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老板是事必躬亲好,还是做甩手掌柜好
-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 为什么才子都短命
- 大家在职场上都遇到过什么样的上司
- 诸葛亮神机妙算,当时天下大乱,为何不雄霸一方,而是居他人之下
- 大部分婆媳关系不和谐,大家觉得是婆婆的原因还是儿媳妇的原因
-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是因为国小人少,还是诸葛亮不会用人
- 工作中最让你忍受不了的是什么样的领导
- 如何成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是事必躬亲还是任人而治为什么
- 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老板是事必躬亲好,还是做甩手掌柜好
谢谢邀请!既然你问了,我就给个明确的建议,事必躬亲没有必要,甩手掌柜也有两种层次,原因如下。。
一: 事必躬亲,历史上有个非常牛B的人物,才高八斗,谋略过人,不用猜了,此人就是诸葛孔明先生,结果怎么样?霸业未成,含恨而去,作为一定规模企业的老板,你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事必躬亲,累不死你,企业也走不多远了,每个人都是有极限的。况且,事必躬亲意味着不会放权,不会放权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二:甩手掌柜第一层,适当而甩,把握大方向,其他的权利下放给各个部门,即了解公司的正常运作,又培养了接班人,这个比较靠谱。甩手掌柜第二层,完全甩手,企业的发展完全交给管理团队,或者职业经理人,这层也是双刃剑,管理团队做的好,企业发展自然迅速,管理团队做的不好,风险也很大。
这是意识问题,我个人倾向于甩手第一层境界。希望可以帮到你。
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跟北伐一样,无功而返。
刘备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并不会打仗。
他们的长处是管理团队,而不是亲自带兵征战。
刘备一生除了镇压起义军立过功,唯一的一次胜利就是汉中之战,还是惨胜。
汉中之战几乎没有战略战术可言,就是残酷的消耗战。无论从时间、规模、主帅、消耗来看,汉中之战都是一场很大的战役,但后世评价的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毫无军事战术价值可研究。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曹丕一听就说;“刘备不会打仗,不久就会失败。”
果不其然,七天后,东吴打败刘备的表奏就到了。曹丕说那话时,刘备恐怕已经败了。
如果换做是诸葛亮指挥,结局绝对会不一样。
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来看,诸葛亮无论战略、战术基本都很得当。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导致失败,后世对此存在争议,有说法是诸葛亮战术不当。
但这也是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蜀汉与曹魏势力差距很大。诸葛亮是乐观了一点,整体而言,没啥大的过错,这里就不多说了。
就以诸葛亮北伐的套路,看一下,如果他指挥夷陵之战,会是如何?
刘备之所以开始比较顺利,是由于边境地带,东吴防御比较薄弱,没有遇到强硬的阻击。仅仅在巫地与李异、刘阿干了一仗,占领秭归。进而进攻孙桓把守的夷道,始终不能攻克。一个小小的夷道都不能攻克,如何灭掉东吴。
从后期诸葛亮北伐来看,攻城拔寨,还是很有一套,也屡屡取得阶段性胜利。多是因为大军深入魏境之后,粮草不继而主动退兵。
夷陵之战,诸葛亮一定也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不会急躁冒进。
在受到陆逊大军阻挡,形成对峙、难以迅速取胜的情况下,考虑到天气炎热,诸葛亮一定会退兵,撤退到蜀吴边界休整,等待天气转凉,然后水陆并进,沿江而下。
孙权最怕的就是刘备的水军。一旦刘备舍弃水路,驻扎在陆上,水军变陆军,就失去了优势,变成了劣势,给了陆逊可乘之机。
另一个原因是刘备轻敌,认为陆逊就一个毛头孩子,没把他当回事。
