都捞不到。现在职级并行后,职数再有限,至少干到退休二级主任科员是有保证的,相当于正科待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拿之前在部分地区试行的县级以下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来比较,认为新的职级并行规定设定了职数限制,不合理,而应该像过去那样满足年限就“自然晋升“,比如科员满12年晋升副科,副科满15年晋升正科,正科满15年晋升副处。可实际上算起来,无论按照哪种方式晋升,乡镇公务员最后实现正科待遇的年限其实差不多,而新的职级并行因为职级间晋升间隔时间的缩短,个人能力和实力足够,反而可能更容易实现晋升。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不管怎样这都是利好。
公务员职级并行不是普惠性政策。它的目的是在竞争中尽可能多地实现公务员福利待遇的提升,不可能满足所有人诉求。但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对的,就应该予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地贬低。饭要一口口吃,只要有进步,我觉得就很好。
校内课后服务,真的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吗
校内课后服务,不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能满足部分家长的需要!
家长的后顾之忧太多:
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名校掐尖招生,自己的孩子面临层层加码的升学考试,小升初难,上高中更难,这是家长最大的忧;
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收入太低,不能养家糊口…
再说说校内课后服务:
上学时段的延时服务,似乎化解了学生放学时间早和家长下班时间晚的矛盾,但是延时服务不尽如人意:
1、学校延时服务,老师会讲课,回家做作业时间更长;
2、老师只负责看管学生做作业,不答疑解惑;
3、极个别家长认为,学生上学期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延时服务不该收费!
较之校外托管班,收费虽低,但是效果差强人意!
再说说假期托管服务:
1.姑且能解决部分双职工家庭,假期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这是家长们最满意的地方;
2.只开设兴趣班,引导孩子写作业,但是不进行学科教学或集体补课,家长不满意。如何利用假期弯道超车?
3.采取自愿,一些父母高知的家庭,自己解决补课问题;家里不差钱儿,开启一对一补课模式。只会拉大学生的差距!家长无法淡定!
总之,不管国家如何出台政策,为家长分忧解难,“一人难合百人意”,总有家长不满意!
目前中国教育,最关注的是家长。而家长的焦虑和忧虑太多,无处安放!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如果农民都交了社保,养老无后顾之忧了,荒田荒地会增加吗
我认为荒田荒地不会增加。
农民对于土地是非常珍惜的,即便是都交了社保,退休后养老无后顾之忧了,对土地也是不会丢的。
因为,国家的土地给了农民白种,收多少都是自己的,没有任何摊派和税收,自古以来从古至今有这样的好事吗?如今是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农民才有了这样的福利和收益!
我的父母在农村,出生于一九三三年,如今都八十多岁了,还在种地。几个老叔叔没有结婚,去世后,土地也全部给了他,加上自己几个儿女的土地,每年十几亩地的收入,子女给他们钱,他们不要,对于养老绝对是无后顾之忧,但他们闲不下来,非得自己管理土地。院子里放着几辆车,刮风下雨要外出就开老年车,下地看看就开电动三轮车,摩托车不安全,放在家里没有人骑。他经常说:“现在种地国家什么都不要,还有补贴,自古以来也没有这种好事啊!种多种少都是自己的,为什么要让别人种啊!”
土地抛荒是那些农村家里有土地,户口转入城市里的人。比如农转非的时候,那些人家里都有土地,自己没有人耕种,又不愿意让别人耕种,就产生了土地抛荒情况。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真正的农民,无论怎么没有后顾之忧,也是不会荒田荒地的。
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土地,人类生存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大自然对生命生存的馈赠。
老辈子人对土地情有独钟。对于新生代农民,他们不会种地,现在都交纳了社保,将来退休后,没有后顾之忧,勤劳的人不会荒废土地,对于懒汉,也许会得过且过。但那个时候土地会流转,会有种粮大户集中耕种,会出现一个个的新型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
有没有哪句话让你听了以后很安心,可以无后顾之忧的一往无前
“熬过今年就好了”这句话忽悠了多少人。不知道这句其中一个字的意思,大家明白了没有。“熬”熬字本就应该跟煎熬在一起的,只不过人们为了安慰自己,将煎字去掉了。
其实这句话给了很多人的希望,都在坚持着。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坚持多久呢?只不过这句话给了大家很多不愿意放弃的借及自我安慰。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
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中年人缓步走下车,静静地看着黄河。望着奔腾的黄河,这位中年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
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这位中年人,正是史诗级兵法家吴起。他所离开的河西之地,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筑少梁城,开始了对秦战争。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秦魏之间大打出手。终以魏攻占河西与关中东部而告一断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齐、楚,分别大败魏。 可是,魏却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击,而是依然心无旁骛地推进对秦的战争。 直到前407年,魏攻占全部河西及关中东部后,才腾出手来,反击齐、楚。
魏的位置,决定了他很难专力灭秦 后人常常诟病魏国:四面树敌。
地处四战之地的魏,是各个大国在谋求发展时的首选目标! 历史的车轮已进入战国时代,各大国对小国的攻伐已经基本结束。他们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势必要选择大国进行攻伐。
不管是楚悼王、陈和,还是后来的齐威王,他们都是积极进取之主。他们要积极进取,地处中原的三晋都是他们天然的攻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单纯的外交来“安抚”齐、楚,全力攻秦,是一厢情愿的!
