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夫交而不卒,合而又离,则两受不弘之名,俱失克终之美”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 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蜀汉五虎上将的马超为何会抑郁而终
- 狄青为何郁郁而终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要不要负责
- 关羽如果突围成功,见到刘备,会郁郁而终吗
- 西汉时,梁孝王刘武为什么正值壮年郁郁而终
- 林黛玉如果养只猫,天天撸猫是不是就不会郁郁而终了
- 人真的会抑郁而终吗
- 被誉为清朝“圣人”的曾国藩,为何会郁郁而终你怎么看
- 历史上谁因为心态比较消极而郁郁不得终的例子
“夫交而不卒,合而又离,则两受不弘之名,俱失克终之美”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友,两交而应有始终。既为友却无终而结,则受交友而不实之虚名。最终均失去了交友而不能克守《友》字之美矣!
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蜀汉五虎上将的马超为何会抑郁而终
马超与曹操有杀父弟之仇,马超没有成功杀了曹操,心怀仇恨,父辈基业失守,投降了刘备也没有重用,终日不得志,郁郁而亡。
狄青为何郁郁而终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要不要负责
狄青的郁郁而终,可以说宋代的中重文轻武要负很大的责任。
自唐末五代以后,军阀割据,影响了政局的稳定,宋初统治者吸取了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的教训,提出了与与文人共治天下的国策;造成了宋朝整个朝廷文尊武卑,文官瞧不起武将,武将缺少了平等的尊重这样一个时代氛围。
而狄青恰好又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汾阳)人,他家无背景,出身低微。但因作战英勇,果敢,以及尹洙和范仲淹的知遇,让他在官路上顺风顺水,更因平定侬智高叛乱升任枢密使,官至正二品。
这年,狄青年仅46岁。狄青正当盛年,精力充沛,若无意外,他必定能给军备空虚的宋朝增强实力,提振信心,不让外族小觑,自己亦能享尽荣华。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祸端却由此开始。
宋朝被五代时期武夫乱国的情势吓怕了,确定了与文人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枢密使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对于文人来说,是个舒服的宝座,对于武夫来说,却是个烫手的山芋。武夫要坐这把椅子,那他就是与国策为敌,与文人为敌,与整个朝廷为敌。所以,哪怕狄青这样一个做人完美、劳苦功高的大英雄,亦不例外,他成了士大夫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时时被谣言所笼罩,被猜忌所包围,唾沫星如暴风骤雨般敲打在他身上,让他百口莫辩,无法招架。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仁宗均未答复。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疮,三月,抑郁而终。
一代将帅良臣就这样默默地结束了一生。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文重武轻,文官集团内斗内行,外斗外行,造就一个懦弱,屈辱的宋朝。
关羽如果突围成功,见到刘备,会郁郁而终吗
谢谢邀请。
首先,这是个假想题。
关羽发起的襄樊战役,也就是关羽北伐,以最终丢失荆州,败走麦城而告终。
的确,关羽的这次行动,给蜀汉集团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导致了后来夷陵之战的爆发,刘备的命丧永安。将蜀汉集团带入了另一个维持的时代。总体说来,关羽是蜀汉的罪人。
如果关羽突围了,逃到汉中或成都,总算是包住了性命,那么情况会怎么样呢?