这一点恐怕诸葛亮不会犯这个错误。他未出茅庐就自比管仲、乐毅,清楚自己年轻时能有多大的本事,就会相信别人年轻时也会有这个本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说说而已。诸葛亮不会轻敌,一定会谨慎对待。
由此看来,诸葛亮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也就不会被陆逊火烧连营,打得大败。
但夷陵之战绝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刘备从蜀中带来三万多人马,加上武陵蛮夷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也有五万左右的人马。
陆逊是率领五万东吴精兵,来对抗刘备,双方在兵力上绝对相当。
深入吴境,蜀汉军队粮草供给就困难得多,需要大批的兵力保障供给,减少了战斗人员的数量,战斗力也就下降;陆逊方面就好得多,毕竟在自己国内,粮草补给就容易的多,军心也就更稳定。
同时,吴军是保家卫国,斗志就更旺盛。
就算诸葛亮善于用兵,急切之间也难以取胜。
因此,如果诸葛亮指挥夷陵之战,恐怕不会遭受刘备那么大损失,但也不可能取得重大的胜利。
谋略是很重要,但最终还得看实力。没有足够的实力是灭不掉东吴的。
曹操没做到,诸葛亮也不会做到。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的实力问题。
为什么才子都短命
一,自恃有才,放诞不羁,喝酒,发脾气,寻欢作乐啥也不节制,而身体最怕这个,身体报复性很强,你让身体无所适从,身体只能让你嗝屁。
二,天妒英才,老天都嫉妒你的才华,本来要为你开扇门的同时关上窗,结果忘了关,使你才华横溢羡煞众人,后来老天想起这事了,突然来了,关上窗户的同时顺便把门也带上了,嚣张的你就此谢幕。
三,有才的你太鹤立鸡群了,周围的人都来踩你一脚,时间长了,你非疯即傻,最后抑郁而终。
老天是公平的,赐予你才华的同时,希望你能谨慎能悠着点,让你鹤立鸡群时希望你低着头念阿弥陀佛,但多数英才做不到,太骄傲,我还是宁愿平凡到底。
大家在职场上都遇到过什么样的上司
谢谢邀请回答:我是个另类的女人,美好风景在自已,我自己给自己干,没有职场上司,不过我对我的员工很好,没有过多的纠纷,不能帮到你,见谅。
诸葛亮神机妙算,当时天下大乱,为何不雄霸一方,而是居他人之下
正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未出茅庐已经算定不能雄踞一方,所以才甘居他人之下。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都不相信,但他也不跟人去辩论。
一次外出归来,听说有个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姓刘名备的曾经前来拜访过。
诸葛亮感觉此事蹊跷,于是,沐浴更衣,焚香祈祷,打了一卦。卦象显示,刘备前来的意图已经明了,而且预示刘备还会再来。
成就一番事业是诸葛亮一向的志向,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局势尚未明朗。诸葛亮再次起卦,想看一下天下局势有何变化。
但是,卦象显示,局势并没有根本的好转,对于自己的事业依然没有明确的指示。
不过,天下局势已有了基本的格局,唯一的变数就在这个刘备身上。
这一点,在其传记中可以看到蛛丝马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妥妥地是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他早就清楚,曹操已经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关键是曹操不仅仅依靠天时,更善于人谋,人才济济,已经没法与他去抢食吃了。再看看江东的孙权,继承了其父孙坚、其兄孙策的基业,历经三世的经营,又依靠长江天险,也没法打他的主意。
现在就剩下荆州、益州及凉州等地域,可以去开拓一下。但是时机还不成熟,当前来看,还不足以据为己有。
首先,荆州这个地方,刘表经营多年,荆州豪强都归附他。诸葛亮得不到当地士族、豪强的认可,认为他喜欢说大话,好吹牛逼,没几个人相信他的能力,都不愿意跟着他混。唱唱“梁父吟”还行,具体办事不行。虽说时人没有眼光,但他们也不好改造。
其次,益州这个地方,倒是可以去尝试一下,刘璋暗弱无能倒好对付。但东州派系与蜀土派系,势力很大,自己单枪匹马,不是一时能对付得了的,这与荆州也有些类似。