魏在平定河西后,转身先与齐、楚作战,挫败对方的势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意外的灭秦机会,却被内部斗争所耽误
尽管魏在对东方作战时连续取胜,但齐、楚都继续长期对抗魏,使得魏被迫将主力放在东、南线,无力对秦做新的军事行动。
可是,一个天才人物,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灭秦的机会!
前391年,秦在楚国的怂恿下,发起了对魏的战争。 面对浩浩荡荡的50万秦军,魏吴起仅率数万魏武卒发起反击,大破秦军!(战国时兵力具体如何,争不清,但此战吴起以少胜多是必然) 魏军一路追击,一直攻到秦的腹地!
此时,魏有极佳的灭秦机会! 由于吴起所率的,是自己在河西操练的魏武卒,魏国东方的军事力量被动用的不多。因此,吴起的攻势,不会削弱魏在东线的力量! 而“提兵三万,横扫天下”的吴起,有能力指挥这只魏军大举攻秦! 可是,吴起遭到魏国国内的排挤,被迫出走(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幕) !
吴起的出走,原因绝非仅仅是史书所说的“拒绝公主”之类的家常事务。
吴起的出走,根本在于:魏变法不彻底,老世族势力依然在国内占据绝对的影响力!
因此,即使战功卓著,吴起依然要把相位让给“上使国君安心,下使百姓信服”的世族们! 本就已经威胁世族地位的吴起,攻秦又已取得重大胜利。此时,吴起彻底成为魏国老旧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吴起的出走,并是魏放弃这次机会的决定性原因!
事实上,魏换将后,依然有能力继续对秦发起进攻! 直到前350年,已经衰落的魏国反击秦国时,都打得秦孝公被迫割地求和。
魏有能力继续以吴起留下的班底攻秦!
不卑不亢的承诺
吴起出走这年,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前390年,流亡魏国的秦公子连得到消息:魏国愿支持他回去做秦公。
这是很难回答的一个消息:如果拒绝,他可能会有杀身之祸!如果答应,他很可能使秦被魏所操纵!
公子连想了良久,不卑不亢:我也想回去做秦公。但是我想靠自己的力量,不想劳烦魏国!我在魏国流亡30年,深受大王的恩惠!因此,只要大王在位一天,我就不攻魏!
这位公子连,就是后来的秦献公。 这个承诺魏武侯当然不满意!可是,魏武侯依然答应了他! 秦献公回国后,模仿魏国法度改革,在魏武后去世后,发起了对魏数次大规模进攻!
握手言和
魏武侯为什么“轻易做不划算的买卖”?
我们再看下一笔买卖!
同样是在吴起出走的这一年,魏国牵线搭桥,让周天子承认了田氏在齐国的诸侯之位! 魏、齐之前曾大打出手若干年,是彼此主要的竞争对手。 可是,为什么魏王在占据优势时,还要主动示好,帮人家提高政治地位呢?
魏最大的威胁:三晋分裂
魏在同一年,同时停止了对秦、齐的争斗,说明魏国遇到了比更大的威胁:三晋分裂!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赵、韩虽然国力远不如齐、楚,但对魏国的威胁非常大! 一旦赵、韩封锁上党,魏国分分钟就会被分成两半!
事实上,当时赵、韩对魏的威胁,还远不只如此!
魏惠王即位之初,赵、韩一起支持惠王的政敌争夺魏国君位。 赵、韩两国君主的争论,说明了当时魏国的尴尬形势。
赵君希望把魏国一分为二,彻底变成两个中等诸侯! 韩侯反对,说要另立一个魏君,让魏割让土地给韩赵就可以了。 赵君答:看来你还在为攻郑的事情留力,不如这样,你们先回去,这里交给我们!
这个争执说明:同为三晋的赵、韩,在魏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他们有能力直接把魏国颠覆,造成远远大于齐、楚的威胁!