第一,刘备会善待于他。关羽毕竟说是刘备的创业兄弟,是蜀汉集团的功臣。刘备不可能因为荆州的丢失就迁怒于关羽。刘备尽管会十分生气,还是会像“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那样去安慰关羽。仍然会保留前将军的称号和待遇,让关羽在成都修养。
第二,关羽会主动请罪。关羽知道自己给蜀汉带来了多大的损失,自己罪不可赦。一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而是刘备的面子问题。刘备会假意推辞一下,但最终还是会为了维护大局利益,对关羽进行惩罚的。夺去兵权节钺,降级为乡侯,闲置关羽。
第三,关羽会抑郁的。作为败将、罪人,关羽在成都要面对那些他曾经羞辱过的瞧不起的人。马超、黄忠、魏延,以及谯周、彭漾、刘巴等人。尽管这些人不敢把关羽怎么样,但很多风言风语还是会传到关羽的耳朵。关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傲气,更多的是羞愧。
第四,关羽尽管活着回来,但也无法改变蜀汉的败局和颓废。刘备仍然会发起夷陵之战,仍然会打着给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兵攻打东吴。关羽还是要参战,为了挽回面子,他必定要参战。但是,夷陵之战的败局是定的,即使没有火烧连营,也会有其他的败仗。
总之,关羽的突围成功与否都无法挽回败局。襄樊战役的失败恶果已经造成,关羽的一人之力是无法挽回的。
西汉时,梁孝王刘武为什么正值壮年郁郁而终
文心来回答。西汉梁孝王刘武正值壮年郁郁而终的根源在于他亲哥刘启,许下”刘武继位“的空头支票,亲情泛滥过度,君臣界线不明。刘启”坑弟“在先,导致刘武”坑已“,对皇帝权力生出不该有的心思,与亲哥刘启关系破裂后不能复原,最终郁郁而终。
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
公元154年,汉景帝刘启登基第三年,七国之乱平定中刘武立下大功,入朝拜见兄长。当时汉景帝尚未立太子,汉景帝与唯一胞弟刘武宴饮,战争胜利的喜悦,兄弟联手的快感,景帝喝高了,他动情地对刘武说:“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景帝这纯粹就是酒后胡言,他酒醒后自知失言,以后闭口不谈这事。
刘武当时谦虚地推辞,但心中窃喜记在心上,一直偏爱他的窦太后也把这话听入了心。
刘启可不知道他这句酒话,给后面兄弟关系破裂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封长子, 栗姬大儿子,17岁刘荣为太子。刘武继位之梦第一次破裂。其实梁武此时就应对皇权死心了。
汉景帝与唯一胞弟刘武宴饮
刘武立功,建豪华宫殿,揽四方豪杰
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赏赐无数,封地是富裕的大国,有窦太后庞爱,他开始飘飘然了。
他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有天子赏赐的旌旗,出行时排场盛大似天子。他建造“梁园”广揽四方豪杰;铸造兵器数十万件,府库金钱近万亿,珠玉、宝器等比京师还多。
这分明就是要壮大实力,也是有野心的前奏。但“君无戏言”的汉景帝,在“传位刘武“之后一年即立了太子刘荣,对“传位于梁王你“不解析,也不敲打已飘飘然的胞弟刘武,相瓦亲情加上赫赫战功,他对唯一的胞弟刘武宠爱无度。
刘武留京,兄弟同乘步辇
公元前150年十月,梁王刘武入京晋见汉景帝,汉景帝以超高规格迎候梁王。朝见后刘武呈上奏折请求留在京师,因为窦太后思念儿子,刘启是个大孝子,得以获准。这段时间汉景帝、梁王刘武入则同乘步辇,出宫则同车游猎。梁王可随意出入天子殿门,如同朝廷的官员。
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拼死出力,功不可没,景帝念及兄弟情深,唯一这个弟弟,所以格外溺爱胞弟刘武,刘武处处享受特权;既然亲哥有过“传位”之言,刘武觉得亲哥的皇帝权力,也可以兄弟分享。梁王刘武大概不懂啥叫口说无凭吧,皇权千百年来掀起多少血雨腥风的争夺,咋可能口头一句话轻轻巧巧地让出去?立下圣旨都不定稳坐,何况这酒后之言?