第三,汉末重门第,但也看实力。自己基础都比较薄弱,想开拓一片基业,还需要等待机会
当时刘备屯兵新野,正在拉拢豪强,意图成就大事。
但从卦象来看,这个地区能否归属刘备,还没有明确的迹象。
至此,诸葛亮心中大体明了,静待天下之变。
一日,诸葛亮早起,预知有事要发生,随之净手焚香,起了一卦,卦象显示,那个刘备还会再来。于是,略微叮嘱一下小弟诸葛均,就去了躲庄。
刘备二顾茅庐,自然也是无功而返。
之所以诸葛亮不愿意见刘备,是因为天下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刘备想成就一番事业难度很大。而且,对于这个格局,诸葛亮并不希望按照三分天下的趋势发展。否则,自己就没有多少机会了。
无奈刘备初心不改,三顾茅庐来了。诸葛亮虽然已经预知,但天意难违。凡事再一再二,不可再三。
于是,诸葛亮睡到日上三竿,迟迟而起,但刘备早就等在了外面。
一见刘备,诸葛亮大吃一惊,心中早就凉了半截。
为啥呢?因为诸葛亮不仅能掐会算,而且善于相面术。
看到刘备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此乃帝王之相,非一般人也。
诸葛亮断定荆州、益州这圪垯,早晚归属此人。
通过与刘备一番交流,更加确定了诸葛亮的判断。
诸葛亮断定,曹操占据了北方,不能跟他抢,孙权占据了江东也没法跟他夺。就剩下荆、益这个地方,命中注定还是刘备的。自己想雄踞一方的话,还能去哪里呢?总不能下南洋,去爪哇国发展吧。
刘备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牛脾气,也就感化了诸葛亮。
罢、罢、罢,既然地盘被曹操、孙权、刘备基本瓜分了,命中注定没有自己的份,那就别与命运抗争了吧。否则,即便得到,也受天谴。
诸葛亮把手缩进长袖之中,悄悄掐指一算,已经明了:刘备寿禄不永,而且尚无子嗣。即便将来打下一片江山,也不能够守得住。
于是乎,诸葛亮就答应刘备的请求出山了。以后的事,就如诸葛亮算定的一样,基本就是世人知晓的结局。
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且相信命运。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一见刘备就清楚,天下的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了。否则,勉强抗争,不仅于事无补,反受其祸。
冥冥之中没有定数的话,就不会有赤壁之战那场瘟疫,就不会有上方谷那场雨,就不会有魏延破坏了诸葛亮的祈禳大法。但历史大势非凡人所能改变,只能顺其自然。
大部分婆媳关系不和谐,大家觉得是婆婆的原因还是儿媳妇的原因
你觉得婆媳关系不和,是婆婆的问题还是媳妇的问题?婆媳关系不和,应是双方的问题,决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家里条件都好,在父母面前,宠爱的宝贝似的,刚结婚成家,她也想做个好媳妇,好妻子,让老公喜欢,婆婆开心,可想归想,未必做的好。做为婆婆,一家人生活一起都有磕磕绊绊,再加上一个自古以来都存在对立的婆媳关系,也会乱了阵脚,多了很多想法,两个人都会小心奕奕,都有愿望,怎样当个好婆婆?怎样做个好媳妇?一起生活,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琐事,使必会产生家庭矛盾,婆媳之间一定会有摩擦,这时最能调剂了婆媳关系的是儿子,媳妇的老公,他应休谅妻子,安抚母亲,让母亲感受温暖,妻子感知情爱,让两个女人为爱而互相谅解理解。作为婆婆,把媳妇也当自己的孩子,媳妇把婆婆也当自己的母亲,母亲为儿子,媳妇为丈夫,为了共同的爱,都能理解,都做些许让步,婆媳关系也不难处理,只要婆媳关系和了,一家人才能和睦共处。才能和平幸福!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是因为国小人少,还是诸葛亮不会用人
蜀汉后期文臣武将能独挡一面的人才确实要逊于魏、吴两国,以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其实在刘备初期,蜀汉人才就相对较少,这也是诸葛亮会选择刘备的原因之一。后来情况有所改观,特别在占有荆州、益州之后,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大大增多。但好景不长,随着荆州的失守,夷陵的失败,刘备的驾崩,蜀汉的人才急速凋零。虽还有些不错的人才苗子,但由于缺乏历练,难以承担起独挡一面的大任。
造成这种局面,诸葛亮应负最大责任!