因此,在吴起攻秦大获全胜时,魏采取了同时与秦、齐结好的政策! 无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形势逆转,源自三晋不合
魏开始对韩、赵分别用兵,希望重新控制三晋! 可是,魏失算了。韩、赵自然不难被魏打败,可问题是:齐、楚、秦,都担心魏独霸三晋! 于是,刚收了魏国大礼包的齐国没有去还人情,反而大举介入三晋之争。
“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彻底把魏国从霸主位置上拉了下去!
魏弱下来后,秦逐渐采取反击,逐渐收复河西,逆转了形势!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一个强大的中原霸主,是所有诸侯的眼中钉!齐楚,不会坐视魏重整三晋,也不会坐视魏一口吞秦!
从上面的回顾,我们会发现: 魏想要通过外交手段,使自己专心选择先专门攻秦,是一厢情愿的。魏在战略方向的调整上,也基本根据形势需要,中规中矩,没有低级失误,绝非后人说的“愚昧不堪”。
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无论哪个时代,要想浑一天下,都是极为困难的。要浑一天下,仅仅靠“避免低级失误”是远远不够的!
朱元璋在评价魏武侯时的话,说明了这个问题:楚庄王时,大家开会开会讨论时,各个面有忧色;魏武侯时,大家开会讨论问题时各个面露喜色。面露忧色,就有小心谨慎,面露喜色,就自高自大,举措失当。
因此,我认为,魏国的衰落,并非他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有什么大的短见。而是他在细节的操作上有问题。最终,霸业中落!
秦国曾屡次反击魏,都成效不大,假如没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后人会不会说秦人不断招惹魏国是“选择失误”呢?
魏国如果能处理好与三晋关系,对内坚持魏文侯时期的用贤风格,即使不灭秦,难道就不能长期保持优势?
魏没有灭秦,绝非主动选择失误,只是是形势所迫。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魏太快就衰落了,没有等到形势允许的那一天!
人们在回顾过往时,总是偏好找出“选择”上的问题,可是,决定成败的,往往是“细节”上的问题。因为:如果细节没做好,事实上可以主动作出的选择很少,就像本文中的魏国一样。
如何减轻残疾人员后顾之忧
我本人就是生活在农村的一中老年重度残疾人,从我自身的生活现实感觉,我这重度残疾人生活在开放的新时代里,我没有什么后顾,更没有什么忧虑的,非常快乐!虽然残疾人自食其力困难重重,但是,今天粮食富足且价格低廉,加上党和政府这些年来的扶贫攻坚,基本生活还是过得去的!特别是农村生活更加节俭低消费,所以,幸福多多!
我本人今天能够活到六十多岁,我已经很满足了!我一个多年病残的残疾人,能够生活在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里,还吃了多年的低保金,最近因儿子入编制工作,低保被取消了,我还有125.95元的养老金在源源不断的往社保卡上转账,就是取消了也是很幸福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后顾之忧了!没有后顾之忧,又何来减轻之说呢?在此谢谢大家对残疾人群体的关心和帮助!谢谢!
农民“上楼”要考虑后顾之忧,退出宅基地进城生活该不该
强制农民上楼就是胡闹!集中上楼!种地还得跑几公里,生产资料,农机农具怎么存放?粮食作物也得上楼?脑残的做法!
当今,中国的老年人主要有哪些后顾之忧
当今,中国的老年人群的后顾之忧,主要有两条。一是养老问题。养老院不想去。子女家不想住。二是医疗之忧。有病了,医院不敢往,住不起。有病不想看,看不起。尤其是农村的广大老人,这两条的后顾之忧,尤其突出。
怎么做才能让医生放心大胆的救人,而没有后顾之忧
让医生放心大胆地救人,关键是要做到:看见人、看见系统:
首先是“看见人”,就是说医生眼里要有病患,要有人,要能看见病人和家属的需要。在病人需要被救治的时候,在跟病魔争夺生命的时候,是容不得医生有太多的个人顾虑的。医生在那个时候,过去所学的所有知识、经历的所有病例,都将成为眼前这个生命的加持。医生必须用自己知识、能力和体力的极限去进到自己的责任。
其次,是看见“系统”。系统是给医生这个群体提供安全保障的基础。对医生的操作、治疗、急救行为是否得当,只能由官方的第三方判定,尽管这个部门目前还不专业。系统要有组织地保护医生的个人人身安全,打击以任何理由的针对医生的伤害。
当由强力保证医生安全的系统得到建立和尊重,医生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挥。
怎么知道你自己有后顾之忧
没想过,也不去想,因为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来的更快。活一天干一天,乐一天,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