眼见两儿子兄弟情深和睦相处,大儿子处处给小儿子超高规格待遇,当娘的窦太后自然认为大儿子刘启真有心把皇位传给小儿子刘武。
手心手背都是肉,大儿子当她是皇太后,小儿子当她也是皇太后。大儿子把皇位传给小儿子,窦太后肯定觉得比传给孙子更让她高兴,毕竟小儿子跟自己更亲更贴心。自己一向极疼小儿子。
刺杀袁盎,兄弟关系破裂
公元前150年十一月,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并未马上立新太子。窦太后觉得时机成为了,对景帝提出让刘武作为继承人。但大臣们和袁盎等极力劝阻汉景帝,窦太后的动议受阻,此时她也意识到刘武接兄皇位之路行不通,此后再也不提刘武继位这件事了。
梁王刘武于是离开朝廷回归封国,对袁盎等阻止他接位的大臣非常怨恨。
废黜太子之后约半年,汉景帝立了刘彻之母王氏被为皇后,十日后刘彻被立为太子。梁王刘武接位之梦彻底破裂了。梁王刘武对对袁盎等阻止他接位的大臣更怨恨,派人刺杀了他们。此事闹得太大,景帝深入调查后知刺杀真相后,汉景帝刘武兄弟关系破裂。
刘武心不安,通过姐姐长公主刘嫖向窦太后认罪,并背着刑具俯伏在宫廷门下,认罪请罚。汉景帝、刘武相对哭泣,兄弟之情如初。
经此一事,汉景帝意识到与刘武应保持君臣界线,便不再和他同乘车辇了。刘武也不敢再对皇权生出非份之想了。
刘武郁郁不乐,得病去世
公元前144年的冬天,刘武入京朝见,呈奏折留住京师。有了前车之鉴,汉景帝这次不答应了。刘武见汉景帝态度大不如以前,郁郁不乐,返回封地心神恍惚,当年六月中旬,刘武得热病不治病死了。
综上所述,由于汉景帝刘启酒后胡言传位刘武事后未加澄清,且处处给胞弟刘武享受特权,导致刘武对皇权生出不该有的心思,越了君臣之线,导致兄弟关系破裂无法复原,刘武心病难去,间接造成刘武早逝悲剧。汉景帝刘启这是典型的“坑弟“啊!
众君如果觉得文心写得好请给我点个赞,如果喜欢文心的文章就取个关吧。谢谢!
林黛玉如果养只猫,天天撸猫是不是就不会郁郁而终了
我觉得当时林黛玉有两条二哈更不会郁郁而终。每天火冒三丈的收拾战场、铲屎、遛狗…,哪还有闲工夫葬花写诗?
人真的会抑郁而终吗
能抑郁的人一般都是内心世界丰富又敏感的人,而且还要再加上一个条件,那就是闲的蛋疼。搬砖的,干苦力活的,整天忙的死去活来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抑郁的,就算想抑郁都没那条件。
所以说,抑郁是环境的产物,更是一种习惯。如果你长期处在让你忧郁的环境,又整天无所事事不想改变的话,那真的是离死不远了,最终也一定会抑郁而死了。
被誉为清朝“圣人”的曾国藩,为何会郁郁而终你怎么看
人要辨别是非对错很容易,但是要彻底的纠正和改正错误却很难,有时甚至难如登天。
曾国藩先生作为学识渊博、见识过人的权臣,当然知道清朝难以为继,甚至是无法拯救。但是曾国藩先生却找不到中国的任何出路,所以他只能尽力去维护清朝,这也是一种痛苦而无奈的选择。因为在前路不明且充满风险,还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性的情况下,老实的呆在原地,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曾国藩先生选择了风险最小的一条路,那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等待老天垂怜,期待国家能死中得活,获得重生。为了这个目的他组织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为了消除清朝的疑虑,他屠杀了无数的太平天国俘虏和降卒,并且还自剪羽翼解散了湘军。他还在天津教案中屠戮国人,讨好洋人。
曾国藩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尽力维护国家内外环境的稳定,等待老天救华夏。所以他一边镇压人民,一边支持洋务运动,大力发展教育、工业技术。但是在一个没落的时代,他的前途注定不会光明,也没有任何理想可言,因此他最终也只能郁郁而终。
其实今天很多人也好不了多少,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很多人从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这一生注定是个打工仔,注定不会有什么出息,只能苟且活一生,所以现在社会上郁闷的人很多,因此喷子也很多。我们比曾国藩要幸运得多,至少过得郁闷了还可以上网当个喷子。
历史上谁因为心态比较消极而郁郁不得终的例子
大家好,我是老郑说历史,给大家说几个心态消极而郁郁不得终的例子。首先给大家说的周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最后周瑜竟然被气死了,首先周瑜的气量比较狭小,再加上诸葛亮稍微的用计谋刺激他,导致自己郁郁寡欢,最终竟然被气死了。
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屈原,屈原晚年的时候心态非常消极,竟然给自己提前挖好坟墓,没事就到里面睡觉,最后还是河里,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最后老郑还想说的一个人就是项羽,项羽垓下兵败,本来可以度过乌江,回到江东,却没想到他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如果项羽的心态好一些,回到江东,说不定可以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