一、党争闲置、埋没很多人才
“自古蜀地多俊杰”,四川地区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刘璋治川时尚不缺人才,出过法正、李严等大才。到诸葛亮时代倒没了,李严也被边缘化。
诸葛亮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他至死没跳出这个樊笼。一直在压制及边缘化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地“益州派“,重用和提拔“荆州派“。荆州一失,人才来源没了保障。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领军“荊州党“权力集团尚无可厚非,自有刘备去发掘人才,平衡权为。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是实际统帅,不及时纠偏,不仅格局太小,而且缺乏战略眼光。最终作茧自缚。
二、诸葛亮错杀三个领军人物
刘封:年青将领中的佼佼者、主心骨,攻打益州时任先锋大将,攻城略地,战功无数。他是刘备长子,由于在荆州之战中没救援关羽,而被诸葛亮几次三番劝说刘备杀掉。
魏延:刘备亲封汉中太守,待遇高过张飞。诸葛亮六出祁山,打得最漂亮的一战就是魏延打的。因军事能力突出,而对诸葛亮的胆小慎重颇有微词,被诸葛亮以“脑后有反骨”而遗命斩杀。
马谡:失街亭马谡有错,但罪在诸葛亮。马谡本就是军师级的人物,加以打磨必定成为蜀军神级存在。但诸葛亮宁被诸把魏延雪藏而用马谡守街亭,失街亭后无情斩杀,自毁柱石。
三、举轻若重、事必躬亲,行事风格对人才培养非常负面
诸葛亮举轻若重、事必躬亲的这种性格,作为参谋、军师等职来说是尽心尽责,但作为一方统帅来说是对谁都不相信,对谁的能力都抱有怀疑态度。不愿为培养人才交学费。
久而久之,属下的官员怠政懒政,不愿开动脑筋,也没有工作经验。等诸葛亮一“尽瘁”轮到他们挑大梁时,不得要领,手忙脚乱。
“蜀地人口少、前期战损大”也是造成蜀中无大将的原因
蜀地人口不过百万,相对吴地的二百多万及魏地的五、六百万,人口基数少得太多,人才蕴藏量也会相应减少。而诸葛亮长期征战,用在人才教育和培养上的资源相当有限。
荆州之战、夷陵之战文臣武将折损太多,很多都是一流人才。刘备在白帝城驾崩时,人才储备已面目全非,已经见不到多少独挡一面的英雄人物了。
结论:
蜀国后期确定存在人才断层的现象,断层的主要表现在缺少独挡一面的领军人物。其实中、下层干部相对吴、魏来说,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工作中最让你忍受不了的是什么样的领导
工作多年,经历过几个领导。在我所认识的领导中,有宽厚的长者,有残酷的暴君,也有阴险的小人。能够在温和宽厚的领导手下工作,这是每一个职场人的幸运,但是这样的领导太少了。
作为一个下属来说,没有选择领导的权力,但是有讨厌领导的自由。有些人,虽然贵为领导,但是我认为,他们是配不上“领导”这两个字的。领导,意味着“带领”和“指导”,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玷污了领导这个词。
作为最底层的员工,只要领导做得不过分,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但是,职场始终充满着暴力,当这些暴力,无论是以一种热的或冷的方式表现出来,触及到自己的底线时,那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一般来说,一下三种类型的领导,是让人忍受不了的。
第一种:喜欢骂人的领导。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公司,老板很没人品。他根本不拿员工当人看,总是像使唤自家的牲口一样。最令人受不了的是,他喜欢骂人。有些话真的不堪入目,经常把女同事骂的一边打字一边哭。其实这样的人,已经与街头流氓无异了。
第二种:吹毛求疵的领导。我们公司有一个中层干部,属于那种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人。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吹毛求疵,哪怕你做的非常好,他也要给你挑出点毛病来,好像不如此,就不能显出自己的水平似的。他的手下苦不堪言,经常在背后骂他。有两个能力不错的下属,因为受不了窝囊气,干脆就辞职走了。离职之前,跟他闹得很不愉快。
第三种:强令加班的领导。这种领导,是大家普遍反感的。我有个同学,每次同学聚会,他都不能参加,原因是加班。他们老板非常变态,白天不见人影,快下班的时候来到公司,然后组织大家开会。把大家骂一通,布置点工作,扔下一句“明天早上八点给我汇报”,然后拍屁股走了,留下一群人挑灯夜战。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一下。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请阅读本号相关文章。
如何成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是事必躬亲还是任人而治为什么
想成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懂得“权变”——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事项做安排,没有必要在“事必躬亲”和“任人而治”之间二选一,很多现实情况下(理论是明晰的,现实是混沌的),是二者兼而有之。
从字面理解,事必躬亲,就是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
如果每件事都自己亲自去做,那这不是管理者,而是直接做事的人。什么事都亲自做,即便有这个能力,也不会有这样的精力。
不过,有些事没有必要亲自去做,但有必要亲自过问,这叫督促、检查,尤其对于一些重要事项的关键环节,作为管理者,必须亲自过问,否则很容易让属下蒙混过关,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真的要做甩手掌柜,那必须得有一个前提——你有特别能干、特别自觉、特别负责的下属。
可这样的下属,你去哪里找呢?人人都希望找到德才兼备的人才,可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情况是,德才兼备的人不多,你碰上了那是你走运。所以,很多事情还必须得管理者亲自去做,即便不亲自做,也得盯着做,或者事后予以检查。再更进一步,管理者可以事先做示范、打个版给下属看,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教会下属怎么干。如果少了这些环节,下属很有可能把事情办砸,谁都不想做事后诸葛亮吧?
总结来说,有些事,尤其是关键重要的事,像决策、判断、用人等,这样的工作必须管理者亲自去做,别人不可能替他做决定,他当然是要“事必躬亲”啦;反过来,那些不太重要的,非核心的工作,交给下属去做就可以了,只是到了一定的关键节点,他过问、检查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我说的是一般,别拿特殊情况怼我),既不要做甩手掌柜,也不必事事躬亲,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好尺度就可以。
再说“任人而治”,很多管理者当然都希望任人而治,自己袖手旁观就好,甚至观都不观,这当然是一种高境界,但这显然也是理想化:
首先任的人要靠得住、信得过,否则何谈“治”。先不说你任的人能不能干、是否胜任、有没有才,起码得靠谱,办事让人放心,否则再有才干又有什么用呢?不给你起反作用就要烧高香了。所以,你得有敏锐的双眼,能识得人才,还会用人,让人死心塌地给你干,让人家服你,这里面的技巧和艺术就多了,远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
其次,你任过了不一定能治。即便人家有才干,你也任了人家,就能保证一定干得好?也未必,一件事情干成,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具备一些条件,尤其是技术条件,没有这东西真的是创造不出来的,过去的通讯为什么只能靠吼?因为通讯不发达,没有电话和网络,你使用飞鸽传书也没法秒速达(那是强人所难),对于过去人来说,今天的通讯方式是不可想象的。
综上,不难理解,想成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不是啥都不干,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事情的关键程度和轻重缓急,然后找到合适的人去做,这样才能一切尽在掌握当中。
答主简介:喻派良言,经管作家,职场导师,企业管理顾问,智联HR公会、linkdin(领英)、《CHO首席人才官》(杂志书)、三茅人力资源网、第一资源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文章曾被300多家公众号转载,曾在传统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知网可查),出版有《绩效管理顶层设计》、《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等书。
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此俗语话粗理不糙。
诸葛亮是集大智慧为一身的神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懂天文,识地理,奇门遁甲,阴阳八卦,无一不精。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纵览蜀国上下,诸葛亮主事之期,泱泱大国,物阜民丰之地,崭露头角如陆逊、吕蒙者无一人,致使后期廖化作先锋,马谡守街亭。
诸葛亮之过,最大当属不能放权。作为一国之宰相,自应谋划全局,定下基础方针,知人善任,以岗定编,致政通人和,国力强盛。
如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凡事靠“锦囊妙计”解决,长此以往,下属必然养成事事依赖指挥,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不可避免的形成不了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
一个领导者,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即构建一个齐心协力,敢打必胜的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集体,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任务。
一个好的领导,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让哪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去干一件事,并且能高效的完成,不需要问他如何去完成,要的只是完美的结果,而不是其中的细枝末节。须知时间,地点,人物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不是一个锦囊能预料的。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个有能力的下属,最烦的就是不能放手去干,如果约束太多,未免心烦意乱,絮叨太多,只会适得其反。
作为高级领导者,能不断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发掘出一匹匹千里马,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反之,纵有诸葛亮之才,必将受困五丈原!